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往事3:选调生》是一本由小桥老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一):水太深
水太深《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二):不可不学的生存智慧
《人民的名义》着实火了一把,从追电视剧,到追书,更是一气呵成。
而这一次,是追小桥老树的系列小说《巴州往事》。
《巴州往事》有系列前传,叫《侯海洋基层风云》,若不是出版遇到问题,那么,这应该是一个系列的小说,一共八本,仅仅比《侯卫东官场笔记》少了一本。
这两个系列,写的是王桥、侯海洋以及侯卫东的奋斗故事,其实,却是现实总你我不甘平庸的努力过程。
小桥老树笔下的主人公,都有共同的特点:出身卑微,但好学、上进,尽管处处遭遇被人整,但处处都能够化险为夷,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其实,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肯改变现状,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汗水,那么,再困难的局面都可以打开。
在小说中,你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引发你的共鸣,可以说,小说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丰腴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我会看到现实的种种可能。
《巴州往事3:选调生》讲的是王桥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被分配到昌东,先后做了城管委副主任和府办副主任,这一集,就围绕着他在这两个职位上的事迹来展开。
在大学毕业进入省委办公厅的路子被封堵之后,王桥并没有因为被贬到昌东做城管委副主任而沮丧,反而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斗志,首先,他就确立了用十年的时间重回省委办公厅的目标。
“目标”,就是要去奋斗的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即便山不过来,我也要过去。
有了既定的目标,王桥才不至于沉沦,更不至于就此看低自己,不管是在城管委,还是在府办,他身上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是实干。
在城管委,王桥被安排分管环卫所,也就是说,与垃圾打交道,可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撸起袖子就开干。
一方面,他深入现场,走访群众,尽量多的收集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他研读法规,搞懂政策;同时,还不忘请教同行专家,实地考察——短短的时间内,他不仅成功化解了垃圾场被封场的危机,还在单位赢得了认可,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聪明的人太多,但实干的人太少,王桥就是一个实干家。
其次,是真诚的人际关系。
在书中,王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很值得学习,他坚持以诚待人的态度是其人际关系的基础,信奉没有利益关系的人际交往,正因为如此,他才赢得了工作路上的许多贵人相助。
第三,有主见。
在如今这个时代,有主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跟在领导身边,而王桥的优点,就是能够不畏权威,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以及生活阅历,形成自己对事情的主观看法。
有主见的人,一般来说,是雷厉风行,且不媚上欺下的,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
《巴州往事3:选调生》依旧延续了小桥老树的叙事、语言风格,阅读起来,很轻松,情节比较连贯,一开头,便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我想,这就是小桥老树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吧。
《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三):如烟往事记巴州
得到这本《巴州往事3选调生》,在宁静的夜晚,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本书讲述故事的时间已经到了1999年,正是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如火如荼的时代。书中描写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四):边看边学习,才是小说的最高级打开方式
一、《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五):在别人的故事里观自在
因为工作的关系,调到了安阳。周末无事,一个人骑着电动沿着陌生城市的街道闲逛,这是我的爱好之一,到一个新的城市,喜欢静静的穿行在或喧嚣或古旧的街道,听着别样的口音,感受不同的人生活的细微风貌之处。那时正值三月,春风拂面,道路两旁树木吐芽,桃花炫目,沿街的公园三三两两的人们在游玩拍照。我先到袁林的旧书摊上买了几本老书,回去的时候,等红绿灯时,街角的一家新华书店想去看看,寄存了物品,上楼,人不多,几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在挑着书,阳光从窗户照入,空间在光线中呈现明暗的立体感,随手翻了几本新出的书籍,《巴州往事》在书架的一个角落,厚实的书,拿在手上,映入眼里的是四川变脸色彩鲜明的脸谱,巴州往事几个字有着古朴异乡的风味,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小说开头的描写将我带入了沉封的学校时光,红旗厂子弟是第一部,预备干部是第二部,我看了几页,沉浸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我是一个看书很挑的人,认为好的小说的标准是作者不炫技巧,让读者慢慢的随着故事走,如生活般细水长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就是无论翻到哪一页,不用看前因后果,都可以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小桥是不多的能做到这两点的作家。