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之旅》是一本由[奥地利]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之旅》读后感(一):所谓爱,昨日之日不可留
关于爱情的小说,是否具备残酷的真相或许是判断品质的标准之一。
比如茨威格的这篇小说《昨日之旅》:
家境贫困的
大学生路德维希,因出色的才干受到老板赏识,一路提拔升至私人秘书的工作。由于在贫困的
童年里饱受屈辱和
伤害,以至于他虽然工作上
野心勃勃,但
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于上层人士及其氛围的
仇恨。
但由于老板病重,这个一直希冀保留一丁点
自由的
年轻人
无奈住进了老板家中,他用学历和工作掩盖的孩童时期的惶恐和茫然又一次出现在了心头。不过这种
不舒服的感受,很快地随着女主人默默无言的关怀而消失。
当路德维希受到任命需要前往墨西哥公干两年,他和夫人之间极力克制的
情感终于爆发。
“可是等你再来的时候,你什么时候要都行”
分离之际夫人对她许下
承诺。
然后一战的突然爆发,让
期待中的两年之约变得
遥遥无期。
再相见,已经是九年之后。
她,依然
温柔娴静,而他已经成了
两个孩子的
父亲。
“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只有我们不一样了,我们不一样了!”
这个短短的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
故事,情节是那么
简单甚至俗套,但在茨威格细腻入微的刻画之下,俨然成了一篇生动
真实的
爱情素描。
这场
爱恋中,固然不乏
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
激情,但真正让人心头震动的是对于分离和重逢的描述。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固然
美好,但
现实世界中,多的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喟叹。
时间、距离、阶级这些现实的因素是否会对爱情造成伤害,茨威格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故事中,似乎是战争粗暴地
改变了两人的爱情。然而这场悲剧,究竟是源自
命运的无常还是另有他因?
对于路德维希的
放弃,茨威格并未做出任何道德上的苛责,他详尽地描述了战争的隔绝对路德维希
心理造成的变化,旋即写到:
“单靠
回忆生活,这不是
人性的特点”。
轻描淡写的
一句话,真真是刺刀见血一剑封喉。
归根结底,战争也罢,距离也罢,阶级也罢,这些令人
绝望使人屈服的障碍并不是爱情令人
悲伤的根源。
真正的
罪魁祸首,是在浩荡的历史演进中被烙印入人类
身体里那些
不怎么美好的基因:对
寂寞的
恐惧,对
欲望的屈服,对
背叛的放任……
爱情的本质,或许就是充满着欺骗性的
短暂欢愉。
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此刻便是
永恒,彼此即是世界。
而一旦分离,原先的
温暖甜蜜,一点点冷却,最终蜕变成一场无
意义的
等待。
“即便是梦幻,这些看上去似乎
超凡脱俗的梦幻,也需要某种感性的养料,需要娇嫩形象的辅助,否则,它们的血液就会凝结成块,它们的光泽就会黯淡。”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
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
面容。”昔日恋人重逢,我们自然向往的是杜拉斯
情人中这般炽烈的
表白。
而真实的世界,却更多是如茨威格所写:
客客气气的相聚,
彬彬有礼的闲聊,心中却有着一道无形的阻隔,
甚至在某个瞬间,会因为这种紧张和
压抑而对旧日仰慕的情人冒出“就像一个老妇人”的
恶劣念头。
这不是谁的错,
单靠回忆生活,这不是人性的特点,
爱,亦如是。
《昨日之旅》读后感(二):回不去的昨日
读过茨威格的很多书,最
喜欢的是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当初很多章节是含着泪看完的。所以读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书名相似。其实确实有些相似吧,都是回不去的、昨日。
“古旧的园子,冰冷,孤寂,两个鬼魂追忆着往昔”,追忆往昔的何止路德维希和G夫人……更是茨威格
自己啊。可是回不去了啊,回不去了……
小说的开始,男子像是陷入热恋
失去理智的年轻人,
热情喷薄而出,让人有些失笑又有些疑惑。女子理智一些,却也
柔情似水,清澈的湛蓝眼眸里一定满是温暖的笑意。
背景是德国的大城市法兰克福的火车站,汽笛鸣响、铁轨震响、烟雾缭绕、人声嘈杂,他却只看得见一个她。
他们要去哪里呢?他们
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被称为路德维希的男子这么
激动?
