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是一本由鲁米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一):一切都是灵魂,并会盛开
很抱歉,我不爱诗歌,也许难以作出客观或有用的评价。不知为何,我爱极了古诗词,也倦透了现代诗歌。也许这也和我自小偏爱古典文学,偏爱简洁,偏爱
朗朗上口的韵律有关。
在我读小学时,曾做过试验,将高尔基三部曲中有诗意的
风景描写段落换行写,
自己配上各种草木的插图,于是一整本人工制作的高尔基诗集就此诞生。当时我就有了先入之见:可以一口气写出的
句子,为什么还要喘三喘呢?
所以为了不弃书而逃,我是以看
散文的
心态来对待这本书的。
对于像我这样不严谨又不重视诗歌更不会深入研究的普通读者,
不可避免的跳着看此书,尽管如此,依旧是随手翻阅即有所得。(或许这也像在沙砾中寻找珍珠比寻找沙砾更容易,虽然这显然是个并不恰当的比例。什么是沙砾?什么是珍珠?以何种标准评判?我又有何资格评判?)
下面列出部分我随手翻阅就被吸引的句子和由此引发的一些感想。
“不要假装知道你还没
经历过的事”
这句话很玄妙,读来不免会心一笑。我有时
好为人师,装作了解去指点他人,但越是深入研讨越是气虚。我有时又不免
哀愁,这时倘若有人故作关怀说他
感同身受,只会激发我的怒火。假装总免不了被戳穿的可能,那时的
尴尬比此前
为此而做的假装更甚。
“不要
坚持前往
你认为自己想去的地方”
诗歌的确很有存在的必要,即便我不爱它。有时我确实需要这样短小明快的句子来点醒我或是引发我的
思考。这句话若不换行写,就仿佛缺了点什么,或许是可供思考的
短暂停滞?这句诗句在我读来同样玄妙,有时我们说(实际上这是我的豆瓣名后个性话语的来源) “心之所向,仰面花开”,我们强调坚持
梦想的可贵,强调
目标、方向的作用,但倘若这一切只是
激情与
冲动混杂的产物,我们更需要的是静静。就像拿破仑所说,他讨厌愚蠢而
勤奋的人更甚于愚蠢而
懒惰的人。
书中像这样意趣横生的句子还很多,哪怕身为一个不爱诗歌的人,此书句字仍是对我产生了
启迪,读来也觉畅快。
“灵魂的
权利优先于
父母的权利,并且更强大”
“会
伤害你的,也会把你祝福”
哪怕有些句子在我看来简直是
鸡汤文里的套路,但他们的
震撼力仍未因此减少。
尤其是身为一个平时就爱饶舌长句爱纠结表达的人,这样的
语句不得不记。
注:书评名引自鲁米诗歌。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二):灵魂对话
这本书的序言,是张德芬
老师写的!加分,而且这序言一写就是5页。喜爱之情,说不完。
张德芬老师说,她非常非常
喜欢鲁米,鲁米是谁呢?这个连搜狗输入法都不知道的人名。他是波斯诗人,是苏菲派的神秘主义者。她不在乎她的这些头衔,她痴迷他的诗。
“相较于惠特曼或者纪伯伦,他的诗不但入世,而且内容广泛,更具有
人性。
感觉他把周遭所有的事物都
信手拈来的发挥成了诗作。所以他的作品量非常大。”而本书正是鲁米的诗集的集锦,是精华,字字铿锵有声却又
发人深省。
读书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鲁米的资料,鲁米的全名是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Molana Jalaluddin Rumi)。当时的土耳其人称东罗马帝国为鲁姆(Rum),鲁米(Rumi)的意思就是来自东罗马帝国。他的出生地是在巴尔赫(Balkh,位于今阿富汗境内),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巴尔希(Balkhi),塔吉克人,但鲁米这个名字更为常用。他原名叫穆罕默德,贾拉鲁丁则是他的称号,意思是宗教圣人,后来他也被尊称为莫拉维,意思是大师、长老。鲁米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集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于一身的鲁米,受到过诸如黑格尔、柯勒律支、歌德、伦伯朗、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等人的赞誉。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时代运动(the Newage Movement)的发展和兴盛,西方人重又把目光投向古代、投向东方,寻求一切可能
