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理论家,更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所以没有高深的政治理论修养。但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不能置身于学习之外,而应该担当使命,来认真学习体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本文以此讨论以下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民?人民与公民的关系是什么?人民是政治概念,具有阶级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段政党,她领导下的人民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所有公民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同胞。人民是一个整体,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它不具有阶级性,是自然人,是个体概念。被称为公民的人,其范围比人民更广一些,全体人民当然是公民,但人民以外的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也仍然是公民。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人民都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如关在牢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区别公民的标准是本人是否取得中国国籍;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对象是人民而不是公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升华。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思想,确立了共产党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即“中国共产党人给人民服务”。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和要求是:奋斗目标为人民而去;手中权力为人民所用;根本利益为人民所谋;工作好坏由人民评定;心中位置数人民最高;人民和干部是主仆关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表明,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是由其性质决定
中国共产党党章开篇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从党的性质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的利益当作党的最高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党自己服务,人民满意了,党就兴旺发达了,执政能力就提高了。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
2、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遭受三座大山压迫和剥削同样深重,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敌人,决定了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党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奋斗过程的实际内容,就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民主革命斗争,自觉地把民族解放的重任担在肩上,领导着各族人民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富强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在政治上赢得解放,但还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解放。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就是消灭贫穷落后,振兴中华民族。所以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永不改变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于前进的关键时期。从社会发展规律看,这一阶段往往是利益分化,逐步扩大,各类矛盾交错缠结,社会不安定因素明显增强的时期。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主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多元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分清主次,既需要有驾驶全局的水平,又要有处理具体事件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努力争取更多的有利于我国民族复兴的地位和发展空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国内,社会变革,各层次各阶层呈现复杂的态势。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迁更为深刻。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进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充满活力。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界经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所有这些都是以前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社会的转型必然使我国社会阶层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伴随这过程,必然发生利益的分化与重组,社会结构的变化,既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又是社会利益的表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还不健全,社会利益的分配既有合理部分,也有不合理部分,因而,无论是在目前处于优势地位,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不同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由此,社会各个阶层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执政党提出经济、政治、文化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党根据社会阶层变化的新情况,努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广泛。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还会使各阶层之间因利益分化而隔膜与相对紧张,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现代化进程因社会的剧烈动荡而中断或逆转。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正是调整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社会秩序的过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是我们党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我党必须首先考虑和满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妥善处理新的社会阶层之间的以及这些阶层与其他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把握处理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关系。
党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施利益公平表达,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党是否对社会各个阶层都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而且关系到我党能否顺利地走过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逐步科学规范社会秩序,平稳推进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民族复兴梦。
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转型时期,由于各阶层利益的分化与整合,也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活跃,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由单一型转变多元的趋势。人民群众以独立思考和理性眼光评判社会、经济、政治现实,不再盲目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在此情形上,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经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效地保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已经成为我们党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复杂变化,要求我们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思想上、体制上、方法上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水平。
4、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方向
中国共产党过去与民为伍,同甘共苦,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与剥削,夺取了政权,走上了执政地位,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期又与人民一道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其成就经验就是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显著的成就,也使一些执政的党员干部却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方向——
东欧剧变,苏联共产党垮台,使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信心产生动摇,对共产主义信念已感茫然。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一些党员身上滋生蔓延,形成了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思想。长期一党执政,巨大的执政成就,封建的皇权专制,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骄傲自满,专横拔扈,以官为老爷,轻视民众的官僚作风和老大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和重组的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私欲”膨胀,腐化坠落,与民争利,而不是为民谋利。在此背景下,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表现,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方向,丧失了群众的信任,损害了党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主客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以人民为中心”,行动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是要奉献付出的,而奉献付出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1、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人民服务是谦恭美德的意识释放。这种意识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血与火的斗争实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风雨历程和共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创造。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一个不想为人民服务的党,就不具备最起码的执政条件。
2、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服务是一种作为,是一种能力奉献。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不仅在思想意识中,还要有综合能力,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不断整合变化,各阶层的利益呈现多极化,加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也多元化,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根据各自的位置、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人民服务。中共中央决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一系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义就在于提高党员干部掌握和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
3、必须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环境。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还指社会形态、文化氛围。有了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环境,共产党人才能轻装上阵,服务舒心、安心、顺心,服务质量才顺畅高效。中国共产党为了营造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环境,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在国际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和平秩序,和各国的和平共处友好关系,搭建国际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交流平台等。在国内推行构建民主与法制统一的和谐社会,倡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团结合作”的社会风尚,建立的监督惩治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
4、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是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喝水要有水井,旅行要有车船,饥饿要有饭菜,看戏要有舞台,作息要有住房等,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要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有物质基础。首先,要有先进的服务工具和载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和载体是否先进,直接影响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速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服务载体或服务工具技术要求也越高。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工具和服务载体的先进性。例如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工业产业自动化,商业网络化、高铁快速化,手机服务智能化等,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工具和载体。其次。中国共产党还要对人民提供物质技术支持和援助。如对贫困地区人民提供资金、技术扶贫,对弱势群体救助,对儿童关爱教育,对孤寡老人赡养保健,以及各级政府组织领导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物质和文化投入等。
中国共产党掌握使用先进的服务工具和载体和对人民的物质投入,既是责任和义务,也是应该有的能力。因为党和政府集政权、财权、文化权于一体,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投入条件。一个贫困的执政党,不是一个先进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否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有丰厚稳固的物质基础。
5、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体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不仅需要生产力诸要素协调发展,还需要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和谐有序的服务体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是通过组织形式,把九千多万共产党员组织起来,团结全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使用生产和服务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社会,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一系列的组织过程、劳动过程、利益分配过程都需要公平的、合理的为人民服务体制,即和谐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又影响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了,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却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十多年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为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体制改革。
一言蔽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执政之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庄严承诺,是传承优良作风,从严治党,对存在问题的清洗,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