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相助》的影评10篇
日期:2022-04-05 03:0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相助》的影评10篇

  《相助》是一部由泰特·泰勒执导,艾玛·斯通 / 维奥拉·戴维斯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助》影评(一):关注他们的呐喊

  标题是《批评官员的尺度》里,整个事件的起因及中心:纽约时报所刊登的一则“平常”广告题目。

  巧合的是,在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这件事中,起因也是关于当年南方种族歧视的激化及抗议与和平示威;不同的是,当时黑人与白人的地位已有所缓和,但黑人学生仍不许与白人学生同校,一些公共汽车、食堂、餐馆仍然拒绝为黑人提供服务,在帮助里出现的片段:警察上车时,让黑人半路下车,在《批评》一书里也有所描述。

  同样是讲述美国历史中,黑人与白人种族问题,在《批评》里,聚焦的点集中在言论与出版的自由,由此展开的,美国宪法的形成与历史,系统回顾了美国新闻自由史上的几段重要里程卑,并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

  而《帮助》则站在普通黑人女工的立场,以她们在生活中受到的歧视和帮助为出发点,以密密西比州黑人女仆的生存环境反应了当时社会中,种族分歧产生的隔离和贵贱之分。

  通常这种片子的剧情,不外乎沉默、忍受、矛盾点、继而激发出勇气、反抗精神,结局即使不是皆欢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何况,时至今日,甭说种族歧视,连奥巴马领导白人都那么长时间了,可想而知。

  但之所以在看完《帮助》而提到《批评》,真正想说的是,美国这个国家,有他现实和功利的冷漠与务实,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国家,在面对历史的经验和错误,所做出直面并改正的勇气,确是值得敬佩与借鉴。

  《批评》里,纽约时报因涉嫌发布有损官员形象,抵毁官员言论,在面对强势州立政府,两次上诉均失败,且内部又出现严重问题,岌岌可危,所有人一致认为这场官司必输无疑的时候,纽约时报的大BOSS却坚持上诉,既是立场坚定的自信,也是无惧权威挑战的信念。而受委托的律师们,在仔细研究收集各种证据,面对大法官,不卑《》不亢,作铿锵有力的陈述时,也都体现出他们对于法律以及个人言论自由与尊严的尊重和捍卫,从而也揭开了人们监督政府官员,并有权质疑官员的权利。在当时,言论自由与媒体出版自由尚未普及,政府官员的名誉受法律保护,不得随意侵犯。就好像现在的CHINA。按照以往类似的案件,要知道,美国在当时并没有完整的宪法条例来制约或者处置某些行为,所有案件的最终审讯,都是依照以往类似案件的审判,如果当时,大法官轻易的按着历史案件就些判决,可能也就不会有今天还存在于世的纽约时报了。但最终,大法官们摒弃了以往独裁的范例,而是在结案时,点出了美国自由的本质所在:容忍不受限制,甚至刻薄、尖锐的争论。

  而在《帮助》里,也正是由于斯凯特对于新闻职业的热忱和坚持,以及对于非公平正义歧视的反对,还有那些终究会站起来的黑人们,是无数个他们莫大的勇气及决心,改变了历史,改变了在当时看来是“犯罪”的解放。

  “国家的终极目的,是协助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在政府内部,民主协商的力量,应超过独裁专断的势力……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所谓理性商讨就是一句空话”

  这就是美国与炎黄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们容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相助》影评(二):嚴肅與趣味交織

  我很早就看過這部片,因為在美國這部片票房表現出乎許多人意外的好,以一部小製作電影,討論一個嚴肅的議題,又沒有什麼大牌演員,竟然雄霸了票房冠軍好久,當時看片段也不知所以然,直到看完全片後,才恍然大悟,引述一位美國影評人的說法:「只要你給觀眾的不是垃圾,他們自然會花錢進場看電影。」

  這邊又要再說明一次,美國所謂的「小製作」是2~3000萬美元,以「姊妹」來說,它的預算是...噹噹,2500萬美元──不多啦!就差不多是「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總預算──這就是「小而美」的「小製作」電影囉!

