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辰光》是一本由Wanze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辰光》读后感(一):童年的回响
在书还没出版的时候就关注了wanze相册中小辰光这个集子,每一次更新都收藏起图片,像孩童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在了私人的收藏夹里敝帚自珍,把
自己的那些泛黄的童年
时光捋顺归档,安放在这一张张插画当中,直到看到wanze想把他出版成书的时候,先是惊喜,尔后却是难抑的
失落,就像那些年穷尽少年的时光去追一支还
无人问津的小众乐队却有一天发现这只乐队彻底红遍
大江南北一样,仿佛童年自己偶然挖掘的
秘密花园也被他人窥探了一样,原谅我的
自私,这只不过是一种奇妙的
情绪,来自童年的回响。
预定的书
如期而至,装帧干净
清爽,洁白的内页和丰富的色彩和着浓重的油墨香,再加上比16k略小的版型,给人一种捧着小学语文课本的错觉。wanze的插画远算不上精致,没有华丽的配色和
优美的线条,
取而代之的是粗粝的点线、低饱和的配色、简洁的人物造型和夸张的空间透视,就像一个惜墨如金的作家用最质朴精准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
画面质朴不等于没有细节,wanze的笔触总是延伸到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那些围观者和路人并没有被当做大光圈中的背景粗暴地处理成镜头模糊,他们的
嬉笑怒骂透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将氛围描摹得让人
身临其境。教室墙上的大胡子名人、图书角里的武侠海报、
经典的国民脸盆和水壶、木制的灶盖、床底下的痰盂……除了
显而易见的主题之外你总能发现那些怀旧的器物,每一次翻阅就像通过一次时光的隧道去做一次童年的探幽,稍稍用心,就能捕抓那些褪色的元素和隐匿的时光。
此外书中的画风偶尔做了一些不一样的尝试,有色粉,有彩铅,有水彩,可见wanze调皮又
审慎,怕看客审美疲劳。书中的线条勾勒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采用黑色线条,但在游泳和公共浴室这两图却改用白色的,这是一种有趣又契合语境的尝试。至于书中注释的文字我个人觉得有点鸡肋,相对于画面,
只言片语显得过于粗陋,既没有趣味盎然的点睛,也没有
意味深长的
思考,这样说未免有点苛刻,或许wanze意不在此。
这样的书自己读一遍总是不够的,那些的童年的
记忆总是和一些人
密不可分,记忆被割分在不同的容器里,只有汇集在一起细酌才有一股正宗的味道。因此需要三种时空迥异的
阅读方式,才能更好地
享受其中的乐趣,一种是独乐乐:钻在被窝里翻阅童年的自己,兀自偷笑;一种是众乐乐:必须要一群童年的死党围着书熙熙嚷嚷,互相品评互相揭丑;一种是把书寄给远方的童年好友,想象着对方
回忆起童年的
经历潸然泪下,把自己
感动一把。其实,我想分享的还有另一种人,
遗憾那些人就像天边的星辰和游走的月光,可能是夏日炎炎下那个讨饭人,也可能是那个桥头公厕邂逅的蹲厕者,抑或是那个早已不知所踪的红星傻子……
《小辰光》读后感(二):人人都有的“小辰光”…
看了书后的说明,才知道,吴语方言中的“辰光”就是“时候”,所以“小辰光”就是“小时候”。是啊,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小辰光”,
爸爸妈妈的那辈有他们的“小时候”,而我们、自然也有属于我们的——
现在想想,就像是上辈子的事儿那么的遥远了,那时的
心境也已然模糊。那还是个
纯真的年代。白莲花
单纯是一种花,黄瓜和黑木耳还只是种食物,葫芦娃只是
小朋友的专利,漫画里的少女还没长出大到吓人的爆乳,同志就像是小姐都只不过是日常的称谓…
那个时候的
年轻人还
相信爱情的
伟大,
大学生还将
理想与
责任挂在心上,
小孩子还会
憧憬着长大了要当个科学家…在那个时候,
一个男人发现有个女的盯着自己看,第一反应是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对,或者是不是以前认识的人,但是现在,那个
