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辽宋夏金》是一本由王曾瑜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说辽宋夏金》读后感(一):《简说辽宋夏金》:中国宋朝历史必然伴随周边的辽、金、夏才全面
讲到中国历史王朝,我们能够极为顺畅地列出来:唐宋元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最为重要的几个朝代,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多政权并存的,而他们所统治的那片土地也是现在中国的一部分,他们的历史同样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理应被我们研究并重视。 在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在中国境内并存着宋、辽、西夏、金、回鹘、于阗、喀喇汗、吐蕃、大理、蒙古等政权,他们共同的历史,构成了那段时间中国最完整的历史,他们的政治、社会、经济、风俗、文化必然对于中国这片土地上今天的现实状况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那段时间里,这些政权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呢?
王曾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辽宋金史专家。在他半个世纪对于历史的研究过程中,他不断地扩展着自己的认识领域,从对于宋史断代史的专业研究,扩展成对于宋代当时其他政权相关历史的研究,也就形成了他成为辽宋夏金通史的专家,而他的这一本著作《简说辽宋夏金》就是用一种通史的整体论的观点来看待中国那段历史的。
《简说辽宋夏金》是用一种概括性的结论给我们展开那段历史的,也正是这种概括性、简说的性质,让我们可以在最小的阅读量、最短的篇幅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内涵。而这本书也就有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书中所讲到的内容广博而繁杂,历史上能够有的内容无所不包,但同样因为限于篇幅,具体内容可能展开不会太多,也就是常说的“干货满满”。阅读本书会和那些在网络上普及的“有趣”的历史有所区别。这也许就是因为王曾瑜,专家的身份,治学之严谨,学术之严肃,他一定会让所有的观点都有出处,都是真实的。
书中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从辽、宋、夏、金之间相互印证,相互比较的,用整体相互影响的角度来叙述历史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教育科技和文化,宋朝一定是占着最突出的地位,宋朝本就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所以它对于周边一定会有影响和辐射,对于其他王朝,甚至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并不能说其他的政权对于宋朝没有影响,就说标准语言的演化过程,就可见一斑。北宋的标准语言是“洛阳话”,当时也是最为正宗的标准语言,但北京话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逐渐代替的过程,特别是金朝进入中原之后,北京话就代替了洛阳话,成为北方的标准语言。而元明清,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就形成了现在北京话成为普通话的原因所在。 《简说辽宋夏金》关于那段时间的历史,全面而具体。王曾瑜给我们普及着那几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让我们全景式的了解几个世纪中国最真实的社会现状,而这些社会现状也影响着中国的现代。真正的读懂那段历史,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现在的中国。
《简说辽宋夏金》读后感(二):《简说辽宋夏金》——走进那个非凡的历史时期,学会在历史中辩证地思考
10—13世纪,中国内部交织并存着辽、宋、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等多个民族政权,这个时期是多个政权交互交织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有战争、有压迫,也有科技与文化的蓬勃发展,这是一个在历史上有着非凡意义的历史时期。 《简说辽宋夏金》是知名辽宋金史专家王曾瑜的全新力作,作者以去伪求真、由表入里、自此及彼、分清主次的治史态度,为我们梳理了辽、宋、夏、金四个并存继逝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的概况,指引我们了解历史,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宋朝是一个不一样的朝代,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完成了从中原到南方大部分汉族聚集区的重新统一。兴盛的科举制造就了发达的文官政治,以儒立国对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环境中,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了高速发展。
宋朝也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荫补制导致官僚世袭制盛行,也造成了冗官冗员和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严重的社会痼疾。而重文轻武、崇文抑武,造成了整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沦落和军事的萎靡不振,任用文官统军,轻视武将,也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在宋朝的历史上,许多文臣、武将、名士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是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灵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内外双重政治与军事压力下,以风烛残年之躯指挥抗金战争的宗泽、“谋身性虽拙,许国心独苦”的李纲、说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的抗金名将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在这些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中,我们见证了大宋三百余年的荣辱与沉浮。
作者在这本书结尾的《治史心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给我很深的触动,他说治史是为了“理解过去,透视现在,指点未来,这是一个现代爱国史家对祖国和中华民族应尽的一份义务。”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治史理念,还有那种继往开来的心胸,这无疑也给我们所有历史爱好者以启发与指引,让我们以史为鉴,透过历史,走向未来。
《简说辽宋夏金》读后感(三):一本好书,一个妙人。
《简说辽宋夏金》。 作者王曾瑜先生是一手写史,一手写小说的人,他专注于辽宋夏金交叉的那个时代,专业的角度和通俗的角度,双线出击,力图为读者还原那个时代,力图把读者带回那个时代。 从历史的层面上来说,王先生系出名门,他是著名史学家邓广铭的弟子,据说,邓先生曾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提示研究中国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年代对应的是时间,地理对应的是空间,职官对应的是制度,目录对应的是前人的研究成果。王先生作为邓先生的门生,于这4把钥匙掌握的得心应手。
王先生有几本论文集,名字起的非常有意思:《锱铢编》、《涓埃编》、《丝毫编》、《点滴编》、《纤微编》,锱铢也好,涓埃也好,丝毫也好,点滴也好,纤微也好,都是极言其小,王先生的治学态度在这几本论文集的题目中表露无遗,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那个时代,王先生真的是不拒涓滴之水,精致研读,不放过历史上的丝毫细腻,不靠凭空想象,靠的是细心的收集、精致的解剖、深入的挖掘。“目录”这把钥匙,王先生把它磨得锃亮。
和邓先生专研宋史不一样,王先生研究的是辽宋夏金,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之上,王先生在四把钥匙中,于地理这把钥匙掌握得更加优秀,辽宋夏金4个朝代交错影响,王先生的史学研究纵横其间,他把4个朝代当做了一个整体,研究每一个朝代的时候,都没有单独割裂地只研究这一个朝代,他看到了这4个朝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他们彼此之间的渗透和影响,读完这本《简说辽宋夏金》之后,你会对他们所存在的那个时期有一个通盘的印象,这4个朝代不再是割裂单独存在于你的知识体系中,而是成为一个整体。历史不再是一本一本的史书,而是风云诡谲的连续剧,扣人心弦,一集一集等待着你去往下看。
王先生在写史的同时还从事小说创作,出版有宋代纪实小说系列: 《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大江风云》、《转战湖汉》、《扬威南北》、《关山怅望》、《忠贯天日》七部,我阅读面有限,这几本书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单看这几本书的题目,就有一种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有机会的话会找来看一看。虽然没有读过王先生的小说,但是看这一口气儿7本小说的气势,王先生应该在这七本小说中驰骋了自己的想象,打造了自己的那个时代,历史研究家所写的小说,挺令人向往的。 写小说锻炼了王先生的文笔,王先生《简说辽宋夏金》,文字精简,引人入胜,读
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快乐。 分享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金朝初年,“文移极少”,行政效率颇高。“及其中叶,鄙辽俭朴,袭宋繁缛之文;惩宋宽柔,加辽操切之政。是弃二国之所长,而并用其所短也。”王先生痛心金朝结合两种制度里的专制和野蛮成分,促成了政治过程的残暴化。 我曾经到过东北的金上京博物馆,看到这段话的一瞬间,立刻把我带回到了博物馆的氛围中,那一个时代的兴衰,仿佛都在这段话中凝练而出了。(文中除书之外的插图均拍摄于金上京博物馆。)
记住了王曾瑜先生这个妙人,以后他的作品,会特别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