满足他们
心灵渴望和
精神追求的灵性源泉。在20世纪90年代,经由鲁米诗歌英译者的
努力,700多年前的苏菲神秘主义诗人鲁米,令人
难以置信地成为了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诗人(poet of heart),一本收录了他代表作的英译诗集在美国销量达到50万册。他的诗歌被重新谱曲并演唱,成为进入音乐排行榜的畅销音乐。甚至苏菲们的旋转舞,也被吸收成为现代舞的舞蹈语言。
比起诗集,本书更想是一本
哲学书,
心理学书。分了39章讲述,鲁米的生平时代、
改变所必需的
痛苦 、梦境的源头、宗教的真谛、无忧之径、灵魂的
喜悦、与保管
时间的那位一起工作 、与死亡安然相处、最大的帝国:潜入品质、和一群人说话 、从
欲望到渴望之路 、在疯人院啃咬锁链 、“这就够了”始终是对的 、
感恩老师、
宽恕、灵魂的艺术、让心灵盲目的习性等等。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生存的
意义,及灵魂的走向,为读者的
人生提供
启示。如若,静下心来探究自我,这是一本
不可多得的好书。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三):两首读评
《乍听到
我的初恋故事》
我就开始找寻你,完全
没意识到自己的盲目。
情人不会在最终相遇,
因为他们本来就一直
生活在一起
读评:你和他/她不曾相遇,你们一直就生活在一起。
关于爱情,
理想,
信仰,往往是这样,在我们
长途跋涉,
精疲力竭之时才发现这些东西一直就在身边。正所谓“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在日历上的一天》
这是
春天,万物
欣欣向荣,
即使是那棵高大的柏树亦不例外。
我们绝不能
离开这地方。
我们在杯
缘分享这句话:
我们的
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
我们啜饮美酒,但不是透过唇。
我们睡觉,但不在床上。
让杯子擦过你的前额。
今天是在生与死之外的一天。
弃绝其他人的想望,
这样你就会得到安全。
“哪里?哪里我可以得到安全?”你问。
今天不是问问题的一天,
不是在日历上的一天。
今天是自觉的一天。
今天是爱者,是面包,是
温柔,
是显现:超出能言之外的显现。
思想从文字取得表现形式,
但今天的日光,
却超出思考与想像力之外。
它俩都很渴,
但这样,水面才得以保持平静如镜。
它们口干舌裂、精疲力竭。
这首诗余下的部分太晦涩了,
难望它俩能卒读。
读评:流淌烂漫的春天,正是苏非们丰满开阔的
内心世界。饮酒不以嘴唇,睡觉不在床铺,轻盈似飞翔一般,完全脱离了俗世人间。不再为
惩罚所
恐惧,理性的思考和疑问统统取消。这就是苏非体验到的接近真主时的美妙感受,这种感受
无与伦比但又无法具体地描述出来,他们常常用比喻的方式与人们分享。全世界最纯粹的“爱”——主仆之爱超出了所有人的思考和想象力。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四):让我们远离聪明的人
读鲁米| 让我们远离所有聪明的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片跑马场,时而空荡寂静,时而嘈杂喧嚣。
只不过,寂静的时候少,嘈杂的时候多。
今天是林心如大婚的日子,下午开始,
朋友圈开始被婚礼上的各种美图刷屏。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人人都有一颗向往
美好的心。我们普通人,做不到明人明星和达官显贵们的风光无限,隔着厚薄不一的电子屏幕,从新郎新娘到婚纱婚礼,还有应邀参加的一众朋友,扒一扒,也是快意和满足的:
有人借着《还珠》三
美女的照片,告诉
女人们美容护肤的重要性。
有人仔细地放大婚礼现场的布置和装饰,告诉每一位圈子里的朋友我这里有你们艳羡的这些花饰,这些绸锻罗锦。
而我,也看见了林小姐从头到脚每一处精心的美,以及她脸上
真实的喜悦和
幸福。
“十年至交,终成挚爱!”
