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遗落的南境1:湮灭》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遗落的南境1:湮灭》的读后感10篇

  《遗落的南境1:湮灭》是一本由[美] 杰夫·范德米尔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一):写在2015年12月18日的书评

我是多看阅读APP的忠实用户,从2013年11月起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多看的排版是最好的!强烈推荐。以下是我以前发表在多看的书评,现转载过来:
主角是位女生物学家,和我算是同行,可她的性格较特殊,在探险过程中也算是较幸运
在南境神秘的X区域里,一批批的探索者遇难,即使逃出来的也都是克隆人。整个X区都透露着诡异,看似正常的沿海滩涂生态圈里实际上隐藏着凶兽,荒废村落里形态似人的植物体也十分新奇,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角被地下塔真菌孢子感染后,身体得到了一定的改造,因而一次次化险为夷,并幸免于地下塔中爬行者的侵害。
那个类似外星生物的爬行者,竟然显露了地上塔管理员的脸,原来boss是他!爬行者在塔中用生物细胞书写的文字相当有魔性,带着宗教色彩和灭世感。
故事有点《移动迷宫》第一部的感觉与世隔绝的区域,有限的落伍的装备,相比之下本书的硬科幻感觉还不错。期待故事后续。
借着畅读用一天时间看完了这个故事。如果是买了再看,说不定要等到猴年马月了。还是畅读好!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二):人如草芥命似蝼蚁

巴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古老的真菌,可以感染蚂蚁,占据它们的身体,释放化学物质控制蚂蚁的行动,被感染的蚂蚁会脱离蚁群,把真菌送到适宜繁衍的地方,再被夺去生命。这个过程残忍可怖,将死的蚂蚁会疯狂地撕咬任何能够咬到的东西。最终,僵硬的蚂蚁会紧紧咬住可以支撑身体的东西,停下来,自头顶伸出细细的“传染钉”,静候下一只经过的蚂蚁。
书中人类的命运,就如同这只受感染的蚂蚁。
生物学家生性孤僻,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甚至将研究本身视为生活意义,并因此引发婚姻危机。丈夫在参与第十一支勘探队后,形若空壳,不久后便死去。生物学家从丈夫种种怪异行为中,冥冥认定,回来的,并不是自己的丈夫。也许自己的丈夫,还留在神秘的X区域中。也许这是她参加勘探队的一个原因,也许更多是她对世界逃避,亦或是对自我理想的生活的追求
对于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来说,与世隔绝无疑是最好的归宿。
书中开篇,对X区域的环境做个大量详细的描述。事无巨细勾勒出一个诡秘幽暗的区域,这个晦暗世界让人着迷,几种生态并存下产生出特异的生物,书中并未对任何一种做详细描写,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仿佛在暗中窥探我们的行动。这种压迫感贯穿全书始终,正如芦苇荡里那只在傍晚嘶吼的怪兽。即便你看不到它,也能感受到它的压迫,还有那随之而来的不安。我沉醉于这种阅读感受,仿佛在读的不是一部科幻,而是一部恐怖,于是便能体会到封底劳伦•伯克斯所指的“非常洛夫克拉夫特”。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书中展开了太多的谜团。X区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中心在哪?勘探队员是怎么进入X区域的?那条被催眠的“路”或是入口又如何打开?地下塔为何没有在地图上标注?而官方又为何有意模糊,制造假象?到底有过多少支勘探队到访过这里?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海里来的怪物是真实存在,还是人们或因孢子影响下的幻觉,还是受感染的人变化而来的?那些互相射杀的前勘探队员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复制人到底是谁造出来的?又是怎样返回现实的世界?X区域原住民及那些过往的勘查者们,又变成了什么?
