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把卧室变成少管所?这位母亲的做法令人意想不到
日期:2018-06-22 19:01:20 作者:知识超市 阅读:

把卧室变成少管所?这位母亲的做法令人意想不到

  ▼ ▼ ▼ ▼ ▼ ▼ ▼ ▼ ▼

  对待孩子就该这样!

  加拿大虎妈赢得网友点赞

  近日,一位加拿大母亲Amanda将自己对9岁女儿Hannah的管教方法发到网上,收获了数十万网友的点赞和评论,她做了什么呢?

  Amanda一周三次接到学校老师电话报告,说Hannah至少连着两天的午餐时间不和班级同学在一起用餐,而是在大厅里溜达;欺负了一个和她要好的同学,深深伤害对方心灵;并且还向老师撒谎。得知这三件事以后的Amanda十分愤怒,她决定惩罚女儿。

  这位母亲回到家以后搬空了女儿的卧室,就像少管所一样,只留下了床、枕头被子和一套换洗衣物,并罚她抄写“我不会撒谎”、“我会善待每一个人”、“我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各50遍。

  Hannah看到自己空空荡荡的卧室后很震惊,哭闹着要母亲把房间恢复原状,但Amanda不为所动,她严厉地告诉女儿:“如果你继续像现在这样不遵守纪律、欺负他人以及撒谎,总有一天你会把牢底坐穿,我这是为你好。”

  事实证明,Amanda的管教是有效的,Hannah确实收敛了许多,她分别写了一封信给老师和同学,诚恳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并请求对方的原谅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皆大欢喜,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

  ▼ ▼ ▼ ▼ ▼ ▼ ▼ ▼ ▼

  熊孩子真的想做熊孩子吗?

  认同情绪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Hannah为什么要欺负同学呢?Amanda不知道,然而,根据老师的反馈,Hannah在这之前是比较乖巧的女孩Amanda虽然纠正了女儿的行为,却没有和女儿建立联结,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些关键点被忽略了?其实她完全可以询问女儿:“宝贝,你告诉我,为什么要欺负同学?”

  正如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到家以后对家长诉苦,孩子一上来不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而是会先发泄情绪,大喊:“我要揍某某某!”

  听到要揍某某某,有些家长就坐不住了,赶忙说——

  “你不可以这样!打人是不对的!”

  “你怎么能这么想?你要尊重你的同学!”

  “以后不准说这么粗鲁的话!”

  这些话的本意是阻止孩子暴力行事,却忽视了“揍人”可能只是情绪的发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有时候心情差极了,也会想骂人打人,父母忘记了自己也有同样的情感诉求,非但没有认同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急于阻止一件没有发生的事,这就是在试图说服孩子放弃感受,因为负面情绪是不被允许存在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压根不懂自己——连人类最基本的情绪都得不到认同,在其他方面倍感格格不入就不奇怪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家长是从哪里得到如此荒谬观念,认定若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孩子感觉更糟?”

  从短期看,家长的确控制住了孩子,但从长期看,家长只是赢了孩子,并没有赢得孩子,亲子关系是对立而非合作的,沟通是不完善的。一旦孩子长大了,就会展开激烈反抗,令家长感到困惑不解:“怎么回事我家宝宝以前明明是个听话好孩子呀。”其实,叛逆火种早就埋下了,只是此刻才爆发而已。

  ▼ ▼ ▼ ▼ ▼ ▼ ▼ ▼ ▼

  做赢得孩子的家长

  不要做赢了孩子的家长

  在生活中,不乏赢了孩子的父母,他们用命令式的语言、强控制的手段来纠正孩子的所作所为,这些“虎爸”、“虎妈”最常说的话如下——

  “你最好听话,不然你再也别想玩游戏了!”

  “我不管你想不想刷牙,现在立刻给我去刷牙!马上!”

  “吃完饭立刻做作业!不准玩PAD!否则这周末你都别想摸到PAD!”

  “你看谁家小孩像你这样一天到晚磨磨蹭蹭,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些话你会作何感想

  烦躁无奈、愤怒、不满抵触……种种负面情绪缠绕着孩子,使得他们就算一时屈服,也不会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等到家长发现孩子的敷衍时,又是一轮死循环

  那么,赢得孩子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我知道停下来不玩有点难,然而现在是该吃晚饭的时候了。你愿意吃完饭以后再玩会吗?”

  “我知道你还想吃糖不想刷牙,然而快到休息时间了,你想蛀牙或者明天早上起不来吗?”

  “我理解你想看电视而不是写作业,然而作业是不会自动写完的哦。”

  “我明白你不想做家务,然而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相信你能做好的。”

  懂得如何赢得子女的父母不会用祈使句让语气强烈从而让孩子屈服,他们会用的句式是这样的:“我知道你想……然而我们还要……你愿意……或……吗?你来决定。”

  在这个句式中,“我知道你想”意味和善,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应当先建立情感联结,认同感使孩子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然而我们还要”意味着坚定,潜台词是“我爱你,但答案是不”;“你愿意”则是提供了选择,告诉孩子能做什么,或是告诉孩子不这样做的后果,不是威胁,而是明确界限清晰的界限能给孩子安全感,避免孩子反复试探家长的底线以至于对亲子关系的破坏;“你来决定”意味着信任肯定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赢得孩子的父母不会担心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桀骜、不受管束,因为他们知道,信任的基石早已埋下,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们自己才是问题的解决者,有能力独立承担后果。

  你想要做赢了孩子的父母,还是做赢得孩子的父母呢?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刘奕敏:正面管教》专辑课——

  正面管教导师刘奕敏将在30节课程中,全面解读52张正面管教工具卡的提示信息,教你掌握实操有效的方法,和善与坚定并行,赋予孩子力量培养孩子能力。

  成为赢得孩子的父母,从正面管教开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把卧室变成少管所?这位母亲的做法令人意想不到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