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而生》是一本由小野哲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由土而生》读后感(一):由土而生,朴实自然
《小野哲平的器物:由土而生》这本书,是日本当代首屈一指的陶艺家小野哲平的最精美的陶艺作品集。翻阅起来,令人爱不释手,不忍释卷之感。 小野哲平作品给人以自然,亲和的感觉。有一种审慎和谦逊之美,亦是一依循常规的随兴之美。好像是远古的记忆与现代的对话与结合,朴实无华、自然原色的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不规则、不光滑、还有粗细不一的轮圈痕迹、都反映出陶瓷充满自然的美学思维。让人们欣赏到釉的色泽及质感的纯美这种美感与让人一入眼便是炫丽。我们只有放慢步调,耐心地,靠近一些,再慢慢观察,细细品赏它时,将它的美引诱出来,渐渐进入你的心扉。
《由土而生》读后感(二):泥土,是有温度的
泥土,是有温度的。
灵魂,也是有温度的。
向来粗糙,没有那种感悟生活的细腻。“不懂艺术”这四个字大概是对我最完美的概括。
我一向认为搞艺术的人大多神经质,他们固执叛逆、想法奇怪、不懂世俗。一直以为艺术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寂寞冰冷的,直到看到小野先生的这段话我才知道艺术也是有温度的。
回归人类。我们身体里的那个人,能够唤醒从远古时期携带而来的心灵感受。将这一次次被唤醒的感触,重新累积,再次叠加,我想这是我的工作。大地之上,万物生长,最原始的生命的力量就来自于土地。在那遥远而又荒芜的年代,人类不仅仅依靠大地生存,还依靠大地生活。不经加工的泥土,从山中砍伐的原木当柴,最原始而低效的手段制造出的器物在土与火中诞生,告诉我们的祖先是生活的多彩。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感动。
泥土的颜色温暖、平凡,就像最最普通的我们。看着、摸着那些泥土制作的器具,心灵就仿佛得到了慰藉,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直接将最朴实的心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了那些因为华丽外表而引起的惊叹,你才会看到它们天生的气质,能够带给你平静力量的气质。
《由土而生》读后感(三):随心而生,与泥土对话
上学的时候摆弄过陶泥,软硬不好拿捏,常常在转盘上失手打烂,泥土在重新摆弄中流失,耐心也渐渐消失殆尽。许是大概也是没多少天分,也就一直也没学出手,自然也做不出个作像样的作品,慢慢的就放弃了,因此对于一生都在做一类手工的工匠,由衷的多了几分敬畏。
如何将一个人称为艺术家?——个性,审美缺一不可。《由土而生》,一个个人作品集就这样出现了。真真的一个作品集,展示了80件小野哲平的器物。关于里面的采访,内容不多,也能带来小野哲平沉默寡言,多做事的感觉。
我想从不自由中获得解放。艺术让我得以从不自由中解脱,所以我相信我也能通过我的作品,让别人感受到艺术的这份力量,只是这样的而已。作品集分为了四个部分,按照年份划分,也是按照小野哲平人生轨迹来进行划分。学成之后初期,作品大多是没什么“用”,与传统的器物不同。没有精致花纹的雕饰,而是铁刷恣意奔放洒脱。“也许是和家人出国旅行之后”,作品渐渐趋于平和,也变成了日常生活能见到的物,色彩上釉色也与泥土的原色相一致,简单纯粹又富有质感,大约是小野哲平的内心也慢慢的平静下来,少了几分反抗精神在其中。
我更愿意将小野哲平称作一个隐士——去一个没有多少人在的地方,建一个烧陶器的窑,从山上采集新鲜的泥土,用自己的双手将泥土与火相融合,获得泥土的馈赠。“我们身体里的那个人,能够唤醒从远古时期携带而来的心灵感受。”不需要刻意讨好谁,只需要追随自己的心思去做,静心平和,作品也会回馈你的用心。
艺术最美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无所谓枷锁的束缚,野蛮生长。没有世俗的干扰,却能给予世俗的震撼。如今冲击感的色彩已不再是都市人所追逐的热流,更多的人会喜欢一种来自原生态的礼物,带来一种舒服的感觉。小野哲平的器物,大多是朴素的,带给的却是泥土的气息。
他的作品,只有在更换泥土的时候才会在底下刻一个他名字的字,他所希望的是所有人看到这个作品,就知道是来自于他。这也是他所带来的独特的作品,当思想闪烁着光芒,艺术成为了他的信念,给了他做东西的勇气。
小野哲平的作品,大多是从高高在上的装饰品回归于一种日常的平淡。 “不是被触摸、被观赏,而是靠感受。若要说感受什么那可能是我,可能是你,这才是最重要的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孩子在一起用过日子的态度,去做东西。 ”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由土而生》读后感(四):《由土而生》评论-10分
在“失物招领”里看到了这本书,本月刚刚出版,新鲜的不得了,当当网立即拿下,到手后马上开始,迫切的不可阻挡。在先前的一些日式民艺书籍里看到过小野哲平的作品,有点印象,对于那种普遍性质的介绍,当然远远不及这种独立的作品集,这样可以去更加细致的了解一位陶艺家的细节,了解他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这会形成具体的形象,让人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