男人很可能自我
感觉良好的想,这姑娘是不是看上我了……
至少在那个时候,老人跌倒在地上自己起不来,大家会七手八脚的把人扶起来送医院,或者是急着找他家人来,但是现在,人围了一圈却没有人敢伸手,或者在有人用手机拍视频为证的前提下会去扶,但是更多的人,宁可让老人就那么倒在地上,然后打手机找120急救。
岁月是把杀猪刀,黑了木耳,紫了葡萄,软了香蕉。我们都
曾经“很傻很
天真”。……穿着海魂衫,系着红领巾,在人行道上跳格子,
夏天舔着奶味十足的冰棍,冬天捧着烤红薯暖手,能到书店里蹭书看就感觉
很幸福了。
只是,人人一天天的长大了,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满足。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许多本应存留得更久的部分一点点剔除掉,等很久后才蓦然发现,每颗心都已经背负上许多东西。我们已经不再天真。
女人都是感性的,
喜欢收集记忆的碎片。——可能是个坏了的小蝴蝶发夹,一扎小时候跳过的彩色橡皮筋,几颗像宝石一样剔透
美丽的水果糖,那些印着漫画人物的卡片。是夏天的橘子味汽水,公园游艺会的气球。也是那庭院里一树槐花的扑鼻芬芳。
而男性,虽然没那份感性,但也是喜欢搜罗
生活中那些零碎的片段的。
男生的片段和
女生不同,——或许,是自制的弹弓,木头的小手枪,也或许,是什么时候爬过的大树,是曾经像滑梯一样滑下去的楼梯扶手;是曾经掀过的
小女孩的裙子,是在院子里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儿时伙伴。
不是乡下
孩子那绿意盎然的田园
生活,也不是城里孩子那样物质丰富的水泥丛林。作者只是个小镇
男孩,工厂子弟,他儿时的记忆,带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烙印,又介乎于两者之间。
他的绘画风格,是《蜡笔小新》似的
简单粗率的笔触,钢笔画、版画、粉彩、水彩、简笔等,将各种元素混搭来用,不拘章法。文字部分写的也是很下里巴人的。某些部分,作者可能自觉很男人很畅快,但我等观者却不免蹙眉。当然,那些喜欢袒胸露背的抠脚大汉是会喜欢这口的。
似乎很多南方的男性作者,笔下都多少带着种不自觉的对
生命的漠视——是鲜活的东西现吃现杀多了的后遗症吗?像【斩蛇头】【葬鼠】【红星傻子】之类的篇章中,那种
无所顾忌的天真,只能说是单纯的残忍着。无论是活埋乳鼠,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
勇敢,能追着朝
精神有问题的人朝他们的身上扔石子。
字里行间透着股子血腥气,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人看得恶心齿冷。话说,这种所谓的儿时记忆中的
小男孩形象,残忍的天性足以令人侧目。也或许,这只能是证明了当时的家长对于教养孩子的
力不从心罢了,并不就能够代表孩子的天性就有问题,但是,如果作者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用一种对儿时不懂事的自己的审视口吻,“
冷眼旁观”而非是“
津津乐道”的话,也不会让我这么反感了。
还记以前看过的,鲁迅老舍那辈的某位作者的一篇文字。因为讲述的是南方的“家蛇”的传统,对我这个
北方人而言比较惊悚,反倒感觉印象深刻。只是遗憾记不得作者的名字了。两者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不是作者的文笔,而是本书作者的那种对于生命的漠视,或许,这也就是今昔之别吧。
可能都是因为
失去了传统的关系?因为
失去了传统,小孩子在懵懂善恶不辨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因为有所畏而约束自己的行止。看啊,人们对抗自然,开山毁林,不再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肆意索取,人们不再尊重其它的生灵,再
不相信什么万物有灵的神话。好希望真的会有报应!