主人公的经历其他人说了很多了,低调实干有男人气慨。我想说的是作者是在认真写每一个书中的人,赋于每个人灵魂,在众声喧哗中写出人生百相、世间百态。每个读者能在不同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熟悉的往事和见过的人。在披着官场外衣的故事里,是不同立场的人奋斗和挣扎的足迹,在别人的故事里观自在,也许这就像多了一扇窗,可以窥见生活的本来面目。《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六):往事并不如烟
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官场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又引起热捧,《巴州往事3:选调生》也在这前后适时推出。 《巴州往事》系列共有五册,是畅销书作家小桥老树的新作。目前仍然存身于官场的小桥老树,作品几乎专攻官场小说,其作品《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和《侯海洋基层风云》系列极为流行,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代表作《侯卫东官场笔记》更是被评为“最佳官场小说奖”。 本书主人公王桥,作为山南大学优秀毕业生,被人以关系顶替,失去了进入省委办公厅的机会,而被省组织部以选调生的身份被分配到巴州下属昌东县工作,从城管委副主任,到县府办副主任,最后因县领导违规而被调离审查的过程。 王桥没有其它官场小说中主人公的显赫身份,虽然选调生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并能获得重点培养,王桥的官职也只能算作官员中的草根,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王桥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基本了解到基层官场的生存状态。 王桥是一个努力工作,洁身自好的基层领导干部,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刚到城管委工作,就碰上了村民围堵垃圾场的群体性事件,王桥并没有因为刚刚上任而退缩,相反的是,他深入一线,换位思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而当有的部门在县领导办公会上提出应付的方案时,他又能敢于提出质疑,并提前想好应急预案,最后相对彻底地解决问题;在与桑公子的冲突中,有了有利于己的证据后,马上做出用力回击;当被女朋友利用关系调到县政府办公室任职后,王桥也没有被冲昏头脑,当发现县领导的人际关系不太正常,又能保持合理距离,严守自己制订的合理合法的底线,在服务的领导及秘书被双规,接受组织审查,还能独善其身。最有意味的是,在被贬到档案局的第一天,王桥即想到为档案馆门前修路。 王桥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虽然没有看前两册,但在本册中,从王桥的各种交往和对话中也可以看出来,王桥不仅对同学和过去的朋友真心面对,对于普通群众的诉求,也能认真听取,给予解决或合理解释;而对于畏上必定欺下之流,一眼看穿,敬而远之;与女朋友李宁咏的交往,没有因为功利心而开始,却因此而产生裂痕,令人惋惜,可以看出,虽然王桥的感情方面有些坎坷,但是在每一次感情中都是投入了真情,希望王桥能在后面的续集中找到真爱。 往事虽已过去,却并不如烟。正如读者评论那样,《巴州往事》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有你的江湖,有你的青春,有你的奋斗,有你的爱恋。各种优秀小说应该具备的元素,应有尽有。让我们期待小桥老树更多的后续作品吧。
《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七):政治生态的世绘图
“这是第二次戴着手铐进入公安机关,前一次是在姐夫跳楼死后不久,当时王桥坐在特制椅子上如临世界末日。这一次来到明显不是派出所的地方,王桥并不惊慌。他现在是昌东县城管委副主任,是有身份的人,就算这个职位在巴州算不得什么,可也是一种身份。
一个四十来岁的高个子警察站在桌前,仔细看了王桥的工作证,然后把工作证扔在了桌上,道:你还是副科级干部,怎么能在街上斗殴,还造成了严重后果,你这个工作是泡汤了。”
……
瘦高个警察脸色一黑,道:你建议,你建一个锤子。出了交通事故,等着交警来处理就行了,为什么仗着牛高马大欺负人,是不是当城管久了,习惯用拳头说话。
这是一番夹枪带棒的诛心之论,是定性之语。王桥正言道:“这事其中的是非曲直,不是能轻易掩盖的。如果某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做出明显的违法乱纪的事情,是会后悔的。”
小桥老树的《巴州往事之三·选调生》,继承了以往的写作风格,直面现实、正视官场生态,刻画世俗民生,关照芸芸众生,简直就是一幅生动逼真的“世绘图”,映照出了现实政治的无奈与抗争、奋斗与沉沦、挣扎与进取,可谓一部针砭时弊、不失为现实人生的一面镜子。
提到官场小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这些小说鲁迅先生给予高度评价, 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晚清官场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官场小说,顾名思义取材于官场,围绕官场、官场人物来叙事,以反映社会现实政治为主要内容,进而达到批判现实、服务社会的目的;现在兴起的政治小说,可追溯于官场小说,和官场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官场这一视角,反映整个社会政治的变迁,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为主要目的,达到激浊扬清,弘扬一种舍身为民、服务群众,注重做实事、干实事的清明廉洁,一身正气的为官风尚,这和晚清的官场小说有了本质上的差异和区别。
