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街最后一站》是一本由[美]马特·德拉培尼亚 著 / 克里斯蒂安·鲁滨逊 绘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场街最后一站》读后感(一):所有奶奶和姥姥带大的孩子都会懂……
今年清明节,我回故乡扫墓,路上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奶奶。
写给奶奶的信
我出生的时候
你已经七十三岁了
我几乎是你十五年余生里最重要的宝贝
我只记得你
可是你都离开我23年了
我却很少梦见你
你能诵读经书无数
却并不真的识字
我好想用经书里的文字写一封信给你
不管你在哪里
你都可以拿出来诵读
就像我还在你身边
就在门前的梨树下
我不知道故去的祖辈有没有和你团聚
如果你们因为换了一世就形同陌路
就把我用经书里的字写给你的信
拿出来诵读吧
你能读出来
虽然我已不是分别之时的无忧少年
但我很好,已有妻儿
我会把你给我的一切美好
分享与世
奶奶,诵读这封信
就像我又在你身边
你就不会孤单了
我是奶奶带大的人,我的孩子现在也一直是奶奶帮忙照看。
80后一代人很多都在这样无法逃离的双重隔代养育轨迹里生与活。小时候,跟我们最亲近的人可能反而不是父母,而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内心永远抹不去的是他们抑或永远慈祥的笑脸,抑或不苟言笑严厉的样子……他们甚至构成了我们童年绝大部分记忆。
时隔多年,我们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甚至开始吐槽没有管教过我们太多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遍数隔代养育的沉疴种种,但事实上又因为工作繁忙与惰性懈怠几无心力独自承担起养育孩子的全部工作。
8月底,太太从当当网买了一堆绘本,其中有一本叫《市场街最后一站》,我给儿子读到一半,一时间对奶奶的思念,对生命美好传递的感慨,不着痕迹的温暖,人生的孤独感……五味杂陈,一下子袭来,我就不得不强忍着泪水,停了下来。我儿子不停问,爸爸,你怎么了……
2016年世界少儿文学顶级大奖纽伯瑞金奖和凯迪克银奖同时授予的绘本,几乎击中了所有中国家长的心。其实,这个隔代养育的故事,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故事,因为绘本里的主人公小杰(小男孩)出生在底层社会,他由祖母养大。我们历数西方优质绘本,很少有隔代养育情感的作品,恰恰是这样无心插柳的作品风靡了中国这样一个隔代养育非常普遍的国家。
越残酷,越温暖
一个下雨天,小杰跟着祖母,从教堂出发,去往市场街最后一站——爱心厨房(施舍食物给穷人的救助中心)做义工,这里或许都容易被描绘得美丽而温暖,但其实那恐怕是一个极其悲哀的地方。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社会中产和精英家庭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对祖孙才是真正的身处底层社会里困窘不堪之中的人,这样的背景设定让这个故事的基调立刻抹上了人性光辉的色彩。
他们坐上一辆巴士,踏上一段洞穿内心与灵魂的旅程,如果您陪孩子一起读完就会懂得,那些最温暖的故事未必一定是气定神闲的上流社会装腔作势上演的伪善戏码,反而是越残酷和寒冷的世界,反而更容易见到人性之中伟大的力量。
作者说:“无论你住在哪里,世界都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到处都是悲伤。但是,对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仍然有选择——你可以选择看那些丑陋的一面,或者你努力发现美好的一面。”绘本最后天空挂着的美丽彩虹会让我们感受到,越残酷、越温暖,身在尘土之中,才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一点也不假。是的,如何看世界这件事,有时候,是需要人教的。
越简单,越深刻
小杰抱怨下雨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等巴士。
奶奶说,树也口渴了,你没看见它用吸管在喝水吗……
小杰抱怨,为什么我们没有私家车。
奶奶说,我们已经有了一辆会喷火的大巴士……
小杰抱怨,为什么我没有一个ipod。
奶奶说,你面前就有一个伟大的“演奏家”,你为什么不让他给你演奏一曲呢……
小杰好奇,为什么那个盲人看不见。
奶奶说,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看见吗,有些人是用耳朵来看这个世界的……
一路上,全部都是这样简单却感人至深的对白。虽然我们的生活里并不像绘本里如此精练与智慧,但是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一次次场景就发生在眼下,就难掩心潮澎湃,唏嘘不已。如果您能陪孩子读完,就一定会发现,那些所有拥有的平凡都是那么幸运,而一切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是免费的。越简单,却越深刻。
越传递,越幸福
绘本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小细节,刚刚上巴士的时候,巴士司机丹尼斯老先生为小杰表演了一个变出硬币的小魔术,这枚硬币最后小杰在听完“演奏家”的演奏之后,把那枚象征着爱与希望的信物传给了“演奏家”先生。
就连陌生人之间都在默默地传递美好与善意,甚至是一种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诗意。然而这又的确不是一碗甘之若饴的鸡汤,作者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相信陌生人的善意,但我真的相信陌生人的诗意。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多的场合,我总是多听少说。我想对他们的诗意开放,即使潜在的危险也是有趣而美丽的。”
