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个不上不下的年纪。
走过半生才知道,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远了。
走过半生才知道,琐碎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些事做着做着,就烦了。
走过半生才知道,时间溜走的越来越快,有些回忆想着想着,就淡了。
人过中年最高级的活法就是:少说,少管,少气。
少说
《论语·里仁》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语上要谨慎寡言,行动上要敏捷。
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往往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曾看过一个韩愈的故事:
唐代佛教兴盛,礼佛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唐宪宗之前,一共举行了五次。
照例,唐宪宗也要办一次。
只不过跳出来一个人极力反对,这个人叫韩愈,当时官至刑部侍郎。
韩愈觉得迎佛骨这事不对,应该改一改这种风气,因此大笔一挥,写出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谏议佛骨表》,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部写了出来。
引经据典,从高祖一直举例说到当下,后来给出建议,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一番赤诚之心的言语给唐宪宗浇了一个透心凉。
气的唐宪宗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
最后要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以及皇亲国戚们都认为唐宪宗太过了,劝架平复唐宪宗怒气之后,韩愈被贬为了潮州刺史。
韩愈差一点死于话多。
虽说韩愈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言语有些过激,难免引起唐宪宗不满。不仅劝谏未成,反倒令自己陷入困境,如此实在得不偿失。
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一句无心之言,可能会失去一段友谊;一句玩笑话,可能会成为亲人心中的一根刺。
久了,人心渐渐离散。
人过中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应当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直言不讳。
尤其涉及个人隐私,牵扯个中利益。
出言有尺,做事有余,把握好分寸感,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少说是一种修养,不说是一种智慧。
少管
莫问他人对与错,少管他人是与非。
《南唐书·冯延巳传》有句话说得好: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事上所有烦恼的事无非两件,关我何事,关你何事,想通这点便豁然开朗了。
曾国藩的父亲好管闲事。
恐生祸端,于是曾国藩在书信中这样劝父亲:
“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以势凌人”。
后来听说父亲不顾劝阻,还在管他人闲事,不好直说父亲,写信给叔父,希望叔父帮他劝一劝。
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为人处事的智慧值得后世学习。
虽为高官,不以势压人;虽爱护家人,亦不偏袒家人。
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核心在于一个助字,帮人的意思,而非管。
有人摔倒了,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去扶;发生天灾了,在保证自己安全下可以去救;亲友遇到困难了,自然也是可以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的。
别人的家务事少管,男女情感纠葛少管,理不清头绪的事情少管,道听途说的事情少管,恩怨难分的事情少管,透支自己能力的事情少管。
如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所写的那样: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毕竟,人有热心肠,招揽是非多。
一生之中我们会遇到无数事,归根结底只有三件,老天的事儿,他人的事儿,自己的事儿。
自己能理直气壮去管的只有自己的事儿。
人生过半,应当铭记,管好自己,莫管他人闲事。
少气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生气。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人难免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时最忌讳的是向身边人口不择言,乱发脾气。
前几天看到一段骇人的视频:
视频中一辆白色的轿车突然撞向一位白短袖男子,道路狭窄,行人寥寥,两侧是房屋,地势较高。
男子慌忙躲避,躲开之后,小跑几步,不时回头看再次撞过来的车。
镜头由远及近,后来能看到男子膝盖部位已破,衣服上也是很多泥土伴有血迹。
车子一连追了四次,猛撞向男子。
最后一次,卡在较高土坡上,汽车进退不得。
车上下来一个女子,情绪失控,男子与之争吵。
围观群众报了警,两人被带走了。
虽不知最终结局,但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男子若是躲闪慢那么一秒,恐怕不死也重伤。而女子的不依不饶,更是可怕。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过:
“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12秒看起来很短,可是情绪一旦上来,却是那样漫长。
负面情绪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无数案例表明,短时间被情绪控制做错事的人,事后通常十分后悔。
因此稳定情绪,不乱发脾气,十分重要且必要。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脾气越好的人,往往福气越多。
人生过半,要学会少与爱人置气,少与外人赌气。
人生过半,岁月蹉跎,应洗尽铅华,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最后,愿你历尽喜怒哀乐,余生能更坦然的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