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成为喉咙中的一道鲠,于是我便从字里行间去探索自己的答案。而我读到的那些碎片,却是触目惊心。X区域中的动物,竟是由人转变的,这点不论是勘探队刚进入区域时,那头奔袭的野猪,那野猪惊恐的眼神,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揭开谜底的,还是从狐狸尸体上取下的样本,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以及那种黑暗气息。如果说,这种基于现实的转化,尚且在常人的理解之内的话,那被困爬行者体内的灯塔管理员以及芦苇塘中的怪兽褪去的人皮,则预示着,转化并不是依从常理可循。
全书大多以生物学家的第一人称去描述,在大量周遭环境、心理变化以及最直接的五感描写上,代入感相当强,其中两段由其惊心动魄。一段是当生物学家自灯塔返回时,与芦苇塘怪兽擦身而过的描述。怪兽自始至终并未现身,作者用芦苇被怪兽压倒的沙沙声,脸上感受到的怪物热气,月光下一瞥的怪兽侧脸,还有那始终纷扰在耳畔的低吼,营造出感同身受的临场感,读者仿佛就趴在生物学家的身旁,与她一同身临险境,想必等到电影上映,这段戏也一定是重头,这头怪兽也许会成为另一只大白鲨,名垂影史。另一段则是直面爬行者的时候,这是段碾压常识的创造,从书中刺痛感,炫目的光亮,带来的晕眩,被“穿透、探索、解读”后的疲惫,可以推断出,爬行者一定是地外生物,这些描述都很符合那些有过第三类接触的人们,在被催眠后的经过讲述。只是我们之前都是从纪录片或是录音里去体味那种经历,却从未如此直接的被文字洗礼。
不得不说,这种简单直接的文风,就像有个人从背后掰开你的眼睛,让你不得不去直面恐怖诡异的画面,去思考种种假象之后隐藏的关联和动机,这点很让人受用,尤其是在不被打扰的时候,心绪很容易随着黑暗笔触,融入那片荒凉诡秘的氛围中,见其所见,想其所想,不知不觉的,自己就成了生物学家,一步步坠入黑暗,在金色孢子的作用下,理性、知识和作为人的意志被一口一口吞噬,反倒化为一团火焰,将自己燃烧殆尽。
霍金对外星人来访地球的看法,是悲观的,“如果外星人造访地球,那么其后果将非常类似当年哥伦布抵达美洲,那对于当时的美洲土著居民而言可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放出了旅行者号探测器,带着人类文明的信息,向一切能够俘获并解读它的地外文明示好,也许潘多拉盒子也因此打开。通过《湮灭》这本书,杰夫•范德米尔业已向我们展示了魔盒打开后的一种可能,我想这也是它最终可以定为科幻,而不是奇幻或是恐怖的原因吧。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三):童年拥有过的南境

两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
以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描绘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的自然的力量,恍惚间有海伯利安里十字型的感觉,又似乎看到了进击的巨人里人类会转变为巨人的感觉——那眼神,似曾相识
这个力量似乎代表了抹除人类影响,重归自然的极端环保思想。而生物学家内向,专注,喜欢观察一个池子,一个水坑的小小生物群落的习惯,隐隐和我的童年记忆产生共鸣,仿佛那些饱含夏天雨水的墨绿厚重的蕨叶,漂浮嫩绿浮萍的黑亮沉寂的池塘,都在眼前鲜活起来。
从吸引人的程度来说,离心目中的“通宵书”还有点距离,也及不上海伯利安里描述的力量那般让人读得停不下来。不过那片肆意扩张,饱含力量的神秘南境,仍然让人向往。期待后续两部中文版出来。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四):遗落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太久,越来越多的现象被当成了理所当然,文字、社会甚至所有的生命形态,而一旦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边界区域,发现了颠覆你思维的现象,你会沉醉,还是疯狂?