然而,每每回想起小时候,再反观如今,我发现其实祖辈一代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抚养和照料,而是她们把生命中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东西在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我们。读完这本书,我儿子说,我奶奶也像这个奶奶一样,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爱心厨房去做饭啊……我不知道他未来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但是,我相信,他身上一定会带着我母亲的那些淳朴而简单的品质。
我的祖母、母亲和妻子,他们都在用这样的点点滴滴的交流在影响着我,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我希望这样的诗意和善意在伟大的母性之间一代一代地传递,绘本和文学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它一定会改变什么,我想它或许在某个人生的岔路口,轻轻推一下那个曾经读过它的孩子,让他们更加可能走向美好的一面。
这就是《市场街最后一站》与你我有关的地方,我知道,写下这些文字也许并不一定会让您有动力和孩子读这本书,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从来不多,但我们尽其所能,彼此轻轻推一下。我也知道,那些奶奶和姥姥带大的人,你们也都会懂。我更加知道,我们的孩子应该是读这样的书长大的。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1、首部纽伯瑞和凯迪克双料大奖得主,拿奖最多的绘本
我不是个一味追求绘本大奖的爸爸,但重量级的国际大奖,也是为某一本绘本的品质背书。《市场街最后一站》,的确是囊括了太多的奖项。它不仅是首部囊括代表美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纽伯瑞奖和凯迪克奖的双料大奖作品,而且纽伯瑞奖还打破传统,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一本图画书,以嘉奖这部绘本在文学领域的造诣。
除了这两个大奖外,它还获得其他殊荣无数,看它的奖项,足足刷了手机两整屏。
本书获得以下奖项和荣誉:
美国纽伯瑞文学奖金奖
美国凯迪克银奖
美国金恩夫人图书插画银奖 美国怀特朗读绘本奖银奖
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绘本
美国《科克斯评论》年度最佳绘本
美国《号角》年度最佳绘本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美国《华尔街日报》年度最佳童书
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杰出童书奖
美国《迈阿密先锋报》年度最佳童书奖
美国《新闻与观察家报》年度最佳童书奖
美国《亚特兰大家长》年度最佳童书奖
美国《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奖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奖
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最佳童书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100本必读书
美国《三藩历史报》年度最佳礼物书
美国《书页》年度必读图画书奖
美国多元文化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年度“最佳多元文化图书奖”
荣登美国《纽约时报》儿童畅销书排行榜
入选《导师》50本最佳图书
入选ALSC暑期阅读书单
入选美国插画家协会绘本原画展
冬季儿童独立选择奖美国儿童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
入围2016美国华盛顿儿童选择图画书奖
入围2016美国草地早熟禾奖
荣获《堪萨斯城市之星》感恩节入围奖……
2 、一本绘本,让孩子收获受益一生的幸福力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杰和奶奶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乘巴士之旅。故事发生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奶奶如常带小杰乘巴士去“爱心厨房”做义工,一路上孩子抱怨不断,奶奶却总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奶奶没有责备,也并不刻意安抚,她快乐地织着毛衣哼着小曲,从容淡定地用行动和看似云淡风轻的语言,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一颗用吸管喝水的大树,一辆会喷火的老巴士,一位会变魔术逗孩子开心的巴士司机。。。他们,足以带给我们快乐!
一个有纹身的光头男人,一位抱着一罐子蝴蝶的老婆婆,一个彬彬有礼的盲人和他的斑点狗,一个抱着吉他的歌手。。。每位乘客背后都隐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孩子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尊重——盲人是用耳朵来看世界的。
他也懂得了欣赏生活——当吉他手拨动琴弦,每个人都闭目静听,那是一个未曾触碰过的美妙斑斓世界!
