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面对人生梦想,你是否吃过苦头呢?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
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日本
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
一句话,这部追踪10年方始完成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
父亲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
家庭和
孩子,独自一人在
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
催人泪下的故事。
北海道“大逃亡”
子夜12点,乌黑的
天空飘着冷冷的
细雨。日本北海道最东部的小镇阿寒镇,一群中国
学生在
夜色的掩护下疾步穿行。
凌晨3点,他们穿过了小镇,穿过了机场。被淋湿的衬衫皱巴巴地贴在身上。他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握着一根木棍,那是
准备用来与随时
可能扑上来的野熊、野狼搏斗的武器。几
小时的徒步疾走,让他们的小腿肚酸肿发胀。
渐渐地,四周的
黑暗化成了茫茫的白雾。前方就是钏路市,逃亡者带着一身
疲惫,悄悄在钏路站后面一间无人的小棚里换上了干
衣服。当开往札幌的电车还有一分钟就要发车时,他们奔进车站,几乎是在关门的一刹那跳进了车厢。随着电车发动,他们的“逃亡”
成功了。
这是1989年6月的日本,阿寒镇这群中
国学生的此次夜行,后来成为震惊全日本的北海道“大逃亡”。
丁尚彪是“逃亡者”之一,时年35岁。“逃亡”的半年前,在上海,这名
青年花了5角钱从别人那里买了一份飞鸟
学院阿寒镇分校的
资料,并举债42万日元(约合
人民币3万元),将妻女留在上海,独自一人来到了日本。
早年由于“
下乡”而
错过读书
机会的他,本想在日本重新建立自己
人生的出发点。
按照设想,念完阿寒镇的
语言学校后,他会考入日本的
大学,日后再将妻女都接来日本一起
生活。而到了阿寒镇才知道,这个“蜷缩”在北海道
角落里的小镇人口极其稀少,几乎全是
老人和
儿童。
政府之所以同意招收这批学生,是为
了解决该
地区人口过少的
问题。
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本打算边
学习,边
打工还债,可学校一带连便利店都没有,到哪里去打工?怎么还债?
飞鸟学院阿寒镇分校首批的56名学生,半年后只剩下7个人。
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当年,丁尚彪一路逃到了东京,一待就是8年。他的签证很快过了期,他沦为在日非法滞留
人员。
在东京打工还债的这几年里,他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新
目标:
努力赚钱,将来把
女儿送去国外一流的大学深造——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求学梦,寄托到女儿的身上。
这是东京丰岛区一栋30年前修建的木板楼。丁尚彪做饭、洗澡、如厕、睡觉都在楼上那间
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内。洗澡的设施是丁尚彪特制的:一个澡盆
大小的塑料袋,花洒就是洗碗用的
热水喷头。洗澡时,人必须站在塑料袋里,水才不会流到地上。洗完澡,再把塑料袋拎起来,从洗碗池的下水口把水倒出去。
“刚跑来的
时候,家里人想不通,总猜测我在这里是不是有了其他
女人。其实我就是想为女儿拼命赚些钱。”望着墙上女儿的
照片,丁尚彪哽咽了。
离开上海时,女儿还只是
小学四
年级的学生,而如今(1997年)她已在毕业班里做着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文革”风暴中,1970年,丁尚彪被
安排到当时中国最穷的
地方——安徽五河县。他每天都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就是在那种忍受着饥渴、令人
痛苦绝望的
日子里,丁尚彪邂逅了
他的妻子陈忻星。
陈忻星和丁尚彪
一样,也是从上海到五河县的。在那个没有电灯、煤气,连自来水都没有的
环境中,他们两人共同许下“要
同甘共苦,协力共勉生活下去”的
誓言。不久,“文革”结束,他们回到了上海,随后他们的女儿出生。
丁尚彪上海的家,在一栋70年前所建的老
房子的二楼。一楼的公用
厨房昏暗、狭小,陈忻星每
天下班后做了饭,再端到楼上
房间和女儿一起吃。
晚饭后,女儿在角落的书桌边做功课,陈忻星就在一边读报。两人共睡一张床。为了贮备留学费用,母女俩
相依为命,过着简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