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 / 黄永玉 卓雅 插图.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读后感(一):湘西情
沈老先生笔下的湘西,带我领略到了一番自由,纯朴的乡土人情。在那个没有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依靠着祖辈传承的思想,过着自我满足的安逸生活。人们不会因妓女的身份而瞧不起,反之却为嫖客违背了与妓女之间的约定而愤愤不平。那个年代,起码人心是好的,人们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活的比当代人更真切,更勇敢。
翠翠的出生算得上悲剧吗?正如书中所言,“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她是父母爱情的延续,她的父母为了爱情而死,如此高尚的爱情,不得不为人称赞。翠翠活脱脱一个单纯任性的模样。会因爷爷没有给她唱歌而闷闷不乐,也会因爷爷跟她谈及的“羞涩”话题而转身离去。最后祖父的坏是必然的,因为他太爱翠翠了,因为翠翠的婚事而拿捏不定,犹犹豫豫。宠爱着翠翠,将太多的事憋在心中,最后因为二老和顺顺的冷漠,在暴雨将尽时一命呜呼。字字珠玑,皆体现了他对翠翠的爱,这是人类的本性。但是这种爱的体现方式,又是那个年代,独有的。
《边城》读后感(二):回不去的边城,回不去的最好的年龄
这里有贫富,却不问出生;《边城》读后感(三):五谷杂陈,去不得的边城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令人浮想的结尾,读到此处仍想再翻一页继续品读。而此结尾似乎在告诉我们,翠翠的情感不是主要,边城人的生活才是作者的执笔之意。
《边城》在枕边放了许久,一直未抽空品读,今天花了几个小时读完。短篇小说最宜在短时间里囫囵读完,才能了解作者之意。而知作者之意后,心中又惆怅几分...
柔情的边城,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边城的向往,以翠翠的情感为全文主线,为我们描绘了淳朴,诚实,正直,拥有一切美好词语的茶峒人的生活画面。对于看惯了电视剧的我,边城的故事却是另一种情节。
阅读边城,心中平静,舒适自在,心中倒有种李白的洒脱,陶渊明的恬静,在繁华的都市中,可谓是心灵的洗涤。
文章是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虽然与现在有些不同,但读起来通篇无压力,用心体会文中字,自有神奇浮出来。
身为繁华都市中的蝼蚁,若要身临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谈何容易。有山,有水,有信仰,各人包括青楼妓女身上都无半点令人鄙夷的品质。放眼望去,恐无任何之地能有如此淳朴的民风。
身在嘈杂的社会,静谧的边城,我去不得。
《边城》读后感(四):要相信泥淖里也能开出花来
一个坐落在湘西的边城小镇。小溪白塔,江上牧歌。
当真是山水画般的好景致。
不同于五四作家的犀利浓烈,沈从文下笔温柔清淡,清澈敦厚。使的虽是现代汉语,但气质上宛若接了六朝烟水,牧歌式的文情、文气、文笔之间相得益彰,倒像东晋到和宋朝时候的文字,热闹也热闹得古朴干净。
我们都说《边城》运用的是一种“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但,何为牧歌?