      杰夫•范德米尔的这本《湮灭》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四位女性组成勘探队一起进入边界,故事以生物学家的角度展开,文字理性克制,充满了观察与描述的力度,十分切合一位女生物学家的语境,边界看似生机勃勃、宁静而美丽,却在不经意间散发出诡异的气息,野猪与海豚奇特的眼神,看似隧道却又像塔的神秘物质,某种生物凄厉的叫声,勘探队员返回之后奇特的举止,都为我们勾勒出边界神秘的轮廓,而在逐渐勘探地形、探求真相的过程中,每个成员也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无论进入其中的人类如何行动,神秘的边界依然在生机勃勃、不动声色的扩张中,它内部无时无刻不在的生命律动,其中身体物质为人类脑组织的神秘“爬行者”,还有那些没有被揭开的秘密,都在刺激着读者的好奇心,而在生物学家眼中,神秘的南境未尝不是一种美丽,她幼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就热爱观察生态环境,在她眼中,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是美好的值得观察多年,这样完整的生态系统却在城市里渐难寻找。而这个边界到底是人类野心的产物还是外星物种的衍生,还不得而知,则需要去第二部中寻求答案了。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到这里的人类,他们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属性与情感属性。在我看来,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抹去了每个人的名字,而用他们各自的社会属性、知识属性来命名他们颇具深意,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未知与颠覆的世界里,人类学家代表了根深蒂固的人类知识与社会属性,所以她在边界最好被人所控制,也最快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心理学家总是想要控制他人的心理,而当心理遇到奇异的现象发生变化的时候,她难免会被反噬;勘探员代表了武力、理性与警醒,而这些在边界显然也不管用,而在一批又一批勘探队员进入南境之后,或是对抗、或是逃离,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反倒是内向隐晦却拥有一双观察眼睛的生物学家,一步步涉过艰险,逐渐触碰到了部分真相,她选择了融合,她与南境更像是彼此寻找到了对方。在这里,有些人因为我们无法根除旧有的生存制度而惧怕,而南境其实不过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物种环境,尽管这种生存方式还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回看我们已经乌烟瘴气的人类城市,这未尝不是一场值得探索的探险。
       第一部结束,南境的神秘初露端倪,而所有的疑团还等待解开,下一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神秘主角?生物学家会以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与丈夫相逢?而下一部中讲述的角度会是如何?这些都让我们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部的来临与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五):湮灭•幽灵鸟初现


如果没有看到刘慈欣的推荐语,或许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这本书吧,毕竟范德米尔这个名字对国内读者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不过,要是冲着星云奖、轨迹奖、世界奇幻奖、英伦科幻奖、“新怪谭”代表人物这些名头,《湮灭:遗落的南境1》还是值得期待的,毕竟能够在星云奖之争中战胜《三体》,这样的作品总归会有一些独特之处。
《湮灭》是《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在这一本书中,四位女科学家受南境局派遣前往名为X区域的神秘地带进行调查。她们已经是第十二支勘探队,而之前的勘探均以失败告终,身为生物学家的“我”的丈夫也在第十一次勘探回来不久之后死于癌症。
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四个人进入X区域的勘探经过,从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荒凉、诡异的氛围。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第八页就放下了,作者不动声色,近乎“记录”似的语言令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惊悚电影《迪亚特洛夫事件》,而正是纪录片的方式令这类探秘故事既充满未知的神秘感又始终笼罩着幽闭与压抑的阴影。
