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梦》是一本由[奥] 弗洛伊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7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释梦》读后感(一):释梦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巅峰之作的基础在哪里?佛洛依德的为什么要研究梦?这都要拜他的病人所赐。佛洛依德的是个
心理医生,他医生都在跟
精神病患者打交道,是那些奇奇怪怪的人把他引向了释梦之路。
我看完了书很少写评论(或心得),《释梦》一书为什么这么特别?因为我
自己看来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暴力倾向。精神病人为什么会得病?当问题这么提出的时候,答案早已经在几千年前被人们所发现——文明。按照佛洛依德的的
观点,文明是所有精神病的根基,也是释梦的基础。如果抽空的文明,那么,我们(humma)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
压抑,病因也就无从寻起,人类自然不会有这么多
乱七八糟的精神病。“我曾近在我的精神分析工作中注意到,正在进行反省的人的整个
心灵结构完全不同于正在观察自己的精神过程的人。与集中注意力于自我观察相比较,反省要进行更多的精神活动,自我观察者表情安详,正在反省的人则
面容紧张,紧皱眉头,光是这一点就可以作为证明了。”这段
强有力的描写,可以说是《释梦》的基石。由于自我观察者没有批评
态度,如若机械。而自我反省者却带着深深的
文化影响,而最要命的就是世俗道德观念,一个错误的
经历在道德的指责下一次次地加深了印象,扩大了结果。如此一来,自责的
情绪便
不可收拾,只有自我
惩罚才能让受虐的心理得到
满足,让道德
欲望得到满足。
想必在
原始社会,在现代文明的萌芽还要萌芽之前,几乎兽性的人类对于俄狄浦斯的
故事其实是不会有的,假如他们能听懂我的语言,当然他们也肯定听不懂。当文明披上了羞答答的面纱,我们的俄狄浦斯王才会在杀了
父亲,娶了
妻子后深深自责以至于“挥剑自宫”。这样羞答答的面纱一旦披上,就再也无法揭下。我们要揭下的不是一层轻纱,而是在掰历史车轮,试图让其后退。在这车轮之下,我们哪怕是将所有的
生命用来垫底,也不能撬动它前进的脚步半分——否则疯人塔就是我们的归宿。
精神病,人类文明的产物,我们作为现代人还真得为我们祖先膜拜。
关于性是否是人最原始的
冲动,也无需多言。只是,我们的欲望是否都来自于这一冲动的驱使值得怀疑。因为性是否是唯一的原始冲动还并未被证明。在冰山之下到底还有多少?然而这些都不妨碍佛洛依德的成为泰斗。能有 这样的东西
奉献出来,我们这种撸管大师就能找到
安慰了。
《释梦》读后感(二):弗洛伊德啊,弗洛伊德
花了10天
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当初是抱着看了这本书我就应该会解梦了的
心态去看的,结果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书中更多是从
心理学角度去解析梦,有些观点还是比较赞同的,比如梦的刺激和来源,梦在醒后为什么被
遗忘还有梦的化装。但是越看到后面,你就会对弗洛伊德所举的例子有些怀疑,特别是他对这些梦的解析,你会
感觉他不过是在
自圆其说,因为一个梦例他会联系到小时候发生的事,特别是两三岁时发生的事,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两三岁发生的事应该是没有
记忆的。因此他 的联想让我很怀疑而且有点牵强。并且这本书有760页,我觉得写的非常拖沓,有时一个章节写了半天都没进入主题,甚至有时写的会让你觉得文不对题,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中本版的关系,不过对于想了解梦的
朋友还是可以看看罗。
《释梦》读后感(三):佛洛依德【释梦】书签
【第一章 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梦被定义为睡者在睡眠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p2-3
梦可把醒时未被察觉的某些