越是不
相信,不在乎,认为糟害够了,拿着赚来的黑心钱跑出国的那些人,干脆就都让他们的儿女因为环境污染患上无法治愈的环境病好了!诅咒他们o( ̄ヘ ̄o* )[握拳!] 再有那种有意去通过破坏环境赚老百姓血泪钱的黑心人,无论官商,一概把他们一家子全都押去他们祸害了的地方住。
限制他们只能在该地活动,不能
离开当地探亲、上学和旅行。什么时候他们把环境给改造好了,什么时候才让离开,看他们还敢不敢——
PS.【】内或摘自原书,非
原创。
《小辰光》读后感(三):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安
安静静的《小辰光》,淡淡地唱着我们心头的白鸽。
是的,虽然只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但是,你会知道,作者Wanze很适合当一个歌颂者。这种适合不只是因为他的画风,这本书中无论漫画、彩铅、油画,还是蜡笔、水彩,都有着类似于版画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小时候学校的黑板报。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够珍藏回忆的人,是细腻的
心思也罢,还是过人的记忆力也好。总而言之,读《小辰光》,你会有很多时刻的恍惚,仿佛自己的童年与
青春也在风中飘着。
这也是《小辰光》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从遥远时空里的家乡忆起,无名桥——上学堂——课间休息——多劳动多运动——放学后——呆家里——放假啦——飞驰啦。少年!每个章节的叙述全部为统一的体例,左页文字、右页图。图文是完全对等的分量与关系。你一路跟随Wanze的
成长,同时,也一步步走回自己的童年。
家乡的无名桥,原来,“夏夜我们都铺凉席在桥面上乘凉”,“现在好了。河臭了,小桥拆了,船不见了”。读到这样的文字,端详漫天星空下父子俩乘凉的背影,怎么能让人抑制住心头的沧桑?
上学堂的少年骑自行车企图冲过校门,教导主任大喊追赶。两人在
校园里猫捉老鼠,结果学生
成功脱险,中午出校也未被主任认出,结尾那句话才是经典:“真是天赋异禀,故现已成功闯入第三次
婚姻”。
课间休息干的那些事,说出来桩桩亲切,上厕所、擦黑板、跳山羊、滑楼梯、坐栏杆、追女生……至于业余生活,小人书摊、扔牙齿、拍洋画……在家里的日子,压煤球、绕毛线、学自行车、抬煤气罐……
全书的结尾余味淡淡却禁不住感伤,那些画面最终都被“做成了时光的罐头”。其实这已经是难得的归宿。像我这样丢三落四记性糟糕的人,能够被装入自己的匣子里的片段更是
寥寥无几。勉强塞进去的,还一不留神常常变了质,掏出来向别人炫耀的时候,
漏洞百出,总难
自圆其说。恍惚之间,我不知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只知道反正逃不了最后谁也都苍老,而Wanze则用自己的心绪和妙笔筑起了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
看着《小辰光》,想起
张爱玲。因为阅读的过程就像在照镜子。镜里镜外,不知哪个是自己哪个是作者,哪个是现在,哪个是过去。明明看的是别人的
故事,却情不自禁总要将自己放进去比比。对照之间,怅惘又
温暖。
《小辰光》读后感(四):扑面而来的记忆
就在那一瞬间,所有那些逝去的时光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我早已忘记,不复记忆,没想到它们藏匿在记忆的深处,埋伏在那儿,直到有一天,外部轻轻地扣门声,让它们一下子苏醒,闪现在我面前。
我说的是我童年的时光。
它太久远了,久远得我记不起有过那一段时光。
借由《小辰光》,我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了那个小小的自己。原来我也这样过,原来“我”一直在那里
等待现在的我去问候。
上学路上,经常沾花惹草,运气好能逮一只蚂蚱玩一天,还有蜻蜓,追着满地里跑——那时车少,顶多是自行车,可以满
世界毫无顾忌地疯跑,真要是抓到了,也不敢让
老师和家长看到,他们总会说那是益虫,不能
伤害它。
