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是一本由十二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一):向前走走,往前看看
一本书打动你的原因有很多,最多的大概就是产生共鸣或者因你所需。
题目就很好,道尽了作者的洒脱和
自信。是啊,
经历过很多事情的十二,将很多事情看透以后,对还在泥泞中的妹子
娓娓道来,那样的自如。但这自如并不高傲,也并不突兀。因为慈悲,所以,才会包容。
在十二身上,我可以找到很多受亦舒影响的点滴。这当然不是说十二像亦舒,只是在看尽师太的所有小说之后会一阵唏嘘,那或许是真的也或许不是,有谁知道,那样的
人生,只是让你旁观及自省。但十二不是那样的远,她是近近,
豁达的,接着地气,教我们一些我们已知的未知的
生活小常识,最最重要的还是莫忘
自己的初心,莫要自己抛弃掉自己,莫要忘记自己是个
女人。
现在能够大声说出我很好的人有几个,能如此坦荡地说出来的,又有几个,这坦荡,需要底气的。这坦荡,也需要
勇气的。
时间是拨不快的钟,也是调不快的弦,如果在你身上它
不痛不痒,大概你也不会有太大的
感悟。如果它让你
大喜大悲,或许
你的人生会走向另外的高度。谁知道呢,当你
追求安稳,渴望静好,但事实却与你相悖,又何不坦然面对。面对自己的境地,面对
内心的自己,做个一致的人。也因为一致才
快乐。
很多时候,当你认为是劫数,它 便是;你认为是历练,它也是。有的人闯通关,有的人半路走,每个人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时间永不会回头。
我想这个题目给我最大的
启示就是:妹子,走吧!向前走走,往前看看!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二):适合略成熟的女性读这本书
读之前并没有了解本书的作者~看了几小节后猛然发现作者是个能言善道的犀利女子!本书基本是以女人的角度写给女人看的,可谓是女性专版的
心灵鸡汤。
现实生活中,在作者的女人圈里,我
感觉大多是很认真
对待爱情,甘心付出,总是被渣男
放弃或
背叛,导致自己日渐成熟,内心强大,能很好地把握
爱情、
家庭、
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尺度。 而我的圈子中,
女生大多是读完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从小到大一直是家中的
宝贝,从学习到后来的工作都是放在第一位,
责任感弱,比较看重对方能给自己什么,看不见自己能做到什么~所以感觉这本书对有学历有稳定工作的女生不太适合,书里既定条件给出的女人都是已成熟到一定阶段,而现实生活中的女生尚未达到书中的
境界,或者说还没成熟到一定阶段~所以四星评价吧~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三):吃了个奶糖,大白兔的。
1.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有大量时间在车上。旅途中不适宜看硬货,容易头晕脑胀,神志不清。那么这本书变得
有意义了。
2.初识十二是源于“豆瓣精选”
文章的推送,后来听说她这本书获得了年度XX最佳书籍。我对此类书没有
期待,甚至说,毫无兴趣。毕竟这年头谁不会写几个软文呢?
3.全篇下来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这是不走心的表现。时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作为催眠,它是满分的。
4.一个资深文青对这个
世界的看法,时常有太多主观上的个人意见,有失
偏颇。以一种“
拯救”各种“
无知少女”的姿态,让人有点被侮辱智商的错觉。但是,
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有些文风和
观点竟是如此的相同。或许别人看我的小文也会有这样嫌弃的
心情,搞不好看完后还一声“呸”。
5.当我对这类书籍有轻慢之心的时候,我便会问自己“那你写几十篇文章
不甘示弱呀,那你出本书试试呀。”
6.旅行的路上这类书就像是棒棒糖,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空就舔一舔,虽说吃多了蛀牙,偶尔吃吃也觉得挺好的。
7.九月的
阅读量刷新了本年度最低。唉,这日子真是太不经用了。十月又要来了,元旦还会远么?想想就很慌张呀。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四):心理书哲学书也在教你这些
对爱情
迷惘,对现实不满,急需找人
倾诉的,而身边正缺这样一号人提醒你爱情本来的模样的人而言,这本书在适合不过了。
它比心理书,哲学书上手快,基本上不会遇到阅读障碍。只要找对症状,
差不多就能
对症下药了。涵盖了现在大多数的爱情、
友情的问题。好比剩女,艳遇,怎么爱,如何爱等等。引用的例子,电影,小说,情真处把
自己的感情也剖析一下,让读的人“
渐入佳境”。
但我不认为
心痛的女人会因此而
改变。
岁月会带给我们一切。伤痛会过,伤口会愈合。
这是一本能给我们带来“阅读的感觉”的书。距离真正的阅读还很远。心理强大,富足的女人自不必因爱情
得失庸人自扰。爱情只能占据她生活很小一部分。
如果能看得进罗素,叔本华,或者斯科特*派克等的书的女子,会对书内的“
循循善诱”
嗤之以鼻,心里的伤口也没那么深。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五):影子:因为独一无二的你——《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读后感
