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人录》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人录》读后感(一):书摘
用人术的关键不是主人的出身。这都是虚的,关键是利益共享
----------曹操---------------------
出身好的优点是:
视野开阔,缺点是:
脸皮薄,不会把握大部分中下层人的
心理曹操和刘项的区别之一在于属于
知识分子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一,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这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也就
无可奈何。因此他就像现在抢先注册伟哥商标一样,抢先宣布
自己是皇帝。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他也不是伟哥,结果不仅是把自己放在了火上,而且简直就是玩火自焚。
事实上,当不当得成皇帝,与抢不抢先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实力,以及当时的条件。而且,即便条件
成熟,也要作秀,要
装模作样地推辞、谦让,让过三次以后,才装作顺从天意民心的样子,
勉为其难一肚子
委屈地去当。这当然很虚伪。但中国人偏偏就吃这一套。倘若无此虚伪,则会被视为恬不知耻。袁术没有条件和实力,又全然不顾这些既定的操作程序,这就不但是与曹操等人为敌,而是与中国文化为敌了。
--------武则天---------------
✿王皇后便和所有
利令智昏的蠢
女人一样,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李治偷偷去看过好几次的那个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和萧淑妃那个小贱人撕咬,自己坐山观虎斗。
✿但武则天并没有闲着。她很清楚像她这样的女人在后宫里是既遭鄙薄又招忌恨的,因此她的
当务之急是搞好群众关系,使自己在宫里由少数派变成多数派。这时,武则天卑贱的出身帮了她的大忙。王皇后因为出身
高贵,后台又硬,难免高傲,不把周围手下人
放在眼里,令宫中人十分憎厌。武则天这个出身卑贱的小女子却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她也懂得无风不起浪的道理,知道如果没有那些王皇后她们一百个看不起的“小人”,后宫里就别想闹出什么事端来。
✿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
豁达。况且,再柔弱的人,只要当了皇帝,手上有了
生杀予夺之权,也会变得有脾气的。而且,正因为李治一贯被视为柔弱,也就特别怕人家说他没用,很需要找一两只鸡来杀一杀,表示他不是好欺负的。褚遂良这一回就撞到了枪口上。
✿睿宗李旦是个
聪明人。他干脆连朝都不上,把所有的政务都交给母后去处理,说是自己
年轻不懂事(时年二十二岁),无德无才,不堪执掌国政。两年后,武则天提出要还政于他,他只是叩头,死也不肯答应。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武则天取代李家的人当皇帝,已是迟早的事。
✿告密制度、酷吏集团、冤假错案,这三个东西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人出来告密,就有了情报和线索,也就有了整人的理由和借口;有人充当酷吏,告密者的举报才可能被“坐实”,也才可能制造冤假错案;有了冤假错案,才能不断宣称“国家受到威胁”,从而使告密制度和酷吏集团显得
合理合法。既然国家安全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就更需要
鼓励告密,重用酷吏了。如此
恶性循环,
恐怖的气氛也就自然形成。其实,国家何曾受到威胁?只不过武则天自己神经过敏,或者只是她杀人立威的一种借口。
✿君主们爱听什么话呢?无非吹牛拍马和
挑拨离间。因为专制君主都有两个通病,一是
自以为是,二是疑神疑鬼。所以,专制君主的身边,总
少不了两种人,一是马屁精,二是告密者。马屁精保证他
感觉良好,告密者保证他不遭暗算。即便所告之密,不过臣下们的相互攻击,也很不错。臣子们越是
互不相让,互不相亲,皇上的君位就越安全。臣子们如果团结一致,那他这个君可就真是孤家寡人了。所以,
历朝历代的君王,几乎没有一个不爱听人吹捧,也没有一个不爱听人告密的。不过,
歌功颂德的话不妨公开来讲,投入那铜匦之中的,便
十有八九是告密。
《品人录》读后感(二):片云心共远,永夜月同孤
这两句诗,是作者写在后记结尾的,出自杜甫的五言律诗《江汉》。用来形容书里的历史人物,刚刚好的感觉。
我买这本书是因为雍正。前两年穿越小说风靡的时候,也
喜欢跟人谈论四爷八爷十四爷。然而每次读完人物传记,都觉得那么丰富精彩的一个人,单单用喜欢或者
不喜欢来评价实在太浅薄了。当然,靠穿越小说来了解一个人物,也是肤浅得很。
我喜欢这本书里不同于其他体裁的书里的描写,无论是史实还是人物评价。历史课本里没有那么详细,因为一个人物在宏伟的历史长河里显得太为渺小;小说里又没有那么精确,我经常在读到某句话的时候想:啊,XX那本小说里骗人。
不知道怎么写这个读后感才好。虽然觉得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写有点无趣,但是好像也没有更好的方法。然而我随着人慢慢长大,已经不太会对谁产生明显的喜恶之情,真是奇怪啊。
项羽的话,作为一个想要天下的人,还是太
单纯了。他身上颇有些
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信奉力量,
没什么头脑,当然更不懂得玩弄权术。知道
霸王别姬这个
故事的人都会
更喜欢项羽而不是刘邦吧。可是如果项羽得了天下,那才真是乱套了。毕竟他不懂得用人,生生把身边的良将都逼走投奔刘邦;他也不太
相信别人,刘邦略施小计,就能让他对自己的手下起疑;他也没什么城府,不懂得