一到夏天,爸妈厂里有福利冰糕,就盼着他们下班,盼着吃冰糕。有时冰糕太多,就把冰糕的木棍抽出来,几只放在一起,用勺子使劲捣碎了,直到呈粘稠状,再用勺子一勺一勺舀着吃,和现在吃冰淇淋一样。
吃完冰糕剩下的木棍攒成一堆,和几个小
朋友玩挑木棍的游戏。把木棍随意一散,木棍挨着木棍,小心翼翼地把最上面的木棍挑下来,挑动时千万不能碰到其他木棍,如果碰到了就只能认输。以挑动成功最多者为赢。
还有拾石子,几个石子为一组,把一个石子抛起来,利用石子落下的空档,把其他几个石子拾起来,抛和拾都要用同一只手完成,根据游戏规划,每次拣拾的数量不一样。这是小
女孩最喜欢玩的游戏。
上小学每周有一天要早到校打扫
卫生,冬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借故到校早,不吃早饭,就给爸妈要两毛钱。去学校的路上有一个烧饼店,做的肉烧饼芳香四溢,每次值日都去买一个,刚刚出炉的烧饼,用一张纸包着,太烫了,从左手倒到右手,得空咬一口,真香啊。就在写这段文字时,肉烧饼的香气似乎还在鼻子前游荡。
……
吴侬软语里,称小时候叫小辰光。这个词真好,既比“小时候”优雅,也比“童年”随意。作者大概和我同龄吧,他说的这些小辰光,我似乎都有印象,他讲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经历过。我疑惑的是,他怎么记得这么牢、记得这么细,如果没有他的提醒,这些事会一直漂在记忆的长河里,同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一起,沉沉浮浮直至消失不见。
所以,我甚至有些嫉妒,他记住了,而我却没有主动记忆。还好,同龄人中有人替你记住了,就省却了自己的麻烦。《小辰光》不只是作者的童年,还是那个年代的同龄人的童年。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书从头看到尾,那些小时候的故事就这样扑面而来,直逼眼前,原来它们从没有被我忘忆过,只是被我封存了起来,只等这一天和我相会。
《小辰光》读后感(五):比诗更香,比酒更醇的小辰光
翻开《小辰光》,让人惊呼,太赞了,太赞了,让人一下子联想起许多的童年乐事。画面精致,画里的事宜也让人留连。桩桩都如此相似,桩桩都像我们曾一起经历,让我们怀念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唉呀!怎么可以这样,居然把我们那些曾经快乐无忧的童年趣事全都挖了出来,唉呀,怎么画得这么生动呀!怎么这么棒嘛!
虽然只是简单的点线面,但画面色彩柔和,配色和谐,人物造型风趣夸张,每一幅画面一股子“乐”子悠悠地飘荡出来。让人佩服作者超强的表达力。
全书将这些小辰光故事分为了八大主题:无名桥、上学堂、课间休息、多劳动多运动、放学后、呆家里、放假啦、飞驰啦,少年。无名桥是家附件一座无栏杆引发怀旧的小桥。上学堂里有许多南方乡村翻山穿沟、鸡飞狗跳的上学时光,当然也包括教室里的各种打闹,躲猫猫、午睡等。说起幼儿园的午睡,Wanze小时候在老师外套的隐护下居然偷睁着一只眼,耐心地看同桌那个洋娃娃般的女孩,看了很久。笑,不知长大后的Wanze是不是还这样?课间休息,擦黑板的狡黠,抱柱子的无赖,打麻将的快准狠(居然把抓沙包叫做打麻将啊,真怀疑是叫错了),坐栏杆的无知无畏。。。噢,桩桩件件皆是无比的让人怀念啊。一一而细数这些小辰光,分分明明的绚烂,闪闪照亮记忆长河。
关注Wanze,从了解到这位作者打算出本名叫《小辰光》的书开始,于是百度了许多《小辰光》的插画欣赏。Wanze的画风很有特色,不见得多么精致美丽,倒是有种质朴的纯真,让人感动。画面干净清爽,透着聪明和幽默劲,分分明明的情绪呼啦啦地迎面而来,让人随之喜,随之忧,随之无奈----少儿时代的七情六欲,如今看来不过如此的小苦恼小烦躁全都尽在这些美好的小辰光里。
是的,事过境迁,多年以后,看过往的不如意都是也不过如此;看那些不痛快,最终成为人生记忆里最值得拾掇的小乐趣。这就像魔法师的手,穿越时光的机器,变幻了岁月的模样,留下比诗更香,比酒更醇的喜乐情怀-----这便是小辰光啊:小时候的小,如星辰的辰,旧时光的光。
《小辰光》读后感(六):【雨枫试读】再见童年
五天前我就拿到《小辰光》了,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憋出个评论来,这事在我身上不多见。但是拿了人家的赠书书评就变成了个作业,不写也得写。
太困难了,怎么说呢?
