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大地母亲》是一本由[英] 阿诺德·汤因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5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一):笔记汇总
读来非常有感觉的几段:
我们对生命及人类意识与意志得以产生的物质条件的了解虽然有了进步,但这并未能使我们理解生命和意识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及目的(假设存在目的的话)。它们彼此间的存在形式也不相同。
人们所知道的每一个活着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具有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则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物质的躯体之中。每一个活着的人,精神和肉体都不能彼此分离。它们总是彼此契合,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却又总是让人难以理解。
为什么有些物质现象一度会与生命结合(生物物种),或一度会与意识结合(如人类),而另一些却永远都是无生命或无意识?在时空的溪流中,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也就是说,在暂时包裹着我们这个来去匆匆的行星的脆弱“生物圈”中,生命和意识是怎样与物质发生联系的?为什么寄寓有机物中的生命总是设法使自己永远生存下去,寄寓有性别的和终有一死的生物体中的生命,总是使自己得到繁衍?所有物种的保持,显然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难道是物种或其中每一个体所固有的本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某些有机物成分,在获得有机物特性前,或失去有机物特性后,又不具备这种固有的努力呢?须知这些有机构成,只是它们自身历史中一个短暂的插曲。如果这种努力不是固有的,而是从外部引入的,那么,如果排除了神灵造物之功的假设,引入这种努力的媒介又是什么呢?
在无意识的物种间,合作和竞争都不是出自有意的选择。但对于人类来说,选择是有意的,人能够意识到是非善恶之间的区别对立,人类的选择与此密切相关。这种道德判断显然是人所固有的自然本质,其他非人类物种则不具备,那么,这种道德判断又来自何方呢?
人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生物。他富于是非观念,道德的力量促使他择善而行,即使他抗拒这种力量,也不得不这样去做。那么,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意义何在?人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因为自己的意识对于本人来说,是观察宇宙中精神和物质景象的出发点。人还有这样的自我中心意识,即认为他的自然冲动是力图使宇宙的其他部分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宇宙的真正中心,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他的良知也告诉他,就把自己看作宇宙中心这一点而言,他在道德上和理智上都正在铸下大错。
尽管如此,人类一息尚存就只能在生物圈中生存和活动,因此,即使他不能从科学中得到答案,即使他相信只有科学知识才是唯一正确的知识,生存和活动的需要仍会迫使他为这些自然现象之谜找出暂时的答案。对科学的这种信仰不是坚不可摧的。不过,在科学的范围之外寻找到的答案的确只是无法验证的宗教信仰所为。它们不是理智的论证,而是宗教的直觉。所以,将来也许会像过去一样,生活将迫使人们用直觉和无法验证的宗教词语来回答那些基本问题。从表面上看,宗教在科学产生之前和之后的表达方式像是彼此分开的两级。过去,每一种宗教表达方式都始终与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所依赖产生的其时其地的理智观念相协调。但宗教的本质无疑与人性自身的本质一样是永恒的,实际上,宗教正是人性中所固有的独特品质。由于人类独一无二的意识本能,使他遭遇了种种神秘的自然现象提出的挑战,而宗教正是人类对这些挑战作出的必然反映。
13除了极少数人,所有的人类全都不但把战争中杀人或者被杀看作是合法的,而且看作是值得称赞的光荣行为。在战争中杀人,以及在死刑判决中杀人,都被认为“不是谋杀”而荒谬的受到宽恕。
生物圈中生命的进步是否值得以这样的痛苦为代价呢?人是否比一棵树更有价值?一棵树是否比一个阿米巴虫更有价值?