韬光养晦。不过他的缺点也有一部分是优点,比方说他不屑于跟刘邦耍什么手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子的事情他不屑去做。虽然我觉得项羽很像一个白羊座,但是后来查了一下,是狮子座的,
总的来说,就是一身蛮力又没什么心眼。
项羽之后,这样子的
失败者就不多见了。
三足鼎立时期,三个领导者至少都不会做出放走烤熟的鸭子这种事情。曹操这一部分我没什么感想,相比他和刘备和孙权,我更喜欢诸葛亮和周瑜的
斗智斗勇。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操临死前说:如果曹昂(曹操的长子,战死在宛城)问我要
妈妈,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还有就是丁夫人的事情,百度百科里有,用的是书中原话。大概像曹操这样子的人,也只有说到与妻儿相关,才能感觉出一分接近和
温情。
武则天的话,某种角度来说跟曹操是有几分相似的,至少后世的评价都不大好。纵观泱泱中华历史,女皇帝也就她一个,从女人的角度来说我敬佩她。跟
丈夫的儿子搞不清楚,李治即位后
费尽心机爬上皇后的宝座,之后慢慢介入朝政,最终大权独揽,不知道是何时起才存了这分野心。她当上皇帝后,早期为了巩固政权设立告密制度,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晚期政权稳固,便虚心纳谏,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虽然
狠毒,但总算不是太昏庸。但我最关注的点,作者没有解答,那就是......不知道她对于李治,有没有过一点点真心的爱意,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
爱情,毕竟,这个女人实在是太厉害太不寻常了。题外话,虽然武媚娘
传奇我一集都没看,但也不难想象,范冰冰单靠美颜大胸和卖萌的演技,以及古装剧里少不了的
爱情故事,是没法还原历史真相的。巨额投资,不过换个观众的消遣,难以成为
经典。
海瑞没什么好说的了......道德高尚,为官清廉是真,但是过于死板也是。是不是太过迷信于道德了。记得有人评价我
很喜欢的一部美剧《傲骨贤妻》用到的话——智商是用来进攻的武器,而道德是最后的底线。也许用在这里不太恰当,我的意思是,在崇拜道德的同时,拜托分出一点精力来让自己在官场上好好地存活下去。
终于到雍正,我买这本书的初心。先是那个
扑朔迷离的夺嫡问题,虽然作者倾向于康熙传位,但我还是觉得是这个位子是他偷来的......但愿有生之年能看到有历史学家找到确切的史据。不过看这种以史为据的书比看小说好的一点就是,一切都可以讲得通了,包括在康熙朝廷上的
勾心斗角,包括雍正即位后对允禩的折磨,忍不住要感叹这才是
男人,为天下大业,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每一步棋都走得很有看头。要是为了
一个女人而使尽全身解数斗得
你死我活,那真的是丢死人了。
雍正在位那么些年,为反
腐败而绞尽了脑汁。不得不说康熙那么多年没白活,给了雍正足够的
时间韬光养晦,把底下那些小官腐败的手段摸得透透的。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一抬头正好看到电脑上跳出来的新闻,说云南省委副书记被调查......果然腐败和反腐败是中国政治中亘古不变的
话题之一。反腐败,雍正做得远远好过前辈尤其朱元璋,可惜也是人亡政息。
这五个历史人物都是
孤独的,无论是不是帝王。就像那句诗说的,漫长的夜晚,心与云共漂泊,而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月光吧。我觉得孤独是因为有个性,个性太强,便难寻
知己。
《品人录》读后感(三):易中天《品人录》
易先生讲楚汉,讲三国,没注意你就以为是在听评书了。这位先生真是讲评书的好料子,声音独特,模仿逼真,笑声诡异,似乎一下子就把听众引在几千年前,不弱于我最爱的单田芳大师。
而他讲的又不是评书,而是论证过的历史。这有点像一个历史版的现场直播,谁不希望了解一个
真实的项羽刘邦韩信曹操雍正海瑞呢,戏台上的既然不是历史,易先生可是在向我们直播历史。况且,易先生不止讲历史,他还要评,或是说品历史。这人物的行为罗列出来后,易先生就开始设身处地的向我们分析这人物的真实来。他确实是想找出真实来的。
易先生应该是个人情练达之人,虽然是教授,但不高深,更像一个好邻居,说起话来
有理有据有情,在他的描述下,这些在历史上几乎定型的人物开始真实起来,鲜活起来,让人慨叹不已。
易先生是充分了解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他说出了刘邦的大与小,项羽的刚与柔,韩信的智与愚,曹操的正与邪,雍正的威与惧,海瑞的名与实。易先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时代和前提,让每个人的特点由来更有所依据。
通篇文字
雅俗共赏,逻辑清晰,
顺理成章,读来很顺。不时一些口语妙语,犀利准确,常能发人会心一笑。好书也。
我唯一希望的是,书中史实都准确,且选取史实并不
偏颇,若此,则文中
观点我都认同焉。
《品人录》读后感(四):《品人录》读后感
关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成了他的标签,他个性鲜明,活的
气壮山河,死的非常悲壮,
相比之下,他的对手刘邦确被冠以“流氓”称号。其实项羽更多地是体现他个人的
价值,无论他的身份、
能力;而刘邦则务实,他会算计他自己的利益,也会算计他手下功臣干将的利益,打天下的时候他会统筹资源,
成功时按照他手下人的需求分配利益,这就使得他大得人心。而项羽虽有个性,但他过分地忽略利益,不想着分配利益,这就使得他只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给我的
启示就是,在日常
生活中,不要迷信所谓的“高尚”,
做事不仅要看
感情,更要看利益,尤其是与人合作的时候,更要尽量地形成“利益共同体”,把精力放在事上而不是放在感情上。
关于曹操,无论他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事之奸雄”,他都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充分地体现这一点,他就是
