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比赛,我们的目标是,升国旗,唱国歌——郎平
“有一种骄傲,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 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下面就根据三个镜头了解这种精神吧!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会有晴空”镜头从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开始,那时候的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未开始,落后的中国,落后的设施,落后的科技……“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各方面都遭受着沉重的打压,“我们不行!”外媒的话,刺痛着我们的心灵,“不!我们可以”女排,中国女排站了起来。
“这么大的电脑,我们能搞一台吗?”不现实,那时候电脑是什么?国人几乎不晓得,不会用,教练不禁为中国的落后拼命训练队员,“把网升高15cm”“我们这样练电脑算出来吗?”面对中国的落后,中国女排拼了!她们曾考虑过放弃,不!不可以!她们坚持住了!她们抗住了!郎平为了上场日复一日的举重,100kg,曾经是不可能的,但她做到了!
终于,魔鬼训练后,她们迎来了国际赛事,面对当时很厉害的对手,日本女排,不可能赢!她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我要打排球!”3:2她们赢了!
满街飘扬的国旗,那时的我们,得知中国女排获胜后,笑容满街,赢了!赢了!街上的人们大喊着。
这便是中国女排的精神:勇于拼搏的精神。体育项目要想夺取胜利,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技术、物质的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即便把这些条件全部加在一起,也无法抵消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勇于拼搏。赛场不相信奇迹,只相信持之以恒地奋斗、永不放弃地坚持。拼搏精神是我们敢于向强大对手亮剑的豪情、是我们逆境中一步一步永不停歇的追赶、是我们在成功时善于警醒、勤于反省的自励。
风雨
镜头突然转到2008年,八十年代女排已经散了,有的当了军官,有的当了家庭妇女,有的成为了平凡人,也有人成了职业教练。
2008年,中国主场,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VS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就是那个原来中国女排队友的郎平!她成为了美国女排的教练!她遭受着国人的“唾弃”
中国女排其实比美国女排强,但她们有着巨大的压力,她们背负着国人的期望,终于,到了北京奥运会比赛,在这个万众期待的时刻,中国女排却颗粒无收,颗粒无收!她们经历了坎坷,她们输了!
崛起
崛起前总有风雨,她们经历了风雨,换了主教练--郎平,其实陈忠和可以与她竞争,但他没有,因为国人已经失去了对女排的期望,所以他选择了放弃。
郎平上任后便改变了许多战术,换了许多人,她眼光犀利,选了两次心脏手术的惠若琪,河南农村女孩朱婷,打沙排的张常宁……
不过她们换队员后经历了许多的失败,遭受着无数次的指责,“郎平没给中国女排带来希望”一时间,这类话语传遍全国。
“为什么要打排球?”“为我爸妈”“为了生活”那时的郎平已不在乎输赢,她要给女排上一课,人生之课。
镜头突转,人生之课后的中国女排实力还是不强,但她们要参加奥运会,2016里约奥运会,8年奋斗,胜败在此一举。
小组赛上,面对实力相差甚大的世界冠军巴西女排,面对着巴西的主场,顶着巨大的压力,她们甚至回去的机票都买好了,“这不是乒乓球,你们不行!”她们拼尽全力,“都给我,我来扣!”
赢了,中国女排,世界冠军!赢了!赢了!
这便是女排精神:永不言弃的精神。前行的征程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实力有长有消,过程有起有伏。在高点,能不能不因胜利而沉醉?处低谷,能不能不因黯淡而迷失?30多年间,中国女排也曾跌倒、也有波折,即便在里约起初也是一路低开。然而,也正因此,“女排精神”才更显出其可贵。因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会有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