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陌生的经验》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部: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一):国男的画界中陈丹青也不过如此罢了
上午抽空听了陈丹青局部3最后的直播视频,局部1和2我是听了不止五六遍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每晚需要放喜马拉雅催眠,这并不是说局部不好,直播中也有人留言说自己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听得出来陈丹青很生气,他放弃画画的时间来写讲说稿,面对镜头拍视频,虽然后期剪辑交给了导演,他也是要把关的,可想而知这其中花费的功夫,付出的辛苦无法与人说
从这一点,陈丹青生气是正常的,但我想哪位留言者恐怕不是陈丹青领会的意思,我想他估计和我差不多,要想在喜马拉雅的音频中找点能听的,非常不好找,先不说声音说内容,我能听得下去的人的作品,国内的陈丹青算一个,再说有人读的声调若是古里古怪的,把托尔斯泰能读奇闻小说的水平,我是一个字都不会听下去,所以听局部好就好在观点大部分都认同,虽然我不懂画,陈的声音也算抓人,并没有矫揉的声调和造作的语气,我能很快入境不胡思乱想,脑袋一沉就睡过去了。
但每一集我是非常熟悉的,因为白天工作的间隙,休息眼睛时又会打开喜马拉雅重听一遍,这里是想说说对第三季局部的看法,是针对每一季节目的受众人群,第一季陈丹青主要是结合着自己的趣味挑选具体的画来谈,第二季谈的面扩大了些,但也是大多围绕着印象派兴起展开的,第三季的看点在实地实景色,讲述稿就没那么多字数了。但我想第三季陈丹青是拍的最累的,不是如第二季的几集只呆在大都会美术馆,似乎与此有关三季里陈丹青也显得苍老了些
我不喜欢听梁文道说话,听不下去,无论锵锵三人行还是他的读书栏目,总是听着走神,但陈丹青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女性画家那一集中,我觉得国男的画界中陈丹青也不过如此罢了,但他的退步集,草草集和多余的素材几本书,我都听了的,不管写诗还是画画,艺术精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的人听别人谈画就是在谈诗,谈诗就是在谈画
《局部: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二):附庸风雅总比附庸权势要好
一
最近恢复睡前读书,所以在办公室里“搜刮”了很多好书。其中,就有陈丹青的《局部》,这是同名视频节目的讲稿。
坦白来说,我是“抗拒”读陈丹青的书的。原因很简单,他的书有点难读。像是《退步集》,大学读时,觉得很吃力。再加上,陈丹青的书,艺术题材的占大多数,这更加剧了畏难心理。
好在,《局部》这套书预期的读者,正是我们这样,啥艺术基础都没有的小白。
打开书的第一晚,就被他“俘获”了。实在是太精彩了。
想想入睡前,能如此细节地、清晰地观看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甚至可以说是用手抚摸(对,没错,图书非常厚重,纸型也很讲究),可以讲是近期最幸福的事。
奇怪了,这不是本讲稿吗?怎么听起来像看画册。没错,我就是把它作为画册在看的。我不是来读书的,我是来看画的。
二
一方面是因为,对于那些画家和艺术技巧,我实在是记不住。所以干脆,放弃了思考和记忆,只是凭着感官体验,带着自己往前走。
听到,陈丹青说,看,那那有个好东西。好,我就往那看。或者,自己发现一个局部的小细节,好,把书凑近点,让我细细品评一番。当然所谓的“品评”,不是用什么高深的鉴赏理论,而是自己朴实的视觉感受。
把这本书当作画来看,另一方面,当然也是陈丹青在书中不停地“念叨”,呼吁大家把艺术看低。
在他看来,“欣赏艺术”就是个很奇怪的说法。艺术应该是件平常的事,大家凭自己的兴趣喜好,去看去画,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他说,“我们永远都在谈论艺术的所谓‘思想’‘主题’‘手法’,很少追究‘观看’。我们总是说:啊,画得多好啊!可是绘画的核心机密不全在画法,画史的每次突破,其实起于观看”。
用眼睛去观看,去体验、去思考,以及去创造。说简单点,就是不盲从,相信直觉,相信自己的眼睛。
三
这其实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另一方——创造者。那些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也正是“起于观看”。
陈丹青举例说:莫奈看见了逆光,凡·高看见了向日葵,塞尚看见了物体的边缘,而15世纪的这位卡帕奇奥,忽然看见了远处走动的人。
“在文学中,我看见,而且写出来,是跨出一大步;在绘画中,你看见,而且画出来,也跨出一大步。”甚至可以这么说,男厕里劝告牌上,写的“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这两句话,正好讲的就是艺术史。
是啊,看见,然后表达。艺术史上的经典,大多不就是这样诞生的吗?