  在全片中黑傭的議題是最明顯的,但是故事所觸及的,卻還落在黑傭以外的人之間,黑傭被集體歧視是很明顯的,但是白人女性之間的互動,也在片中描繪的入木三分。

  故事一開始就將整個社區的情況闡述的很明白,主角的女性友人都出身高貴,家有家傭,早早就結婚,嫁給體面的老公,她們的功能就是在社交場合上擔任老公的附屬品,以及生小孩,除此之外,既不用工作,也不需要做家事,每天閒閒的當「貴婦」,她們的精力無處發洩,就在搞一些「小事」協會以及互相八卦中度過。

  這樣的日子窮人羨慕,但是也讓她們癡呆化,社會認知與社區關係停留在高中女生的水準,整天想的就是幫人安排聯誼,或是排擠看不順眼的女生。

  希莉就扮演著「霸凌頭」的角色,在學校裡總會有一群主流團體,裡頭比較早熟,擅察於觀色,有些小心機小聰明(但不見得有真正的智慧)的人往往成為群體中的核心,她發號施令要每個人做什麼,或是要大家排擠她討厭的人,大家就照辦,畢業後出社會,每個人越來越成熟以後,這種現象就漸漸消失了,但在電影所描繪的貴婦社區中,卻仍然由希莉稱王。

  當然希莉能稱王也有她的原因,在一開始,有點不婚主義的主角與朋友們餐敘,其中有人「白目」的提到結婚的事,當場就被希莉踢腳警告,要她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希莉在所有人之中,的確最聰明,也最會應變,但這樣的能力,在要求女性只是花瓶的環境中無法有正當的舒發,於是發展成了愛控制人、小題大作、排斥異己的扭曲性格,其實想想也是相當悲慘的。

  而黑傭愛比提的僱主李佛太太伊麗莎白,則是太年輕就在社會的要求下結婚生子,其實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要養育小孩,又因為個性軟弱,希莉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即使她老公不想另建黑傭專用廁所(歧視象徵)她也要照辦,即使她明明不想解雇愛比提,明知女兒很需要愛比提,只因希莉下令,她一句話都不敢吭,完全沒有自我,從某方面來說活得比黑傭還不如。

  女主角的母親亦是如此,一開始她只會一直逼女兒相親結婚,又絕口不提老家傭為何被換掉的事,讓觀眾以為她也是個令人厭惡的、充滿老舊偏見的人,但隨著最後秘密揭露,才知道原來她母親本來也是善待黑傭的一方,只因無謂的虛榮和社會的壓力一時犯下大錯,事後後悔莫及。

  到最後,原本老是用社會一般價值觀去逼迫女主角的母親,反而成了她最大的支持者,還對她說,感謝她將勇氣帶回家族中。

  這部主題是黑傭的片子,我卻花了大半篇幅在講白人的部分,因為黑人的苦難容易明白,但片中額外的微言大義是,在一個不平等的偏差環境中,即使是佔優勢的一方(白人),也同樣受到相當的損害,一樣活在不自由的牢籠中,女主角最後也犧牲了感情與朋友,而即使是自以為優越、張牙舞爪到處恐嚇人的希莉,也得永遠活在害怕秘密洩露的恐懼中。

  而片中也直接間接透露出相當多僱主與黑傭間包容與情感的一面,如女主角一家與其老傭,其實有著深厚的情感;愛比提疼愛她照顧的小女孩,甚於小女孩的親生母親;黑傭米妮橫遭希莉欺侮並開除,她的原主人希莉的母親反而站在她那邊嘲笑自己的女兒,以致於被送進老人院;黑傭訴說主人為了她上班方便,竟然買下了她上班需途經的農田等等事蹟。

  這些小故事,在在顯示儘管社會環境再扭曲,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最真摯的情感,而這些善良的人彼此扶持,比階級壓迫還能產生更多的回報,西麗亞並不把黑傭米妮當傭人,一開始米妮還三令五申的「教育」她不可如此,但最後她們真誠的互相扶持,真的成為好「姊妹」,幫助彼此都克服了人生中最大的困難。

