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师》是一本由(波)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师》读后感(一):无题
《钢琴师》(The Pianist)是二战期间波兰华沙犹太幸存者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一本
回忆录,什皮尔曼是
年轻的波兰犹太裔作曲家和钢琴家,并被公认为那个年代最有希望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在纳粹战火烧到波兰之前,他在波兰广播电台任钢琴师。然而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情地
改变了他的
命运。德军入侵波兰后,纳粹开始逐步剥夺犹太人的一切,安全、房屋、
家庭、
生命……在残酷的纳粹铁蹄下,什皮尔曼逃脱了被流放的命运,留在
千疮百孔的华沙犹太区(Warsaw Ghetto)。在那里,身为犹太人的什皮尔曼不得不为了
逃避纳粹的迫害而开始了地狱般的流亡
生活。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变为
一穷二白的平民,然后是重体力劳动者,然后是
无家可归的阶下囚,最后是性命垂危的流亡者……他
放弃了所热爱的音乐和钢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面对
恐惧、饥饿、死亡的阴影,什皮尔曼仍希望将来能发挥他音乐方面的天赋。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得到了
意想不到的帮助,一位德国军官维尔姆·霍森菲尔德(Wilm Hosenfeld)在战争的最后一段日子把他藏了起来,什皮尔曼终于迎来了
自由。
书中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愤慨的控诉,有的只是叙述,平静的叙述。也许像什皮尔曼这样真正
经历了人生痛苦的人反而不会叫唤、哀鸣了。而这种平静也许比歇斯底里来得更有力,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
对于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种种恶行,我们了解的也许只是一些
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屠杀,反闪族主义,阿道夫·希特勒,种族净化,集中营)和一系列
简单的数字(大屠杀中约600万犹太人被杀,屠杀结束后,
世界上剩下11,500,000名犹太人,250,000生活在欧洲的难民营,11,200,000无家可归)。而这些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些空洞的文字,似乎不能够刺激到我们那隐蔽得极深的
感情神经,即使是斯皮尔伯格那部
经典的《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所诠释的也只是一个广大的视角,全景式的描写。也许只有具体到战争中个人的遭遇、
情感、痛苦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那段历史。而什皮尔曼给了我们这个机会,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
真实经历大屠杀的人的
内心,折射出那样一个黑暗、残酷、令人
万念俱灰的世界。
书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什皮尔曼那段流亡生活,他的
孤独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悲凉。如他
自己所说:“如果我想活下去,就必须孤独,完完全全的孤独。”
失去所有的
亲人,六年
时间在一座死亡之城
东躲西藏,
饥肠辘辘,
贫病交加,后来成为整个华沙城唯一的活人,做伴的只有一具烧焦的、腐臭的男尸。而且,他经常要面对德国兵的搜查,处于
死亡的恐惧之中。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忍受力、
意志力,也许人本能的求生
欲望是远远超乎我们想象力的。我想,什皮尔曼六年所承受的痛苦是我们穷尽所有想象力也体味不出的,在我来说,他确是个奇迹。
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亦获得巨大
成功,而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把自己在难民营的经历也融进了他的电影。可看过电影之后,却没太多
感觉,可能读书时
震撼太深了,毕竟
故事是关于一个人的独白,看书可以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体会他的孤独,而电影更擅长表现一些场景,再现那个年代的灾难,观众被视觉震撼所包围,无暇与主人公进行内心交流,整个感觉可能有点被屏蔽在表层,无法深入的那种状态。而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男主角,阿德里恩·布劳迪(Adrien Brody),那种苍白、
忧郁、平静的
气质,让人难以忘记。
《钢琴师》读后感(二):一片黑暗中的一絲光明
如果你問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事件是什麼,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屠殺絕對會佔據前三。由一名倖存者,瓦迪斯瓦夫 什皮爾曼寫的《鋼琴師》這本回憶錄包含了他在華沙的猶太聚居區居住的經歷,和他在逃避納粹的搜查時的藏避經歷。這本書從他的眼裡描繪出了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所施捨的政策的殘酷,在那時的情況下猶太人的反抗措施,和在納粹統治下違反規定私下窩藏猶太人的好心的白人們。
讓我最感動的是維爾姆 霍森菲爾德,一名德國陆军上尉幫助了瓦迪斯瓦夫 什皮爾曼的事。在所有瓦迪斯瓦夫 什皮爾曼碰到過的穿德國軍裝的人裡,他是唯一一位沒有迫害他的人。你可以想像一下:什皮爾曼碰到了十幾年來唯一不傷害,迫害他的穿軍裝的德國人。而且不僅如此,什皮爾曼與那名德國上尉在短短的對話間體現了他對這些年作為一個德國人的恥辱。他是不多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清醒,清醒地知道什麼是
