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是一部由乔治·诺非执导,塞缪尔·杰克逊 / 尼古拉斯·霍尔特 / 安东尼·麦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确实比绿皮书好看……a little 好像涉及到黑人历史题材,美国电影就得像主旋律那样好(gui)看(ju)╭(╯ε╰)╮
●这是个好故事,可惜结尾拖了后腿,一看竟然是《命运规划局》的导演,一下子明白了,现在就去给规划局剪一星。
●前半部分还好,后半部分从创业励志片转成平权片,节奏还是有点不对头。
没想到复仇者联盟的局长和猎鹰真实的主业是买房子、买银行。这个白人是X战警的,帅的一塌糊涂。这个要是在电影院里的氛围应该会更好,期待中国引进!真的是挺好看的!美国黑人及有色人种的平权,不只在以前就是现在也是一直在进行的斗争。和《绿皮书》相比主人公的社会责任感更大,付出更多,虽然在与白人之间的友谊上表现的并不多,但是结尾的点睛之笔已经是恰到好处了。
《银行家》影评(二):银行家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onsieur S(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425329 影片在细节层面略有涉足。比如反复提及的制度、帽子与种族本身的联系,以及对于富人与穷人、黑人与白人之差异的象征,都令我印象深刻。加之“夹带私货”,顺嘴提了一句女性权利的问题,再加上对为“沉默的大多数”争取权利这一概念的探讨,都丰富了影片内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细节与探讨大多停留在表面,片子就像一块璞玉,人们看得见它的美,但是在欠些打磨。 总的来说工工整整,平平稳稳,娱乐性很好,完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月光男孩》等同类作品(当然《月光男孩》偏向文艺类这点暂时不展开),但距离《绿皮书》还有些距离。
《银行家》影评(三):可浅尝可深研的一部佳片
了解美国种族歧视背景下,黑人实现奋斗成功的又一佳作。我一向说金融是有原罪的,但本部具有传记色彩的电影描述了2个不是科班出身的黑人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德克萨斯买下2家银行为当地黑人放贷款的故事。从开始第一男主的父辈就说黑人不可能按照白人的方式挣钱,然后去相对开放的加州进军商业地产。发现被银行牵制,与男二合伙买下LA最大的银行大楼当银行的业主。和银行打交道多了,回到家乡看到老邻居们还在操守旧业发展太慢,决定干脆直接收购运营银行,用当地白人储户的钱放贷给黑人。可以想象,在当时大环境下简直匪夷所思。最后被货币监管机构调查,听证会上放弃了白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喊出了内心的愤怒,呼应了男二一开始说他是个有“适当程度”脾气的人的说法,但这一次他“过度地”用在了冲突中。最后两个老大替小弟蹲了监狱,3年后出来继续东山再起,美国后续继续扫平种族歧视。电影很正能量,再不可能的环境也不是不成功的理由,成功的定义也不是狭义的腰缠万贯,做自己认为对大群体有益的事,并坚持下去就够了。最后想提的是,2个老大选择了为小弟背锅,堪称人性的闪光点了。格局是个稀罕东西,不一定能让你成名利万,但一定可以让时间记住你并传承下去。
《银行家》影评(四):疫情之下,网络电影新生