他们登上了去海德堡的夜间车,没想到人
出乎意料得多。他们无法交谈,只能用目光相望,爱意缠绵。
第一章就是这样了。这似乎只是一对痴恋的
男女,虽然
柔情绵绵,却也深度有限。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茨威格怎么会写这样肤浅的故事呢,当然不是了。再看下去,车身摇晃车轮震动中他们都陷入了对往日的
记忆。在夜里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列车飞驰,车身有规律地摇动就像是钢铁的摇篮,车轮碾过铁轨发出嘎达嘎达的声响,人慢慢合上眼眸开始想自己的心事……只是小细节,但给人
身临其境之感。茨威格的功力可见。
想起了什么呢?原来他们已经分离九年多了。四千多个白天,四千多个黑夜之后……他们终于相聚。原来如此,是异地恋了九年之后的
爱人终于相聚,可以永久厮守了吗?那前文可以得到解释了。不过,还有一点疑惑,真的只是这样吗?九年之后爱情不应该已经已经
平淡如水,如呼吸一般的存在,两人如
亲人一般相处,爱而平静?
看下去,看下去。果然,哪有这么简单。
他是G先生寄予厚望的私人秘书,因为极度的
自尊和自卑不情不愿地搬入G先生
豪华宽敞的别墅居住。而她是G先生的夫人,一个
落落大方又温柔宁静的女子,她一下子就消除了他的不安和
痛苦。从此,他爱上了这个地方,也悄悄地爱上了这个女子,“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完全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之中,这是夫人宁静安详静谧的身影散发出来的幽静温柔的光。”本来也许就这样过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她那样
高贵清雅,又是他雇主的
妻子,他怎能冒犯?
更何况他都不知道自己爱她。
可是一切都发生得那样快,G先生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墨西哥为公司开发矿石,他将创立
自己的事业,将摆脱贫寒走向
锦绣前程……但他要
离开G夫人两年。他痛苦万分,这才意识到他爱她。
“爱情也许一直到这时才真的变成爱情,当它不再像胎儿似的朦朦胧胧地在母体内部痛苦地涌动,而是有呼吸,有嘴唇,敢于自己命名、敢于自己承认的时候,这才真的变成爱情。尽管这样
一种感情如此
执着、顽强地伪装起来,这个迷乱的幽灵,总有一个时刻会突然打破屏障,然后从九天之上跌进
万劫不复的深谷,以加倍的重量落在猛然惊醒的心上。”
茨威格很擅长心里描写,他对男主人公要离开自己的爱人的描写非常细致。如果爱过自然能体会到吧。
幸运或者不幸的事,她也爱他。原来那些温柔的关注、细致的照顾、宁静的陪伴……就是因为她也爱着他。
最近很流行《后会无期》里的那句台词,“喜欢才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放在这里也很恰当吧。
所以我对路德维希和G夫人的爱情并不反感,两个人都在克制,特别是G夫人。他们不是于连和瑞那夫人。
他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他们约定两年后重聚。他
日日夜夜读着她的信,熟读能诵;数着天数
过日子,两年将至……但“那灾难性的日子来临,它不仅毫无怜悯地把他的日历撕破,也
无动于衷地把千百万人的命运和
思想砸得粉碎”,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了。
全世界的海洋已经对德国封锁,纵使他提早一百天就订好了船票……回不去了。“他的第一个反应是
怒不可遏,握紧拳头砸到桌上,放佛他要用这一拳击中那看不见的敌人,但是白费力气:现在千百万无权无力的人也这样
愤怒地猛击命运设置的囚牢的墙壁。”“只有一线希望给他
安慰,这是千百万受骗的人不久都会心存的希望:这样
疯狂的荒唐事不会持续多久,过几个礼拜,几个月,那些
忘乎所以的外交家和将军们闹的这个愚蠢的恶作剧必然就会告终。”
读这些话,简直要心疼全人类。路德维希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四年多,自此欧洲的
辉煌时代结束,德国更将走向疯狂。
他用工作和回忆过日子。但疯狂地工作后会疲倦,再
美好的回忆时间久了也会褪色……他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多久,他看不见希望,“在这个为仇恨、战争、疯狂弄得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他突然害怕不断地
单身独居”,他娶了一个“文静娴雅”“善于操持家务”的姑娘,生了两个
孩子。
突然之间战争结束了,对他来说就像突然发生那样。他忍不住给她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而她的回信平静温和地
恰到好处,就像她一贯对他的清朗
稳重的关怀。这是克制的爱,而他以为他们之间有着“水晶般纯净的
友谊”。他又给她写了回信。
又是一别经年,他去柏林忙公务,他给她打了电话。听到的却是一声惊呼“路德维希,是你呀?”不会错了,这一次她不及掩饰,她依旧爱着他。
他去见了她,在那所熟悉的房子里,他仿佛找回了过去的美好回忆。他也明白了他们看似
从容不迫的
友好交谈,其实都是演戏。
他邀请她做一次告别之旅,十年前他们有过短暂的海德堡之旅,他想请她再去一次海德堡。
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我们看到的只是甜蜜。其实也确实
是的。只是下了火车,这段美好就结束了。她说“真可惜,刚才这一程多美啊。就这样一直乘车向前走。我恨不得再这样乘车走上几个小时呢。”他也这么想。
在火车站的门口,他们看见了游行的爱国者们,“系着武袋带,千万人千百种姿态,却汇成一种呼喊,凝聚成一道目光,里面是仇恨,仇恨,仇恨”。他仿佛预见了新的战争即将爆发,心在战栗,连夫人的温暖宁静这时也帮不了他……这世间的一切温暖,都会被这没有人性的战争撕得粉碎。爱情算得了什么,两个人的
幸福算得了什么?