  很可惜的一點是原著《姊妹》一書其實成書於2009年,而非故事背景的1960年,也就是說,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女作家在1960年寫書幫黑傭發聲,這本書是現代寫成的,因此書中的書並不存在,但我想並無損於整個故事的啟發性與價值。

  以後,或許更能明白是什麼樣的人才會虐傭,這樣的人值不值得同情,以及明白為何美國對虐傭的深惡痛絕,是其來有自。

  《相助》影评(三):特立独行的猪

  这是一个女孩对抗一个社会偏见的故事。女主的妈妈虽然爱黑人女仆,但是她不敢对抗社会对于黑人的偏见,她想被incircle。女主不一样,她战斗,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她奋斗,虽然最后和整个镇子为敌,但是她说,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太平。

  喜欢刚开始的黑人奶奶对女主说的。你妈妈木有选择生活,是生活选择了她。这说明了她妈妈木有勇气特立独行。想到了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的猪里面说的,一个猪生来的命就是被订死的,吃喝拉撒生殖交配。想要不一样,想要这群猪醒过来,创建自己的命运是很困难的,关猪的人不同意,一不留神,特立独行的猪就会成了众矢之的。

  女主就是个特立独行的猪。她像是王小波文章里的那只另类猪的早期,尽力想让其他猪觉醒。但是,最后小波文章里这只猪是自己躲到森山老林里面的。就想女主被整个小镇排挤,她选择去纽约一样。

  让我细致化的了解了黑人在以前的生活环境,让我了解人的偏见会让人多么的无知和荒谬。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黑人上过的厕所白人上了会感染细菌!

  《相助》影评(四):正義黑白棋

  原片名叫《The Help》,中文翻译为《相助(姊妹)》,讲述在上世纪中期黑人仍受歧视时,一名勇敢的记者撰写专栏讲述黑奴女佣的故事,同时通过不同家庭雇主对待她们的态度,将当时社会的不公重现给观众。让正义感十足的我看得热血沸腾。

  作为涵盖人种平等与男女平等两个议题的电影,故事必须感人才能引起思考作用,过硬的剧本透过一个个人物所讲述的真实故事,极具画面呈现的浮现在观众脑海。

  当白人们说起“隔离”“细菌传染”“低等”此类不堪的词语时,黑人女仆们只能忍气吞声、保持礼貌笑容。在那个年代,有钱的白人不养自己的孩子,黑人们则必须代替他们抚育,电影中有一幕,白人小女孩抱住黑人女佣:“我知道妳才是我真正的妈妈。”而黑人女傭自己的兒子像馬丁路德金一樣被殺害,在正義天平毫無正確指向力的密西西比,他們的命比草蜢還要廉價。

  不止表达形式,连演员阵容都巧合地将《攻敌必救(斯隆女士)》和《关键少数(隐藏人物)》做了整合,饱和的角色塑造奉献了一场精彩大戏。说实话,艾玛·史东饰演女主角有点吃亏,这个人物性格比较简单和直接,女主角代表著公正善良的白人,她的出淤泥而不染,和身边那些矫揉造作的千金公主病形成強烈對比,她有理想、明辨是非又勇敢;艾瑪只是按照設定做出表演,沒能把她演繹地與眾不同,可惜了。不過主要是配角們太過搶眼,我特別喜歡與佩服潔西卡演的歡樂小姐,這與她在《攻敵必救》裡的形象完全不一樣,可愛開朗甚至有些瘋狂的小女人,毛手毛腳到場「壞事」真讓觀眾爆爽快;飾演強硬女僕的奧克塔維亞和她在《關鍵少數》中一樣,為黑人女性大大長出一口氣;更不要說艾莉森·珍妮、奧維拉·戴維斯等美劇熟面孔的超強多方位詮釋。

  結局很好猜,但這個故事最重要的不是結果,如果觀眾能在過程中有所感觸,才是電影把情感真正傳遞到位。1963年的龍捲風,死了十個白人與八個黑人,「上天釋放天災時,不會考慮膚色」。

  ·相助(姊妹)★★★★

  《相助》影评(五):THE HELP

  英语老师推荐了很多电影

  这部是我最喜欢的

  情节 剧情都很喜欢

  最喜欢米妮 不做则已 一做到底 直来直去 哈哈 她的巧克力派还有谁敢吃!!