他更学会了发现那些就在眼前却不被珍视的幸福——虽然深处脏乱的街区,但抬头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奶奶总是会用独特的视角,乐观积极地解答孩子的抱怨和困惑,无形中教会孩子与这世界温柔相处。孩子也不断感悟,对啊,真的是这样。这样淡淡的美好对话,呈现出一幅浓浓的生活气息。沉浸于书中,使人深受其感染,给人带来一种新雨后泥土芬芳的气息,与充满希冀的感觉。
幸福,从来就不是别人的。只要心里有爱,闹市中有宁静,清贫中有甘甜。
3 、唯美的画风,匠人的工艺,暖心的作者
这部作品由青少年文学奖得主马特·德拉培尼亚和克里斯蒂安·鲁滨逊共同创作。善于用图像说故事的绘者克里斯蒂安,用压克力颜料、压印和拼贴作画,充满童趣的画风,搭配简略的黑线与鲜艳明亮的色块,充满能量、活力十足,让这个温暖又动人的故事立体而鲜活起来。
再看看克里斯蒂安·鲁滨逊的手稿,那种唯美的画风,简直让我爱得无以复加。
纽伯瑞奖和凯迪克奖分别是全世界文学类和绘本类的最高荣誉,抚摩着这本绘本上的两枚闪亮的奖牌,它不是印刷的,不是压戳的,更不是烫印的,而是——
一张张手工贴的!
这金银两块实体的奖牌是ALA(美国图书馆协会)官方授权颁发的,中信出版社费劲周折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成本千山万水地从美国空运过来。
4 、全世界,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年龄,同一本绘本
这本绘本虽然刚刚由中信出版社引入到中国,但它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早已家喻户晓。
在美国,《市场街最后一站》早已成了一个阅读现象。不同肤色的人,都以朝圣的心情热爱着这个绘本,买到之后,都会去旧金山,到书中提到的, Marekt Street 市场街的最后一站合影留念。
经典会被时间成就。这本绘本,遇见它,是我的幸运;推荐它,是我的荣耀。
《市场街最后一站》读后感(二):发现美好的眼睛 | 市场街最后一站
下雨了,雨点越来越密。《市场街最后一站》读后感(三):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绘本《市场街最后一站》,告诉家长如何给孩子获得幸福的力量。
《市场街最后一站》是首次同时获得纽伯瑞文学奖金奖和凯迪克银奖的绘本,该书同时还获得了《纽约时报》最佳童书、金恩夫人奖、纽约公共图书馆100本必读书等30多项殊荣。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童书作品呢?
每个星期天,小杰和奶奶做完礼拜后都要乘坐巴士穿过城市来到市场街,但是,今天小杰并不开心,他很困惑——为什么不能像他的朋友那样有自己家的车,而要在雨天里等巴士?为什么他不能跟别人一样有一个iPod?为什么他每次都要来这个城市最脏乱的地方?
每个问题,奶奶都给他一个富有启发的回答,让他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快乐:熙熙攘攘的城市其实充满生机;日常生活中就有美妙的音乐;经常被我们忽略的邻居原来能给予我们神奇的力量。奶奶用智慧引导小杰,让他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让他用心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市场街最后一站》读后感(四):发现美的能力
虽然对美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一纽伯瑞奖和凯迪克奖不太清楚,但内心对感恩还是有很大敬畏之情的,那是一种随时间流逝会消失的能力,我们需要保持和学习,然后利用它。
市场上最后一站绘画手法个人认为还是能引起儿童认知共鸣的,言语深奥不怕,只要看过的孩子对书中传达的对生活小美好的存在的发现的不排斥,那就是成功的。
生活在当世,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在任何岁数,任何境地都是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
《市场街最后一站》读后感(五):我们该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不是很喜欢看绘本。有个同学说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动画片,因为太可怕了,里面不是人的人说人话就很可怕。我最不喜欢的是那种无主题叙事片,因为太真实了,看着里面的人过着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无声叹息。《市场街最后一站》读后感(六):给小孩讲故事的时候,也是自己重新审视人生的机会
首先感谢我女儿的“大朋友”倩阿姨,在最合适的时间送来这本精美的绘本,从此开启了我们的讲绘本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