读完《小辰光》只花了我不到半个小时,躺在床上翻着翻着就读完了。字少,与我平时的阅读习惯完全相悖。不知是不是好拣便宜,看字太大,行间距太宽了,读起来总觉得没意思,不值得,不如去吃三碗牛肉面。今年买了张佳玮的《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大失所望。除了内容上失落之外,排版装帧也是一种大打击。平时网页阅读那种小于10磅字的文字密集阅读感是我阅读快感的来源之一,但是印到纸上以后行间距*2,字号*2的那种感觉完全打碎了它。
但是不能因为字少就给《小辰光》差评,毕竟这本来就是本画画书。就好像你也不能因为字少而给诗集打差评,毕竟如果字数是评判一本书好坏的标杆的话,那真不知道这世上会多多少树木因为人的虚荣心遭遇无辜的砍伐。但是客观来说,《小辰光》还是不够耐读,不够耐看。翻过去,也就翻过去了,整个阅读过程有一些小小的感动,但是这种味道没有一直存留下来,很快消散。半个小时翻完了,也就翻完了。
我不否认《小辰光》本身带的意趣,虽然是80后的小辰光,我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读的过程中我也想起我小时候就是那个把男生追进厕所站在外面气呼呼气个半天的女生。看到大家评论也是说自己被《小辰光》唤起的记忆,唤起的情怀。这点没错,回忆的书能够引起大家对自己记忆的关注,但如果只是在回溯的话,那这本书也只是浅尝辄止。读一本浅尝辄止的小画册就好像看了一本纸质版的豆瓣相册而已,它不值得人反复读,也就不能够成为一本真正的画册。
一本好的画册值得玩味,值得每一天拿起来欣赏一下,从笔触、构图,到画家本身,都值得人植入想象力,尽力融入画者的空间。我最喜欢的是<无名桥>,奔流如忘川的水呀,在爸爸与"我"与石板桥之下肆意流淌,星星安静,夜与城市的边缘有光的粒子。让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Wanze和木心先生一般都是江浙人,足不出户就在古镇里。写小辰光大概也是因为他说的“现在好了,河臭了,小桥拆了,穿不见了,父母老了病了。只有记忆了。”木心先生回乌镇的时候,也是万分失落的。他说:“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乌镇》),两者感叹如出一辙。我们南蛮人民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大致也只是“田地变了高楼”,或者“山里通了公路”亦或者是“村子变成工厂”,如是而已。但江浙人民从“小桥流水人家”之画境转为“现代工业化新古典造假主义”的无所适从,倒是真让人心疼。心疼也止不住这潮,哗啦啦被冲过去,只能说“只剩记忆”,这大概也是Wanze画完这个画册的原因。
《小辰光》挺特别的,这是一本挺纯粹的画册,没有序,也没有后记。作者尽了全力用画说话,也没有什么其他要争辩、说明的。Wanze不是不能写文字的人,他写字时蛮有意思的,豆瓣里有他写走到贵州的事情。但在这本书里他超过144个字的段落都没有写过,确实也是种态度。《小辰光》真有点像小学生日记,几乎不是大人视角下被美化过,所谓带“情怀”的回望。真像是小时候每天晚上写的:“今天王琦瑶打我,我跑到五楼,她一抬头我就往她脸上吐了口口水。”没有什么价值判断,干干净净的,反而是诸多人都追求的朴实文字。
但《小辰光》又不是小学生日记,还是一个离开80年代有日子的,也不再调皮、犯傻,懂人情世故,知人世珍贵的男人的回望。像是点了盏橘灯那样在同样,却难得了的夜空之下静听蝉音时的回想。淡淡文字里面藏起来的失落我是第二遍才读出来的,明朗朗的画里面满是过去的样子,但文字里确是已经知道了后果的样子:后来,它又不呆我家了。一段时间后,冬日清晨上学路上,发现它直挺挺躺在路边,死了。肚子鼓鼓,怀着孕。
80年代的童年被90年代、00年代、10年代冲了个干净,中国发展太快了,一辈辈人不失落也不行。80后唱衰90后,90后唱衰00后,00后唱衰10后…一代一代童年的更替,让人对未来越发不敢信任。怀疑、看不惯也不过只是在问:“为什么我的童年不再回来?”
