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5-06 0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是一本由吴冠中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一):《谈美说画》:一本有着无言之美的书

  美是一件没有绝对标准的事情。美和画都归类于艺术,所以艺术也可以说是没有标准的美的事物。《谈美说画》是一本名家散文。收录了吴冠中的48篇醒世雅文和22幅惊世画作。可以说是吴冠中老师对美和画的思考,一篇篇情真意切,一幅幅赏心悦目,让我们读者可以透过他的文字和画作,了解一代大师不负丹青不负文学的一生。

  吴冠中说:“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他还说:”是丹青负我,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就算是普通的路人,大概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着。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1947年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修油画。是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之一。绘画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可否认的是,吴冠中老师都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极致。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分为”美学常识“”美化人生“”美学小札“三部分,据说是按作品发表时间顺序编排的。他的文字里,不时可以看到黄永玉和李可染的名字,不时可以看到他往年“行走江湖”的影子。这些国画大师的作品,已然成了收藏界炙手可热争相追求的藏品。而他们的二三事,对艺术的思考,对美的认知,对风格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让更多的人得到艺术的启蒙和享受,让美有更多扎根的土壤,想来是作者愿意看到的事。

  《美盲要比文盲多》和《风格》,是我最为喜欢的两篇。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文章首尾都用了这样一句话,印象颇深。“风格是可贵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为风格所束缚而不敢创造新境。”我把《绘画的形式美》这一篇中对风格的描述摘录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中,深以为然。

  中国艺术上下五千年,璀璨绚丽的部分不谈,源远流长的一元化单向思维方式,却也会阻滞文明和艺术的进步。

  作者是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之一,提出“油画必须民族化,中国画必须现代化。”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无论是最终吃到了美味还是被夹到了手指,他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吴冠中的散文兼具韵美和真诚,开卷有益。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二):当画家写作,艺术也可以说理

  当画家写作,艺术也可以说理

  “美”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很多人根本无从着手,我们从小熟知朱光潜、宗白华的名字,自然也知晓世界上的种种关于“美”的理论。可是,许多的艺术杰作却与文字的展现不同,我们似乎很难将艺术外化为文字。或许,因为研究的不同,所以前些天去了一趟书店,偶然看到一本《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一下就被装潢吸引了,青与浅白的装饰,下半部分则是白墙黑瓦的中国风建筑。不由得在记忆深处找到了《吴冠中谈美》,作为画家,如此以写作的形式来展现艺术的魅力,艺术也可以说理了。

  随手打开,却有点疑惑,这本书与美学类的书籍不同,翻阅全文你可以发现,书的写作形式独特,不是通过艺术和画面表达,文字表述时,在字里行间并没有“美”字的不断呈现。一时间不由得让人有点惶恐,不由得将这本书翻开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再将其与吴冠中的画作联系起来,才算是对他的文章和艺术稍有体悟。

  细细读了一遍之后,发现,任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然都懂得用笔触来表达。《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里的吴冠中先生勤于文笔,也勤于耕耘,在绘画方面自然是大画家,在艺术鉴赏方面也颇有自己的思考。本书写作的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所写内容多从实际出发,基本是个人的艺术创作感悟,与他的写作和艺术的领悟息息相关。相应的,里面选择的文章的文风也同吴冠中的画作一样,善于抒情更善于在简要的线条下表述深沉感情。所与众不同的是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在介绍艺术的观念和创作,而是旨在说理。

  像《扑朔迷离意境美》《邂逅江湖——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影》两篇文章,人物绘画不是最集中体现的地方,但是吴冠中先生善以形象借喻,在那些可自己感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哲理感悟中,首先让人接受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概念,进而在不同的概念里去接受一个看似极端的道理,而这一切,其实都在放在艺术的范畴里面来深思的。

  类似的像《心灵独白》《美学小札》《美学小札》《美育的苏醒》,不是从纯粹的美学范畴里看艺术,而是从艺术的写作里来看待生活与表达自己的感悟,这些道理有时因为深奥,而会被那些对哲学、文学有见解的人研究得很复杂,但是也因为深入,反而多了个人的真实研究,而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真正的指导实践作用。所谓“学问是应越做越大,道理却应越讲越简明易懂。”吴冠中先生在绘画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在艺术上却呈现着一种东寻西找的状态,而岁月的沉淀又给了他智慧,这句话的含义在他笔下诠释非常到位。由生活体验来生发出绘画哲理的文章,读起来自然别有风味。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三):《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美盲要比文盲多

  提到吴冠中先生,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周庄双桥。

  据说,吴冠中先生画作中题名或题字中有“周庄”的素描作品多达16件,远高于吴冠中先生在其他地点写生的数量。曾看过一篇文章说,1985年吴冠中先生同夫人首次前往周庄,因赞叹当地的美景先后发表了《周庄——魂兮不归》《周庄眼中钉》等文章,足见吴冠中先生对周庄的喜爱程度。