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他自己的天下,在行动的过程中,需要他忠时他就忠,需要奸时他就奸,需要说真话时他毫不避讳所谓的传统礼法,需要说假话时他不在乎他面对的是谁;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军事家,是诗人,是丞相、还是皇帝,他只要求他要做的必须完成,不论灭吕布、败袁术、降张绣、破袁绍、征乌桓、安辽东、封魏公、称魏王,他都是实实在在地
追求他想要的结果。人们认为曹操难懂,实际上好懂。
关于武则天,也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她不管传统礼数说天下必须是男人的,她就是要
有所作为,她就是要达到自己
人生的最高点,从最开始的皇后、到后来的太后、还是最后的皇帝,她不被周围的环境束缚,不但不被束缚,还用于突破,甚至大开杀戒,这样的女人有气魄,我要为她点赞。她的悲剧在于她所处的时代,而现在,女人们应
该珍惜这个时代,让她们能够展现自己,又不用像武则天那样。
海瑞这个人在之前我不甚了解,看过《品人录》之后,我觉着这个人是个有
理想的人,
他的理想就是他能够通过自己的
努力实现全官道德,但是专制独裁的权力必然不能让海瑞实现他的理想,海瑞是个成功的人么?是,他在后世留下了清官的好名声,同时他也是
失败的,他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只在他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有两斤肉吃,可想而知她的母亲平常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他的孩子全部夭折,我想和他家的营养条件有关系,那么这个人他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的
生活,想必不会幸福,他也不能看见老百姓过上不被封建专制残害,不被腐败官员盘剥的生活,他也不能让江河日下的明王朝振兴,于国于家,他都没有成功,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雍正,我读出来两个字:孤独。他在前45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谨小慎微,不能够表现他的真实性格,他听从康熙的教导,书写“戒急用忍”来强制自己压抑自己,他不能表现自己的才华以免遭到康熙的质疑和兄弟的猜忌,他不能和兄弟放心地接触,这种日子过一两天可以,一两年可以,但四十多年,性格难免不扭曲。当上皇帝后,更是高处不胜寒,雍正最需要的,就是“诚”,所以他行事非常乖张,他既希望能够和人真诚相待,又从心里猜忌别人,既对他人表现大爱,又在翻脸时让对方永世不得翻身,这正是孤独者有的表现。一个孤独者,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真诚待自己,然而也最怕自己最爱的人辜负自己,雍正即是这样。
在中国这个重群体轻个体的文化环境,一个人越是有才华就越孤独,因为他很容易“不合群”,破解之道,我认为,关键在于两个字:开放,只有开放了,互相间的交流就会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彼此吸引,不同的观点的人也会彼此影响,从而让一个人更加进步。要充分地尊重个人,让每个人的价值都有体现,这样,英雄也不会只是显得悲壮了吧。
《品人录》读后感(五):#打卡第一天#品人录之项羽--读书一小时鼋鼍
刚刚读完项羽篇,想起了一首歌叫《谁是大英雄》,黄沾写的歌,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歌曲,最后一句写到:“练得坚忍,大勇止戈永不居功,义气冲宵汉,立地顶天是大英雄,才是大英雄。” 道出了黄老和金老心中的英雄是这般的,也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英雄。每一个时代对于英雄的标准是不同的,民族大义之下,国难当头之际,谁能保家卫国就是英雄。而在秦汉之际,无外族的入侵,中华民族的观念也未形成,连汉族的都没有出现,这时候的英雄,在易先生看来,就是项羽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英雄,当然,在中国,当英雄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悲情与悲剧。
似乎英雄就得不到好的结果,项羽实力最雄厚的时候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就像他手里的肉,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给谁就给谁,楚汉之争,大部分也都是楚军压着汉军打,就这样一位霸王,却偏偏毁在了地痞流氓--刘邦的手里,最终自刎于乌江畔,让人们很是叹息。在本书中,易先生分析了项羽的人格特点和性格弱势,并与刘邦做了对比,谈到了为什么地痞打败了英雄。总结起来,项羽这位英雄,出身高贵,性格清高自负,好勇斗胜,太过于看重自己,妇人之仁。乃至直到最后也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从霸王变成了丧家之犬。
《品人录》读后感(六):《品人录》读后感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火了之后我曾读过他的《品三国》,这次,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推荐枕边书中有他的《品人录》,诚如所言,叙事、评论一如既往,如潺潺流水、不疾不徐,让人手不释卷,一气呵成。不过觉得易先生在从这几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和结局上升到对专制体制和文化的反思时还是稍嫌跳跃,并没做到丝丝入扣,似乎从中能够看出对此早有定见。虽然说理过程中也尽量想做到逻辑严密,但总不免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定见可能变为成见最后使得结论有些武断。或许是因为我有工科生的这种特殊偏好,总希望过程严密,步步为营才显得推论扎实,和文人相比就显得严谨有余而情怀不足。