这本书是很多
故事的组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过去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
未来的
态度。
第一部分,
零零落落的态度,对旧物,旧人,旧爱,旧
时光,就是不想长大。其中《
聪明是一种选择》更是对未来的路的选择,旧时的影响,未来的选择。《其实,你什么都不用怕》是
承前启后的一章:真正无法忘记的人
屈指可数,真正需要害怕的也是
寥寥无几。
第二部分,对未来的态度。老人,ex,
朋友共同的未来,面对
窘迫,面对
失恋,面对爱情敢不敢追求,能不能追求,面对艳遇对未来的态度。
很多的
小故事,总会有一两个打动你的心。
是那段
意味深长的“到了最后,就在那个愿意放下偏见和骄傲的时候,
遇见一个同样的人,在一段靠谱的
感情中,走向一段靠谱的
婚姻。然后所有爱情都落幕了…”想起那相恋6年的恋人,漫漫岁月痴痴守候,最终因为地域的阻隔
分道扬镳。
男生看到提拉米苏想起当初
女孩说过那叫“带我走”,仍旧深深叹息。却不久后携另
一个女孩走进婚姻的殿堂。长长岁月走过,你走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最重最美的那一笔。可惜
缘分没写到相守一生的长度,遥遥相顾,过的好就是对彼此最好的祝福。
“一切只因你心中有惧怕、有
欲望,所以,小人才能乘人之危。只有小人才希望,每个人都变得像他那样不择手段,毫无联系。只有小人才视善为草芥,试图绑架所有人去行凶作恶。”“这世间,总会有人牺牲的起一切去换权势。你会因此自怜,凭什么你就要
辛苦努力,不能
一步登天。但最可怕的不是自怜,而是你东施效颦,除了自贱自伤,别无任何所得。”我也没有很多的阅历,也曾有人笑话我太
天真不懂得关系的重要。我不懂得这社会的出淤泥而不染,
曾经也想过要学着别人
左右逢源。看到这里好像给了自己一些
坚定的力量。想要继续
坚持下去。坚持那“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乡愁,并不是简
简单单的回不去的旧时光,那是一段段只有
靠自己才能穿越的黑夜,那是一团团只有靠自己才能飞出的云层”这篇叫《当你听懂了乡愁》我好像看懂了,又好像没有懂。记得曾经骑行川藏线,那边的山非常大而陡,是之字型走形的。当时每到一个拐角看到下一段路,好像有60度角那么陡,总在拐过去之前经过很长的休整。但真正骑上去的时候,才觉得和刚才是那样的。它没有看起来那么陡那么让人畏惧。再陡的坡走到它上面的时候都只是一条路。我想这或许也是一段乡愁。我许我怀念的是川藏线那
青春峥嵘的时光。但我想,也不是。你可以读懂乡愁了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过往,打动我的故事或许在你的世界是
过眼云烟,却在另一个童话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 思维导图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六):【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聪明地放过自己,放过爱人
年近三十的人都经历过几段
分手的感情,
无师自通都有了一套自己的
恋爱哲学。带着这样的恋爱法则,又继续跋涉在感情路上。这恋爱法则
一路上修修补补,又被我们带入了婚姻。被时间发酵,就都有了各自的漏洞,
困惑一路难消除。
到了后来,每段婚姻看似面目相似,但痛楚已似植物经脉难理清。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来时路受到感情挫败的执念,怕
重蹈覆辙却陷入
始料不及的恶循环。都是一朝被蛇咬,见草绳都要
迟疑的
思考动物,若没有清醒的第三者提点,各自就都陷入错的思考境地,各自怀着莫大的
委屈指摘对方,慌张却不知出口何处。
这时候,每个时候,
情感指导书就有了疗伤的用地。
这是一本自始至终都聊情感的评论集,从一件小事开始聊到每个人的纠结处,再回到那件小事上。其实给不出
言之凿凿的答案,因为世事太难是非黑白断的清。
而作者动情地写,
一字一句都无非是想让每个被执念蒙蔽双眼的人发现这感情里的相处之道,原来还有第三种角度看待。
而每个人的阶段都不同,有些人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有些人需要认清真正的自己,有些人需要承认
自己的生活现实,而有些人
万事俱备,只需要慢慢
等待,不必要的
急功近利。
而越
成长越得到,是越
放手才是最佳相爱姿势。尊重对方的来时路,尊重对方的心理路程,
心平气和地认知人与人的独立性,明白相爱的本质。
这是一本厚厚的人生哲学,
人性复杂、社会难闯,感情是人与人的交际,任何事又都是人与人的交际。我们需要有不同的声音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许你无法完全吸收,但阅历会让你知道适合你的那条正确路途。
它适合你慢慢读,在每一年遭遇疑惑时翻阅的枕边书。
总有一天,你会
理解这人世,也包括这本书的潜台词。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七):如何自信而不失天真的活着
突然想起从前在
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话,说20岁的女人像非洲,一半还是旷野,纯纯的。20至30岁的女人像美国,有成熟的味道。30到35岁的女人像
