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求是》2017年/8)
行走在常德河街,路过的都是民国时期的仿古建筑,虽觉得很美丽但也并无特殊的感触,然而身边母亲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真的和当年一模一样,这个码头、这个邮局,还有这个茶楼,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里听丝弦”,我能听出母亲言语中的激动、感慨以及自豪。回忆走过的城市,赫然发现只有那些根植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让我记忆犹新。可见,相比趋同性的城市建设,如何合理汲取和利用历史传统文化,才是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市民幸福感的关键。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追求大城市效应,城市建设慢慢变成了风格一致的高楼大厦、标准化的工业园区、模式化的城区规划。很多城市渐渐失去的是本该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文化对于城市意味着什么?失去了兵马俑的西安是否还拥有那份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敬畏?离开了秦淮河的南京是否还拥有夜泊秦淮的风流韵味,让人憧憬?没有了园林水乡的苏州还能否拥有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底蕴,让人向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城市建设形式与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性格,精细融入到建筑、园林、雕塑、工艺产品等各个方面,应当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座幸福的城市必然是血脉中流淌着文化的城市,留住了城市血脉中的文化,才留得住城市的历史、才能留得住游子的乡愁。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建设。笔者曾看过一篇《最不欢迎游客的十大城市》的博文,首都北京赫然上榜:“路上行人行色匆匆,没人关心身边的旅客来自于哪里,他们似乎忘记了北京曾是这个世界上最讲究礼仪的地方。”暂且不论这个排名是否权威,但折射出在我们的城市中礼貌、友善、热情的传统文化正在褪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效益优先的理念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邻里关系日趋表面化、形式化,甚至淡化,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邻里间的关系尚且如此,在面对社会上其他人时“视而不见”也就可以理解了。《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意为邻里间能做到友善相处、相互帮助、疾病相扶,那么社会必将充满和谐、友爱。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唤回“三尺巷”故事中的邻里友善,应当是社区建设中决策者们需考虑的问题。城市中每一个社区中都孕育了浓厚的互助、友爱的氛围,当居民走出社区、氛围就会传递到城市各个角落,城市才不是冰冷的钢铁森林,而是人们最求梦想和幸福的舞台。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市民德道建设。在经历过“道德滑坡”讨论之后,建立更完美社会道德体系已成为每一个社会人的希冀,讨论之间也出现了很多不同论调,其中有部分人崇尚道德建设全盘西化,认为日本人道德素质高就是道德建设西化的结果,我们应当“师夷长技”。不可否认,日本人的高素质在全球都榜上有名,但相比向西方学习,其实我们有更好的道德标准可以选择。中国曾以“礼仪之邦”闻名遐迩于世界,相比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理论更值得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千年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善事父母”孝道当先,建立起普世的伦理道德基础;“君子三戒”强调“修身”透显出的儒家道德智慧和道德修养资源;“弟子规”是优秀的道德启蒙读物。植根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运用到公民道德的建设中,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市民道德建设水平。
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区,承载的不应只是当地经济建设的缩影,更应该成为当地文化的缩影,只有文化才能让城市形象鲜活、让城市的灵魂更生动。将文化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体系,城市才能拥有独特的发展,更亮丽的名片、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