原来,我们真是失去的越来越快了。
《小辰光》读后感(七):回不去的小辰光
回不去的小辰光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wanze,至少从他的第一本书《我的影的集》就开始了,没有大肆宣传,他也并非豆瓣红人,只是在默默地画着自己的画,如今又为我们带来了温暖真挚的新书《小辰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从未听说过“小辰光”这个词,不过凭着语感,大致可以猜出它与时间有关,时辰的辰,光阴的光。果不其然,书封上简单地告诉读者:“小辰光”是吴语方言,“时候”的意思。刚好最近读到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小说也提到了“辰光”一词,只凭这个词就把我们带到遥远的
江南,而书中的文字和图画更让人坐上时光机,回到小时候,追忆逝去的时光。
回忆小时候的书不少,很容易想到桑格格的《小时候》,以成都方言讲述女孩的成长故事,还有丁一晨的绘本《好想回到小时候》,同龄同城同校,是最让我有共鸣的一本。而这本《小辰光》的独特之处则在于片段式描画出某个童年记忆,而没有讲述完整故事。虽然是片段,但都是如同相机定格般记录下最精彩、最难忘的一瞬。那个年代没有DV和数码相机,连拍照都是件奢侈的事,那些记忆就在我们的脑海中以画面定格的方式存在,若干年后回忆起来,照样能讲出一连串有趣生动的故事。
尽管不清楚作者童年的具体年代,但从书中内容约略判断,作者比我大几岁,同样是个80后。所以读到其中的一些文字依然感同身受,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一切历历在目。比如趁同学起立时撤掉椅子的恶作剧、弹笔转笔,还有抱着教室门口柱子旋转的游戏。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班占据着全校为数不多的几个平房教室之一,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有了得天独厚的玩耍器材,那几根被漆成绿色的柱子没少带给我们乐趣,想来那时的快乐真简单。
不过书中更多的是专属于男孩所特有的回忆,并且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天上桥”、“斩蛇头”之类的事就不会发生在我身边,而在书中读到,觉得相当新鲜好玩,或许江浙一带的读者会更有共鸣。很喜欢作者把书分成“上学堂”、“课间休息”、“放学后”等几个部分,巧妙地贯穿了整个童年生活。
书中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灵活多变,作者画风多样,大多画作是卡通漫画形式,也有彩铅、油画、蜡笔、水彩等画法,可见作者才华横溢,一专多能,决不让你审美疲劳。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略有夸张,同时注意细节刻画,格外打动人心。而与图画相配的文字部分也不失精彩,简短的几行文字扼要地表达出图画背后的故事,轻松诙谐之余透着些许伤感与遗憾。
逝者如斯夫,童年的小辰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在风中飘散,唯有通过这些文字与图画来追忆、来怀旧。
《小辰光》读后感(八):那些无法忘怀的小事
《小晨光》是一本勾起人回忆的书。
每个人都有童年,尤其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童年都有某些相似的地方。有些事,宛若吉光片羽,经常会因为某种契机勾起你的回忆,那是一些我们无法忘怀的小事——我们的小辰光。
Wanze用漫画的方式,再现了我们的童年与少年情景,使人的思绪像飞鸟一般掠向从前。只要生活的环境差异不大,八零后一代大概有着相似的小辰光,比如Wanze所描述的撤椅子、用铁皮铅笔盒玩反光游戏、躲猫猫、撞蛋、写黑板报、擦玻璃……差不多我都干过,那是些快活而不计较得失的年代。至此时,在时光巨流席卷过后,有些很清晰,有些事则已然模糊。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胳膊上有了“二道杠”,也就是所谓中队长。不过这种局面在半年后即被打破,我们班转学来了一个女生,名叫莎莎,她不但当上了班长,而且还是三道杠。尽管二道杠在我心中很重要,但就我当时没心没肺的情况倒也不会记挂在心。然而自从三道杠莎莎驾临后,我总觉得矮人一等。幸亏那时候还没有发明“五道杠”,否则我只好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莎莎很凶,经常代班主任行使权力,即便是对我这个中队长也不例外。忘了是什么原因,我顶撞了她,从此以后她对我就比别人更凶一等,当然我也不示弱。
