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我走进班级,问大家:“这节课是希望我答疑,还是希望我讲课?”
“讲课!”众口一词。
“接着讲作文素材!”有提出具体内容的建议。
说这话的是记着我昨天的那节课。那节课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谈我的认识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甚至有同学站出来与我“激辩”,兴奋还没退去呢。
“基础知识‘最后一筛’做完了吗?”我问。
“做完了!”又是众口一词。
“包括必背课文的逐字逐句落实?”我又追了一句。
“看完了!”还是众口一词。
看来“答疑”没有“讲课”能吸引他们。
好吧,我妥协了:“这样吧,你们背书30分钟,最后10分钟我来讲。”
“不行!10分钟太少!”
“10分钟内,我讲一个文学常识、一个诗歌,一个段子。”我“诱惑”他们。
说“段子”是他们班老班李伟最近一段时间给大家布置的“任务”:晚自习最后5分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说个或编个“段子”,想办法把同学们逗笑就成。甚至可以是取材于老师们的。几个晚自习下来,我发现各个老师都被他们“编排”了“段子”,最多的是集中在地理老师身上。上周一晚,他们拿地理老师“开涮”的“段子”,把我也逗得忍俊不禁。
“那必须是你自己编的!”他们“讨价还价”。
“可以!”我也答应得爽快。
30分钟很快过去了。同学们的眼光望向了我。我也趁着这段时间“备”好了课。今天是端午节,又是离校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我就以此为“中心”。
我先是给他们读了我去年写的一篇散文《端午节随想》,讲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素材可提炼价值,虽然“正规”,但也把学生“带进去”了,毕竟我是“随想”,融进了不少算是“文常”的新鲜内容。
然后又给他们朗诵了我写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短诗:“身寄江鱼返秭归,郢都残破梦成灰。铸魂甘做江边艾,相伴问天浩宇飞!”我说这是“提炼材料”,又把他们“忽悠”过去了。
进入“段子”阶段,大家神情一肃,立刻安静下来。
我即兴编了起来:
“第四节是语文课。语文老师走进来,问道:‘同学们,必备课文筛结束了吗?’学生齐答:‘筛过了!’语文老师还有些不满,语重心长道:‘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时一个女生举起了手,说道:‘黄子曰:考而即中之,不亦乐乎?’众人正在发愣‘黄子是谁’时,一个奶声奶气的小孩推开门进来,大家都认识,是政治老师的孩子。只见她郑重地说:‘我妈妈说:小树已长大,不亦栋梁乎?’”
我还未说完,底下已笑得“沸反盈天”了。他们已经反应过来了,我所说的“黄子曰”,是班上的一个同学名字的谐音,而“政治老师的孩子说”是“管子说”的暗示。
哄堂大笑!
我也在他们笑声未停时就走出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