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是一本由渡边淳一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1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钝感力》读后感(一):钝感力重要,但不能成为一切的必然
粗略地翻了一下这本书,渡边在这本书从几个方面阐述钝感力的重要性,关于健康,事业,和人际方面,我也是挺赞同渡边的说法。有时候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真的不需要让自己那么介怀,因为不稳定的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行动,从而对你的生活、工作也会产生负面的作用,而且甚至也会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渡边在婚姻爱情方面,对女性行为等描述,感觉是不太妥当,大男子主义姿态显露无疑。还有关于求爱方面的钝感力,渡边的描述似乎就是说,只要死缠烂打,穷追不舍就一定能够成功,虽说有时在追求的过程中,毅力是十分重要,但是若对方根本对你毫无感觉,你却无视之,那最终也是徒劳一番。所以,我认为在生活中让适当的敏感和钝感力相结合,才是真正成功的法则。《钝感力》读后感(二):钝感力,不是要你迟钝,是要你内心强大。
本来想好好写个书评,可看完以后发现我想说的渡边淳一已经说得太好了。不如放点打动我的原文吧。让作品自己说话吧。《钝感力》读后感(三):保持钝感力,提高自己扛压能力
我妈常担心我,说我从小到大不善交际,一个人孤身前往千里之外打工,身在语言不通的广东,会不会被排挤被欺负。我每次都告诉我妈,我过得很好,我的收入能保证我过得体面舒适,衣食无忧,偶尔还能攒点小钱去小国家旅游一趟。《钝感力》读后感(四):没错,生活就是没道理,所以你需要钝感力
写过火辣辣的《失乐园》的渡边淳一,还有本有趣的励志书叫《钝感力》。“钝感力”这个词,没有对应的中文,勉强形容的话就是褒义的“二皮脸”,不轻易被小事烦扰,不高兴的事儿不往心里去。因为心宽,啥事儿都不是事儿,抗打击能力强大,人生自然就云淡风轻了。《钝感力》读后感(五):莫怨东风当自嗟
利用一趟飞机的时间很快就看完了,简单易懂的“水文”。只讲了两点:什么是“钝感力”,以及“钝感力”如何对事业和健康都有利。至于说怎么培养钝感力,作者却巧妙的规避了这个难点。《钝感力》读后感(六):敏锐却不敏感才是最高境界
关于自律神经
书中的自律神经是个有趣的议题。身体本能的应激反应的确无法随意识而改变,随意志而转移。作为一个当下勇猛事后后怕的人,深深感受到自律神经上的钝感带来的好处。上台表演前、参加重要考试前、参与重要会议前我的兴奋总是大于紧张。这保障了我能稳定发挥自有水平,基本没有掉过链子。
可是事后的后怕中,我却失掉了这种钝感带来的优势。反复在脑子重演当下的情景,尽管很明显并不能改变既定事实,反而变成多此一举自寻烦恼。
关于睡眠良好的能人
曾经我也是一个睡眠良好的能人。在出社会以后才发现睡眠也是一种能力。曾经能在和舍友夜聊的过程中突然掉线直接睡着,曾经能在寒假里一个人住宿的空荡荡的宿舍楼里安然入睡,曾经能轻松在台风扫荡家中进水的情景下照样毫无知觉的躺成死尸…
可是随着老爸的防人之心不可无论,以及社会乱象诸如公车失火案种种频发等,我再也不能泰然在公车上睡着。不过这种钝感的丧失对于我的人身安全来说无疑带来的影响是正向的,毕竟现在报复社会的人这么多…
可是于此同时,由于身体的警觉,记忆力的强悍,让我愈发容易在睡前脑子里重演今天未按心意完成的事项,无疑增加了烦恼。尤其是情感上的问题,更会让我噩梦连连。作为一个有情感洁癖,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天蝎座,建立信任并非易事。而敏锐的雷达在亲密情感中更是容易overreact,因男友和女同事的比较close的合照,我竟然能在梦中动了杀机,反复做梦要开车将其碾死。这种杀心让我自己都怕。目前唯有用“疑人不爱,爱人不疑”来让自己冷静,却未有更好的办法增加我情感上的钝感,尽管我知道这将伤害我的爱人也伤害我自己…
关于钝感力的程度
其实书中对钝感力的过度美化确是有失偏颇。人生而为人,比动物多的可不仅仅是火把的使用。思想、情感,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所在。敏锐的人更具有洞察力确实无疑,而敏感的人保守过度脑补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敏锐的人确实能更好的把握时机,也是所谓更有眼力见和更高的情商。这种敏锐不仅是对危险的警觉,更是对人心的洞察。和敏锐的人交往,无疑是更加舒心而美好的。
相反,过度钝感的人,往往会因为察觉不到而坑了自己。钝感力绝非情商不高的开脱之词。生活中的迟钝,往往反应在不给台阶下的人,给予感情不予回应更不予拒绝的人,于此种种,实在是祸害。因为自己情商的欠缺而以钝感力、直肠子为自己开脱之人,就更是蠢笨至极了。