  艾碧林呢 很勇敢 也很悲惨 儿子被白人杀死是要承受多大痛苦!

  斯科特 隐含的是追求理想 不随大流 周围白人都结婚了她还没 没关系 找工作 写东西 也是这样才有了剧中THE HELP的出版

  看完才知道 以前黑人在白人社会遭受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 真的会让人觉得很气愤

  最后看着艾碧林被赶出去 白人家的孩子敲着窗户喊她的名字 真的泪点低了

  《相助》影评(六):制度下挣扎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背景下的一个美国南部小镇,聚光灯下是一群生来就注定只能被白人使唤的黑人女佣和另一群被女佣们倾注心血带大的女孩们。不管白人女孩子们幼年的时候曾经多么依赖她们的黑人“妈妈”,一旦她们长大,所有的温情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冷漠尖刻的主仆关系。在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里长大的她们,把黑人只是低等公民当作理所当然,忘了曾经那么爱过她们的那颗心也是敏感的,也有高贵的不可践踏的尊严。

  而黑人女佣们有黑人女佣们的自卑,她们的妈妈是这么走过来的,她们的妈妈的妈妈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她们明白她们没有办法挣脱这样的命运,所以,在主人家里当作病菌一样被禁止使用主人家的的餐具时,在被要求只能使用屋外的专用厕所时,在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开口借钱被羞辱时,她们都忍耐着,忍耐着。她们想,命运就是这样,这辈子除了忍耐也只有忍耐了。

  偶尔有无法忍耐的,像明妮那样,暴雨天偷用了屋内的厕所被辞退后,做了甜点假装上门道歉,看着年轻的女主人一口一口吃下为她专门特制的点心,再告诉她那里面都放了什么。气是出了,恶果是再也不可能在镇上找到女佣的工作。

  她们和她们是那么的不同,一个趾高气昂,另一个卑微低下,唯一能让她们达成共识的观点是: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有一个女孩子,也只有这个女孩子在妄想要打破这个现状。她爱那个从小把她带大的黑妈妈,在她流泪的时候只有她握着她的手对她说:你聪明,你漂亮,你是做大事的人,永远不要去听信那些无聊的评价,因为你和他们是不同的。

  她懂得她的心是无关肤色无关种族的,她把它视如珍宝。所以,当她看到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对女佣颐指气使的时候,她为她们不平,为她们心痛。

  她要把她们的故事写下来,让所有的人看到那些不曾被正视过的心灵。

  开头并不容易,被压在底层的人是不敢出声的,她们有太多的惧怕。终于说服一个人,然后两个人,最后是一群人,她们说,她写,那些愤怒,悲伤,恐惧,绝望,都变成文字,变成一本叫做《The Help》的书。

  事实证明,她的黑妈妈是正确的,她真的是个不同凡响的女孩。不管在哪个年代,为卑微的人声张正义都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她做到了,她让那些受尽委屈的心得到了慰籍,让她们看见了一线光明。

  当然,一本书是改变不了太多的,有时候还会给个人带来更糟的结果。可是,它是希望的契机。当小小的镇子里每个人都在阅读它的时候,可以肯定,一种全新的意识也悄悄地发芽了。如果有合适的土壤,长成参天大树是势不可挡的,这个土壤就是制度。当一个社会处在变革的当口时,制度的改变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如果没有意识的渗透,制度是很难贯彻到每一个角落的。我想,这大概是这部电影最想说的吧。

  所以当我看到艾比琳最终被辞退的时候,我并没有太难过,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个改变已经不远了,她和她们都终会等到那一天。