中国,成熟博学而迷人。
总结起来,
一个女人,只有学会塑造自己,才能在各个年龄段,展示出不同的
魅力。如何自信而优雅的活着,是一门
大学问,你往深层次里去探究,也许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当然也许会因为资质太差,什么也得不到。
一种女人选择
随遇而安,
自由,亦不失天真。另一种女人会懂得发掘自己的聪明之处,并把这种聪明转变成
智慧。这样的女人,通透大气。总而言之,活得明白。
十二,就具备了这种通透的
气质。并把
这种气质融入到生活中,边边角角都能按照最舒适的
心态去应对。
不为难自己,不为难他人,并且适当的为他人解难,秉承着一种
你好我好大家
好的心态,将生活过的
有滋有味。
这样的女人,自信,有魅力。
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失掉该有的
纯真,依然具备一种原始的自然
情怀,明白自己的好处,才能活出好处,不惧怕将来,不沉湎过去。如果非要说这是一本指导女人学会
坚强的
励志书,倒不如把它看成一本书信集,就当十二是个老朋友,闲暇时随意的捞出一篇出来,听她聊聊生活。
因为,那里面,通篇都是通透的道理。你想到了,却没有领悟透彻的,十二替你总结了。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八):读完一本书,不妨再回顾下
关于读书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也有的人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书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稍作思考,比如在读完一本书后,再回顾一番。 半个月前,读完了作者十二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很爽,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也很认同,欣欣然地快速看完了。等过了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翻阅这本书,全然忘记了书的内容,甚至作者的观点也烟消云散。于是回过头来重新整理了一番思路,当然也包括对这本书的感悟。 这可能是一部经典电影盘点 想必作者一定看过大量的电影,因为几乎每个章节都有一部电影出现,或者以电影作为话题表明观点,或者以电影中的观点为例剖析某种情感。不过,我确实把它当做一部电影盘点的书籍,例如书中所列举的《盗梦空间》、《亲爱的安德烈》、《侧耳倾听》、《给朱丽叶的信》、《欲望都市》、《廊桥遗梦》、《楚门的世界》、《傲慢与偏见》等,打算抽时间看看,毕竟这些经典的电影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不管是感情还是生活。 亦舒的小说对作者影响很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坐标,需要一个仰望的对象,可能亦舒是作者喜欢且推崇的作家。全篇中透露的观点也好,作者直接引用的言语也罢,都跟亦舒或多或少有点关系。作者也不止一次在书中提到亦舒的小说,像《我的前半生》、《阿修罗》。当然,一个优秀的作者不可能只喜欢一位作家,十二在文中也提到过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 成为一个优秀作者的前提 成为一个优秀作者的前提是熟读大量的书籍,这其中包括经典的著作和影视作品,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优美。在这本书里,除了随处可见的十二语录,还有就是大量的排比句式和四字成语。“鹣鲽情深、汤汤水水”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本书里见到,然后查了字典才知道什么意思。 俯首皆是的情感教条 第一遍阅读我想把所有标红的段落摘抄下来,在这本书里俯首皆是的情感教条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在心底的某一刻确实被唤醒过,也曾激动过。 你留存的记忆越多,就意味着未来可以伤你的越多。你留存的记忆越细致,越是容易铸造出一个思维的牢笼,困于其中,越陷越深; 生活的残忍原来不是因为它蛮横霸道,而是它总会来挑战你那些旧有的理解; 在这个世间的生死离别中,最难得不是死别,却是生离; 一颗真正强大的内心,不是勇者无惧,而是信道,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宫崎骏的动画是给成年人看的,因为小孩子是不会懂那看似美丽画面里的忧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然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厌倦或逃避; 所以这世上多的是轻描淡写的情意,少的是忠贞义气的情分…… 当我第二遍阅读这本书时,却发现书中只是罗列了大段大段的类似这样的话语,除此之外空无一物。好像一只没有灵魂的庞然大物,无法真正从中汲取力量,那些奉之圭臬的情感教条,冷冰冰的没有实质的温度。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九):最好的人生,无非是所求亦是所需