彼时彼刻的,关于人本身的情绪抒发,瞬间被凝固在画布、石头上,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艺术史的前进,也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眼睛,看见新的没有被发现的,看见旧的没有被发现的,推陈出新。
这世界一直是这个世界,不同的,是多了双别具一格的眼睛和勤劳的手。
贾行家老师,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这个节目的初衷就不是给搞艺术、画画的人看的,是给我们这些不太看画的人看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些谈资。说得难听些,可以叫“附庸风雅”。但是,附庸风雅总比附庸权势要好。
是啊,迷恋攀附美的东西,有什么不对呢?
欢迎关注 “不辍室”
《局部: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三):艺术顶顶要紧的,是……
首发于「正在读」微信公众号
撰文 | 梦元
编辑 | 静姝
当我亲身站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被几千年以来人类艺术的珍宝所包围,才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冲击力。精神上的震撼所带来的晕眩几乎是生理性的,时间、空间消弭了,意识想要挣脱出肉身的束缚,与美融为一体。我几乎同时体会到了优美与崇高,这是艺术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有人认为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学习的;有人认为艺术是专属于某个圈层的,是「更低级」的需求满足后才能追求的奢侈。然而,在经历了这样的震撼之后,我相信艺术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它诉诸人的感官和直觉,必然有可能在每个人的心底引起共鸣。
诚如陈丹青所说,「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而是直觉,是本能,是骚动,是崭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说,其实,是可贵的无知」。
陈丹青与看理想合作的艺术类视频节目《局部》迄今已播出三季。在这部如诗般精致隽永的片子中,陈丹青从18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说到意大利前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对于死亡的描绘;他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是他的大学,他没有从这里毕业,所以30余年后仍心心念念来此拍片;他前往意大利探寻无名工匠的湿壁画作品,揣摩他们的创作状态……
艺术本属小众领域,《局部》团队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实地拍摄、精良制作,去讲述这些「无用」的知识,不知在现在人看来,是不是「吃力不讨好」。片子中,陈丹青站在画作前,倾身细看局部,连连赞叹;而对于《局部》这部作品,我也想连连赞叹——好啊,真好!
将艺术与大众隔开的,是所谓「知识壁垒」。人们容易认为艺术是应该系统学习的,若非熟稔种种流派、历史、画家,断无法走入艺术殿堂。这种观念是外行人的「误解」也好,是业内人自行筑造的「壁垒」也罢,总之,在我看来,都脱离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人所造,我们也是作为人去欣赏。所谓艺术史背景、艺术鉴赏方法,不过是附着其上,辅助我们去感受美、理解人。陈丹青在《局部》中所为我们呈现的,是「博物馆中的艺术」而非「学院里的艺术」。前者是具备公共性、普遍性的,而后者则自限于一个小群体。
《局部》对于艺术的讲述是流动的。它没有框架,只有感受。因此,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艺术经验与个人经验彼此重叠、呼应,延伸出一个自成一体的宇宙。
于是,看到西方绘画中描绘的地狱之蛇,陈丹青能想到在乌镇所见那条「美丽透顶的小青蛇,蜿蜒屈伸,缓缓移过宾馆的大理石地面」;谈到塞尚、高更和梵高,他又亲切又怜爱地说,「后印象派三位大师都是愚笨的家伙」;而看到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墓园和死亡,能对比出中国的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
陈丹青像是一个老友,看到好东西,心里澎湃了,藏不住了,于是硬要拉你说一说。艺术作品流传千年所蔓延生长的生命力,就是在此间发生。不是在论文里,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博物馆里,在分享的话语里,在人世间敏感的心灵里。我不禁想,在《局部》中所发生的,一如上世纪90年代在木心家讨论文学的客厅中所发生的,一如陈丹青与木心在纽约逛美术馆,两个忘年好友之间所发生的。
陈丹青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看人如看画」,又「看画如看人」。在凤凰网的一个视频采访中,他与记者坐在江南石桥上,迎面走来一个老大爷,陈丹青停下对话,目光追随着他,感叹——「嗬,好一个罗汉脸!」而在他和《局部》团队拍摄的特集《线条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画巡礼》里,他站在墓室中,眼神被黏在壁画上,想象绘画的工匠怀着怎样的心情画下这些本应「永不见天日」的杰作。