  《相助》影评(七):看了电影,还是得去看原著。

  这部电影很好,非常好,看了几遍,每次看都是流着泪看完。“Courage sometimes skips a generation. Thank you for bringing it back to our family.”这句原著中本来没有的、史基特小姐母亲给她的鼓励,令我相当感动(在书里的史基特小姐,远远比电影中孤独。)

  但原著的固有印象太深,我是看完台版译本才看到这部片子的,所以很惊讶Casting和导演可以找到如此符合我想象中的史基特小姐、爱比琳、米妮、西莉亚小姐,甚至是强尼先生、康丝坦丁。他们。

  可惜的是,原著太厚,细节太丰富,2个多小时的电影无法尽录,作为一名忠实粉丝当然是痛心的。以现有的演员阵容,如果能将下面这些details都能一一拍出来,估计大家更能泪流成河——现在的成片,碍于时间关系,在我看来多少有点“不痛不痒”。

  1. 爱比琳与梅茉莉小朋友之间的“爱”很感人,包括那句经典的“KIND/SMART/IMPORTANT”,可惜相比起小说,还是略显着墨不够,以至于后来的分离让我有点进入不了状态。

  原著中,梅茉莉因为不懂在马桶解手,爱比琳被迫将其带到黑人隔离厕所“练习”,最终小孩遭到伊丽莎白教训一顿——这个细节在我看来相当有戏剧冲突。而伊丽莎白对梅茉莉的“嗤之以鼻”,片中的表现还是太少了。

  (吐槽:相比起实际情况,片中的黑人厕所还是太过“华丽”、“小清新”了……)

  2. 别的黑人女佣一般是在某个人家度过大半生,而爱比琳却在无数个家庭帮忙带过未懂事的小孩。爱比琳不想每个带出的小孩子在长大后变成他们"白人妈妈"般的嘴脸,所以她总是在这些孩子认清“黑白之分”之前就请辞。

  爱比琳在原著中作了更多的努力,比如向梅茉莉灌输更多关于“黑白”的概念,并勇敢指出她的老师的种族歧视错误,我相信梅茉莉长大之后,会像史基特小姐一样勇敢。

  3. 米妮遭到家暴的细节在片中只是略略带过,其实她在原著中不断怀孕的原因,正是因为丈夫轻易不会殴打怀孕期中的她——孩子变成了她的护身符,所以她才会选择不断地怀孕。

  我更喜欢书中的结尾,希莉小姐为了报复米妮参与《The Help》一书,命人开除了米妮的丈夫,米妮的丈夫要打死米妮,米妮逃到一个电话亭打电话向爱比琳求救(正如片中爱比琳与米妮的其中一场电话戏)。我相当记得爱比琳在电话里与米妮说的话,甚至在脑海中幻想这两位黑人演员演绎这段对白该有何等精彩。

  4. 很多人说米妮演得“刀子嘴豆腐心”,但其实她的“贱嘴”只表现了大概1/5。如果把她在书中的全部对白搬上大银幕,估计能笑翻更多观众。

  最后米妮鼓励史基特小姐跳出小镇、到纽约发展的那一小段对白,便尽显米妮的“得理不饶人”智慧。

  米妮传授给辍学女儿的"女佣之道",其实源自于她的母亲,这段传承也让我很感慨。

  5. 关于米妮与西莉亚小姐的互动,片中略嫌单薄(包括西莉亚小姐如何瞒骗丈夫自己请了女佣一事,而丈夫又要米妮反过来瞒骗西莉亚小姐让妻子以为自己不知道,这种互相瞒骗相当好玩,可惜无法在电影中得到呈现)。

  西莉亚小姐习惯性流产一段,书中描写精彩得多,米妮向来习惯了不管东家的任何事,而在西莉亚小姐家帮工,却让她逐渐学会跟白人之间的平等相处——在我看来,这个过程也是“互助”的过程。要不是米妮一直在身边扶持,出身贫寒的西莉亚小姐可能会无法忍受旁人冷眼、而选择离开强尼先生。