林霍两人的誓言刚结束,已经有人反复哭晕在场外。
今天又有两个群发的清朋友圈的消息。第
一个朋友我稍有所知,属于踏踏实实做着自己事情的,忍了。第二个朋友名字都很陌生,打开她的朋友圈一看,全是转发的广告和各种鸡汤文,清了。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朋友越加越多,每天的时间用来刷朋友圈都嫌不够。最近减少了关注,他人的生活又与我何干呢?要在意,也只在意那些值得在意的朋友。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真正交心的朋友,总是少而又少。
一个朋友有意开通大V店,消息发出后,不断有人直接打红包给她,有些甚至并不相熟,还有一个小
妹妹一己之力拉了七个人来支持。原因无它,只因
信任二字。也有她以为一定会
义无反顾支持她的“
好朋友”,却以很微弱的理由拒绝了。
有
一段时间,朋友圈连续读到关于
女性经济独立的
文章。正好
那段时间我也沉浸在想钱想疯了的间断,文章当中的每句话都看得我
心潮澎湃,恨不能顶礼膜拜。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观念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
阅读时候的心态: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可是,我们所希望的所谓
成功、
自由以及幸福,哪一样有捷径可走、可以轻易获取的呢?
朋友圈里太多“聪明”的人了,他们总是什么消息都比我更早知道,什么道理都比我更懂三分。我扒过一些听说特别聪明的朋友的朋友圈,结果,满目都是
自以为是、
自得意满、自我YY。
“不去听灵魂的声音,专关注欲望的尖叫。”可谓当下朋友圈里的怪现状。
所以,当我翻开鲁米的诗,读到灵魂放射光芒,太阳也一样时,有股莫名的
感动。
鲁米说:灵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清空的心灵去听去感受。闭上双眼,内心会更加
敏感细腻。
智者的话语,需要用心倾听。
鸭子有
智慧,因为它知道自己属于底下的湖水,而不是猎鹰的地盘高空。
奉献是报酬丰厚的工作。它会带来金钱。把时间花在祷告和冥想上,这可以节省时间。
不要坚持前往你认为自己想去的地方,要向春天问路。
事先想象,自己多么
奋不顾身。接着,他的水袋被针碰了一下,他就泄气了。(哎,我太爱这句了,讽得好妙)
最后,
来,让我们谈谈/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甚至躲开/自己的耳目
就像玫瑰花园一样/
永远展露
微笑/就像
幻想一样/永远无声地言说
就像精神一样/统治着世界/用无言/诉说
秘密让我们远离/所有聪明的人/他们教我们该说些什么/让我们只说出/我们的
心愿 甚至我们的手脚/都会感知每一个内在的行动/让我们保持
安静/跟随内心的指引
神秘的
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
我们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尘
有人看了鲁米的这本书,说,“这不是一本你可以称之为读完了然后放回书架的书。这是一本通向灵魂、生命乃至宇宙的圣经、指南和地图。”
顺境之时,这本书会更让你更加确信。低俗之时,她会给你答案和理由,让你继续寻找、尝试去了解爱。如果你在
恋爱当中,她会让你身处其中究竟是怎样的感觉。鲁米是
永恒的,每次读他的诗,都像是第一次读。
如果你感觉内心嘈杂,想要听一听灵魂的声音,
推荐你读鲁米的《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end
温柔地触摸世界,感知生命的温度。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五):灵魂喜悦,在歌唱
爱并不思考,它与灵魂一和我一起
等待,在角落里哭泣。我们是这里的异乡人,我们不会在这里受到赞许。我们必定来自另一个城市。----《拐杖龙》
鲁米,神奇的诗歌大师,与阿西西的圣方济、梅斯特.埃克哈特并称为世界上最
伟大的三位讴歌之神。他生活在13世纪中叶中东波斯东部边界,现今的阿富汗。家族世代都是伊斯兰法学家、神学家和神秘家。那时的13世纪是个动荡和硝烟弥漫的时期:基督教的十字军继续东征,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横扫欧洲。而这种外在的动荡又在鲁米以极为神奇的内在平衡出美感和灵性。那时年幼的鲁米遇到了诗人法里度丁.阿塔尔,阿塔尔毫不吝啬地夸赞他“走过来一个大海,后面跟着一个海洋”----看到鲁米的灵魂伟大。本书收录了鲁米诗歌的四十个主题篇章,每一篇章内含数首。初读他的诗歌,感受到的是精细的意象、自然与灵魂相融的妥贴。在他的诗歌里,类比清晰而别具一格,像《灵魂放射光芒,太阳也一样》这首,“如果一个恋人不是一直在燃烧,那他就应该坐下来,和老人一起打响指。一个恋人不会合群,也无法独处。。。瞪羚和狮子在一起散步,灵魂放射光茫,太阳也一样。”