《品人录》读后感(七):煮酒品英雄
中国人谈论事物,讲究一个“品”,如品鉴,品酒,品茶。这“品”还不止于评价,它更带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要我们品出感情,品出深度,品出个意境来。当我们说要品某些人或事时,都要坐下来,沏上一壶好茶,又或煮上几壶热酒,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个中滋味。
在评论历史人物这方面,我国人对此似乎有着极大的热情。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十岁孩童,仿佛每个人对历史人物都有那么几分了解,他们可以随便对一个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好像他们对那些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就如他们的亲戚、邻居一样。也许,中国人对历史人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吧。我想这恐怕和我国流传下来的戏剧、小说深入人心有很大关系。而这又离不开这些戏剧小说刻画人物的方式。我国的戏剧、小说刻画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脸谱化,非好即坏,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印象深刻。这种脸谱化的善恶二元论在我国人们之中非常流行,这种判断方式缺点和优点都非常明显,缺点就是不全面,容易忽视人的某些特质,优点就是简单,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了“简单”这么一个一白遮百丑的优点之后,这种判断方法就很快在人们中间普及了。而正因为简单,说的人爱说,听的人也容易接受,于是,每个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都被放在了天秤的两端:一边是好人,一边是恶人。
而英雄更是值得“品”的。尤其是在这种二元论在人们心中扎根的时代下,客观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是非,品味他的心路历程,将我们代入到他的经历中,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认识、评价一个人物是尤为重要的。我们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但就是没有人物鉴赏,殊不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时,何如品人?
易中天老师是武汉大学文学硕士,专业方向是研究古代文学,师从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有些人拿易中天的专业来质疑他的
文章专业程度和可信度,认为中文系的研究文学尚可,写历史终归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这也过分强调了大学四年以及研究生专业的重要程度,以及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和自我学习的重要程度,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从易中天出版的一系列书籍来看,他在历史方面还是很有造诣的。我认为,易中天的文学专业在他写文章时给了文章另一种生命,他用写散文的方式写历史,用讲故事的方式和你面对面聊天,这是一种美。你要说这本《品人录》是历史家言,还是小说家言,这确实既非历史家言,也非小说家言,因为每一史实,都有史料为据,没有一件事是编造的,而且所据之史,也多为正史,很少用野史的材料,以免唐突古人,因此不是小说家言。不过,史家重在记,此书重在品,每一篇都是人物的品评,不是人物传记,对于人物的心理,亦多推测,因此又不是历史家言。总之,品人不是记人,对于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相信我们也不会仅仅满足于记述和描写。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他们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们的业绩不可磨灭,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然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性人物。这五个人究竟哪一个有好运气或者或好结局呢?不是身败,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击,就是死后背骂名,没有一个功德圆满。就连与他们有关的一些人,比如韩信、允禗,也都没有好下场。不可否认,悲剧结局的造成,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不无关系。项羽失之头脑简单,曹操失之奸诈狡猾,武则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阔偏执,雍正失之猜忌刻薄。但这些正是我们要品评这些人物的目的,我们既要发现他们的价值,又要避免他们的错误。为古人正名,就是为今人正名。只有客观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今人才有一种激励去为自己正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身后名。
品,不光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