臂膀上戴“杠杠”,最显摆的时候是早晨的“纠风纪”和周六的检查卫生。所谓纠风纪,就是早晨站在校门口看谁没有佩戴红领巾,逮着不让进校门。当然,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并无什么“威风”可言。只有周六检查卫生的时候才令人期待。
全班分为N个小组,轮流打扫卫生。但是到周六这一天,全班都要打扫卫生,因为要大扫除。当时,还不是双休,小学一周要上六天课,星期六下午上一节课后,全校便进行打扫卫生。我们学校的教室全部是平房,平房前面有草地和树丛,每周都要清理一次。教室内的后墙上有学习园地,外墙还有由各个班级负责办的“黑板报”。通常,男女搭配分组,由小组长带领清理教室前的树丛、杂草、洒扫教室、擦玻璃等等。
有一次我与莎莎分到一组,负责办黑板报。我一直喜欢写写画画,是校园里有名气的小画家。但因为莎莎一直对我很凶,因此我只是帮她递粉笔,递黑板擦,递抄稿,而不出声。她站在椅子上写完了字,就连最上面一行也够着写了,但版头的美术字没写,装饰图案也没画。我知道,她是不会画画的。她写完了最后一个字,忽然回头将彩色粉笔往我手里一塞,然后就蹲在地上,忽闪着大大的眼睛,撅着嘴儿,向上看着我。我站上椅子一声不吭的画版头,她则指手画脚的挑毛病,擦了画画了擦,总算画好了。我从椅子上跳下来,她指着我的脸笑的前仰后合。因为黑板太高,我是够着画的,所以脸上落了不少彩色粉笔灰,用手一抹,就成了彩虹脸。看着她笑,我也笑了起来。她收拾好粉笔盒,叫我坐在椅子上,她用手绢给我擦脸,我像一个乖乖的孩子一样坐着,仰望着她。她嘻嘻的笑着,露出两个小酒窝,满脸阳光。
搞定黑板报,同学们差不多也打扫完了卫生,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各班排好队在校园中间的大槐树下集合,由一名臂膀上戴三道杠和四名“二道杠”的学生干部组成一个委员会,进入各个班级评估卫生状况、学习园地,以及黑板报的质量。在评估过程中,学生干部手中有三种纸条,一种是红色的,上面用毛笔写着两个工整的楷书字“清洁”;第二种是绿色的,写的是“较洁”;第三种是黄色的,写着“不洁”。这三种纸条,会根据当时评估结果,贴在教室的门上,在此后的一周时间里都会贴着,直到下一周更换掉。评估结束后,校长会给获得“清洁”的班级颁发一面三角流动红旗。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顿时欢呼雀跃。而贴了黄纸条的班级,则像霜打了的茄子,都蔫了。通常,领取流动红旗的一定是个男孩,穿着白衬衣,衬衣扎进蓝色的裤子里,球鞋虽不是新的,但一定洗的很干净。红色三角旗飘动着,金黄色的穗子在一边荡来荡去,他奔跑着将旗子举过头顶,这种喜悦我只在获得世界杯的球队里见过。我们班级曾经一整年“卫冕”成功,红旗在黑板旁边的墙上挂了一整年。摘走的那一天,我们全班都哭了,墙上挂红旗的地方留下了一个三角形印记。
人分三等,门贴黄标。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种侮辱性的做法。这种评估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突然废了,原因是从此宣布双休,周六不用上课,打扫卫生与评估检查也就抛到了爪哇国。可惜直到此时,我这个臂膀上挂二道杠的“干部”也没有混进评估委员会,以至于我遗憾了好多年。然而此后办黑板报,我却经常和莎莎分到一组。不过,她再也没有对我凶过。
读完《小辰光》,忽然记起去年路过昔日小学,当初的平房全部荡然无存。记忆里的房子都成了楼房,不过隔着玻璃我看到一间教室的墙上有个三角形的印记。那里,或曾挂过一面流动红旗吧。欧耶,我们的小辰光。
《小辰光》读后感(九):【雨枫试读】只在回忆中的小辰光
这本绘本其实半小时左右就翻阅完毕了,但的确在这半小时里你又回到曾经那个莽撞无知,懵懂青涩的少年,书中的一个个图画,都会叩响每个80后记忆的大门。
朴实的画风,不多的文字,呈现的就是曾经简单的童年。没有互联网,没有兴趣班,只在小河里钓虾,树顶上捉虫。
城市和乡村之间,有一些平凡的小镇。
没有高楼,也没有高山:
没有公园,也没有田园。
那是风俗无趣、风景无聊的小镇。
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和遗落在那里的普通童年。
喜欢这段在书本最后的话语,时光流转太快,一切单纯的美好在成长中消磨掉,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更替掉。
于是画者也说着“赶紧提笔,记下当年小镇陋巷中奔跑童年的形状”那些只在回忆中的小辰光。
像须叔致歉,答应的书评,一直拖到现在。(戳手指ing)
《小辰光》读后感(十):【雨枫试读】童年,你好!童年,再见!