人性的人。所以他幫助了瓦迪斯瓦夫 什皮爾曼躲藏。當他藏在閣樓裡的時候,還給他送來麵包和果醬,和讓他在
冰天雪地的華沙
保暖的鴨絨被。
讓我感到很吃驚的是瓦迪斯瓦夫 什皮爾曼在寫下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沒有体现出
仇恨心理,整本書語氣
平平淡淡,而且他把他自己直接幫助反抗鬥爭的組織的事情也是一筆帶過。在这本书的後記裡包括了那位德國上尉的日記,記敘了他對當時事件的看法,很吃驚的是,他的日記裡包含的是對德國的種種不贊同,如果他的日記被德國軍方發現了怎麼辦?德國上尉在戰爭年代還
拯救了很多的猶太人,他的名字絕對應該在大屠殺紀念館裡的種滿了代表著為納粹德國迫害下猶太人做出貢獻的小樹的正義大道上出現,可是瓦迪斯瓦夫 什皮爾曼生前並沒有這個機會種下代表那名德國上尉的小樹。維爾姆 霍森菲爾德不應該被世人忘記。
《钢琴师》读后感(三):《钢琴师》读后感
我一向对叙述历史的书籍没有太大的兴趣,主要是我那时认为历史是枯燥的,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但是这本书大大推翻了我迂腐的
思想。《钢琴师》这本书最先抓住我兴趣的就是书名,我与什皮尔曼一样,也练过钢琴。我已开始知道这本书是讲述二战时的情节时,我没有给予这本书太高的
期待,但随着我读的越来越深入,我对这本书的想法也随之改变了。
《钢琴师》讲述了作者什皮尔曼在二战期间的经历。从一开始德国人刚刚到来直到二战结束,什皮尔曼都用文字给记录了下来。我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叹的不仅仅是什皮尔曼在这绝境下活下来的毅力,而更是二战期间犹太人那
绝望的
心情。什皮尔曼写下德国军人对待犹太人的
态度,动不动就枪毙民众,仿佛犹太
人的生命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这点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什皮尔曼一家被压上前往火化场的火车时,什皮尔曼被一位德国警察救下,但他记录下了他
父亲的表情。“他脸色苍白,嘴唇紧张得发颤。他想笑,又
无奈地、痛苦地举起手向我招手道别,好像我正在走向新生,而他正从坟墓的那一边想我问候。”这里可以看出什皮尔曼的父亲已经知道他们的火车正在驶向死亡,但他又为什皮尔曼的幸存而感到庆幸。我读完这句话后回味了很久,这位父亲同时被绝望以及
绝处逢生的心情所充斥,而这极与极的两者从那位父亲的表情上显示了出来,让我感到震撼。
在这本书里,所有种族都有好有坏。有不放弃抵抗,
坚持不懈的犹太人,但也有屈服于德国人,成为他们走狗而迫害自己种族的人。有残忍,以杀害犹太人为乐的德国人,但也有
于心不忍,帮助绝境中的犹太人的德国人。什皮尔曼在这本书里写出了人性里有好有坏,但这同时,不会所有人都是
善良或者邪恶的。《钢琴师》颠覆了我对历史小说的
观点,它让我体验到了二战期间,什皮尔曼以及其他角色真实的情感,而这时虚幻小说很难做到的。
《钢琴师》读后感(四):客观地看待好与坏
《钢琴师》是由一位在华沙幸存的犹太人写的一本回忆录。他描写了他一路以来的
艰辛和孤独,对生存的渴望。他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师,却因为是犹太裔被当时侵略华沙地区的德国人而嫌弃。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态度是没有用处的人,统统杀掉才是唯一的办法。这彷佛上演了另一场南京大屠杀的场景。这本书里要血腥有血腥,要无情有无情,真正反映历史长河中极为残忍的一页。但是,这本书又与很多别的战争书不一样的地方是里面能看到作者不是对所有德国纳粹的痛恨,也不是对所有犹太人亲近。可以说,作者客观地重现了这一段历史。这本书里面的德国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波兰人也有好有坏。那么,好坏之分的区别又在那里呢?
“好”,是
堂堂正正、道德高尚、弘扬人性的光辉等;“坏”,则相反,代表了
心狠手辣、冷漠无情以及卑鄙无耻等。好和坏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我发现,在现代
社会里我们很容易把一类人和事整体地归为“坏”,而它的对立面统统地归为“好”。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整体里面也有个别性。这本书客观地反映了这个道理。纳粹德国人,在我眼里
曾经是多么可恨的一群人类,但看完这一本书后,我发现事情也有特殊性。第一,在作者被德国警察发现并快要枪杀,因为两人都是乐手时,放了作者一马。第二,一位德国上尉冒险地帮助作者苦撑到了战争结束,却在七年后在战俘营丧生。这些故事让人意识到了好人肯定有,但是坏人的举动却掩盖了那些少数好人的面目。除此之外,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在读的《拉贝
日记》。拉贝是一位德国纳粹人,但因为人道,在
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里救了整整二十万
中国平民。你难道能说他是一个坏人,就凭借德国纳粹人的标签?
简单地以某种标签判定一个事物和对象的好坏,在我们生活里常常出现。历史上,纳粹在当时是一个威武雄壮的标签,而犹太人在纳粹眼里却是低俗肮脏的人类。在现代,穆斯林变成了
恐怖分子击的标签、英国美食变成了恶心食物的代名词。我曾经还记得,在一个电视采访里,一位来自中东地区的平民说过这样
一句话,“我现在
不喜欢蓝天了,我只
喜欢阴天,因为无人机就炸不到我们了”。这句话让我记得很深刻,也感到一丝
酸楚,本来蓝天是大家所爱,现在反而变成了
罪魁祸首。在美国宪法里也明确地写道,所有人生而平等自由,但在此我想说,这似乎并没有完全实现。对真正好与坏,往往需要我们更深入、更辩证、更全面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客观地认知。
本书中的纳粹警察及上尉和作者是一个例子,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种族平等是何等
珍贵,种族中的人有好也有坏。我们常常说很多作者写的书是带着有色眼镜写的,但这位作者并没有这样。他摘下了眼镜,让我们能够正确的回顾和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