《内向者心理学》是一本由[美] 马蒂•O.兰尼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一):虽然略感失望,但是给了我接受自己的机会
。在一个由外向者主导的世界里,这本书给了内向者这个群体一
个喘息的理想乡:我们不该被嫌弃,不该被白眼。内向者与外向
者之间不是善恶或者优劣之分,而是像苹果和梨子,味道不同,
样子气味各异,却同属于在水果的分类里。最重要的是自己认同
接受自己,认清本质过好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读书从不记得名言警句和作者等细节的懒癌读者,我必
须强调一点,为什么我们都要不时地抛出所谓的名人名言才能证
办法。这一点,此书确实是做出了些许的贡献。作者的故事和理
论使我接受自己的性格和想法,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接受自己的
不积极,接受自己经常希望一个人静静的想法......太多太多了。
这是十分重要的改变,也可以说是原地踏步。因为我并没有任何
进一步的行动,解决任何固有的问题。可是接受认同自身心情变
得轻松多了,似乎人生除了生死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我还可
,每天笑对阳光。
当你理解清楚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更准确地利用好自己的优缺
点规划人生,不用再勉强自己迎合外向者的世界,变成别人永远
都是最悲催坎坷的一条道路,何不让自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论好坏,总是伟大而惊艳世人的。
然而我还是对它比较失望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本书完
全就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和数据的支持,就
是作者自己的意淫,凭借的作者自身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我不喜
欢喝这种纯粹的鸡汤。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死心眼吧,我希望看到
的大概是类似心理学研究成果之类的。说到这里,我不仅发出感
慨,世界上有厉害的作者或心理学家者,将晦涩的心理学变得通
俗易懂呈现给大众吗?跪求这类书啊~细心的我还发现了这本书的
总而言之,权威和畅销书,都不要过于迷信!坚持自己想要
的,寻找更客观现实的,才能打破书本与现实脱节的桎梏!
《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二):内向不是病,我们只是不同而已
曾经十分厌恶自己内向的性格,渴望改变。对于自己的性格,有很多的疑问和自我怀疑。看了这本书,豁然开朗!明白内向并没有什么,害怕社交,惧于表达自己,不是自己懦弱,也不是自己不行…只是刚好,没有活成大多数人的样子而已。《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三):内向者
已经习惯《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四):做回内向的自己
看过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是目前为止我认为将“内向性格”人分析得最全面的书。里面的各个方面都好像都是在说自己。 曾经一直认为内向者就是人群中的少数奇葩,在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其实我们都渴望与人交流,但往往就是无法像外向者一样能够让人感觉很亲近。 可能内向者都会经历这样一段经历――自己不理解自己的个性,感觉自己无法像外向的人那样轻松愉快地和他人玩到一块,开始质疑自己存在严重的社交缺陷,孤僻、自我,让人感觉你很特别,不太合群。
不知道是基于进化的什么原因,内向的人只占了人群中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四分之一。外向人占据了大多数,自然,社会主流的价值形象也就变成了每个人都“应该”是“外向”的。
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内向者看不清自己的个性所在。总不可避免否认自己的性格行为,强迫者自己外倾去迎合这个“外向的世界”。因为你本来就不是这样,到头来,只会让自己精疲力竭、抑郁寡欢。
内向并没有什么问题,内向的我们有我们的态度,有我们的优势,有我们的价值。一时间我们无法去改变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我们可以学会去接受认可自我的存在。按照属于我们的方式去生活,不强求自己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但是,有一点还是要注意的。我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完全顺着自己的性子去过生活 ,与世隔绝,完全不与他人交流。我们是社会化的动物,没有谁可以离开群体单独生存。虽说过多的社会交往刺激会让内向者很疲惫,但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我们还是要维持一定的社会交际。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也还是希望与他人保持联系的。
总之,内向的人应该学会接受自己性格带来的方方面面,欣赏认可自我性格的价值。学会调整好、运用好自己的性格能力,更好,更快乐地去生活。
《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五):没有回答出封面问题:为什么他们比外向者更容易成功?
