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经验》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一):文字内容很好,但是图片印刷偏灰
不算是陈丹青的粉丝,这是看了“局部”来买书的,对于陈丹青的文化和艺术造诣没得说,这本书中所展现的个人观点和历史演说也很好,只是就单从画册的形式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确实不高,整体画面颜色偏灰,所以只能给差评,如果非要收藏还不如直接下载“局部”高清视频。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二):局部的文字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长假里,唯一能让我心静又神旺的一本书。局部,看过,但书更好。19世纪俄罗斯画家苏里科夫的那篇是青春的回望,特别动人。各篇的叙述都有东张西望的兴致,语言见识都好。稍年轻时候陈丹青的眼睛是精光逼人,现在仍然精神但不逼人了。谈到杜尚的谈话录,说杜尚就把画画那么潇洒地翻篇了。淡然。0214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三):最喜欢讲徐扬《乾隆南巡图》
雨天,终于看完了《陌生的经验》。作者说这本书是节目的渣,不尽然。对于没时间看视频听音频的人来说,还是极好的。整本书,最喜欢讲徐扬《乾隆南巡图》那篇。致广大而尽精微。宏观整体艺术,往往会忽略很多美丽的细节,微观局部,发现你所忽略的美,美的精神价值才会凸显出来。陈丹青书像一盒装满文字的火柴,一点就燃。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四):打破乌盆重入山
视频陆续看了一年多没看完,省掉两个饭点不动看完了讲稿;笔记停留在史航的序,随后便舍不得停下来动笔,这也是陌生的经验;丹青老师很可爱引了90后借此装逼的话,对照图片努力记忆作者和画名的行为暴露无遗;刻意不像回事儿,真正触动的是王希孟和徐扬,怕是忘不掉了;从书店出来楼下的广场舞早已开演,揉揉眼睛穿过人群,便完成了一组散点透视,千里江山早隐没在灯火中,无须细看遂归去。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五):很有意思的艺术解读
没有太高的造诣可以品评写本书,先看的书再去看了第一集的视频,觉得写在书上的文字看起来过瘾,陈先生可能不擅长做脱口秀,虽然内容都一样,可经由陈先生口说出的那些淋漓的文字却有些生涩。陈先生对于画的审美有其独特的观点,他对于权威不盲从的观点很值得尊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说的《流民图》的历史,对梵高的另类解读,对瓦拉东这些女性艺术家的推崇,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艺术历史和基本常识,值得一读。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六):终于等到出版
终于拿到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七):出版时间
看过了丹青的局部,是个很不错的文艺视频节目,只是老感觉每一集很短暂,没聆听够,没看够。很期待下一季。那种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艺术讲坛,而且都是些开眼见的东西,不常被人提起的高品质作品。从古论今,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真有论古今中外之意。那种集思敏捷、细微之至、另一种眼光看一件作品,讲一讲作品背后的故事,闲暇之时看与考究之时看都有一番别样风味。
纸质书说10月下旬出版,现在还没上市。
最好丹青来个签名售书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八):当代艺术家的范儿〜
很早的时候已有关注陈老师,那时觉得他是一个受那十年折腾够呛的“知识分子”(书中陈老师也是用双引号标注这四个字),结束后通过一段艰难的求学,最终成才成名。后来看过他一些用粗言秽语回答记者问题的视频,发现他身上有一股浓浓的反抗意识。
再来看书,发现他的粗口有时是一种因发现瑰宝而兴奋的呐喊,一种喧泄:他真有才!从被历史看作是“小人物”的传奇作入手,有中西,有远近,有手法变化的一脉传承,对大师,更关注其早期著作,对英年早逝的,心中有惋惜敬意。
在书后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画要在画到什么时候才算结束?是逸笔草草,是着笔无数?缓引至人类,人类的故事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九):陌生的经验,我之于画,为什么就要求套标准答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丹青成为知识分子的发声。我对他记得不真切,模糊他当时的"叛逆",在一个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里没有特别的印记,后来看到局部,看到一个被啰嗦推广的木心,虽然不喜欢却由衷敬佩。
画,由订件的宗教宣传,到画家的自我觉醒,人击败了神,然后又从自我走了出去,于是塞尚绝笔。没有了完与未完,失去了格式媒介,人类发明了艺术就失去了它,神祗创造了人又想毁灭人。
正如所言,书是节目的如实文字。本以为会是场艺术的方法论,得到不自知,满场无言自悟。陌生的经验,我之于画,为什么就要求套标准答案。画的可贵,在其不自知,中憨,中虔,中少年元气和大叛逆,听完看完,是对艺术有点点懵懵然,对文化和历史的开阔感。
该去读木心了。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十):聊聊天而已
“老逼梆子”“小装逼们”,《局部》这个节目就是如此。虽然节目已经播完,书就是讲稿的结集,但是我觉得《陌生的经验》里的才是陈丹青,才是之前熟悉的他的文字。书里讲什么呢,没什么,就是想跟我们聊天侃大山而已,一如《纽约琐记》中的“回顾展的回顾”,跟你聊聊艺术,谈谈绘画的“边角料”。他的观点,不大,很私人,很局部,从一个点出发,谈开去,东扯扯西扯扯,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读了之后我好像真的跑去跟他一起看画去了,一样傻逼的在心里叫好,体会陌生的观画经验。文学,艺术,这些都是自己的私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对你来说都是陌生的,你得自己体会去,他不是让你弄懂一幅画多好,怎么欣赏,让你明白他为什么觉得好;只是带你去见见他的老朋友,说说他的故事,便完了。好了,剩下的东西你自个儿看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