人类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物种,但也只有人类是罪恶的。因为只有人类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够审慎的选择,所以也只有人类才有作恶的能力。
初看起来,生命的进步是罪恶的。即使我们不认为是上帝精心制造的,它在客观上也是罪恶的。如果这是上帝精心安排的,他一定比任何人类能够做到的更为邪恶。然而,对生命进步的后果做出这样初步判断,证明了在生物圈中除去罪恶以外还有一种谴责和厌恶罪恶行为的良心。
良心属于人类,人类良心对罪恶的反抗证明,人类也能够是善良的。
当然,是非善恶也只是人类才有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生物才能区分是非,才能在行善与行恶之间进行选择,这些概念对人类以外的生物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善恶只能由人类来判断。
在生物圈的所有居民中,只有人类同时又是另一个王国——非物质的、无形精神王国的居民。在生物圈中,人类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生物,活动于有限的物质世界。
在精神世界的生活中,人类发现他的使命不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环境,而是在精神上掌握自身。
人失去了灵魂,就不再成为人。因为人类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现象背后的精神存在的认识,是灵魂而不是身心合一的有机体,使人类与这种精神存在发生联系的。或者,在神秘论者的经验中,人的灵魂就等同于精神的存在。
正如托马斯·布朗爵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是一种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生物圈和精神世界中。而且,在他赖以栖息的这两种环境中,人类都各有一个目标。但是,他无法一心一意的追求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或者说侍奉任何一个众人。如果他的这两个目标,或他对两个主人的忠臣之间,竟是互不相容、难以共存的,他就必须把其中一个置于首位,甚至对他献上全部忠心。大约在公元前500年的佛陀时代,印度人已经明确的讨论了这个问题。在13世纪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时代,西方人也明确的讨论过这个问题。
“降生”——从字面上看,我们的祖先从他们栖身的树上降到地面;从遗传学意义上,他们从前人类的生命形式中降生;还可以认为(有争论)当他们意识觉醒后,他们在道德意义上降生于世间。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二):还是无题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阿诺德·汤因比的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著作,完成于作者逝世前两年(1973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中所反应的观点是作者倾其一生学术研究的总结--尽管汤因比更为人所知的著作是早十多年完成的洋洋洒洒12卷本的《历史研究》。总的来说,对一个非历史科班出身、对历史只有一定程度的兴趣的读者来讲,如果是想了解全球人类从古至今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事情,这本书是首选,或者至少是优先选择者之一。不过我的感觉是,如果只想从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了解一些总结好的观点,而对于各个文明的发展历史并没有特殊的兴趣,那斯诺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甚至是戴德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似乎更能达成这个目标--后面的两种更加强调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引发各类文明变革的原因,较之这本似乎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对于非历史出身的人也更容易有观点上的革新。
所以这本600多页的书读的比较跳跃,没能去细细研究每一个具体的文明在某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具体的事情。相信如果能够沉的下心去,可以收获的更多,但我对历史的兴趣好像就止于这个程度了。"以史为镜",我还是更关注从历史中可以得到的认识,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所以还是偷懒了吧。
人类是迄今所出现的最强大的物种,但也只有人类是罪恶的。因为只有人类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作出审慎的选择,所以也只有人类才有作恶的能力。我们谈到道德、善恶,都是建立在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和意愿基础上的。如果缺少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或者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那么对行为的后果就不应该承受道德评价。这个原则甚至可以推广到法律上面去--精神病人无法受法律制约,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自由决定。
生命的进步是罪恶的。。。如果这是上帝精心安排的,他一定比任何人类所具有的力量更为邪恶。
人类首先与其他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生物一起,在物质上存在于汤因比所说的"生物圈"--地球上飞机所达的高度和钻探所达的深度之间的很薄的圈层中,像其他的动物一样降生、成长、死亡,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类同时又存活在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意识和意志--这后面的一点将人类与所有其他的无机和有机物严格彻底的分割开来。
如果将人类的诞生之初认定成人类从生物的进化树上分支看来,然后毫无其他分支可能的转变到现在的人类的那个时候算起,那么已经有两千多万年了--在人科中只有现代人类生存下来了。然而汤因比认为,如果从一个更为宏大的角度,融合了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去考虑,人类的诞生的是以他的意识的觉醒为标志的。在此之前,整个世界没有善恶;在此之后,世界划分为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世界,在后一个世界里,只有人类在起作用。这个说法要比说人类从丛林来到草原,或者开始使用和制作工具要更有说服力。当然,如果把语言的诞生看作是人类的起源,这与意识的觉醒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意识的出现比语言的出现要早的多。
大约在公元前600至前480年的120年间,欧亚大陆上同时出现了五位伟大的先知,他们是中国的孔子(儒教创始人),印度的佛陀(佛教创始人),波斯的琐罗亚斯德(祆教创始人),以色列的以赛亚第二(身份未知,部分圣经章节撰写者)和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汤因比有专门的一章详细对比了这五位先知,值得一看。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跟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大概出于同一个时期。但中国的哲学与希腊的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之处,最关键的是,中国争鸣的百家,大多都倾向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实用主义的特征明显;而希腊哲学则看中单个人的理智和精神,热衷于哲学思辩。这可能也是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继承希腊哲学的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差别由来。
中国古文明与古希腊、苏美尔人、古印度,并成为人类的四大古文明。苏美尔人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始祖,古希腊文明孕育了现在称霸世界的西方文明,而中国古文明的称道之处(至少是学校里的教育是这样)是唯一不间断保留至今的。然而"历史久远"这一条是不是就算是伟大,还值得商榷;唯一保存下来了也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也许正是这种不间断的历史所带来的太过重视历史传承反而禁锢了活的思想;死水一潭能存万年,但又有什么意思呢。
人类的发展是文明史,也很大程度上是宗教史。从历史的发展看,各种教派谁胜谁负很难说就有什么先天注定,那么不同的教义又怎么能够说是哪一个是唯一正确的呢?