钝感力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一个关于度的问题,其实书中的将钝感力过度美化了。真正有智慧的人绝非迟钝之人,而是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智慧,转化为一种所谓的钝感。看破不说破,大智若愚,大概才是恰如其分的所谓“钝感力”。可真正能修炼到这个程度的人又有几何呢?敏锐却不敏感,是一门道行极高的学问。
《钝感力》读后感(七):才能+正面意义上的钝感力=成功
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无疑都拥有才能,但同时,内心必定具备正面意义上的钝感力,积极的“钝感”可以令人忘却不好的事、抑郁的事,凡事乐观地向前看。能提高和磨炼才能。
幕内是相扑中列在名单头排的力士等级,包括横纲、大关、关助、小结和前头。
不能太想不开,别人说了不好听的话,也要马上忘掉,不在乎别人说了什么、不过于认真地听别人讲话的做法。这种正面意义上的钝感力,经得起摔打、尤其是男孩子,就得这么皮实。
自律神经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胃溃疡是慢性持续性应激造成的;紧张和厌恶变成了压力使血管收缩,减弱了肠道对酒精的吸收。
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反应过于灵敏会造成器官的损耗,迟钝可以从容自若、胸襟开阔地长寿下去。
胶原性疾病低气压下关节就疼。
睡得好是一种才能和美丽而长寿的秘诀。
没有自信或者迷茫的时候,左思右想一点都不顶用。这种时候就不要想多余的事情,大胆自信地往前走。所谓有才能的人,其实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法被调动出才能的人。而所谓没有才能的人,是没在适当的时候别调动出潜能的人。
一般来说,所谓幸福是跟别人不一样,但只有在身体方面,会希望跟大家一样才幸福。与其对环境卫生太神经质,远不如有个抵抗力强、健壮而钝感的身体。环境卫生和疾病总是你追我赶,不会停止。
所谓学问,就得有一定的准确性才行,但追求女性并没有绝对的方法。“心急的乞丐得到的少”要有耐力的原点就是钝感力。她会佩服你旺盛的食欲和强健的胃、(女人喜欢轻松愉快的就餐时刻)卸下女人优雅的包袱,感觉到你的男子汉气概,逐渐产生依赖。男人表现出“多少有点脏也无所谓”的态度。
这里必须注意,这次吵架的原因并不是谁有道理,像这样不是按道理而是因感受方式或感性认识不同,造成不合拍、令人心急无奈的事情数不胜数,这个问题怎么讨论都解决不了,在乎的人很在乎,不在乎的人照样完全不在乎。
血液占人体体重1/12,失血三分之一就会死亡,但说的只是男人,男性是多么刻板、耿直而敏感的性别!相比之下,女性是多么有包容力、暧昧而钝感的性别。正因为女性肩负着分娩这项事关人类存续的重任,所以造物主只赋予他们特别的力量。
女性对失血、寒冷和疼痛的耐受力都很强。女性体内遍布着外表看不到的大量脂肪,相当耐寒;胆肾结石、痛风和痔疮的疼痛,一般别称为“三大痛”;难产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失血、为了漫长的妊娠期不易感冒,不遭受强烈的撞击,能抵御一定程度的饥饿,女性在体内储存了充足的脂肪。进一步来说,为了经受住长时间的阵痛和分娩的痛楚。
被嫉妒的人自身优秀,对方羡慕才产生嫉妒。嫉妒他人的人,比被嫉妒的人更难受、更可怜,应该轻松从容地想一想对方为何那么做,体察对方的心情。
作出了决定,就不要理会周围的目光和窃窃私语,果断实行。
想让两人一直好好相处、相亲相爱,就要有钝感力,常常宽容对方。
有人在乎别人的种种毛病和态度,也有人不在乎,觉得无所谓。每个人的感觉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战胜种种不快、无视它们,才能轻松愉快地活下去。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的人,才能在集体中笑到最后。
针对种种外界变化调整身体状态,很快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称为“环境适应能力”。适应外界气温和气压自不待言,它也包括轻而易举地融入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的原点就是钝感力、不必事事都神经质,应该带着积极的钝感力。抱着好奇心去面对一切。
《钝感力》读后感(八):钝感虽好,可不要迟钝哦
有种“这书讲的就是我本人”的感觉,终于为自己的“钝感”找到理论基础了…哈哈。
钝感不等于迟钝,用A-B-C理论类比,A是客观发生的事,是你的感官(sensors)直观感知到的东西;B是你大脑对感官传来的数据的处理过程,也就是你的理性;C是你的输出(行动,情绪等)。我觉得钝感力指的是B,而不是A,迟钝指的是A。我自觉在A上是挺敏感的,但不妨碍我在B上有着不错的“钝感力”。听起来有点自我标榜的意味,没错,最近在用飘柔,就是这么自信。