本书向内向者提供了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对于内向者认识自身,提高自己都很有帮助。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封面上副标题的一句话:他们为什么比外向者更容易成功?但是遗憾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并没有很好的解答这个问题,“不用怀疑,领导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内向者本该更擅长”在本书中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在我看来,如果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客观的分析内向者相对于外向者有哪些优势,然后分析而利用这些优势或者如何利用这些优势能使得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六):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幸福快乐的首要之点,就在于一个人愿意成为他自己。 ——Erasmus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常常对自己感觉很困惑。我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让人很糊涂的矛盾。我是一个古怪的家伙。我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表现很差,我的老师都希望我重读。但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表现得很优秀了。有时候,我非常活泼且健谈,言谈干脆利落且有见地。事实上,如果是我熟悉的话题,我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也有些时候,我想要讲话但头脑中一片空白。或者是我要在班上说点什么并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我的心怦怦地跳着,我可以提高占总成绩25%的课堂表现的成绩了——但是当我被老师叫到时,我想说的话却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我的内心世界陷入了黑暗之中。我简直想钻到座位下面去。后来,我又出现了几次回答时犹犹豫豫、不清不楚,表现比我实际差很多的情况。再后来,当老师扫视全班想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我就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躲避老师的目光了。我不能够信赖自己,我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 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当我的确是在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人们常常告诉我说我善于表达、言简意赅。而其他的时间,我的同班同学将我视作智力有缺陷似的。我认为自己并不笨,但是我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非常机敏的人。 我的大脑的工作方式让我大为困惑。我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有那么多的想法。当我对过去发生的某事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老师和朋友们总会以一种不悦的语调问我为什么以前不说。他们似乎认为我是故意隐瞒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就像是遗失的航空行李,它们迟了一段时间才到达。 当我长大之后,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神秘的人,沉默寡言、深沉、不喜欢抛头露面。许多次,我准备说点什么,但是没有任何人有反应。后来,另外的某个人可能说同样的事情,而他或她却会得到大家的响应。我在想,是不是我说话的方式有问题。在另外的时间,当人们听我谈论或宣读我所写的什么东西时,他们会用一种震惊的表情看着我。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我都对那种“表情”非常熟悉了。它似乎是在说:这些是你写的?我对这些反应感到心情很复杂:我喜欢受到认可,但是我又会因大家的关注而感到压力太大。 社交活动也会让我感到迷惑。我喜欢人们,而且人们似乎也喜欢我,但是我常常害怕外出。对于是否要在某次聚会或公共活动上抛头露面,我也会犹豫不决。我认定自己是一个害怕社交的人。有时候,我感到很尴尬和不舒服;但在另外的时间,我又感觉很好。即便是我玩得非常开心,我也总是眼睛盯着门口,幻想着穿着睡衣裤蜷缩在床上的情景。 让我感到痛苦和挫败的另外一个来源是我不济的精力。我会非常容易就感觉疲惫。我似乎没有我的朋友和家人那么多的精力。当我疲倦的时候,我走路很慢,吃东西很慢,讲话很慢,在与人谈话时也是时断时续。另一方面,如果我休息好了,谈话时我可以妙语连珠,从一个想法跳到另外一个想法,和我谈话的人都会感到难以应对。事实上,一些人会认为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相信我,我过去不是那样的人(而且现在也不是)。 然而,即便我的步调很缓慢,我最后也实现了生活中大多数的梦想。我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才发现,所有令我感到困惑的矛盾实际上都有其意义。我是一个正常的性格内向的人。这一发现让我如释重负!《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七):对内向者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部心理学读物,这书看起来感觉不错,概念性的内容并不是很多,许多的知识都融入在有趣的实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自己去学习。《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八):内向的不敢表达爱
我爱的姑娘《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九):别人笑我太内向,我笑他人太闷骚
内向的另一个名字叫闷骚,闷骚的另一个名字叫含蓄,含蓄的另一个名字叫低调,低调的另一个名字叫内敛,内敛另一个名字叫淡定,淡定另一个名字叫装B。《内向者心理学》读后感(十):帮助自我认同的书
整体来讲给了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