  还有一段西莉亚小姐为了救米妮,勇敢用武器击倒露体男的精彩情节,也很遗憾地没有拍出来。(片中加入的西莉亚小姐为米妮做了一顿饭的情节,也是跟原著有差别的,因为西莉亚小姐很明显从来没有学会过厨艺,但她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好人,也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妻子不是富家小姐、还无法生育,这个丈夫是真心爱着她,两夫妻从来没有歧视过黑人女佣,我为米妮有这样的雇主而感到骄傲。即使离开了酒鬼丈夫,她也可以好好地生活下去。

  6. 关于《The Help》这本书的写作过程,片中的呈现过于轻松了,无法体现书中的紧张感与时代感(除了巴士戒严那一小段,但也轻松带过了)。如果能将那位被打至眼瞎的男孩(爱比琳儿子的同学、某高龄女佣的孙子)一段加入,相信效果会好很多。而关于稿费一段,书中是写大家全数捐给偷戒指入狱的亚玫一对儿子当学费的,这点也相当令人感动。

  7. 接受《The Help》访问时,爱比琳有提到自己曾经养过一个因易服癖而被父亲殴打的白人男孩,爱比琳的观点相当新潮,可惜电影里没提到。

  至于教堂中大家为爱比琳鼓掌一段,我原本以为自己会很感动,没想到却没有想象中的感动。原来,电影中对于爱比琳为这本书做的贡献,呈现得太少了。在书中,爱比琳对《The Help》一书居功至伟,作了无数的努力,也在戒严的情况下以各种办法协助史基特小姐完成这本书。所以爱比琳并不觉得这本书只是史基特小姐的书,而是“我们的书”,她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作者。

  8. 史基特小姐的母亲最后痛骂希莉小姐固然是段神来之笔,可惜她没有顺便将书中对史都先生的评价也说一遍:“如果他看不到我女儿的聪明与善良,那他就滚回他的老巢”,这点更让我感动——在那样的年代,一直忧心自己的女儿是同性恋者、忧心女儿嫁不出去当老姑婆的妈妈,最后却认同女儿所做的事,认为女儿值得更好的人,我为妈妈的转变而感动。

  至于那位史都先生,在片中只有寥寥几场戏,所以无法体现出书中的细微变化,于是所有情节的转换也变得相当突兀了。

  9. 爱比琳在结局处的演绎掷地有声,但是电影却省略了重要的一幕感动环节:史基特小姐在去纽约之前,将莫娜小姐的专栏交托给爱比琳负责。而报社的主编也居然同意了!在当时,让黑人参与报纸的写作,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爱比琳的离去是相当有底气的,她终于可以实现儿子的遗愿,让家族里出一个作家——我相信她从莫娜小姐的专栏写起,可以一直有机会写到更多更深入的题材,甚至为黑人平权运动作出贡献。

  10. 康斯坦丁一段,是很多人的泪点所在。可是原著中呈现的种族矛盾更为激烈,康斯坦丁产下的女儿并非黑皮肤,而是与白人“私通”之后的产物,所以每位女佣说起康斯坦丁都避而不谈——这也是为什么史基特小姐要将康斯坦丁的故事留到最后才写的原因。

  她的女儿闯入史基特母亲的重要仪式,并伪装纯种白人与主席攀谈,这才是让史基特母亲惊慌到要将康斯坦丁赶走的原因。(在书中,史基特母亲当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对康斯坦丁这样好啦。)

  至于康斯坦丁临走时用手抚摸史基特家的门、史基特与自己女儿逐年增长的身高,这真是电影中难得比原著更催泪的两个点。

  11. 那位纽约出版社的女编辑,在电影中俨然一坨交际花,其实她在书中也是一名深受种族隔离影响的女子,并相当严肃,是她的督促,才促使史基特小姐正面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写出了这么一本圆满了自己的书。

  (更多原著感受,有待补充……)

  忠告各位,电影是好电影,但是看完电影之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去读读原著。(据说内地版的翻译有“娃儿”之类的词,更像是在写东北帮佣,不够信达雅,不建议阅读。建议购买台版或原版英文原著阅读。)