鲁米是同性恋,夏姆士.大不里士是他的爱人,在鲁米的诗歌里,无数次出现夏姆士.大不里士的大名,充满激情的排比,将他们之间的爱与海洋、天空蓖美。可以说,夏姆士.大不里士是鲁米的灵感来源,是他奔放而澎湃的情感的承接者。能够承受他深刻而强烈存在感的朋友,也只有夏姆士.大不里士一人。
17世纪意大意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曾经有一座鼎鼎有名的作品《特蕾莎的狂喜》,描绘了圣特蕾莎通灵时奇异而隐秘的瞬间。诗人海登.卡鲁思曾试图自杀,后来表达这种死去活来的感觉时说,“我的快乐不是一种做的状态,而是一种在的状态...这是否就是圣特蕾莎的感觉?我怀疑,在这种令人动容的状态中,我的喜悦的确接近宗教的狂喜”。这种状态放在鲁米的诗歌中,被称为“巴卡”,和鲁米另一种表现“法纳”一样,都是人与神性的嬉戏和互动。个人理解来看,法纳是构建梦境,言说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关联;而巴卡则是略带点理性的“内在生活”,“人神共舞”,以及“垂死者永生”。或者更直观地说,将梦境的获知加以“实际应用”,便是从法纳到巴卡的状态转换,前者输入,后者输出。
读鲁米的诗歌会让人爱不释手,因为灵动的风在吹,灵魂的喜悦在飞扬,迎面感受得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而这些便是如今最难得的诗意栖居。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 爱是一无所需的高贵品德
“如果你所爱的人,
拥有火一般的生活,
那就和他一起燃烧。”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最初读到这首诗,是在武志红的一篇题为《通过爱,我们成为自己》的文章里。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我才了解到鲁米这位波斯诗人和他的作品以及他非凡壮丽、极具神秘性的一生。
鲁米是苏菲派的神秘主义者,被誉为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含义隽永,举凡是现实生活中再细微的事物,都能够成为他诗作中意象。当然,鲁米诗歌的最大价值还不仅止于此,他的诗作虽然扎根于现实人间的土壤中,却绽放出灵魂的花朵,并且他的诗作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他身为苏菲派的精神领袖,但是在诗作中经常用炽烈真诚的文字表达
爱情以及人们对爱的渴望。
鲁米认为,最佳的伴侣应该能够激发出人们内心的神性,但他并不排斥身体欲望,甚至在诗作中也毫不忌讳地谈论自己在性爱方面的观点。当然,这些诗作不仅没有丝毫的污秽感,而且更让读者觉得鲁米是一位坦诚亲切、值得信赖的友人,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神一般的存在”。这些看似“重口”的文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性,即引导人们对自己的心灵、神性、个人成长投入更多的关注。
“哈里发虽然阳痿,可他却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气概,正是克制感官享乐的能力。”尽管鲁米从来都不贬低人们的正常生活欲望,但他更敬重那些克制过多欲望而关注心灵修行的人。
鲁米劝导人们,要守护好“内在美好的秘密”,不论外在环境如何严酷,也不要忘记了对灵魂的关注、对智慧的追求。
在鲁米的大量诗作中,都提到了一个名叫“夏姆士”的人。此人与鲁米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是鲁米的精神恋人,也是一位苦修者。根据苏菲派的一项修行传承,只有找到灵魂上的爱人,才能圆满。夏姆士和鲁米一样,都有自己的妻子儿女。但他们相遇之后,便成为了灵魂上的伴侣。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两个大男人之间居然宣称彼此是对方的“伴侣”,这实在是太凌乱了。但是,鲁米和夏姆士之间的情感并非是身体上的关系,而是精神与心灵上的连接。他们认为,人应该投入地爱、忘我地爱,在爱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
这听来似乎不可思议,但鲁米认为,只有那些看似言行疯狂、实则因为当下的觉悟而狂喜不已的智者才是最纯粹、最具神性之人。那些被享乐迷惑了心智的人,无非就是像个骑驴之人,“却问驴子要去哪里”!如果连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为何还要在物质世界里放纵、耗费宝贵的生命呢?