牧歌,原意为牧人唱的歌谣。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对那些回避现实矛盾, 抒情气息浓郁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印象性的描述。沈老曾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解释《边城》的创作意图, 即: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看到这段话,我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没有比这更恰当的解读了。没有了。唯沈老自己能陈述其中妙义。
可以看出,沈老只是单纯地给我们画了一个关乎“爱”与“美” 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里有乐也有哀——他的小说并不回避悲剧,不回避死亡,也不回避妓女们的存在。他的清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另创了一个质朴地接受一切、如实道来的人生形式。《边城》里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在这样一个跳脱开的牧歌世界里,朴质、纯真、安分地生活着。
翠翠,旷野渡口少女,在自然风物里长养着,饱含着山水赐予的灵气,活的纯粹,爱的纯粹。十一二岁的年纪,懵懵懂懂,情窦似开未开,心里头住了一个人而不自知,娇嗔怒骂却不只是为情。
沉默秀拔的傩送,豪放洒脱的天保,俱爱上同一个女孩子,换到古代,该血染山河兵戎相见一场,换到现代,该势不两立各谋生路一回,而换到世外桃源湘西边城里的亲兄弟,只好情义两难,他死了,他走了。
非此即彼的感情,没有将就,也不拖泥带水,淳朴之外,更多了一份湘西该有的血性气息,跟香甜软糯的乌托邦非常不同,这里的人情极为浓烈,甚接近于原始粗犷,一切都是无机心的直条条来去。
日本文学家山室静在《<边城>小感》一文中写道:
《边城》的恋情“有一种不能动摇的美与内心必然性, 似乎达到了永远令人抱有怀念之情的典型程度” , 《边城》是“人情风俗画卷”中的“完璧” 。
山室静似乎透过沈老描摹出重重叠叠下的曲水山峦,瞥见了牧歌之下被埋藏着的这份激情。不能动摇的美,换句话来说,是悬浮在人世之上的空灵,俗世之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无垢纯真。
《边城》描写的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理想的世界”,一个只有“爱” 与“美” 的不悖自然法则的理想世界,乐观点我们可以说,沈老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真真正正的田园牧歌式蓝本;但如果反过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循着山室静的路想下去,解释为他意图在于:
与现实对置,批评现实。
《边城》中洋溢着的牧歌气息, 乐园和挽歌是牧歌的基本框架,他的乐园构想,完全建立在人性皆为善的基础之上。
但是我们从来都知道,人性总有恶,不为皆善。
结合沈从文老人家的经历,他见过太多善善是非,见过太多流离与赤裸的人性,那这样的牧歌式文体,会不会是他对这样“没有毒害过的, 无垢纯真的中国人”的一种隐蔽的呼唤呢?
冲淡平和之下,细细咀嚼,可能是被磨的细腻却振聋发聩的愁肠百结啊!
再来看,边城中,一切都充满了善,善意肯定是好的,闪耀的朴素的人性的光辉。可是像沈从文先生自己说的: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一个只有爱与美的理想世界里,人人皆善良,但是命运百转千回,由不得人做主,故事的最终还是一个叫人心碎的离散结局,没有大团圆,也没有终成眷属。白塔倾,人未还,女子独自守尘埃,像童话故事的结尾突然续上了现实背景,猝不及防的一个转折让人感慨唏嘘。
谁都没有错,谁都没心怀恶意,但是苦就苦在,最大的善意里也开不出幸福之花来。
命运的转盘太过巨大,牧歌尚且不得善终,现实世界的我们,又怎敢对未来寄予期许呢?一直以来我始终信奉人性本恶,在恶意横行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抠出哪怕一丝丝甜蜜的幸福,不是生活的馈赠又是什么呢?
这可能是写边城读后感的第6篇文章,每读一次边城,总能挖掘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种常挖常新的感觉对我来说太美妙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可能它的价值就在于你读一遍和读五遍会是完全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沈从文先生在这个故事里面倾注了太多,但他表达的又很少,留了很大的余地给读者,举重若轻是怎么一回事我可能大致懂了一些吧。
《边城》读后感(五):命运爱情,都在边城中消散。