做为apple TV 第一部自制电影,银行家 在12月初上线时IMDB评分只有5.8分,3月20日重新上线后,评分冲到了6.8分。毕竟全世界都在隔离,北美上周三票房只有30万,也只能在家里看电影了。 片子的确不错,有 绿皮书 的野心,但涉及到金融和房地产,口号就稍微多了一点。好在最后往改变政治环境上找补,树成英雄的榜样,也算圆了回来。 首播时北美处于圣诞档期,观众有点浮躁,在电影院里看飞天遁地当然比看这种商战题材过瘾。而剧本又在金融的专业知识和观众智商里做选择,老鼠仓这场大戏并没有写的特别清晰,略懂金融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漏洞百出,当然不会给高分。可是一旦观众层次下降,只看白人怎么恶心黑人,商战就成了次要元素,也是后期评分升高的原因。 这次肺炎对电影市场算是一场洗牌,尤其是刚结束的奥斯卡宁可给寄生虫也要恶心网络平台之后。 Netflix自不用说,Disney+去年也把小姐与流浪汉等一些经典IP放在流媒体平台,如果不是眼馋大陆市场,花木兰真心更适合Disney+ 毕竟流媒体平台受限于画面尺寸,对项目选择上更需要人物有特点,话题有争议,类型更鲜明的项目。更像70年代电影是唯一影像消费时代的项目,而不是绿幕前吊着威亚的飞天遁地。 如果全球疫情持续,大量中等成本电影通过流媒体平台和观众见面,很可能会影响观众的审美。形成电影院只上映超A类制作,流媒体的类型片质量急剧上升的局面。 当然,这是对欧美市场的预测。我们尚且无法做到。毕竟我们的现状是社会现实主义的文艺片票房大卖,而网络平台的自制电影却是穿着古装在绿幕前说着不是人话的台词飞来飞去。真希望今后囧妈和肥龙过江这种网络电影可以越来越多。
《银行家》影评(五):中规中矩,稳中求彩
7.5/10
如果说有那么几件事是美国永远过不去的,那金融与种族制度一定占两个名额,而种族尤甚。
而这部《银行家》也正如近几年雨后春笋般的探讨种族题材类电影一般,正向着美式“样板戏”的道路发展。
说“样板戏”或许过于戏谑,但不可否认的是,片子多了,观众势必要比个明白,珠玉在前,后生往往陷入雷同。讨论种族问题、宣扬平等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刁钻的观众这时便更关注于电影本身的品质。
可以说《银行家》至少做到了合格标准。
稳,四平八稳。这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一直萦绕在我脑袋里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稳到什么程度?无论是黑人合伙买下银行、银行遭遇种种危机,还是白人伙伴的“反水”,亦或是最后毫不意外地慷慨陈词。我的内心全然毫无波动。
这实际上是商业类剧情片的大忌,你最大的目的就是吸引观众,但观众又很难度过一个情感起伏不大、平铺直叙的120分钟。相信这也是这部片子距离所谓佳片的距离。《绿皮书》尚有人性的挣扎与生活的意外,《银行家》显然差了点意思。
当然稳还是有好处的,我看片得出的一个结论:一部片子你只要不崩、不出岔子,就已经比大半的片子强了。也正是得益于导演极强的把控,以及剧本本身的丰富,剧情不弱,扎扎实实,演员卖力,这艘四平八稳的船至少安全靠岸。
当然亮点还是有的,影片在细节层面略有涉足。比如反复提及的制度、帽子与种族本身的联系,以及对于富人与穷人、黑人与白人之差异的象征,都令我印象深刻。加之“夹带私货”,顺嘴提了一句女性权利的问题,再加上对为“沉默的大多数”争取权利这一概念的探讨,都丰富了影片内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细节与探讨大多停留在表面,片子就像一块璞玉,人们看得见它的美,但是在欠些打磨。
总的来说工工整整,平平稳稳,娱乐性很好,完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月光男孩》等同类作品(当然《月光男孩》偏向文艺类这点暂时不展开),但距离《绿皮书》还有些距离。
最后的法庭独白让我感到了枯燥甚至乏味(严格来讲这不是本片的问题,这样的表达实在烂大街),但当我意识到这是真实事件改变而来,我的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现实的真实或许比艺术的慷慨更加悲壮。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平权、非歧视成为新的政治正确的今天,美国人民似乎仍没有完全绕开一二百年前祖辈遗留下的难题。过分的正确是否暗示着来自血脉的隔阂?显性藩篱拆除的同时又是否建起一座阶级的高墙?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