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馆子》是一本由凯蒂·罗森 / 埃利奥特·肖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馆子》读后感(一):这是一部有深度有灵魂的书
就像回转寿司和汉堡王的传送带诞生于工业生产一样,参观本身是商业与人类需求相互高度催化的结果,就像古代商旅之人,与路边酒馆之间的相互依托,现代人与现代餐馆之间的关系也在历史长河中,进化的更为深刻,这可能也是这部餐馆史所要传递的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强烈推荐!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建议有空可以去读一读。
《下馆子》读后感(二):丰富的书籍内容,愉悦的阅读体验~
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有点拗口,第二章开始就很顺了,不知道是适应了文风还是后面的内容主题更加清楚明白。逐渐读的欲罢不能。
书名看上去像是散文随笔?而其实完全不是的,还蛮专业的,引用了非常多的资料、插图(此处补一句,整本书的印刷质量绝了,很多图片的质感仿佛能看到油画的光彩)。
中间几章引发了巨大的阅读兴趣,是因为讲法国、美国等等各地的馆子,会想要知道这些馆子还在么,想去看看,看看他们现在的样子,看巨大的窗子,厚重的桌椅,讲究的服务员,和用餐的每一个食客。疫情,想不到的是,即便去一家楼下的餐馆都成了奢望。
书的最后,讲饮食相关的技术发展、管理水平发展、饮食的全球化。大概就是餐饮视角的现代化,虽然很多技术创新也让人欣喜,但是总觉得一点无聊。效率之外,我们作为人,总希望被关爱吧。食物里最该有关爱~
整本书非常非常丰富,旁征博引的,揉进社会发展、引用人类学家的理论。值得一读!
《下馆子》读后感(三):两部餐馆文化史,共读更美味有嚼劲
.
外出就餐的历史涉及政治、恐怖、勇气、疯狂、运气、创新、艺术、爱,以及沉着、诚恳的拼搏。(席特维尔)
~~~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作者: 威廉·席特维尔
出品方: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馆子:一部餐馆全球史》
作者: 凯蒂·罗森/埃利奥特·肖尔
出品方: 好·奇文化
.
你有多久没有外出就餐了?愿它们给你以安慰。
两本书都是新近出版。
.
①是轻学术,略严肃,史学气息较浓厚,材料搜集各种历史记载,作者注重把餐馆发展嵌入时代背景,餐馆很多时候像是引子,引出他想要阐明如笔记第①段这些文化思绪。
.
②是大众读物,轻松向大开本,材料引用了很多文学如莫泊桑、巴尔扎克的作品,艺术如日本的浮世绘,还有影视剧情,作者注重餐馆本身的发展和演变情景。
.
起始时间都很早,从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讲起,①按线序时间讲述,从古到今,笔墨均匀。我爱看中世纪旅人伊本·白图泰的故事。挺好玩一人,漂泊浪子,他信奉过伊s兰..教,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孩子,然后他又跑了,到处走到处吃,留下各地饮食文字,到过中国,被抓住了又逃了,他一辈子都在玩这种跑跑走走被人追的游戏。
.
②说:有历史可考的蕞早的餐馆出现在中国宋朝的开封。
哈哈哈~我感到自豪。作者觉得餐馆是城市的配套设施,之前那些零星随意的小馆子算不上。
.
①说法国大G命时宫廷的厨师和贵..族的私厨因为失业而流落成为民间大厨,这是法国烹饪行业的一个契机。而这些为享乐而打造,并非生存之需的巴黎餐厅孕育了法国非G命的文化气息。这个悖论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
.
两书都谈到了英、法、美等国餐馆的技术层面的表现。
卡雷姆发明了厨师帽、酱汁的分类与调制,他撰写的《新巴黎指南》成为行业规范。
英国工业文明、维多利亚时代、美国工业时期那些机器大生产带动了餐馆的兴盛,新式的厨具、锅具不断发明,回转寿司、美式快餐和女招待都是重要的革新。
.
②关于现代餐馆的商业运作,麦当劳、可口可乐、自助餐等,以及构成餐馆的其他因素,比如人员、小费、连锁店、自动化等有更多描述。这是①缺少或不够的。
.
①回望历史,
②更关注如何塑造当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