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罗伯特.麦迪根通过深入浅出的例子在《深度记忆》中阐述了记忆的原理,主要内容梳理如下:
记忆分为四种方式,分别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技能与习惯、巴甫洛夫反射。
情境记忆是记住新的“情景”,诸如吃饭、读书等生活事件的能力,是最先进的记忆系统。它在童年后期形成,在老年时期首先衰退。语义记忆是记住姓名和房间等新信息的能力,是我们的知识库、字典和私人搜索引擎。它不仅存储知识,还关联信息。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外显记忆,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关联。
技能与习惯、巴甫洛夫反射是内隐记忆,它们隐藏在行为之中。技能与习惯就是我们在练就某项技能与习惯后,会无意识地完成它,感受不到任何记忆的痕迹。比如开车,游泳,走路。感觉就是自然而然地在做事。这些程序化的技能和习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内隐记忆上,需要时只要取出来就行。巴甫洛夫的反射是通过一段时间形成原始的反射,一有反射条件,马上发生相应的动作行为。这种反射在人与动物身上都能体现。在人身上体现时,通常与外显记忆同时出现。比如尖利的刹车声可能会刺激发生过车祸的想起车祸的细节。这种原始的本能,有助于我们逃避危险。
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更高级,它取决于新进化的神经功能,并支持如语言、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复杂的行为方式。当然记忆是一个多重的体统,很多时候是彼此建立联系,在共同其作用。
外显与内隐记忆属于长期记忆,还有一种短期记忆,也被称作“工作记忆”,它能让我们有效利用需要的信息来应对当前的生活。
关于工作记忆,其实不仅指短期记忆。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两个层次的脑力活动——上层的执行过程和下层的记忆储存方式。执行过程需要“专注、规划”等;储存方式则包括“语音短期记忆”“视觉短期记忆”“关联长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