  《相助》影评(八):拯救边缘女性的“情感宣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经历着一次争取民权的抗争运动,并且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寻求着独立和平等。然而根深蒂固的白种自由特权和黑人“天生奴役合理”的狭隘观念一直让上上世纪同期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杯水车薪。尽管,最终《我有一个梦想》的“呼喊”淡化了部分白人对于有色人种的成见,开启了黑人与白人公正、平等的新时代。但是这样的努力和进步却有着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正如影片《帮助》最后一个长镜头,女主角径直而又顽强地朝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

  《帮助》的叙事发展是依靠角色的支撑完成,这也是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无论黑人女佣和白人雇主的矛盾怎样升级都需要角色的典型性处理,让人看到黑人女佣的恶劣的社会地位和穷苦的经济地位。并且塑造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内敛而又坚韧的艾波琳、泼辣而又正直的米尼、以及视黑人如亲人斯基特。而人物性格的拿捏应该是电影成功关键,也可以这么说这部电影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复发直至迸发作为辅助的。并且通过一次次的对于主人公内心敏感事件的冲击和强化而著成了《帮助》。

  影片的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对于种族主义的一种软性控诉和对伤疤的一次试探性揭露。每一次黑人女佣的倾诉心酸的工作史,其实都是在自己焦灼而痛苦的伤疤撒上浓浓的一抹盐。在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斯基特的帮助下,通过与黑人女佣们的诚恳交心,帮助女佣们把自己的故事更多的售予观众,不仅是一种对于黑人妇女社会民主地位的一次诉求,也是黑人妇女重拾信心和坚强过程。

  对于这样拯救边缘女性的情感类电影早已不是什么开山之作,类似这部电影的《蜜蜂的秘密生活》,也是同类题材中相当优秀的作品。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部《帮助》,让黑人女佣的苦恼和心酸以一种真实而又刺激人心的方式展开,用不着什么大量的情感宣泄,而是靠着角色的个性塑造而循序渐进,这样的情感来的也最震撼人心,也最让人潸然泪下。

  黑人女佣作为照料白人雇主的一个“附属品”,在奉献着自己辛勤的劳动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浇灌着一种成长和成熟。斯基特的成长以及福特小姐的成熟都是在黑人女佣的协助下完成的华丽蜕变。尽管,总有些对黑人吹毛求疵的病态般的始作俑者,但影片在艾波琳与“shit”小姐的针锋相对中就已经一语道出“AREN'T YOU TIRED?”

  影片在摄影和剪辑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小说改编的作品更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的一种建设性呈现!当然正如人物才是成就电影的关键,也是整个情感传达的必然载体!

  《相助》影评(九):守望相助

  本评论已发表于《东方早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2/28/749986.shtml

  根据美国女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相助》(The Help)虽是小成本制作,但却成功打动了影迷,打动了苛刻的评委会,无悬念入围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

  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美国,延续百年的种族主义方兴未艾,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正不断发展壮大,在素来盛行种族主义的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白人贵妇和他们的黑人女佣之间的矛盾作为所有人既习以为常又如鲠在喉的敏感问题,隐藏在安逸祥和的生活之下,直到在报社工作的白人女孩斯基特决定将黑人女佣与他们的雇主大相径庭的生活状态真实记录下来,这群在历史潮流中相遇的普通女性,以他们勇敢的举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相助》作为一部反映种族主义的影片,既没有苦大仇深的故事背景,也没有激烈的人物冲突,它仅是借助白人姑娘斯基特的访问,将那个特殊年代里黑人女佣们的日常生活一一道来。影片并未着力于描摹民权运动的时代背景,而是巧妙的将历史事件穿插其中,作为外力推进故事的发展,而就是在这样平淡、生活化的基调里,黑人女佣在白人雇主家庭里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和他们承受与化解黑人身份所带来的伤害的方式,却让人为之动容。

