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应日》是一部由米盖尔·阿尔特塔执导,詹妮弗·加纳 / 埃德加·拉米雷兹 / 琼·黛安·拉斐尔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求必应日》观后感(一):电影《有求必应日》观影记录
21.11.3 电影《有求必应日》观影记录 3分钟 一组混剪,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生子。单身的时候,所有事情都是“yes”,婚后对小孩,一天说50次“no”。 16分钟 熊孩子的家长会让人夫妻俩很无奈,此时一个指导老师偷听到他们的疑惑,给出建议“有求必应日”,扣住主题。 20分钟 父母与三个熊孩子达成一致,在完成作业,家务以及规定一些要求之后,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47分钟 在韩国餐厅半小时吃完一大桶冰激凌! 在自动洗车机上开窗! 分别组队参加水球大混战! 放掉工作去游乐园! 49分钟 妈妈发现女儿早恋倾向,计划取消。 为了给女儿惊喜,和其他游客抢夺粉红大猩猩,被拘留。 熊孩子因此有机会参加他们各自朋友的活动。 结尾太糟糕,不说了。 影片主题讲的是如何与孩子共处,但是这个所谓的“有求必应日”是鸡肋,毫无实际用处。
《有求必应日》观后感(二):多对days里的自己说yes
我看完这部电影,写下了如此的短评
“其实很喜欢看这类流水线温情电影,有很多喜欢的元素,但是我真的害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电影会渐渐脱离我的视线和喜好,生活也会失去一些美好”
看了大部分打低分的短评,都在围绕着“恐孩子”和一出戏的荒谬来评判。我很想为这部电影打抱不平,但是仔细想想,他们说的也挺有道理——这部电影里的孩子、家长都显得很不靠谱,各种闹剧、烂俗情节、老套的主题…
但是我很喜欢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平时总是吃粗粮和大米饭吃腻了,总想在每个月来个几顿可乐+鸡腿套餐,虽是垃圾食品,但是又能填饱肚子,又能满足味蕾,只要控制数量,总能让自己很有满足感
这部《有求必应日》就是生活里那顿可乐鸡腿。我从不曾是豆瓣文青里的一员,我只是一介俗人,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分数,我觉得大家也未免太过苛刻。每个人的关注点总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就将视角对准到“孩子有多么烦”,关注到电影里的配角们如何“不现实”,多么荒诞,多么低幼。如果你未曾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丝温暖,那么你是经历了什么现实的冲击呢?所以我很庆幸,我还未谙世事,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有一天也可能会逐渐在此类电影里找不到往日的美好了
正如以前的启蒙影片《美国派》被扣上了“三观不正”的标签,没有人真的去学《美国派》里的人,它只是一部披着有颜色的外壳,而有一个温情专一的内核的电影。这部电影也是一样,它算不上什么优质电影,更不能拿来和那些经典喜剧比较,它或许低幼,或许不带脑子,但是它的内核是温暖的
开头主角有孩子之前和之后的两段对比就吸引了我看下去,甚至让我泛起泪光,能找到如此搭档的人作为伴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而生活总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喜欢说yes,但是有了责任和负担之后,逐渐只会说no了。这个“Yes Day”,本质上就是找寻自我和找寻单纯的过程。小时候喜欢淋大雨,到现在碰见大雨,都避之不及,只因为怕感冒,怕淋坏手机。人总是不断成长,但是成长不意味着不断得到,还意味着失去了单纯的快乐 我也想吃冰淇淋吃到吐,我也想开着窗子体验洗车,我也想去玩儿夺旗游戏,我也想去游乐园痛快畅游,在家里开party,因为误会被送到警察局,在音乐节上台唱歌……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也是不可能的,这些事情都很简单,却都很快乐,一如过去的我们没有手机却一样快乐无限,现在却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我们都习惯了说no,因为说no最保险,说yes之前得考虑很多…
电影里对家庭的关系的转折虽尽显老套,但也很温馨。电影总是不现实的,生活里也很少有像他们一家人一般的融洽。他们之间总是围绕着“个性与责任”这两个核心,如何中和这两种因素是家庭关系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家长因为责任,为了孩子的安全以及其他,便放弃了孩子的个性,只对孩子说no;而一部分家长又没有责任,放任不管造成诸多以未成年为主角的惨剧……孩子得理解家长的责任,家长也得照顾和培养孩子的个性,这些东西都属于老调重弹,但是却是用不过时的,如何中和,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电影的剧情或许俗套,情节或许荒诞,但是也能带给人思考,哪怕只是在表层面。所以,找个时间对自己或者孩子们说yes吧,我们需要一个短暂的时间忘记说no
《有求必应日》观后感(三):有求必应日|请酌情观赏
关于家庭问题,这真是一言难尽啊。
故事里头的爸妈,被熊孩子折腾一天,躺在床上的时候,一点“心思”都没有了。
这个……熟不熟悉?
一旦成为爸妈,好像失去了很多乐趣,更为头疼的是,好像变得越来越无趣。
想要得到孩子的认同,好像越来越难。
这样的变化,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好像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悄然发生了。
故事里头爸妈的苦恼,或许对大多数年轻的父母都有借鉴的意义。
但是,究竟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像各有各法。
和孩子们一起疯狂一次,或许也是不错的办法。
只是,这么多的群演好难找啊。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大圆满结局。
爸妈在释放自己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的认可,皆大欢喜。
不过,在现实里头,大概也无法做到如此“疯狂”。
但是,和孩子的相处,总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沟通,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本身就是身为父母的责任。
他们在长大,想要跟上孩子们的节奏,或许,就应该从先让自己变“有趣”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