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风君 · 云正
人人都渴望丰衣足食、健康长寿,于是纷纷探讨发财之路和养生之法。但是很多人都在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
谁能把握住一个“节”字,他的生命质量绝对与众不同。
1
节奏
听一位朋友说他的邻居刚刚退休不到一个月,退休金还没领到就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据说那一段时间那老人很不适应,经常朝家人大发无明业火。
“退休综合征”,让很多人谈之色变。其焦虑、抑郁、自卑和恐惧等表现与生活节奏突然变缓有很大关系。
动听的音乐必须要有和谐的节奏,生活也一样。
《黄帝内经》上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提醒人们要过有规律的生活,要根据身体和节气的需要对应。
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上班应付,下班挺尸,玩命式熬夜,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虽然也算有节奏,但是这节奏不利于养生。
有目标,有计划,心态积极,掌控时间,过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是成就事业、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2
节制
邻居家的孩子刚满周岁,偶尔哭闹,父母就打开手机视频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紧盯屏幕,果然安静下来。
这个被不少人称为“哄娃神器”的东西,在孩子刚刚发育的时候就已经先入为主地开始伤害眼睛了。弱视、近视、斜视的孩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孔子也说,“过犹不及。”
每个人每天都在和欲望搏斗,不懂得节制的人,往往做了欲望的奴隶。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圣人的谆谆教导,意在提醒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必须懂得节制。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七情六欲,倘若不注意节制,轻则五劳七伤、生病夭折,重则危害他人和社会。
古代皇帝的平均年龄才三十多岁,主要原因就是房事和操劳过度。
《增广贤文》上说,“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福报,如果不加节制地消耗,结局就是福尽人亡。
3
节俭
嫁入豪门的郭晶晶平常生活简单朴素,经常从打折的服装店买衣服,扎头发用的是几块钱的东西。但是在今年国内疫情期间,她毫不犹豫地捐款700万。
节俭不是吝啬,而是惜福。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同时也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可是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被超前消费蛊惑的年轻人,刷信用卡,网络借贷,被称为“精致穷”,年纪轻轻居然能够欠债几十万。
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唐代诗人李商隐则留下这样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俗话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命”。广开财源,节省着用,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4
节操
清朝乾隆十七年的状元叫秦大士,有一次他和袁枚等文人墨客一起游西湖,看到岳飞墓前跪着的秦桧夫妇后,写下了“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诗句。
古人大都非常重视节操,故有“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
为官从政之人一旦作奸犯科,轻则贬职流放,重则赐死砍头,最可怕的是夷灭三族甚至株连九族。
所以《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即使穷困潦倒,也应该洁身自爱;就算位高权重,亦不可得意忘形。
《弟子规》有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孝经》有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做正确的事,做正直的人。即使不能名垂千古,也绝不能遗臭万年。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谨记并努力践行一个“节”字,淡定从容,宠辱不惊,必将拥有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