以官场为题材的小说,传统上从儒林外史,到四大谴责小说,再到如今的政治小说,有其一脉贯穿的线索,清末民初的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等旧的政治小说可谓以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勾勒出未来新中国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理想蓝图,这是最初的政治小说,到现在以现实政治、官场为客户对象的新政治小说,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扬弃旧的束缚,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努力创新小说的新种类、新类型,成为当下热议的小说类型。为当代文学百花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成为当下政治生态的真是写照。
提到官场小说,当代小说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不同方面做出了不可低估的文学成就。宁夏作家南台的喜剧讽刺小说《一朝权在手》 、《只好当官》、《废话艺术家——王三丰》。
堪称中国当代文坛怪才的喜剧小说作家南台,他创作的反映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一朝权在手》《只好当官》《废话艺术家——王三丰》三部长篇小说,均出之以讽刺与幽默,可视为"官场喜剧三部曲"。
《一朝权在手》中的哪位忠诚老实,正直,厚道而又思想僵化、愚忠盲从的革命干部杨子厚的形象尤具思想深度,这一悲喜交融的艺术典型对于极"左"思想灭绝人性的本质给予了深刻揭露。《只好当官》一书的主人公高举是一个集阿Q的愚昧无知、西门庆的淫乱好色、贾福古的升官奇遇于一身的否定性的讽刺艺术典型。《废话艺术家——王三丰》一书的主人公则是一个看似圆滑随和,实则很有分寸,常常废话连篇,却又废而有用,久历官场,练达老成、诙谐智慧的幽默艺术典型。"官场喜剧三部曲"像一面时代的镜子,映照出政治的晦暗、制度的残破、官场的腐败、环境的扭曲、人性的复杂与变异。杨子厚、高举、王三丰等人物既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又是独具个性、意蕴深厚的艺术典型,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南台先生拓展了喜剧小说的艺术样式,那么小桥老树的《巴州往事》是一部典型的正剧。区别于杨子厚、高举与王三丰,王桥的典型是当下政治生态的普遍代表和典型。王桥的草根,决定了他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靠着个人的能力,借助社会关系的助力,王桥通过自己的才干,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然,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不时一帆风顺的,为了理想的实现,有波折,有牢狱之灾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攀附之风尚,所有这些决定了王桥突围的艰难性和实现理想的曲折性,从草根到官场明星,从官场明星到创业,王桥表现出一代有为青年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王桥将何去何从,我们会拭目以待。
阅读小说,潜移默化,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从王桥身上,我们看到社会变革时期的艰难蜕变,虽然是漫长艰难的,但是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小桥老树的《巴州往事》对我们的启示……
《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八):往事如风,只留念想
选调的,都是领导干部的接班人!是干部后备力量,自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主人公王桥就是选调生)
《巴州往事1:红旗厂子弟》讲述了:主人公王桥辞去农村职教的工作,步入社会受挫以后继续复读的故事,“不惹事,不等于怕事!”《巴州往事2:预备干部》讲述了主人公王桥考入大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工作,树立新的政治与理想,成为预备干部的故事。前两部作为铺垫《巴州往事3:选调生》写的是王桥进入基层工作,如何化解工作的危机,玩转官场,以及收获的爱情的故事。
开篇的故事发生在:“1999年7月,岭东省,巴州市,昌东县。刚进入基层的城管委副主任王桥率队处理昌东县阳和垃圾场群体性事件前夜,做了一个梦,梦中脱口而出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镜头切换:王桥参加工作以后遇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昌东县阳和垃圾场空气污染与附近居民的安置拆迁,以及居民堵路不让清理垃圾的问题。在紧急召开的会议上,“王桥镇静地从三个方面汇报‘一是堵路的基本情况,二是堵路村民主要诉求,三是垃圾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个人的一点建议。” ’但王桥坚决不同意建设焚烧炉,支持及时掩埋垃圾,才能减少臭味,(个人观点,就近掩埋容易破坏土壤,焚烧容易污染上方空气,我们村附近有的厂矿就是开炉焚烧气味特别大。)“最终环保局、县建委和县领导都同意建焚烧炉,王桥反对无效。他清楚地知道焚烧炉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心情沉重的离开了会场。”(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书
《巴州往事3:选调生》读后感(九):身在官场,心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