世人都在苦苦地向外求索,而鲁米则认为,内心自性的喜悦,才是人们“生命中真正自发的能量”,所以,应当时刻聆听内在的阳刚之心,放下不必要的欲望享乐。
鲁米生活的年代里,经常发生一些战争,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所有的战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之所以会发生,
正是源于对名称的争论。”
对于名相的执着,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鲁米在诗中通过寓言、比喻等方法告诉人们,“要超越任何对名称的执着”。不论是一棵树,还是一个太阳、一片海洋,都来自于“一个完人的智慧”,一旦缺少了这种智慧,人们就很难达到自心与神性合一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尽管修行门派各有不同,但正所谓殊途同归,每一个修行者最终都要靠着觉悟心灵来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诗歌里强调不要执着于名称的不同,实则也在表达,不要执着于修行门派的不同,更不要因为见解上的不同而发生流血事件。
可见,鲁米是一位真正关爱世间生命的智者,对万物的爱便是他所传达的修行的核心。同时,鲁米的诗歌中还着重表达了一个“非二元对立世界”的描述。他说,最好的祷告应该是这样的:“主啊,帮我们把两个世界看成一个。”
世间为何会有如许多的争端?鲁米认为:
“当我们经由欲望、愤怒
或某个宗教自身利益的
双重眼光去看”
就很容易将自己拖入到二元对立的执着之中。就好比,“一个被收买的法官分不清,谁是受害者”。
当人们泯除了门派之间的成见,放下对于名相的执着,彼此成为爱人、伴侣、兄弟,便能从互相仇恨转变成握手言和。“爱,是一无所需的品德”,鲁米想说的,就是这个!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 媒体账号 妖精】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七):读鲁米之诗有感
读鲁米之诗有感
在没有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鲁米这位古代诗人的,平时可能因为不怎么看诗,所以对诗的鉴赏能力还有所欠缺,但刚开始看了开篇张德芬写的序,就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鲁米的父亲是一位有学识的神学家。为了躲避当时蒙古人的侵略,他们全家逃往麦加,在穆斯林地区几经辗转之后,最终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孔亚定居。鲁米自幼受父亲的教育和熏陶,在伊斯兰教神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功底。父亲去世后,鲁米在1231年继承父业,成为一名伊斯兰教的学者,所以鲁米的诗带着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里面有许多特有的伊斯兰教名词。
鲁米诗歌的成功在于,在他的诗歌背后,人们可以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形而上的哲思。正因为诗人有其神秘的感性体验,所以鲁米能将玄妙难言的哲理用充满灵感、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将宗教思想与诗歌的艺术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鲁米,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大师。
诗歌、音乐、美酒、让人晕眩的舞蹈、爱者和被爱者,当所有这一切相聚,这注定会是一场爱的盛宴!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
我们品尝此刻,来自永生的味道,
我们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我们是
甜蜜,清凉的水,也是泼水的罐子。”
鲁米好像总能用生活中的小物件来形容大道理,揭示大道理。我们是镜子,也是镜子中的容颜,镜子反射了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是参照物。我们会遇到痛苦,但我们也能化解痛苦。所有的根源似乎全来自于我们自己。
“不要和一位忧郁的友人长坐。
当你去往花园,
你是去看刺还是去看花呢?