人活于世,总要有一点痴迷,才算有点意思。在《局部》中,在手边这套三卷本《局部》视频讲稿的文字里,我品出了点意思。我无法随时飞去纽约、伦敦、意大利,观看那些美妙的艺术原作,但谢天谢地,有人为我看过,还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
于是,艺术也发生在这里,在每一个你能体会到它的当下。
《局部:陌生的经验》读后感(四):这本书带我进入艺术之门
首先,《局部》是理想国做的一个节目,其次才是由节目中陈丹青写的文稿整理成的书籍《局部:陌生的经验》,也叫《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众所周知,陈丹青是文化名人,他的亦师亦友的朋友是近几年在国内名气渐涨的作家木心。先有陈丹青将木心先生的著作推荐给国内读者,后有陈丹青建立“木心美术馆”,陈丹青下了不少心思。
木心先生今天不做介绍,只说陈丹青,他的艺术天分毋庸置疑,年少时期就画了《西藏组画》,在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进入清华大学任教,或是对于教育体制不满,或是追求艺术生活,不多久又有了辞职的新闻,一时引发各界猜想,再次名声大躁。
后来陈丹青旅居国外多年,看展览做艺术,结识木心,想是有了《局部》的生活经验。回国后,和理想国合作参与《局部》制作,于是有了节目而后有了书。
如果说书籍和影像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个人来说,看电视节目,可能更注重于放松自我,追求画面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而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免要正襟危坐,想象力被充分打开。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900年前,看看中国古代的宫廷画家王希孟,是否还在登高望远、聚精会神在描绘《千里江山图》。
读这本书,即使不刻意,也会记住很多画家的名字,除了熟知的梵高、塞尚、马奈、莫奈,更能简单了解卡拉瓦乔、关慧兰、徐扬、布法马可这些不是很熟悉的画家……
对我个人而言,即使没有那么强烈的绘画愿望,也会有了解艺术史的冲动。可以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可以带你爱上艺术的入门书籍。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被画家的命运所打动,很容易被那些不起眼的画作所震惊,很容易捶胸顿足,深感自己的平庸……
对于陈丹青,看他的长相上瘾、听他的节目上瘾,读他的文字也足够上瘾。
可以说,他的文字很有辨识度,仿佛和中国现代的白话文体系有所偏离,他的文字里有粗俗易懂的成分,也有古色古香的部分。
他的书,我读过四五本,其中有《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笑谈大先生》,还有南方周末的采访集《艺术变得好可怜》。
我是下决心要把陈丹青所有书籍看完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觉得自己在他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力量和思辨角度。
通过陈丹青的推荐,我看了梵高的画作和《亲爱的提奥》,也对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二十讲》,更对之前从不敢想的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摩拳擦掌、准备展开强烈攻势……
比如他总是说自己读书太少,可是谈起理论和艺术来,我发现他提到的作家和哲学家自己竟然一本都没有读过,不由得脸上发烫,深觉惭愧。
作为一个读者,通过他的安利来下定决心去读一本书是幸福的。读书就是这样,深信你所读过的作家,并紧紧跟随他的脚步,然后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萌发时刻想与之辩解的冲动,那才叫学有所获。
陈丹青批判中国教育制度、建筑风格,还有绘画、摄影、写作和音乐,每一个社会问题他都可以谈一谈。往往有着更为奇特的角度,直击要害,令人信服,但也有人批评他在具体事件上又显得事不关己。
在中国谈鲁迅的人成千上万,而他另辟蹊径,谈鲁迅的家世、鲁迅与死亡的关系,鲁迅与美术的另一面,让鲁迅成为一个真实鲜活的人,而不是一面旗帜,一个现象,也不仅仅是民族魂。
话题再回到《局部》,看书的时候总会给我一个教训,无关艺术理论、无关文学创作,我总会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仔细一想,好像不是那么正确。
局部是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是观赏的角度,还是不被重视的命运?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
还有我们对于天才的认知,其实世界上天才多如牛毛,只是欣赏者凤毛麟角。
每一个画家都有他的创作轨迹,每一幅画都有它的命运。文学创作、音乐创作、摄影都一样,有的创作者死后才小有名气,而有的年少成名却德不配位。
陈丹青说:“艺术史本来就是势利的。”海明威说:“前辈的毕生写作,不过换来后辈的几行。”
但我们作为读者,不能势利,既要关注那些成名的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发现那些局部的、不被人重视、真正可以震撼人心的作品,带领它们走进芸芸众生之中,开始受人尊敬和追捧,这便是一个读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