这本书是死乞白赖为女儿讨来的,但是我所期待的美好的亲子阅读时光却没有出现,不到两岁的女儿显然对作者伯伯的“朴拙”画风不太感冒,翻了一页就吵着要去看她的“光头强”了。
倒是作为孩子妈的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分明就是我的童年时光啊,呈现在眼前的是我们小时候再熟悉不过的画面:跳山羊、压煤球、眼保健操、黑板报、查路队……甚至在城乡开发期间那些沟沟坎坎,翻山越岭上学的画面都让人倍感亲切!
全书的故事性不强,它更像一篇的散文集,只把那些年的那些事以最平常的语调跟你娓娓道来。但是每个的独立的画面所构成的记忆的片段,却一个个地跳到你的眼前,落入你的心上。那就是儿时的我们,在没有电脑、手机、ipad、美剧、韩剧、长腿欧巴的时代,我们显得有些土气,有些傻气,却又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快乐,是那种最单纯的快乐,一根冰棍儿、一个糖纸、一张贴画、一块香橡皮都能令我们兴奋老半天——快乐曾经如此简单。
我们追影子、跟云赛跑、往房顶扔掉了的牙齿……透着“愚昧”,可笑又可爱!
我们玩儿那种最原始的游戏:丢沙包、跳皮筋儿、翻花绳、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拍画片(大约作者是个男生的缘故,很多小姑娘玩的游戏并没有被收入其中,不过这并不妨碍女孩们看到那些老画面时的举一反三,哈!)……
傻气质朴的我们有时候也透着鬼精,恶作剧小动作不断:给老师讲台里放蛤蟆、起立时撤同学的椅子、往前边同学身上贴纸条、“好心”地把睡觉的同桌叫醒告诉他根本不存在的提问……
那时的我们也有很多很猛的行为,比如把自己悬挂在教学楼的窗户外面擦玻璃,比如从很高很陡的楼梯上一溜烟儿地滑下来,比如男生们用棍子挑着大长虫追着去吓唬女生(书里更猛直接把蛇头斩掉),比如从隔壁邻居家翻窗户去屋里找钥匙(很高的楼层哦)……
那时的童年也透着小小的黑色和残酷:在臭烘烘的厕所里对峙、招惹疯子取笑傻子、把老鼠活埋掉、70后可能还看过批斗大会并且随波逐流干些“落井下石”的事儿……即便如此,也请相信我们并不是坏孩子,我们只是没心没肺且天真无聊而已,“残忍”这个词儿并不在童年的字典里。
《小辰光》只是把我们的记忆重新描绘了一遍,让我们在高楼林立、焦灼忙碌的城市中看到并找到原来的自己,那个最原始、最质朴、最本真、最快乐的自己,那个曾在清新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大喊大叫、一路狂奔的自己,那些回不去的童年留给我们这些时光穿越者的终是满满的感动!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幸好我们还有回忆!
我从不后悔拥有你,无论你曾经多么傻里傻气、多么没心没肺、多么无知、多么可笑、多么不着调……你都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珍贵、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嗨!童年,你好!童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