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由(美)明恩溥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一):《中国人的气质》摘抄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二):中国人的脾气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传教士,写就的中国清末时期的国人。这原本是刊登在杂志上供在上海的外国人了解国人的一些杂文汇聚起来的集子。但在所列的国人现象上无不是细无巨细,且心理活动和事出缘由都竭力要一一道出。
这样一个生活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外国人,对国人的观察已经到了令人佩服的地步,所以读这样的书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笔下的国人他们有血有肉,爱恨缘由都可以找到出处。虽然就如译者刘氏父女所言那样,书本的三分之一是误读,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事实。仅就这三分之一已经够我们好好咀嚼其味道。
译后的跋说得很具体详实,在译者所列的短短千字里已经把整本书的精髓罗列得面面俱到,于是乎在谈这本书的阅后感想,犹如班门弄斧一般可笑。但是,如果我不夸一夸译者的用心,这是对此书最大的亏欠。译者不仅就当时的风俗民风一一进行现代化,还就更多的点进行注解,加上作者原注解,一百多年前的杂文集看来也变成了一本社会学著作。所以要十分的感谢译者的努力。
里面不仅罗列了“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和缺乏宗教精神等。”也少部分的道出可怜的几点不是被看好的优点。总体带有一种隐约的优越感,而在作者吐槽国人无中生有的优越感时,其实本身也是在一样的犯错误。所以这些点来说明,世界人民都会有的东西而已,并非国人独有,就跟自私、猜疑这样的特性大家都有一样。是不足以体现为国人独有的缺点。
如今看来,一百年前的国民,确实是存在很多行为,但大多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相对贫穷落后的缘故造就的,这一点在明恩溥的文章里有体现,但很多时候作者并没有谅解,而是独断的以为是因为国人缺少基督教这样先进的宗教而已。现在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国人在国际的地位很好的说明了国人也许就是在儒家这一传统的思想系统下,不用借助任何外来的“高级”宗教就可以做得很好。而一些国人不大存钱、不要求精确、不在意时间等等都在现在当代根本不存在,且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勤奋和努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个民族。
在本书所说的国人不讲信用、对任何东西都持怀疑态度这个相辅相成的特点上,我觉得最为贴切,而且是自古而有,我相信,也永远都不会停歇。所以光这样的一些例子就让我觉得这书值得给五星。也许国人都在骂世风日下,但从没根本上考虑骂与被骂,以及骂了之后的思考。但从此书就更深层次的进行了推敲,而且是来自一百多年前的讲述,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思考、观察、研究造诣之高,高到像极了一本语言书。这样的书可多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有能学到的东西在里面等着去发现。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三):19世纪的中国人
现在看来,明恩溥的这本书应该叫做《19世纪的中国人》,里面说到中国人的很多特点,现在都趋于消失了。当然,在某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四):一本牢骚
一信仰基督教的外国人在中国待了若干年后,发了一本书的牢骚。看到第二十五章就看不下去了。第二十七章囫囵地翻了一翻。满眼飘过的都“如果。。。。。。信仰基督教。。。。。。”《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五):原来我们这样丑陋
读罢长叹,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是因为鞑子治下的满清,塑造出这样的人群?还是几千年来文化渣滓扭曲了人性,造就这样一群人?一方面内心有深深的不忿,明恩溥的骨子里的歧视有些是源于文化的冲突,一方面,他类似原野调查的笔法,又不由得让我感到震惊,叹息真有这样一群人:麻木、刁滑、隐忍、无情、虚伪、贫穷、吝啬、粗鄙,或许作者唯一赞叹的就是这群人的勤劳和温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受了无穷压迫和许多战乱杀戮的人们。难怪会有那么多战败和赔款,难怪会有以后的新文化运动,苦难深重的民族啊,请努力剥开自己丑陋的面具,拥抱这世上文明的花朵,自强自立,让文明浸染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快乐、真实而满足吧!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六):那是一段令人好奇的历史
从人性的角度,人都是相通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起半点划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