  其实,不仅周庄,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吴冠中先生对江南的一物一景都有着独特的偏爱,读吴冠先生的文章,随处可见江南的桥、江南的树、江南的石墩……《谈美说画》一书中的多幅画作画的都是江南景致,而《美话人生》一辑后的那一幅,更是与我记忆深处的南浔古镇一模一样。

  《谈美说画》分美学常识、美话人生、美学小札三辑收录有吴冠中先生散文四十余篇。《美盲要比文盲多》一篇写于1984年,文章非常坦诚地论及美育的不受重视。

  吴冠中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两个细节。一个是先生乘船前往小三峡游览时,注意到同舟的几对青年男女全都将视线投在手中捧着的书上,对两岸大好风光视而不见;另一个是先生留学法国期间,参观卢佛尔博物馆时,偶遇一位小学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希腊雕刻。吴冠中先生回忆说,这位教师讲得很慢,吐字清晰,不仅讲史,更着重谈艺术,分析造型,深入浅出,就连当时法国很差的吴冠中先生也完全能够听懂。吴冠中先生在羡慕这些孩子的同时,慨叹美育普及的欠缺,寄望日后美育受到重视。

  令人高兴的是,较之文章诞生之时,美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如今,美育正以多种形式展开,艺术博物馆、绘画学习、走进大自然,等等。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实,阅读《谈美说画》也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风景写生回忆》一文,是吴冠中先生的风景写生记忆碎片,有的令人感动,有人引人发笑。

  《群众评画》吴冠中先生回忆某次海滨作画的情景,说一位老渔民坐在石头上从头到尾看先生作完了一幅画。这位九十多岁的老渔民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话,多年来,始终萦绕在吴冠中先生心头,老渔民说:中国人真聪明,外国人就画不出来!

  《冷和热》回忆了同董希文先生一同到西藏写生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在某个山坡上,吴冠中先生和董希文分别找了一处开阔地作画。画着画着,太阳渐升渐高,气温越来越高,吴冠中先生开始脱去皮大衣、脱去棉袄,最后只余一件衬衣。

  下午三点作画结束,吴冠中先生找到正在作画的董希文先生,只见董先生正披着皮大衣瑟瑟发抖,冻僵的手指已不太灵便。读到这里,相信去过西藏的朋友一定能够感同身受,正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啊。

  吴冠中先生在书中提到,先生的启蒙老师林风眠和潘天寿对中西艺术融合持相反观点,林风眠主张中西融合,潘天寿则强调发展中国本位艺术。吴冠中先生说,正是这完全不同的观点主张启发了他的独立思考,继而勇敢地走自己的羊肠小道。

  《谈美说画》一书带领我们走进并感受到了多样美——文字美、绘画美、自然美、精神美。

  --END--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四):吴冠中老先生的美学箴言:提升艺术感知力,谨记“平凡·善良·美”

  在部编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出自我国知名的绘画家、散文家吴冠中。这篇课文,就是《父爱之舟》。我很喜欢这篇课文,不仅仅因为其蕴含的深厚的情感,更因为作者好学的精神和可贵的同理心。

  年少的时候,人们对于亲情的理解,总是不够深刻。及至懂得了珍惜,大多也早已不再年轻。人生的很多感悟,都需要岁月的沉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吴冠中老先生凭借着自己对于艺术之美的执著追求,创造了很多的经典。

  这些经典,不仅仅包含着作者的绘画,在就职于中央美院的过程中,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于美学本质的思考。

  “美”和“漂亮”不一样。吴冠中先生早在1979年,就论及于此。然而,到了今天,我们大众对于“美”的认知,依然有限。

  在普及型的教育中,我们会发现美术课的刻板。各种培训机构蜂拥而来,都想在美术工匠的培养上,找寻更多的赚钱空间。很少会有艺术家,会去思考绘画、艺术背后的美学渊源。

  这些原理,远没有绘画那么直白。这也就导致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美学启蒙,还依然处在萌芽的阶段。

  普通人看画, 大多是看个热闹。哪怕是去画展,也多半不懂得画作与画作之间宝贵的艺术关联。这实在是一个孤独的领域,尤其是我们中国,大多数艺术家,在传统的绘画领域浸淫已久,少有的几个推陈出新的艺术家,又不太宣扬其理念。

  大众难进步,艺术终于止步于小众。

  好在,还有像吴冠中先生这样有远见的人。

  我们读他的《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从头翻到尾,我们见证了一个艺术家的思想成长。同时,我们在汲取众多艺术营养的同时,也惊人地发现,吴冠中老先生这一路的孤独。

  是的,吴冠中老先生40年前所提出的理念,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学习的价值。这种现象,值得欣喜,也值得反思。

  我们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艺术家,但我们国民的审美,这么多年,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反观当今的美术教育,其实,这里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哪怕是美术高等学府,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依然是刻板的。吴冠中在《谈美说画》这部作品中,多次提及这一现象,并坦言,我们需要补习的内容,实在太多!