身体变化,作为初次病症很好地透露给了医生。
一,梦与清醒
生活的关系
梦来源于我们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已有经验。
参考文献:亚里士多德:《梦的预言》论梦及其解释
二,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1.构成梦内容的全部材料或多或少来自体验。记忆过旺。
2.梦中再现的材料之一—其中部分既不是醒时
思想的
回忆也不是它的活动—乃是儿童时代的经验。
2.1.占据醒时思想的强烈印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退离白天思想活动,以后才出现在梦中。
(梦中出现的最频繁的现象来自于做梦前第二天或第三天,好像做梦前一天的印象还不够淡薄和遥远。)
3.梦中记忆的第三个特征,再现材料的选择。与在觉醒
生活中一样,值得回忆的不仅是最重要的事物,而且相反,也包括最不重要和最无
意义的细节。
三,梦的刺激和来源
(一)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
斯顿培尔理论/试验:即使在睡眠时心灵仍与躯体的外部
世界保持着不断接触。在睡眠期间触及我们的感觉刺激很容易变成梦的来源。
梦刺激与梦内容之间存在相似性。
莫里-著名的梦p25:梦的一切来源中最能确定的大都是睡眠时发生的客观感觉刺激。
希尔德布朗特-三个闹钟的梦p26:梦具有这种惊人的技巧,能把感官世界的突现印象编入梦的结构,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达到一种似乎预先安排好了的灾难
结局。;在睡眠时,心灵是在
有利于形成错觉的情况下接受侵入的刺激的。
(二)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
视网膜的主观兴奋性。
视觉意向构成我们梦的主要成分。至于其他感觉的作用,除听觉外,都是不重要和不稳定的。
证据:约翰内斯·穆勒(1826)"幻视现象":入睡时刻容易出现及其生动而
变化多端的意象,而且在眼睛睁开后还能持续片刻。
(三)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
斯顿培尔:心灵在睡眠时比在觉醒状态中更能深刻而广泛地意识到躯体事件。(即,梦的诊断作用。)
内部器官的严重障碍显然是致梦的刺激物。
1心脏病:伴有
焦虑梦;梦短促,临醒时有一可怕结局,梦的内容总包括
恐怖和死亡情景。
2肺病:梦见窒息,拥挤和飞翔,明显地易于发出类似的梦魇。
3消化紊乱:与
享受或讨厌食物有关。
精神病学家克劳斯-机体决定的感觉:
1构成一般
心境的感觉(功能正常感觉);
2有机体植物性主要系统中固有的特殊感觉:肌肉的,呼吸的,胃的,性的,外周感觉。
(四)纯精神来源的刺激
目前知识还不能证明或否认精神的存在。
韦安特:所有梦象最初都来源于感觉刺激,只是后来创造性联想才依附其上。
四,梦在醒后为什么被遗忘
《释梦》读后感(四):佛洛依德学派
根据目前读到的《释梦》《精神分析引论》2书,
总结出3部分知识,过失心理学(1),梦,还有精神病的形成与治疗。
贯穿整个学说是一个潜意识的概念。
潜意识是一般
思考过程所忽视的。
透过过失、梦、候症都可窥见潜意识,
三者均为自我平衡机制的表现,程度
有所不同。
其对应的是——精神分析法
潜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
通过分析,能一步步得出各种候症、过失、梦境的根源。
注1 过失是指我们平时的笔误口误和遗忘这类问题
佛洛依德的正经翻译过来的著作还比较少
不足够自行整理出其体系
《释梦》读后感(五):梦是欲望的满足
总算啃完这本厚厚的《释梦》
很久没看学术性这么强的书籍了
感觉比教科书还难啃
实在有点看不下去
于是染上了喝咖啡的陋习
后面是大段大段的学术性论述
感觉无甚意义
关于意识,潜意识,压抑,焦虑
连作者自己都未必确信自己说的那一套
所以也就一扫而过了
买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释梦》
据说翻译得比《梦的解析》好
而且错别字少
看到书的标注
关于一些论点的出处
包括对某些论点的详细描述在本书哪里出现都标注得很详细
这一点确实做得比较到位
只是还是看到了几个错别字
而且或许是人品问题
看到一半书直接裂开了!
