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人》是一部由尼娅·达科斯塔执导,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 泰柔娜·派丽丝 / 内森·斯图尔特-贾瑞特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糖果人》观后感(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对着镜子高歌也好、低语也罢,只要那四个字“甜心宝贝”重复五遍,就可以迎来糖果人的恩惠——痛苦的死亡。 恐怖故事的源头是很重要的一个点,策划不好将会十分影响观感,本片结合剪影艺术用了很大篇幅来描述那个凄惨的男人,可以说相当成功。 镜子里的世界一直是神秘而莫测的,尤其多数人都幻想过从中突然冲出来些什么,所以一看到那个带着钩子的形象,思维有一瞬便跳到了《猛鬼街》这部作品,只不过那个家伙是在梦里制造惊喜,搞得人连睡觉都不敢了。 男主的离奇身世加上诅咒的影响成功继承糖果人的杀戮使命,这种传宗接代的方式为续集的铺展非常有利,只是每个人心有所属,一代对于我才是yyds。 其实看完之后的我,真不觉得恐怖,倒是非常期待BOSS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尤其是那些作死的家伙,口中一遍遍的重复召唤,也算是罪有应得。 总体评价就是没看过瘾就结束了……
《糖果人》观后感(二):《糖果人》:充满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怒
(B+) 极少有美国人看完这个电影会公开说不好,因为它与去年的BLM运动息息相关,全片都仿佛在说,白人警察滥杀无辜,这就是报应。有人敢说不好嘛?
Jordan Peele之前的作品都是恐怖与种族议题相结合,这次他担任编剧和制片本片,导演换成非裔年轻女性导演Nia DaCosta,但其实整个风格还是非常接近Jordan Peele之前的作品。从血腥和恐怖气氛渲染这些方面,本片其实算普通,与《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系列是一个水平,但是这部与其他类似的恐怖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被杀对象都是生活中会欺负别人且蠢而不自知的人,而且多是白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就算不念咒语Candyman不会出来,他们还是偏偏自找麻烦。
因此观看时,你就会禁不住想:为什么这些人听说了关于Candyman的传说,反而不害怕,而是更想要试试看?然后自投罗网?也许是因为Candyman的传说原本来源于非裔平民社区,且本身就与种族歧视有关,但是很多傲慢的白人在听说后,并没有仔细了解过其背景,就以轻蔑的态度对待,这恰好反应出了他们平时对于其他种族和文化的不尊重。
我没有看过原版(1992年版),但这个新版确实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导演善于用油画,镜像,和不同的角度去呈现凶杀场景,从不重复。运镜和画面构图也很有新意。其中一个以为原本要结束的场景,突然镜头拉到远处,从楼外透过窗户看到那个白人女子突然被拎起来在窗户上蹭过的场景很令人印象深刻。
一些回忆的段落用剪纸画呈现也效果很好,带有祖父辈给小孩讲吓人鬼故事的感觉。而且导演很喜欢从下往上仰视拍摄芝加哥的高楼,给人一种压迫感,仿佛借此展示种族、阶级的差距。在贫穷地区长大的非裔,世世代代都在被压迫和欺负。片中出现了多次白人无辜枪杀或残害非裔的场景,但这些大都只听见枪声而不见真实的惨状或鲜血。而反过来,Candyman报复屠杀白人时则大部分都会看到血流成河的场面。
因此,Candyman不是普通的连环杀手故事,而是带有种族、政/ 治意义的神话故事,其本质是表达种族歧视引发的愤怒。
不过,大部分恐怖片里死的都是比较蠢的人,这部也不例外。这是恐怖片永恒不变的定律。
片中有很多蜜蜂,保证看完耳边许久都有嗡嗡嗡的回响~~
《糖果人》观后感(三):恐怖片里令人害怕的一直都不是鬼,而是人的群体意识
我很喜欢这两部片从头穿插到尾的两句话。
他们展现了核心思想,相当有趣,还一关多语。
第一集:
It was always you, Helen
有两层意思:
1. 一直都只是你(helen)杀的人,从来就没有过candyman。因为发现丈夫的出轨,学术的压力,又是做民俗(神秘学)调查,整个人开始魔障,最后疯狂。
2. 从来都是你(helen)害死我(candyman)的。在1800年的黑白恋被发现,candyman原身被白人追杀,你就是罪孽的源头。而你helen,代表的是白人,我candyman,代表的就是黑人。
第二集:
Say my name
有三层意思:
1. 艺术作品原本性质上赋予的“说我的名字” - candy man
2. Say my name - Anthony 也就是当年那个婴儿,他是candyman的继承者。也是几百年前那个黑白配的孩子,而helen就是曾经那个白人女性的转世
其实candyman不是英雄,从来都不是。
他只是以暴力与不公生出来的恐惧。
黑人也害怕他,白人也害怕他。
candyman并不只是杀白人,他也杀黑人。
洗衣店黑老板小时候因为被另外两个小伙伴玩candyman游戏的时候所排挤,于是捡回一条命。
还有第一集里,继承了candyman,想统治他人的黑人(人类)shaman,他就是个黑社会。他能吓唬到谁?也只能是居住在同一个平民窟里苦苦过生活的同类与同族。那个时候警察对这种“堕落”,“肮脏”,“贫穷”的不管事,他们横行霸道。
Black on black crime说的就是黑人杀黑人或黑人对黑人施暴,比白人杀黑人(如警杀)从数据上来讲发生得要多得多。
这证明了candyman从来都是无视肤色杀人的。
它本身代表的就是愤怒,复仇,恐惧和暴力。
它就只是恶。
它想利用人,也想人来利用它,这样它才能继续延续下去。
然而只是因为他的形象是黑皮,历史来源是黑皮,所以他就是代表了黑人?
但这也是正是黑人社区的尴尬。
以现实社会来讲,黑人也不想自己被那些混街头的黑社会,爱偷爱抢的混子甚至杀人犯所代表。
但是当他们好好生活,却因为其他人对他们实施的种族歧视而欺负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利用那些负面的力量/标签来保护自己。
让别人对自己害怕,或许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时,自己还能多苟活一天。
他们自己并不会去实施暴力,但是他们不介意传播,让其他人(特别是白人)害怕,以此来得到庇护。
虽然恐惧,但是共生。
而candyman消失的那天,就是种族歧视消失的那天。
黑人的民权运动任重道远,很多时候真的就是白人给颗糖,很多事情就被抚平了。
想想故事里说,糖里塞了刀片,也就是那么回事。
最后他们把嫌疑人shaman当场打死了,但是带着刀片的糖果依旧在散播着。
黑人和白人的关系,既都是糖,也都是刀片。既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暴者。
一直都是你,helen,那helen,是谁,是白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
我的名字是什么,是candyman,是shaman,是anthony,还是黑人,甚至是helen,是白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