  《谈美说画》是吴冠中先生多年来的散文集结,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美学常识”、“美话人生”、“美学小札”这三个不同的版块,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吴冠中有关美学的真挚思考。

  作为普通人,哪怕不需要作画,也有必要阅读吴冠中先生的这本《谈美说画》,因为,它能培养我们的审美,能更新我们的理念,能促进我们的认知提升。

  总之,这是一部充满着思辨的著作,是能够在美术专业领域引起讨论的学术佳品,是能够给普通读者带来艺术启迪的智慧箴言。不管你是谁,你都可以阅读《谈美说画》,你都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去体察这个世界的美感。

  音乐无国界,近年来,国潮汹涌。艺术也同样如此,我们市场对国潮有了很好的反响,这恰恰是中外融合的最佳契机。

  阅读吴冠中老先生的《谈美说画》,学习鉴赏,提升对“美”的感知度,通过思考,结合实际,真正地关照自己的灵魂。

  艺术无国界,但真正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的人,却实在是少之又少。吴冠中的《谈美说画》,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我们艺术领域的人,也着实需要学习吴冠中老先生的这样一种精神。热爱艺术,就要走出去,再回来。打破壁垒,融合升华,才能更上一层楼。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五):《谈美说画》和大师一起认识艺术的美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审美意识也随之水涨船高,对艺术不再停留于表面的美丑好坏,而是渴望深层次地理解与感悟。

  吴冠中的《谈美说画》是一本散文内容的精选,作为一个文人及画者,书中极尽所能地表述他对艺术与文学的体悟。

  吴冠中在当代绘画大师里面,绝对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他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流洋画家之一,在中西绘画的理解与表达上兼收并蓄,给中国近代绘画在艺术拓展与形式表现带来巨大影响。

  吴冠中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曾任教育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是中国流艺术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吴冠中的作品里面,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与乡土情愫,又因为他接受过西画的训练,作品里时常出现超出中国画意蕴的笔调与节奏。

  在探讨艺术作品时,专业人士与普通观众很容易对美与漂亮产生分歧。普通观众认为美与漂亮接近,漂亮就等同于美。

  在艺术家眼里,艺术的美多种多样,根本不拘泥于漂亮这一个选项。美包括漂亮,但美更有无限可能。

  艺术美分为形式美和意境美,单单地用表面的漂亮好看来定义艺术美,不仅狭隘了艺术的表达,更限制了艺术的想象空间。

  一幅画,能打动观众的点会有很多,比如色调、构图、形象、韵味等,能满足人对视觉想象的特点,就会获得观众的青睐。

  想提升自己的艺术理解,要从专业角度去认识艺术美。多去赏析名家名作,理解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从而获得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中国的绘画与中国的文学有很多相同之处,描绘之物,含蓄很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反复游荡,追求精神世界的缥缈与无常。

  吴冠中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表现的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那温润如玉的地方,自古就多才子佳人,出名诗美景。吴冠中将故乡的景色用抽象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增添了艺术的含蓄与惬意。

  江南景致的纯净,表现在画面上,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枯树、飞舞的燕子,全是在实景中高度提炼出来,一点多余的东西也没保留。

  画面看似简单,画中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除此之外只有一些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图形。黑、白、灰调是作品的主调,连著了色的树也表现得平静朴素。

  主角看来是一堵高大的白墙,占画面五分之二。窄长的门泂与白墙对比,更显白墙的庄严、洁白,而黑门的位置分布为画面加添了节奏感。

  树的活泼姿态,左上角的山墙尖角,倒影的朦胧,都是为配衬端端正正的白墙而设。就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发现双燕飞来,打破了幽静,在平面的画幅中,传来声音,为画面带来了气息,带来了生命力。

  一幅作品里藏着丰富的信息,想要把它看透读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多多了解中国艺术内涵与外延。

  无论是观者还是画者,只有自己的水平够高,才能遇见艺术更多的美好。

  在欣赏画展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观众匆匆忙忙地从作品前走过,游览完成,问他们记住了什么,他们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

  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会耗费颇多心血,如《蒙娜丽莎》《巴尔扎克》《流民图》等都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作品,一旦作品不被观众所理解和喜欢,就会致使珍珠蒙尘。

  而只有观者和画者水平接近,才更容易接受或体会到作者的想要表达的艺术真谛是什么。

  艺术更有白驹过隙,刹那永恒的魅力。唤起人们对美感的眷恋,不只要会欣,还要会赏,透过内容的表面,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繁复内心。

  看画的乐趣在于观者与作者的共鸣,因为看懂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爱看,做一个有艺术鉴赏力的观众,走进大师那精彩的艺术世界。

  文章最后,艺术需要寄意自然,又要关照我心,是很复杂的东西,一般人很难一下子就悟到它的精髓,所以需要向大师不断学习,认识真正的艺术美。

  《谈美说画》是吴冠中对于美、对于画的由衷表达,是他艺术领悟与艺术人生的一个缩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归月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