边城,一个充满了烟雨气息的地方。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有种烟雨江南的错觉,一种远离尘世的桃源之地。傍水而生,飘摇烟雨中带着些许朦胧的氛围,着实令人陶醉。文章本就字数不多,作者却用了前部分大篇幅来描写边城的环境,节日,人民的淳朴和风俗。上一次看到同样写法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的目的或许在于将读者带入边城这个淳朴的桃花源,作者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引人入胜的文字描写,将读者缓缓的带入了这座烟雨桃园中。 紧随其后的,便进入了文章的正题。翠翠和爷爷一起生活在这里,故事紧紧围绕了翠翠和村里两兄弟的爱情故事。故事是悲惨的,作者想要体现的是那种农村人民之间,翠翠和二弟之间最遥远的爱情。最真诚的爱,不需要任何物质代价,最最纯白的爱情。只是,这种爱情,在故事中,也因为种种不能如愿。他们之间从未曾说过我爱你,甚至未曾好好的说过话,那种遥相对望的纯粹的感情,尽和这座边城的氛围如此的契合。最终,因为家庭因素,因为天命二哥娶了家境尚好的女子。爷爷也为此失望而终,故事也伴随着爷爷的丧事,翠翠在悲惨中等待着二哥的回家,那一丝几乎不可能的奢望。。。文章想要表现的,是不可抗拒的天命和人生,这些都在翠翠的命运中体现的淋漓精致。当翠翠坐在爷爷的坟前时,命运的捉弄在此刻提现。作者在表现这种种的同时,还为我们带来了这座充满遐想的边城,和这里最纯真的爱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的这句话给人无限的期盼感,却也带着一丝惆怅的失望。翠翠无依无靠的在这里继续生活,心里唯一的寄托或许就是等待着早已结婚的他再次回来,可是这又有多少的可能呢?这种无谓的等待更是为命运的不堪增加了些许的忧伤。翠翠在等着一个不会回来的人,我似乎也一直苦苦等待着那个不可能的她的回眸一笑。罢了,一切,都在这座烟雨的边城中,消散。。。。
《边城》读后感(六):心中的边城
7.20读完了《边城》,这几天打算停手,看看纸质书,写写书评。
整个故事里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扁平的分不出差别,原始的太透彻。沈老的故事总是这样,如行云流水般的平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翠翠是一个集中华传统审美于一身的精灵。然而,沈老没有给她一个好的结局。
你看,天保死了,爷爷死了,傩送出走。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沈老在这个悲剧后,给了我们一个绵绵的希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简直是逆向的等待戈多。
《边城》读后感(七):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第一次读《边城》,也是第一次读沈从文先生的书,随手写下一两字,不改表示自己真的看懂了。《边城》读后感(八):脸颊两边长黄褐斑怎么去掉
脸颊两边长黄褐斑怎么去掉?其实我是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才确定买的,大家可以进去看看的(郝倩静的祛斑心酸历程),跟我挺像的!《边城》读后感(九):《边城》
《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写的一本中篇小说。这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书。《边城》讲的是湘西小镇的风土人情,小说主要围绕着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开的。小镇里有个船总叫顺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他们都爱上了翠翠,兄弟俩采用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驾船远行做生意,几天后船出了事,淹死了。从此船总家不愿翠翠成为他们的媳妇,傩送也出船做生意,翠翠的爷爷在一场大雨雷声中死去,翠翠在老军人杨马兵的热情陪伴下,默默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边城》读后感(十):爱恨情仇就是生活呀
#每天都读书# (2017的第四本书)读完了《边城》,很短,但是让人印象深刻。感觉这个世间的悲剧并不是因为人性的恶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悲剧。边城人民都很善良,心疼爷爷,想替爷爷撑船的翠翠很善良;知道傩送喜欢翠翠,翠翠也喜欢傩送后,就很正人君子的把翠翠让给傩送的天宝也很善良;知道天宝死后就和翠翠断绝来往的傩送,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心疼外孙女,为外孙女的婚事忙前忙后,多收了一点摆渡钱都会追上来还给人家的爷爷也很善良。。。边城的每一个人都很善良,但最后的结局仍然是个悲剧,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善良的人也死了,让人感觉特别的伤感。
命运的纠纷,感情的交错,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波澜。
天宝的死不能怪谁,傩送和翠翠不能在一起,也不能怪谁,都是命运的安排和自己的选择。
或许人生中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过。看到爷爷,误把唱歌的傩送当作天宝的时候,就特别想跳到故事情节里面,直接告诉傩送和翠翠,他们俩是彼此相爱的,但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的,如果都像我这么粗暴的跳到故事情节里给双方互通心意话,世界就变得很美好(也很无聊吧...)。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告诉你这些。
我们的生活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比戏剧,还波澜起伏的情节,这些情节,在戏剧中是扣人心弦的,把故事推向高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就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的命运。不过因为有了这些情节,边城才是边城,真是有了这些错过和悲剧,生活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