导致对书的质量表示
失望好了,废话少说
本着对梦的好奇
翻开了《释梦》
看到作者本人对梦的解析
真的开了眼界
然而印象中自己的梦并不能记得真切
往往遗忘很多细节
或者说梦根本就没那么多细节?
关于裸露的梦,考试的梦
自己倒是做过
然而对作者的解释却不太赞同
与其说是释梦
作者更像是在
含糊其辞地讲解他那套理论
又是
童年又是压抑
当然,要作者详细地解释某些特定的梦例也显得不实际
作者在书中多采用他自己的梦例
或者是精神症人的梦例
关于这点他也做了解释
因为梦包含了梦者许多隐私
作者并不想因为释梦而得罪或冒犯梦者
故而尽量用自己的梦例
尽管这样也暴露了作者的许多
不为人知的缺点和阴暗面
作者先是提出了“梦是欲望的满足”的观点
后来又补充道这个观点比较适用于儿童
而成人的梦念则较复杂
也不一定能通过梦来实现欲望
期间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
还有关于梦的材料来自童年和日常生活
故而梦不能预见
未来总的来说,梦还是很神奇的东西
虽然作者用一套系统和理论来对梦进行解释
虽然一定程度解答了我们一些疑惑
但也并也不是真理
毕竟梦境这种东西难以捉摸
当然可能第一遍看得比较粗略
以后有机会还是会研读研读
不过接下来估计很长
一段时间都不会看学术性这么强的书籍了
消化消化先~
《释梦》读后感(六):释梦,现学现卖
释梦,这个词很诗意!也不深沉,却境界无穷。
我搞此书,不非因为此书名,也并非因为其署名——弗洛伊德,而是,便宜。
上一段时间,我总是做一些虚无的梦,杂乱无章,没有头绪。每当伴随一阵起床的铃声从这可恶的梦魇(无聊也是一种可恶)中摆脱出来,脑海中依稀还残存着梦里的映像。
我百无聊奈的看着书架,眼神在一本本书名上游走,《释梦》!?或许我需要看看它了。
我吓了一跳。
真的,吓了一跳。
弗洛伊德说:一切梦都是欲望的满足。然而,当我的潜意识足够强大,不允许自己做这种“可耻”的欲望时,梦就化了装。对,就是说,梦会化装,化装成自己完全不期待的事物。结果还是“欲望的满足”。
如果说这些都还算是好理解,让我头痛的是,梦的材料和来源。
梦的材料五花八门,平时想的人,平时想的事,能够入梦并不奇怪,原来,无意中扫过一眼,撞着一事儿,转身就忘的,也统统成为此时此刻做梦的佐料,哪怕它是三年前的素材。
当真叫人不可思议。
然而,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上个月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工厂里,而工厂的架构,很想05年我在武汉出差时住的那个工厂。
弗洛伊德说,当你白天无休止的想着一个人时,你往往梦不到他(她)。当你白天在为一件事不懈奋斗,夜里,要不你不做梦,要不,梦到完全与白天无关的事。
看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有一段时间,清醒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闪现一个人,可奇怪的是,从来没有梦见过。相对应的,当心中有别的重要事情时,也就是说,那事终于次要时,我梦到了。同样有趣的是,我在为外语听力太差而烦恼时,我不记得做过有关听力的梦,反倒是觉得无所谓了,不再为这事情准备时,做过两次与外国人交流的梦。
如果弗洛伊德的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至少对我有用吧,我如是想。
于是,让我也来用他的理论“释梦”如何:
1.这个梦牵扯到一些隐私,所以在此略过。我已经逐条的分析了,只是当时我忘记了梦的稽查功能,没有深入的解释下去。实际上这个梦是一个“报复”的梦。在梦中,完成了自己被愚弄的报复。