《湮灭》中的探秘中心主要是两座塔,一座位于海边,是地面之上的灯塔,是一座仿佛位于神秘有机生命体内部的有呼吸有心跳的“地下塔” 。对于地下塔这个设定,最初会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但是随着勘探的逐步深入,读者便能体验到置身X区域以及地下塔的惊悚与恐惧。书中最为精彩的描写也正是 “爬行者”最初被发现时那犹如微型森林般轻轻摇曳,从墙体生长而出的鲜绿色花体字,以及最后现身时的骇人与惊惧。
这个神秘的有机生命体是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它又是怎样不断地侵蚀周围的环境与人类,扩大自己的边界,令接触到它的人发生变异的等等,这些问题既是是《湮灭》中没有给出答案的部分,也是所有读者共同的疑问。在这部分的结尾,“我”像之前的所有勘探者一样留下日记,然后独自前往X区域的更深处……
范德米尔用“写实”性的语言去记录整个勘探过程,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女生物学家的精神世界,一边是过去真实的世界,另一边是眼前看似真实实则怪异令人恐惧的虚幻。同为勘探队员的心理学家企图通过催眠来控制“我”和勘测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期间又穿插着“我”的过往回忆和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矛盾。“我”的勘探过程不仅是对未知的X区域的发现与探寻,也伴随着对自身的剖析与解密。
从《湮灭》看《遗落的南境》的科幻元素,首要的是其严密的科学逻辑,以及大量生物学、心理学方面的铺垫。比如“湮灭”一词,在小说中是心理学家的催眠暗示,其结果是“导致立即自杀”,然而“我”因为被神秘孢子所感染而对催眠发生了免疫。当人类置身已经发生变异的环境之中,该如何去看待原本寻常的人和事物呢?这是个有趣且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部总字数并不算多的“三部曲”小说被分为了三本书,《湮灭》毕竟只是《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给出的信息有限。但就其营造的紧张与恐怖氛围,以及人物内心的自我剖析方面来看,都十分成功。
书中丈夫给女生物学家起的爱称是“幽灵鸟”,对应后文中即将出现的海滩和岛屿,或许只有拥有翅膀的鸟类才能够成功飞越,抵达真正的核心地带。因此,后续二部如何,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六):光怪陆离的X区

PK掉《三体》夺得2014年的星云奖,而且我们的刘大师还认同这个结果(仅是认同,并没有推荐咯,不要被标题党误导了)。但光凭这点,作为《三体》迷不得不瞧瞧这本书。
不过坦率的说看完以后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看的,进入光怪陆离的X区,进入作者构思的玄妙世界,经历一次探险感觉也不错。只不过感觉一点都不科幻,只是充满了悬疑,甚至有些恐怖,就想美剧《Lost》一样,你只想知道最后的老Boss。但就凭带科幻色彩的悬疑小说这个埂击败《三体》,对于老美的逻辑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如果单单说到科幻……那还是必须得《三体》,绝对牛到不行。
当然也许只是第一部的关系,铺陈比较多,让人感觉亮点不多。就像《三体》,我差点因为开头文革那段暖身的部分看不下去而放弃后面的精彩。也许《遗落的南境》后面两部会异常精彩,但觉得既然已经在筹拍电影了,这个题材看电影也许更有感觉………吐槽一句,对于电视剧版《三体》实在不抱希望,还是花点时间去看《基地系列》来的实在。
2016-1-13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七):人类的孤独

结合恐怖、心理、科幻的另类作品,故事本身并不精彩,但胜在恐怖压抑氛围的描述。没有读后续的两部,无法和入侵生物产生联系,感觉更像是一队探险家进入一个疯狂的人的思维进行探索的故事。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情节不够脑洞的科幻类书籍,但是作者切入的主题):孤独(个人认为),却是很独特,或者说以前从没看到过以科幻玄幻来写这个主题的。其中有些关于孤独的描写自己也是感同身受,你拼命的想了解对方,对方也想把所有能让你了解的都告诉你,可是最终有那么一瞬间你会发现,你面前这个你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还是无法真正了解,可是对方呢,她会觉的我把自己内心所有的地方都暴露给你了,你还是没能了解我,感觉就像书中的怪物一样(自己感觉更像人类的意识),你越是集中注意力想看想了解却越会徒劳无功,因为里面本来就是空无一物。孤独也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它的表象是存在的,可是却无实体。这样说来人类的孤独是无解了,不管靠的多近,依然也是一个一个孤独的存在。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八):神秘世界里的虚虚实实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喜欢冒险的精神,那些神秘的、未知的事情和地方,一直对人类有特别的吸引力。从远古时代,到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于是,有许多神秘、奇诡,甚至充满科幻的故事不断上演。后来,人们据此开始写出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它们被称为科幻小说。