对于历史事件的结果,看作是各种因素作用的必然,还是受很多不可抗因素影响的偶然,或者是揉合一定程度的偶然和一定程度的必然,这影响对整个历史的看法,也同样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不太会有精确的量化了。
北方蛮族入侵是整个旧大陆在过去的数千年都要面对的事情。蛮族对比他们更先进的文明的征服,是一种文明的倒退,然而却有它的道理--在冷兵器时代蛮族更容易有更强悍的战斗力,这个战斗力并不特别依赖于思想的发达。只有在最近的几百年,定居居民技术上的大规模进步,才使得他们有了相对于蛮族战斗力上的优势,而欧亚大平原上的蛮族也随之无法存在了。
1973年的汤因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关心着人类的前途往何处去。他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同时也存在着政治、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危机。人类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可以毁灭它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物种,这个现实让汤因比的展望带了些悲观。不过在我看来,至少从短期来看,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差不多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好的时代了。我们有珍贵的和平,物质生产是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科技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大多数人类也享有了更多的个性的释放。要知道,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虽然似乎是向上的,但远不是直线上升的--比如古希腊城邦的毁灭、欧洲的中世纪、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所以我们现在并不是就必然应该比过去要好。
而且,隐忧也无处不在。下午出去转了一圈,就看到了俄罗斯大使馆前叙利亚人对俄国介入叙利亚内战的抗议示威、海德公园里对Stratospheric Aerosol Injection所引起环境变化的宣传抗议和在伦敦繁华的诺丁山大道边的乞讨者,这些是我们这个世界国际政治冲突、环境灾害和社会不公等的绝佳写照。希望人类有足够的智慧,你我有足够的幸运,让汤因比的担忧不会成为事实吧。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三):比方说我来自天仑五
与其说阿诺德·汤因比是一个历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智者,他具有悲天悯人的强烈欲望,并且因此而在去世前不久完成了书稿《Mankind and Mother Earth》。以全球角度撰写世界通史是很多历史学者的毕生夙愿,伏尔泰的《风俗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最早尝试。如果我们不把希罗多德的百科全书式史书《历史》算作在内的话。迄今为止我所了解的全球史,而非国别史综合起来的世界史只有三本,那就是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和周谷城的《世界通史》。后两本还没有看,第一本现在正在看。已经看到“后亚历山大时代”的章节。忽然发现结构上的精彩程度骤然下降。
出现这一感觉的唯一原因就是,世界扩大了,当汤因比发现亚历山大帝国的势力从马其顿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时,他为这个大帝国迅速崩塌而感到痛心。我也感到痛心,因为在此之前,埃及、西南亚、古希腊几乎是全书的三条主线,当亚历山大帝国覆灭之后,书中突然有了必须同时进行主线数量多了一倍不止。这还没把中国和美洲算作在内。
作为一个屡试不第的人,我的想法其实也很混乱。但是我发现我的底线并没有降低,我没有因为汤因比是我爱戴的四个英国学者中的一个而“认为”他的全球史就“好看”,就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心目中的全球史不是这样的。至少古代全球史不是这样的。
要写全球史,必须忘掉自己是一个地球人,而是以外星的人角度来记述人类历史。
就比方说我来自天仑五,我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无欲。我的身份是,天仑五皇家历史学会实习研究员。我为了能以平价方式买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还靠近地铁三号线,我为了解决老婆的户口问题,简单来说,我为了评上正式研究员职称,我决定将我的一个绝妙课题付诸实现:地球智慧物种简史编纂。
为此我获得了天仑五星际商会的支持,因为他们在决定和地球人做生意之前先简要的了解一下这个物种的社会史。至于这个物种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这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但是据说有另外一个急着结婚,要买房子,评职称的外星生物学会的实习研究员接了这个活。
所以你看,我假设的这个叫做无欲,来自天仑五的人,他为生活所迫,必须开始研究一个就算明天就灭绝也和他关系不大的物种的历史。这样一来,这位历史学家至少不会因为自己是地球人而对自家的历史做出难以辨别的修正。
我是宇宙大王耐姆耐斯·汪,我虽然是宇宙大王,但是我也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个智慧物种的基本情况,如果每个有人居住的星球我都要去看,非累死我不可。于是我就从天仑五星际商会那里买了一些主要智慧物种的历史编纂大全来看,根据这本书的前言,我知道这本书其实是他们从一些专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提炼而来。关于太阳系塔拉星智人的历史,是根据一个叫无欲的历史研究员的课题纲要提炼而成的。
本文作于2005年6月
原文发表于msn space,搬家地址在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0a1b900100oxp2.html
@陈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