2.我在一个挺大的工厂里值夜班。从门口走进A君——他是我的初中同学,他和我一起值夜班。他乐呵呵的冲我笑着,说了句什么。然后我在工厂里巡夜,看见车间的工人在铲煤,工人中我认识B君和C君,他们是我现在单位里车间的人,C君是我一直很敬佩的老师傅,B君是很外向的有能力的主任。我在一个很长的台阶上走着,看到有地方在放烟花,心想今天是几月几号。边想边走,觉得台阶已经到头了,就跳了下来,感觉有点奇怪,似乎这个台阶过低了。我与A君D君(他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商量怎么吃饭,觉得把每人的伙食费合在一起,点两个菜最合适…………我毕业后就立马参加了工作。一开始我就住在单位的宿舍里,同屋的人还有两个。三人住在单位也要兼职单位的夜间安全巡视工作,也就是广义上的干部值班。当然这是国企特有的鸡肋制度。与我同住的那两个人,两个长得都不瘦,其中一个E君很胖很聪明,心思很活,另一个F君极其内向,话特别少,比沉默寡言还要寡言沉默。这就是我的值班时代的两个室友。而我的中学同学A君是一个感觉很简单的直性子人话不多但很冲,他没有考高中,直接当了警察,应该算是公务员了,D君是个很聪明的人,学习很好,心眼特多,而且很黄,懂很多,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方面他其实也是半吊子。很奇怪,这两个人我多少年都没有联系他们。只是一月份时候准备去四川逛逛,才想起D君就在成都安家落户。可自始至终我丝毫没有想到过A君。他们为何同时出现在我梦里呢。只是因为他们上学的时候很铁,总在一起吗?如果是这样,我又想到了我的大学同学。不过不太可能,因为表现的东西太过弯曲。我想极有可能的是,这两个人代替了E君和F君。一个神似却外形反差,一个形似神却个性反差。问题又来了,我为什么会联想到他们呢。这几天遇到E君话题总是提到F君,我已经产生厌烦,而我心里一直羡慕F君,因为他辞职了^^!尽管似乎他不想辞,但是我觉得这样做绝对对他有好处。所以梦里我联想到A君,他现在应该是非常舒服的,因为他至少算是吃公家饭了。他的近况我一点也不清楚,正迎合了我对F君的近况一无所知,但又感到一定不错的心理。我记得白天的时候和人谈论到单位现在的加班制度,对于自己有好几个加班,却既不给倒休又不给加班费十分不满,而且说过,给钱我就买点好吃的。心中有很强烈的孤立主义,但是也知道这样是不行的。应该想办法融进集体中去。台阶很窄但也很长,我很稳当的向前走,直到头,才跳下来,我对现状十分困顿,认为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知道何时是“头”,只是茫然的向前走,可真走到头了跳下来觉得并非很高,可能是暗示我自己,只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艰巨,我一定会“海阔天空”,而且这又有“什么难的”。看到转瞬即逝的烟花,心中推敲月日,应是对时间匆忙的感叹。而烟花并不好看,可能是我几天前看到有人大白天放烟花,留下印象的缘故。(因为疏忽,忘记或是忽略了分析B君和C君铲煤的事情。)
3.我与Q君光膀子打拳击,我出拳并不狠,可是却打得他还不了手。他提议换一种玩法,可还是被我一拳打到他的肚子上。他捂着肚子蹲下,可还是笑笑呵呵的…………
(后头可能就是太懒,没有分析了)
写于2009.4
《释梦》读后感(七):以性为基础的弗洛伊德心理学
作为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心理著作之一,这的确是一本太过牛逼的书。仅仅是抱着对心理学的兴趣,买来了这本书。书很厚,理论的东西太多,说实话枯燥而且看得也并不轻松,进度也非常的慢。
光是在看序言的时候,就被几点理论征服了,比如白天最为关心的事往往做梦不会梦到,比如外部和内部的刺激会导致我们的梦等等。
接着在书的主体部分,弗洛伊德用无数个来自他自身或别人的梦的案例及其分析来论证了他的论点,即:梦是欲望的化身,梦的完全利己主义,童年的影响等等。虽然这无数的无逻辑的梦以及其分析还有其理论都非常的散乱,读起来时常感觉生涩难懂或者容易走神,但事实证明,这本书还是让我对梦以及梦后面所代表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的确只能称之为初步认识,我自认为这本书还有起码一半的内容我虽然读了但并未完全懂,所以,等我看完那本厚厚的《心理学导论》,对心理学的基础有一定认识之后,再来重读这本经典之作吧!