等到人生的风景看得再多一些、再远一些的时候,回头看感情的哪些纠结,真的无关对错,只是某一方的期望过高,远远超出了对方的付出。你以为他还远不够及格,他却觉得已经付出了八十分。到了最后,彼此都退回来,不再有要求,就不再失望,自然也不在为此绝望。——《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
在《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中,讲到供需平衡点,其实在爱情和婚姻中也需要找到这个点。当然,最美的爱情无非是“所求亦是所需”,但在长期的不平衡状态下,想要靠近平衡点,你就得主动迈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
举个例子,可能在恋爱关系确定或者结婚之后,女人会偶尔缅怀过去的某件事,或者对着某个纪念品诉说恋爱时的美好,这并无不可,但此时的男人多半没听你说什么,或者直接说忘记了,如果你此刻跟他吵一架,不是值不值当,而是你不知道“你之所衷,正是他最无需照看的东西”。因为此刻让他焦头烂额的是养家糊口、事业发展,难道你会只选爱情而不要面包吗?那么分开那天岂不会甩出一句“没有经济基础,哪来的爱情”之类的话。
男人和女人之间往往有时差,这也就能说通为何他老是比你慢半拍了。如果你能等等他,他也能小步快跑的跟上来。我老公习惯于吃饭的时候还在工作,他非常投入,以至于你喊几遍吃饭都不会过来,索性我就晚点吃,反正菜也不会太凉。
有时候被这个慢半拍的男人气得半死,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可是婚姻中缺乏的并不是足够靠谱的那个人,而是最后的最后,大家变成了彼此都需要的那一个人。
可能很多人都想过离婚,因为婚姻的各种不如意。反过来想想,咱们的小宇宙还没有办法左右自己人生的时候,凭什么认为换一个男人,咱们的人生就会更好一些呢?
以前我们常说,“我做不到,我生来就是大大咧咧,我生来就是脾气暴躁”。其实太多东西完全靠后天领悟,比如懂得怎么去爱,比如懂得怎么爱自己,比如懂得怎么去疗伤,比如懂得怎么去好好生活。
我也越来越明白,不是我做的越多,就越有价值。亦不是我懂得越多,我越值得更好地感情。强行去做一个十分的女人,不如留那么几分,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能在我的世界找到立足之地。
以前我也经常因为老公加班回家太晚而空虚落寞,但我忘了,作为藤蔓依附他这棵大树,以为只要缠着他才能生存,却忘记了自己本来也是有根有生命力的。
我们羡慕那些活的潇洒的女明星,而所谓的潇洒,要先明白你是谁,你想过怎样的生活,最擅长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什么样的角色中可以得到最大的安定和满足,你便找到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不能带给你财富,却能够给予你太多安定和安心。
这个世界永远有励志故事,这个世界也永远有等着看励志故事的人们。区别只在于,你是女主角,还是观众。如果上天让你遇见那么多不平凡的坏事,那一定是它希望你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读后感(十):幸福是早遇到,早懂得
我觉得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书,一种是读书。有些书只能看而不适合读,有些书却是需要朗读的。就像这本《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半上午的时光里,我都在读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堪称字字珠玑。作者以安静的笔法,从容的叙述格调,让人的内心在忽然之间就安稳下来。读着这样的文字,仿若身在海边,内心安详又时感不经意的波澜,只是轻微的涌动,本已安逸的心忽又沸腾起来。
这是文字的港湾,美好充实,但又疼痛心酸。文中那一群活色生香的女人,爱做梦的女人,在做梦的年纪里愉快地梦着,在现实生活里同样梦着,有的即使到了结婚,到了该透彻的时候,她们依然梦着。作者是站在文字之外,她冷静地旁观着这一群人,然后适当地给出意见,真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美梦醒得特别快。
可不是吗?越美的东西越容易破碎,比如,青春,年华,爱情,比如少女的梦。但作者冷静地说,梦,是获得现实利益的手段。听听,多么残酷,连梦都不再纯粹。所以,作者说,早遇到,早懂得,是幸福之事。
遇到良人,他将你放在手心里疼爱,这是幸福;若遇人不淑,早点遇到,早点醒悟,早点抽身,身后还有一半的青春,还有可供选择的余地。早点懂得,那些男人惯用的伎俩,不过是抓住了女人的软肋,那就是天真。不是那些骗子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女人太天真,太容易感动了。
母亲说,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一点好,就误以为那是爱情。只可惜,很多置身于爱情中的女人都会犯这样的错,总是自以为找到了所谓的爱情,不惜一切地去拥有;总以为自己的爱情很另类。其实,你的爱情跟所有人的爱情没有任何的区别,爱如烟花,不过是昙花一现,你爱过的那个人永远不可能是跟你结婚的那个人。
女人在结婚以前,都或多或少地被爱情迷惑过,经年以后,你才会懂:听妈妈的话一定是没错的。
早遇到,早懂得,就会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