坏消息是,A大部分是先天的,后期锻炼的空间较小,好消息是,你能在B上做不少文章。一个人只要在B过程做得足够好,至少就足以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了,对于普通人来说,靠谱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如果不是最高的话)。悲剧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B这一环节,对于一件事A,直接做出反应C,这种应激反应是很多负能量和负面情绪的根源,更接近于动物的反应模式。是的,情绪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也许跟你的经验相左,但我用自己的经验向你保证,情绪不仅可以控制,控制的好还能为你所用,成为你社交的利器,而不是沦为情绪的奴隶。人的意识不是虚无缥缈的,学界对于“意识到底是什么”的探索争论从未停止,但比起虚无缥缈,我更愿意相信意识是实体。虽然没人亲眼见过意识长啥样,但意识能对物质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意识比大部分人想象的强大的多。日本畅销书《水知道答案》讲的就是人的意识对水分子的排列结构产生的影响,听起来有点科幻,那好,想想本书中渡边淳一提到的自律神经对病魔的作用,我相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理作用”,而不是形而上的哲思,更不是安慰人心的鸡汤。事实上,很大意义上,人体就是一台化学机器,下丘脑通过释放各种化学物质控制整个人体的运行,科学家甚至已经找到和很多情绪一一对应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就对应着快乐,往你身体里注射多巴胺,你就感受到快乐,就这么简单。而你的意识,是可以控制你身体里各种化学物质的分泌和分解的。
说回钝感力,我相信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这一点渡边淳一在书中也提到一次,但他没讲具体如何训练,依我之见,既然是B过程发生的事,就只能靠意识。刻意练习,思维体操,冥想,等等。
《钝感力》读后感(九):一个新名词煲碗旧鸡汤
看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朋友问:怎么,你觉得这书写的不好? “不是不好,是不新鲜,完全符合三星的评价,就是还行。你知道在我这儿‘还行’就是说的过去。”
之前看渡边淳一的作品,感受到一种纯粹和真诚,无论对景对情对性的表达都很有力度,是合上书可以回想一下的类型。但是读完这一本的感受,就好像有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地说了一堆大道理,你却只想回答一声:哦。 不过道理之所以是道理,就是听得时候总是不以为意,某天用到的时候却拍着大腿恍然顿悟。 这本书一共十七章内容,用大量的例子去论证了在工作、生活、健康、爱情、婚姻当中拥有“钝感力”的积极意义、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以及产生这中“钝感力”的原点。 “钝”这个词貌似本身带有这贬义属性,而这里所说的“钝感”则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对周遭各种不适、变动甚至恶意的不敏感。是一种从身体到情绪、情感的全面的适应能力。别把自己当偶像剧的主角,也别玻璃心。说白了,就是心大点儿,皮实点儿。 当然,生活里究竟是“敏感”有优势还是“钝感”吃得开就是又一个可以开坛讨论的话题了。这里不做评价。
书中两处比较印象深刻,一是说“为了让血液畅通”应该保有钝感力,这样身体才会健康。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看来医学在本质上是无国界的。因为身体原因经常光顾各种老中医,反复听到的都是“痛即不通,不通则痛”、“气滞血瘀”、“肝气郁结”等等,总之就是说身体上大大小小的病症,其现在女性易患的各种乳腺癌啊结节啊很多都是由于长期情绪低落焦躁导致的气血不畅引起的,不畅则症结。 二是全书最后一章,也是作者重点提出的“母爱就是伟大的钝感力”。当一个女人成了母亲,她会对分娩的疼痛钝感,对哺乳的羞涩钝感,对无止的啼哭烦乱钝感,甚至以原谅和宽容对孩子的错误和罪恶钝感。母爱是钝感力的极致体现,说的入木三分。
总得来说,就是用一个新名词煲碗旧鸡汤,它与其它的任何鸡汤都没有不同,好不好喝,还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口味来评价了。
《钝感力》读后感(十):不如让你的玻璃心添点钝感?
观点有趣,看下去,那些似乎在不正经的玩笑话,有些也确实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