杰夫•范德米尔的这部作品,号称是一部超越《三体》的大作。刘慈欣老师的《三体》,在国内已是科幻的经典代表作,无论从各方媒体或网友的评价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一部著作。而我至今还未读过刘老师的作品,所以无法让两者相比较。倒是刘慈欣老师在本书的腰封上有推介一下此书,给与的评价还很不错。
科幻小说,算是近几年来的热门题材,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国内的网络剧,都在不断的热捧中。很明显它是一个相当好的IP,据此创作的电影大片接二连三的在影院上映。譬如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星际穿越、蜘蛛侠等系列电影,都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科幻片。
本书是《遗落的南境》系列的第一部,讲述四位女性一起去一个叫做X区域的神秘地带勘察,但关于这片地方并没有特别交代它的来历,以及它有何不同。我们只能通过四位女性在此期间的经历来了解和揭开这层面纱。她们四位分别有着不同的身份,而叙述的视角是以生物学家来进行的。
她们四位的目的地,确切的说没有固定地点,而那个X区域曾经有十一支队伍到达过,但关于他们最终探索的地下塔,并没有任何的记录,甚至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身影。于是,她们就据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
当然,让人无法预料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跟着发生了。生物学家在探索地下塔时被神秘孢子感染,却意外对心理学家的催眠产生了免疫。接着人类学家被神秘巨型生物杀死,心理学家离奇失踪。最后仅剩勘测员与生物学家两人,但关于心理学家的失踪又让两人产生了分歧,最终勘测员被生物学家杀死。
如果这样来看,这真的只能算是一个没有任何新鲜悬念的故事,但以作者的写作功力,很明显不可能落入俗套。于是在书的后面,生物学家带领我们逐渐解开一些真相,比如生物学家进入X区域探险的初衷,竟跟他的丈夫有一定的联系。他丈夫是第十一期的队员,在结束任务回家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但在生物学家的心中,她一直怀疑那个人不是自己的丈夫。后来在X区域中,她看到了自己丈夫以及以往很多期队员的日记本,在里面,她发现了大量的真相。
而在生物学家多次前往地下塔时,发生了许多无法怪异的场景,作者用他老练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实则隐藏着不少的危险,而且那种心理上的恐惧,既让人害怕它下一秒发生什么,又想确切的知道它具体会发生什么。在那种特别挣扎的矛盾下,作者的讲述十分的抓人心。
不过本书中埋下的伏笔同样不少,在那个神秘的X区域,有些奇怪的生物很可能有着“人类”的气息味道。而生物学家的丈夫,或许是进入了另一片神秘的地带,在那里,或许有一天他会跟生物学家碰面。
文/颜先生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九):湮灭,以及新怪谭

  2015年星云奖长篇获奖作品《湮灭》相较于以往星云奖长篇在国内获得的关注度要高那么一些,原因无他,与其一同竞夺该奖的国宝级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当年的雨果奖,却在星云奖的角逐下败给了这部作品,不免让人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作品能够力压《三体》一筹。
  《湮灭》的作者杰夫·范德米尔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是纽约时报畅销作者,同时也是编辑,教师以及出版人。他曾14次提名世界奇幻奖,同时也多次入围星云奖、雨果奖、史托克奖、国际恐怖协会奖、菲利普K迪克奖等,小说作品被收入多部最佳科幻小说选集中。而他最为代表的成就这是“新怪谭”(New Weird)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杰夫和他的妻子安共同主编的短篇集《新怪谭》中曾介绍,新怪谭是一种颠覆了传统幻想小说的浪漫化,是发生在第二世界或都市却以现实为基础创作,糅杂了奇幻、科幻及恐怖等元素。它模糊了这些类型小说边界却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幻推理、科幻恐怖、奇幻罗曼史等等等双类型或者多类型糅合的小说。新怪谭的重点不是放在小说故事上,而是故事下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湮灭》就是典型这样的一部作品:四位在边界外探险的女性所遭遇的一系列事情。相较于故事情节本身,更吸引人的却是作者所创作的一种氛围,对这个怪诞、神秘、充满太多未知及不确定世界的探索。而越读下去,越有一种陷入其中的感觉。