  在富庶的美国南部,黑人女佣是一个庞大而又弱小的群体,他们和特殊的南方口音、贵妇们艳丽的裙子一样,成为每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志。他们包办了做饭、洗衣、带孩子的所有家务,和贵妇们朝夕相处,却又永远像局外人一样格格不入。他们不能和雇主一起用餐,不能与雇主共用餐具,甚至被冠以会传染疾病的罪名而不得使用雇主屋内的厕所。

  泼辣直爽的米妮受雇于崇尚种族主义的希利一家,由于希利的倡议,所有白人家庭禁止女佣在屋内如厕,而改在屋外为女佣建造了单独的卫生间,米妮“故意”与希利共用厕所后遭到解雇。

  善良坚韧的艾比琳在伊丽莎白家工作,一方面忍受着伊丽莎白对希利言听计从给自己带来的屈辱,一方面无法忍受伊丽莎白作为母亲的不称职。

  尤梅是希利一家继米妮之后的第二任女佣,因为向希利借钱供儿子上学而受到无端挖苦,最终被希利送进监狱。

  康斯坦汀在斯基特家服务了三十年,却因为斯基特母亲在朋友面前放不下面子而被扫地出门。

  影片花大量笔墨记录了黑人女佣与他们女雇主之间的矛盾,记录矛盾带来的伤害,记录他们应对伤害的方式。当米妮用独一无二的巧克力派回应了希利的解雇,我们捧腹之余更盛赞她的勇气;当艾比琳像母亲一样一遍遍告诉伊丽莎白的女儿“你善良,你聪明,你重要”的时候,无法想象正是因为白人的虐待,艾比琳才痛失爱子。流淌在女佣身上的血与泪,因为他们的身份,如此鲜活,如此优雅,如此荡气回肠。

  在黑人遭种族主义者枪杀的密西西比,斯基特与女佣们违反法律、冒着极大的危险共同完成了书稿,书稿带给白人社会强烈震撼的同时,斯基特不可避免的与朋友圈决裂,艾比琳也失去了工作。然而这些女性用相互理解化解仇恨,用冷静执着面对威胁非议,他们不仅为自己、为对方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在彼此守望相助的那一刻,开启了通往种族平等的桥梁。

  《相助》影评(十):美好财富

  一场冷酷残忍的屠杀发生在美国愚昧的州。

  阳光,映射出不同的色彩,更是向我们展现了黑人们的美好品质,他们的善解人意,他们乐于服务,他们默默奉献,他们小心行事······他们却因色彩而身陷泥淖,惹人厌弃,困难重重······

  这是完全沿袭古老文明中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什么驱使这种现象,是什么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在现代文明的今日,原始,蛮荒,暴力文明为什么笼罩着整个社会?

  不禁要说,人性是个什么玩意儿。

  在看辛德勒名单时,压抑的黑色,闷鸣的枪声,格式化的死亡,层层灰暗紧捂人心,人的心中已经没有力量衡量行为与心灵是否一致,求生的渴望鞭打着人们扭曲自己的人性。

  而此时,白人们的优越性,想要通过恐吓与谎言实现,却使自己更加低级,成为社会的害虫,不断蠕动。

  一位直言不讳的白人女生,一位喜欢写书、做记者的女生,一位沿着人性的道路不断前进的人,正是她,知道自己可以改变并拥有非常能力,做出英雄的事迹,勇敢的心,自信的力量陪伴她,为人性斗争。她懂得:“当你没一天清晨醒来,你就得做好决定,是否要相信今天傻瓜们对你说的话”,“

  你和你的老一辈们不一样,他们没法决定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不被赋予这样思考的能力,而你不同,你注定与众不同,你会因自己的想法而更加出色”。当她与斯图尔特相遇时,温情的一幕,知己又触电,本以为是梦幻之景,但她似乎本不属于那片肮脏的地区,那污浊的时代,本应“同等级”的人们与她注定无交集,于是,她依然独自清然立世,濯淤泥而不染,正步前行,寻找充满爱与信任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同胞。

  我为她骄傲,我期望并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相助》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