《释梦》读后感(八):梦里不知身是客 ——《释梦》书评
书的封面上曾写,弗洛伊德的《释梦》,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读了这本被称为现代心理学入门读物的权威书籍,我竟无端想起了李煜的《帘外雨潺潺》一诗,便将一些书中理论运用到此诗中试着分析一番,并浅谈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 梦是愿望的达成。
这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全书的中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此句之意为“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这是李煜在被囚禁之时所写,以梦境来看,这是他希望自己能抛弃自己末代帝王的身份而真正以一个诗人的身份生活的体现。而由于这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梦便弥补了这一缺陷,在虚幻中让他实现了这一愿望。
二、“仿同效应”
这也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书中提到了歇斯底里症的“仿同作用”,就是在梦中把自己代入另一个人。一般认为是我们在潜意识里为了回避一些压力以及不好的回忆,而转而欺骗自己“这不是我”,并把另一个人假想成为“自己”,让另一个人代替自己释放压力、满足愿望。而将这套理论运用到诗中,便是主人公把自己同自己近日所见所闻联系。或许是看了某位诗人的诗集,所以在梦中将自己当作另一个人,一个能替自己完成自己不能做的事的人,从而完成自己的愿望。
三、梦的改装机制与精神审查作用
所谓审查,可以直接从字面来解读,就像是现实
社会中的“审核委员会”。而改装机制,则是为了躲避审查而让梦境变得更加真实,从而实现愿望的机制。它们负责对我们做的梦做出审核,剔除一些绝对荒谬的梦境,从而实现让我们在梦中有一种真实之感。梦会通过改装让愿望的实现变得更加真实,从而达到“较高质量地实现愿望”的目的。比如诗中,我想李煜的愿望其实可以用很多别的方式达成,比如说,梦见自己出身书香门第,比如自己是一个书生等等。但他的梦并没有采用这些方式,而是选用了一种看似最符合他当时所处的情况的,就是让他抛弃自己末代皇帝的身份,去做一个真正的山水游士。这便是审查作用与改装机制的功劳。
作者他阐述了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梦境来解释这个道理。就连一些所谓反愿望的梦,书中也说这是梦的改装,并揭示出了这些反愿望之梦的基本意义还是达成我们心中的愿望。但我仍然认为一些相反愿望的梦无法解释。不是对弗洛伊德先生的完全否定,只是他的理论更像是一种定理,好像所有的梦都能用这个理论套用,但对梦的形成机制却没有过多的深究,让我有一种“心感有疑却提不出”的别扭。而且作者也说:“精神分析的释梦就是针对梦境的自由联想再加上解释,释梦是自由联想和解释的结合。”所以,这种释梦不可否认是具有主观因素的。而且我认为是梦本身就是主观产物,又如何能用绝对的理论来封杀?