  这当然和《三体》不是同一类型的小说作品,一个是用点子砸死你的那种,而另一个则是意图文体上进行“革命”。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毫无意义。
  而目前国内新怪谭作品除了杰夫的这个三部曲外,之前还引进过另一个代表人物柴娜·米耶维系列作品,以及杰弗里·福特的面相师等,劳伦·伯克斯的《zoo城》,对这类风格感兴趣的不妨也可以找找上述几本阅读。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十):谭晶晶/评 从一滴露水里看到你

本文是本书译者@狐习 向谭晶晶约评的文章,不许转载。
仔细地看一滴露水,可能可以从露水里看到比普通视界更大的范围——经过扭曲的图案,依稀还看得出本来的样貌和形状,但是与实际已经相去甚远。看Jeff VanderMeer的《湮灭》的时候,眼前所见的,就好像是这样的一滴露水。
一开始只是一支普通的科学考察队伍,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勘测员和生物学家。虽然进入的地区和方式都有点特别,但是特别之处并没有超过一个故事所应有的程度,不然还怎么成为一个故事呢。
开始的部分作者平铺直叙地给出了第一人称的处境:探索一个新的地区,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队友、相对简陋和落后的科考设备和武器、充裕的食物供给、开始行动前长达几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来自上级的暧昧含混的指令和面前这片安静神秘的待考区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连要探索区域的地图都已经由前面的数支勘探队伍画好并且牢牢地由队员们记在了脑海里。
后来看完整个故事,才发现其实作者已经在第一页就给出了矛盾的焦点——一座不存在于地图上也不该存在的往下延伸的塔。
由这座塔开始,本来已经被计划好的勘测任务逐渐走入歧路,队员们分崩离析,周围熟知的事物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作者写作的手法异常地老到,在很多惊心动魄的地方都处理得平平淡淡,例如在生物学家被感染后意外发现自己不再会被心理学家催眠,然而又不能露出破绽,于是一边内心极为惊惶不安一边又努力模仿被催眠的队友的言行……事件本身的精彩之处被作者的处理手法衬托得更加引人入胜,就像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激荡,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一直踮着脚尖在水面上小心翼翼地走过,被水面的张力托得目眩神驰。
在这样的处理手法下,一开始读者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然而故事依然显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我的总阅读时间还没有超过三个小时,读得欲罢不能。直到一口气读到最后,隐隐约约在塔内生物、X区域的动物和队友身上的样本分别检出了人类细胞,甚而在塔内生物脸上看到了之前的灯塔看守人的脸,才在生物学家的推断下为读者揭示了第一层谜底:这是一个地外智慧生物,而X区域就是它与地球的同化产物。第一人称的生物学家,前有未知神秘的智慧生物,后有隐瞒实情的上级指示,身边的队友已经纷纷倒下,心里除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之外还想要找出前一期勘测之后返回家中不久即过世的丈夫死亡的真正原因,种种矛盾都在《湮灭》结束的时候到达顶峰。在这个意义上,《湮灭》可以看做一个完整宏大的故事的第一卷。
另一方面,译者出色的文笔也为小说增色不少。由于《遗落南境》后两部还未译出,但故事在第一本完结的时候又只是开了个头,刚刚把层层叠叠的谜团摆到读者面前,于是我(不顾已经堆成山的书债)买了三部曲的原版,原版与译本两相对比之下,不得不为译者的用词精准和巧妙叹服。小说一开始,“那水,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见自己的脸,而且水面纹丝不动,仿佛玻璃一样静止,映照出柏树上密密涔涔集结成珠状的灰色苔藓。”原文是: “This water was so dark we could see our faces in it, and it never stirred, set like glass, reflecting the beards of gray moss that smothered the cypress trees.” 这里的“密密涔涔”一词,绝妙地对应了原文中的beards of gray moss,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层一层苔藓覆盖在树干上的景象——所用只不过四个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遗落的南境1:湮灭》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