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印度学倒立》是一本由吴苏媚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一):旅人来自不同星球
看完《去印度学倒立》及《我的中东》,最大的感慨竟然不是“我也要像菊开那样背包旅行”,而是“我绝不可能像菊开那样背包旅行”,至少无法在中东、无法在印度背包旅行。
可能是在阿尔及利亚三年的
经历对我的影响过于深刻,此前,我曾远赴摩洛哥旅行,和诸多第一次踏出国门的旅人一样,觉得哪里都闪闪发光,连见个普通的水池都要当做许愿池膜拜再三,拍下相片无数。后来去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第一印象就是: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北非——概因那里着实
脏乱不堪,且市政、交通、绿化
形同虚设,若非秉承阿国极低的工业发展水平,绝无可能出现如此之蓝的天与海。然而彼时我已对“
生活在别处”存在很大的质疑,尤其是新生初到阿国,总要留影,再对蓝天大海讴歌一番,仿佛这就是阿国工作与生活的全部,实在有粉饰太平之嫌。
之前看过另一个作者的游记,叫做《慢游地中海》,恰巧也路经阿国,她把阿国之风情、阿国人民之
热情夸大再三,乃至我不得不怀疑她与我所处的是否真的是同一国家。
于丹教授说:如果不能驱散空气中的雾霾,那就试着驱散心中的雾霾。如果这句话用到旅行上,是不是说如果你觉得一个地方不好,那么一定是你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诚然,部分阿尔及利亚人民还是很热情的,比如卖葡萄的小贩会跟我们说今天的葡萄不好,明天再来;又或卖柠檬的摊贩每次都送给我们柠檬,坚决不收钱。然而我想说,陌生人的善意确实让人感到
温暖,但如果菊开也像我那样遭遇莫名的恶意,比如投掷石子、辱骂、骚扰,不知她将如何描述这段旅程。
所谓距离产生美大概在旅行中也是如此。我曾去过欧洲几个城市,每一个都觉得实在
美好的不似人间,其中人民最友善的当属伊斯坦布尔。昨天看到谷悦和刘畅的《搭车去柏林》恰好讲到他们在土耳其同样遇到热情非凡的土耳其人,大呼:“没错,这就是土耳其!”——其实我又对土耳其了解多少呢?就像我在以治安问题著称的罗马、巴黎、巴塞罗那均未遭遇任何安全问题,这只能证明我待的
时间还不够长:我是个匆匆的过客,对景物的话语权远胜于对当地人的话语权,这也是我为何认为有些旅行作家不负
责任的原因:他们经常以
自己短暂的旅行经历判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然后代表权威给这个城市或国家贴上了种种标签,所以很多游记都把一个其实并无甚多游览
价值的地方说的
天花乱坠,最夸张的是一个在巴塞罗那旅行的上海人说到了拉丁区,闻到了街边肆意便溺的味道竟想到了她的家乡,因为上海也有这种随地大小便的街区!继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所以我
相信巴黎是流动的盛宴,因为海明威在巴黎生活数年仍然热爱这座城市。所以我也不会像菊开那样背包在中东旅行,因我曾生活在伊斯兰
世界三年之久,因我了解,因我戒备。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二):作者的态度与书名背道而驰
朋友说《去印度学倒立》是本很
有意思的书,名字确实很吸引人,找来看。
作者以一个背包客的状态,几年时间一直在印度、尼泊尔、埃及、泰国等国家游历,或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种游荡。我
理解,书里的“倒立”说的是以另外的状态、
心态去
发现自己和
看世界。所以,这本书不纯是游记,更像是
日记和
随笔。
初看文笔不错,
字里行间有三毛的影子。看多了,却
感觉越来越差,三毛的游记,感觉是
心灵的
孤独与外在的友善,吴苏媚的游记,
感觉到一种矫情,也许是我言重了。
很厌烦她为了省钱,告诉看门人“我没有钱”,然后看门人就友善的放她进去参观;讨厌她说自己从不包车,但一直在搭免费车,甚至是为了搭车非常有目的的去接近别人,(当然,这可能是背包客的
习惯,只是我不习惯而已);讨厌她为了便宜240卢比,而买当地人的票,被识破后依然不理会别人,堂而皇之还是进去参观了;讨厌她把和自己一起游历了很多寺庙的“陌生”
女孩丢下,自己搭车去下一个寺庙,如果人家在等你呢?在泰国,看门人让她免费进了一个景点,她把卡片军刀(自己写的是非常廉价的)送给人家,人家充满谢意,
文章中写,送他的理由是,这个东西上不了亚航。这个过程中,一个英俊的泰国警察应该是被
感动到了,骑摩托车带她到处转,约好第二天再带她出去,她答应之后,却在更早的时间溜掉,其实你可以不答应或者你无法承接这么多的友善,可以写一个便条,而不是一声不响的走掉,下次这个警察还遇到背包客,还会给予他的友善吗?讨厌她每次坐中途长途车都抢司机旁边的位置,尤其是那次,有三个
中国女孩也在车上,她认为她们“抢了”一个抱
孩子的妇女的位置,而一路羞愧,所以不和她们攀都来自中国这事儿,那么坐在副驾驶的你,不可以让位置吗?
说到禅修,和做义工感觉就更糟糕了。而让我看到的确是日本人真正在做修行的事情,为中国人感到惭愧。同样在这样的部分,讨厌她认为一个住在印度人家里10天的日本人,不应该在走的时候给了人家5000卢比,我想如果她也这样被印度人友善的留下提供免费食宿,她一定会安然
享受,不会花钱,如果是这样,我不知道这家印度人以后是否还会去善待背包客,也许还会,因为这是他们的修行。讨厌她说人家日本人做义工的学校里的小孩的作品很差,还假装夸赞,并买了一些,然后晚上顺手送给了大家一起为她庆生的另外一个背包客,尤其看到那个女孩收到礼物后的感动,作者却不会觉得愧疚,毕竟这是
己所不欲而却施与他人的东西。
不得不说,书里的一些文字比很多出去玩一次就写游记出书的人要好很多,毕竟也是专业作家,但我真的
受不了她去挥霍别人给她的善意,而没有给其他人同样的善意,至少,看不到她
内心有这样的东西。
也许,我们习惯的方式不同,所以有太多看不惯,当然,我也深刻的反省自己,有太多看不惯,还是说明自己的内心不足够好,素质不够高,同样需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