而且,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包含了大量的梦心理学分析与讨论,所以读起来容易让人感觉到生涩乏味。书中许多名词的解释与梦境实践解答都是通过德语或英语来完成的,这种通过梦中所见的单词来推导象征的方法,在中国,甚至是别的非英语国家都是不太适用的,这也就导致了这本书的实用性。
由于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局限,在今天看来书中的一些理论已经不适合或被后人超越。就比如他自己在后来写的《精神分析引论》、《论梦》、《精神分析引论新讲》、《精神分析纲要》等作品中,都有反驳其在《释梦》中的理论。而不知是我阅读能力欠缺还是确有其事,我在看《释梦》时发现有一些理论作者在同一本书中都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梦是欲望的满足。在《释梦》中弗洛伊德都归为“力比多”,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影响。而后来他更改了说法,说梦既来自本我,也来自自我。这是否可理解为:欲望不仅仅是“力比多”?或许,是由于时代在变化,而作者对理论的理解也不断深入才有这样的情况吧!
但这本书比起中国版释梦的《周公解梦》来说,层次提高得不仅是一个档次。我认为,在《周公解梦》中,只是简单的用梦中意象与现实事物“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分析,这就不可避免地让《周公解梦》表现出一种神话式的迷信色彩。《周公解梦》只是将各种梦的意象与当事人做梦前后所作所为加以收集整合,用概率分析而已,而《释梦》却可算得上是真正提出一套理论支撑的,故在这点上,《释梦》的科学性较强。
整本书最大的优点,也是后人将它列为“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的原因,应该就是在当时那样一个没有人会真正思考梦的机制的时代,弗洛伊德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勇于寻求解决之法。可以说,这本书的问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释梦》读后感(九):何谓梦的稽查力量
有人把《释梦》一书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杰作,来赞美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里程碑式影响。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方面的任何专业书籍,对于这本被许多心理学者奉为必读书目的著作,我本认为应该是严肃而又正经,堆砌着许多我看不懂的专业词汇。但读完整本书后,对内心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原本感觉许多杂乱无章的梦在书中仿佛都有了其呈现的意义,弗洛伊德善于从梦的片段深刻剖析梦的深层意义,从而给出更为接近原意的解释。但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书中的所提到的“稽查和化装力量”,它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方便的梦。”进而以许多人质疑的噩梦为例,说明噩梦是由于做梦人对自己欲望的压抑和顾忌,所以被加上了伪装,但其本质欲望的满足。这个说法也一直被许多学者乃至读者诟病许久,因为这个说法的确有强词夺理之嫌。弗洛伊德在书中也以自己的一个梦为例,他梦见自己的朋友R先生在梦中变成了自己傻瓜一样的叔叔,但同时在梦中他又强调他和R先生感情深厚,由此他解析出他以傻瓜之名诽谤R先生是因为自己想要晋升教授(认为这是梦对欲望的满足),而他在梦中强调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则正是梦的稽查和伪装。而弗洛伊德认为稽查和伪装力量的权力是稽查梦的隐藏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当梦的隐藏意义通过第二种力量的稽查,他才能够被意识到。同时,如果梦的隐藏意义要通过这种稽查,它就必须被第二种力量转变为一种合适的形式。读到这我就有些不解,为什么梦的第二种力量要对梦的隐藏意义进行审核和改造呢?难道就如我们如今的电视审核制度一样对其中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规范?我觉得不然,做梦本来就处于一种自由安逸的状态,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更应该没有约束的释放,不管是邪恶或是善良的想法,我以为都能够通过梦境进行自由的表达。而且如果说噩梦也是欲望的满足的话,那不能解释为什么看恐怖片会做噩梦了。如果说梦有稽查力量的话,稽查力量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梦的真正意义需要通过审核才能有选择地呈现?我觉得这都是《释梦》一书中有待商榷的部分,而弗洛伊德也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观点和证据。
但《释梦》的意义还在于让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内心世界的真实与浩瀚。你的每一次所想所感或许都有源可溯,都说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但正如书中所说,你的一些想法可能还没有真正被你自己意识到,已经被稽查力量所改造和破坏了。弗洛伊德开创了一个认识自己的新渠道,即可以通过分析细琐的精神活动来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