花更多的时间和玫瑰与茉莉在一起吧。”
就像现在人们所说的负能量一样,不要和忧郁的朋友在一起,因为他们可能会带给你伤心难过。你可以多去公园、花园走走,看看大自然,欣赏欣赏自然美景,多和这些美好的事物相处,生活会很愉快。
鲁米的这本书,从翻译到装帧都很不错,虽然目录排版上面很像心灵鸡汤,不过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伊斯兰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总之,还是有收获也很喜欢的。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八):聆听灵魂的旋律
鲁米,我想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是他被成为神秘的“泰戈尔”,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先简单介绍一下他,原名是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常简称鲁米,诗人。他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历史上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他被联合国评价为“属于整个人类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和诗人”。
翻译的人是万源一,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译有《创造金钱:通往丰裕之路》《爱的海洋:卡比尔的诗》等等一些书籍。
书的封面上写着:“让我们保持安静,跟随内心的指引。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如一粒微尘。”
于是,我就在夏日的傍晚,窗外微风习习吹来,放着班得瑞的轻音乐,翻开此书,只觉得岁月静好,灵魂在唱歌。
鲁米,从他的生活来看的话,是一个非常入世的人,他的诗歌里面包罗了各种各样的话题,尤其不避讳性爱方面的议题。当然他也表达了爱的最高境界,而且表达的相当通俗易懂,非常接地气,“没有什么爱能胜过没有对象的爱,没有什么工作,能比没有目的的劳动,更令人心满意足。”
除了表达爱,作者有着一颗博爱的心,他热爱植物动物,热爱着尘世间一切,他身边的所有事物,都会被他随心所欲的作为诗篇的内容。看过这本书,我发现,作者非常让我敬佩也是非常让我喜欢的缘故之一就是因为他能够真正而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凡人在尘世上各种各样复杂情绪的困扰,而且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份希望的指引。
阅读鲁米的诗歌,不仅仅是纯化心灵,更是陶冶情操,让我们能够自由地徜徉在自己的世界,想起真善美的最初模样,唤醒沉睡已经的灵魂。更加重要的是,他的诗为我们不仅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一个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进自己内心的门扉。
最后,就以作者最经典的一首诗作为结尾:“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世界就满得都没法谈论。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都没有任何意义。”在他所说的一个非二元世界,超越了滚滚红尘的一切,就让我们放下一切,聆听灵魂的旋律,只这样,就好。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九):让我们也来谈谈灵魂
我年少时读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真的没有读下去,我觉得所谓的“灵修”都是虚无渺茫的事情,当然,如果你想诵读一本书,“灵修”类的书真是绝好选择,它们似乎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但是你就是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般的看不清楚。
我喜爱的张德芬老师,不仅推崇克里希那穆提,也为这本《让我们来谈谈灵魂》做了序。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只是单纯的被题目所吸引。人生行至现在,我绝对有过不止一次的瞬间,想要和别人谈谈灵魂,然而,谈论“灵魂”注定不是一个大众的话题,至于有多艰难,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经驻足过自己的“灵魂”这件事你就知道有多艰难了。
灵魂,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灵魂(soul)是由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构成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层次的一切生命现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存在而存在。我想,绝大多数想到“灵魂”的这个词汇的人都不会满意这个答案的。如果,你真的迫切的想要和某人谈谈“灵魂”,鲁米的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如我前文所说的,你有迫切的需求,还应到可以谈论“灵魂”的年龄,所谓的应到之年龄,其实并不是你的生理年龄,而是
心理年龄。走过一些山,趟过一些河,见过一些人,有些经历,更重要的是,能把握住当下的一个瞬间,你可以控制住这个时空,你让它宁静,万籁俱寂。然后,你可以和生活在12世纪的诗人、精神导师鲁米谈谈灵魂。
这并非一场需要语言的交谈,更多的时候,你是聆听者,你是接受者。大部分时间,你们虽然谈论灵魂,但是你却未必懂得他的语言。可是,奇妙的是,这些诗句、词汇、语言竟然能安抚你的心,你甚至都要朗朗上口的宣读出来,如果灵魂交谈如此的美妙,为什么,我们从来都未曾享受过这样的礼遇?