就像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
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
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
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
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千万人做不了主的命运。
茨威格一向有着超然的眼光,他想是已经预见了下一场战争。只是无可抵挡。连他自己最后也只有绝望地自杀。
男女主人公走在十年前他们走过的路上,他们回忆,却只有沉默。只有他们的影子可以拥抱,人却不可以。只是再也回不去。
路德维希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夫人在客厅向他朗诵一首外文诗,他默默地自己朗诵起来:“在古老的公园里,冰冻,孤寂两个幽灵在寻找往昔。”他明白了。
他们都再也找不回往昔。
《昨日之旅》读后感(三):昨日,君已无法来!
《昨日之旅》(斯台芬· 茨威格).借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这个作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偶看过的电影,原著,本月还将去看改编的话剧。阅读一本书,是要讲究时机的和缘分的。当时偶痴心暗恋一个不可能的人,这本书透露出的“我爱她,但和他无关”契合了当时的偶。
关于爱情的心理描写超棒,心动时,隐忍时,煎熬着数着归期,愿望破灭时,物是人非的重逢,执念于完成当时的最后一步,终于明了昨日之旅已经无法重温,终究时错过了彼此。一战的爆发,小小的我们又如何抗拒命运的安排。所以,在和平年代,如果遇到一个爱的人,而他也正好爱你,那就幸福的在一起吧!人生除死无大事,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的概率是如此渺茫,珍惜吧!
《昨日之旅》读后感(四):没有圆满的终点
爱情这件事,究竟是伟大的理想击得败脆弱的现实,还是脆弱现实压得垮伟大的理想,海誓山盟里的爱情拥有蒲苇磐石般的坚韧,沧桑沉浮后的爱情却时常敌不过物是人非的伤感,梁祝化蝶而去,守住的是爱情最初的坚韧,却也摆脱了本该承受的世故坎坷,无奈总是冲动和激情造就了浪漫,而一去不返的时间终会让这浪漫变为昨日的回忆,命运的车轮碾压而过,带着未曾被成全的爱情回首往事,这《昨日之旅》终不会有圆满的终点,恰如诗人所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再次为茨威格细腻如丝的内心描写献上膝盖,这本《昨日之旅》正像是倒过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面对爱情“已成昨日”的无奈,女人偏向于选择隐忍和守望,而男人却总压抑不了与生俱来的占有欲,但在这两个故事里无论是守望还是占有,结局没有什么两样,爱情始终都是那摇篮中的冲动和梦想,而它的敌人却是无法逾越的距离,不舍昼夜的光阴,暗流涌动的战争和生命终将老去与凋零的宿命!疯狂的年代里,历史之轮倾碾过无数卑微的灵魂,生命是上天最伟大的馈赠,此刻却也不过渺小如沧海一粟,爱情又凭什么得到永恒呢!无奈与不甘催生出殊死一搏的冲动,却不过是在冷若冰霜的现实面前耍弄着螳臂当车的把戏,最后终要向命运屈服,最好不过将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永远留在昨日,变成最美好的回忆吧!