真的,你不必懂得鲁米说的每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不完整的断句。对于所谓的“灵修”,我好像懂得了一点,又好想一点都没有懂,但是丝毫不妨碍,那个愉悦的为灵魂而开展的交谈。
有人说,鲁米是同性恋。隔过如此多的岁月,如果你当真的将灵魂置于鲁米的诗作中,又怎么会在意这些俗世才有的八卦呢?鲁米所倡导的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宏观的爱,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爱的爱。人的一生,遇见灵魂伴侣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夏姆士.大不里士就是他的灵魂伴侣。除了鲁米之外的人大概永远不会体会这种人一生只遇见一个TA的那种心情,在没有对象的爱》中,他已经做出了解释:有一种爱的方式,并不依附于它所爱的对象。在灵魂之爱中,哪有什么男女,哪有什么性别。虽然俗世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的爱人,这样的定位爱情的,但是如果这爱让你觉得美好,又何必用俗世的标准来探究这爱呢?
鲁米是入世的,一生中也有多个子女,也有妻子。正因为入世,才如大隐隐于市,他让我们高山仰止,但是又没有距离。他在俗世生活中升华灵魂世界的美好,而我们都知道,后者要宏大的多。如果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谈到“灵魂”,只知道它是蛋白质、DNA等物的结合体,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没错,你可以不灵修,但是一定要谈灵魂。只有谈到灵魂,你才知道,彼与己之不同,不在于你们的DNA不同,不在于你们拥有的财产的多寡,这些事情,鲁米都会告诉你,他生活在世俗中,但是却超脱于世俗外。
灵魂是什么?意识。越是觉知,灵魂
越是深刻。而当
这样的本质流溢,你就会感觉周围的神圣。
——鲁米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读后感(十):如一粒微尘
灵魂是什么?前几天看过一位脑科学专家的书,书中坦承虽然是研究认知神经,然大脑和心灵是否等同目前尚无人能给出答复。科学的研究日益精进,人类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的认知愈发了解,可是灵魂?我们甚至还未曾触及到它。
灵魂之于身体,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没有身体的灵魂或没有灵魂的身体,都不能称之为完整,在某些观念里,灵魂更重于身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从未停下探寻的脚步,其中有一位八百多年前的诗人——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他本是一名神学家,教徒众多,后来遇到夏姆士,仿佛遇到点醒他灵魂的那个人,从此灵魂冲破躯壳,去寻找宇宙间更深层的奥义。鲁米的诗歌作品众多,这位十三世纪的苏菲诗人的诗歌在当今依然能够引起巨大的共鸣,他的影响深远广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7年为“国际鲁米年”,以纪念其出生800周年。
鲁米和我们时隔八百年,却依旧可以用他的作品和我们对话,成为点亮今人灵魂的人,平凡如我,无法得见鲁米深邃博大的思想,但多少可从这些作品中获得思索的方向与能量。鲁米的诗真情真性,但绝不主观,相反他诗中内容多以客观的叙述、形象化的表述展现,将自然之物、他人之情引导和转化成文字的能量,进而激荡人心;他的诗所探讨的是超越个人性而进入此时此地的奥秘。鲁米说“做人的喜悦在于揭开我们所是的核心”,当然,他也一直通过作品把他这些喜悦的感悟留在纸上,跨越千年。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是从《鲁米之魂》中选编的作品集,我们看到的中文版是翻译为英文之后再次翻译成中文的,我无从得知二次转换中是否夹杂着译者的主观思想,但这本书作为入门者特别是初次接触鲁米作品的人来说,还是非常适合的,英文译者科尔曼·巴克斯在书前添加的导读,介绍鲁米的生平事,尤其着重其前后思想变化的叙述,让读者了解鲁米所处环境和所受影响,易于对鲁米作品的理解。中文译者万源一附上的译后记是对鲁米部分思想的提炼,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同时也是试图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
鲁米的作品都很入世,几乎不谈虚无缥缈不可名状的东西,虽然他本身所关注的都是人性、内在与灵魂,但谁说灵魂就得是神秘孤僻的呢?鲁米的诗是寓言,《葡萄的四种叫法》、《四个被打断的祷告者》……可以被扩展成商界教程,可以被演化成人生课堂,还可以被引申为爱情宝典;鲁米的诗是告诫,《一种深刻的高贵》、《醒来,并走进》……不见说理,句句浑然天成,因为那就是世间法则;鲁米的诗是你希望他是的任何能量,因为他让人透过诗歌窥见内在,让人感受到静谧的力量。翻开鲁米的诗,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如一粒微尘。
文|团团花哚 2016.07.17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