《昨日之旅》读后感(五):女咨询师和她的凤凰男
没有星星的夜晚,挥汗如雨后努力的回忆着下午那一幕幕的情节。一个地方、火车、另一个地方、战争、有头无尾的爱情、
从容却浓烈的女人、不知为何爱的那么深却又结了婚,打破了我们对纯粹、理想爱情憧憬和幻想的、坚韧不拔的男人。
看到他结婚那段的时候,大概所有女人都会唏嘘不已。为什么?当时想把他抓出来问问,为啥不能坚守呢?如同那个女人一样。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患者爱上他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那个女人用她特有的亲和、接纳与宽容让一个心里对富人阶级有阴影的男人修复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件不和谐的事情。一直这么默默地,直到男人将要离开…长久以来已经习以为常的模式突然被打破,于是男人的治疗中断了,他慌张了。而本身内心也极其渴望真爱的女人也慌了神,不小心在男神面前流露出了她的真实的、炙热的
感情。当他们对彼此的反应都看在眼里时,心里开始怂恿,于是火花燃起。
原来彼此的依恋那么深。
本来应该离开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们通信频繁互相倾诉着自己的生活,就好像曾经天天生活在一起一样。还有彼此终于能讲出来的巨大的思念。
书里对女人着墨不多,一如她本身,淡淡的,顺应着这个世界,与世无争,芳香却徐徐向外散发。但她本身也是寂寞的吧。这样优秀的男人,看似优秀,她用她的痴心一直等待着,最后却换来了男人已经结婚的消息和请求见面(再续前缘)的邀请。
她总是顺应,她不会拒绝,或者是不愿意拒绝。
于是就有了书的开头,他们坐在咣当咣当的火车里,开往他们十年前曾秘密约会过的地方。他们都想去那里找回美丽的回忆。
结果,可想而知。生活总是在不断流动着的,它不会等你,如同爱情,更是狡猾,痴痴站在那里的人才是最笨的。也最容易受伤。可是谁又能说没有坚持的人更快乐呢?
所以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一段未果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男人的问题还需要他自己去解决,而这个女人,其实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只是对爱还有所期待的,那没有错。
看到豆瓣上一个评论,“此书为一男子与恩人之妻苦恋开房迟迟未果的故事。 ”乍一看觉得有点俗,可是随后想想,却有那么些道理,起码从男人的角度。
前面那么美的爱情,知道男人结婚的时候,再到他给女人写信要求实现诺言的时候,总觉得有那么些硌。
这也许是每一个女读者接受不了的吧。
女主的咨询技能有待提升,男主还需成长和顿悟…
后来我在想:爱情不是占有美好。而是你也绽放,我也盛开,我们的香气在空中混合的刚刚好。
《昨日之旅》读后感(六):昨日之旅
影子想要复活,但又不可能再复活。
2010年,我上班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如果能准时下班,那我就可以去莲花路站的季风书园逛一圈再去坐公交车。公交车白天的行驶时间约90分钟,但到了晚上最后那几班只要45分钟,那时司机都开始释放赛车手的天性,夜色下一路狂飙,我称之为疯狂45分钟。离职之后就再也没有体验过疯狂45分钟了。
这本《昨日之旅》就是在那家迷你季风购入的,那时候我还习惯在书的内页里写购买日期。后来那家季风在13年关闭了,现在我常会去上海图书馆站的那家,实体书店带给我的感受是网购无法代替的,在书店里兜兜转转总会有点意外的小惊喜,网站里只有没完没了的热销推荐。
迷你季风书园的书放的有点杂,身材瘦小的这本被夹在一堆书中,如果不是红色书脊太显眼,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它。我痴迷于红色的一切,再加上书名以及作者是茨威格,我找不到理由拒绝它。篇幅非常之短,在疯狂45分钟内就看完了,但是触动我心之久,至今无书能敌。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人物很简化,男主人公路德维希,女主人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全文都称之为“夫人”,两人从相恋到因出差要分离2年,回国前夕一战爆发,自此远隔重洋,音讯全无,五年后战争突然结束,两人互相通信诉说五年间的生活,之后又过了两年才再次相见,重游海德堡。最后,往昔能否失而复得?旧情能否死而复燃?
“然而,爱情也许一直要到这时才真的变成爱情,当它不再像胎儿似的朦朦胧胧地在母体内部痛苦地涌动,而是能呼吸,有嘴唇,敢于自己命名、敢于自己承认的时候,这才真的变成爱情。”
“在当年和今天之间,横隔着黑暗的、无限漫长的岁月,在岸和岸之间,心和心之间,横亘着灰色的大海!”
这个版本之后一直没有重新出版过,低调的出现又消失。原本这部小说在很长时间里只曾于1929年部分地收在维也纳出版的一个文集里,直到多年后在Atrium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发现了一份整整四十一页的打样稿,署着茨威格的名字,是这部小说的完整版,打样稿中标题的“昨日之旅”被划掉了,但是出版社出版时保留了这个名字,我觉得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