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是一本由[日]中村好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一):家不仅是居住
说来也巧,看这本书时刚又买了个房子。面积不大,但还算有点空间给我个人的艺术进行发挥。当然,看到书里所谓小众的艺术家们对我来说巨大的私宅,好生羡慕。等我发达了,一定要搞个布满了自己创意的屋子。不过手作占用的空间其实不必很多,在这本书里我可以找到一些思路和灵感。尤其是里面介绍的一些艺术家还是我本来就很感兴趣的,包括顺带提到的,比如作家涩泽龙彦。知晓他家摆满了无法计数的贝壳、骨骼、昆虫、玻璃球、人偶和绘画作品,以及它们诡异又奇幻的形状和氛围。对他写出的作品,我也就更加理解了。
得说,我打小就喜欢搜集废料,可能是钩子,可能是电线。家里需要螺丝以及工具时,往往都会在我屋发现。有段时间家里找不到钳子、扳子,最后才想起来被我藏在了枕头下面。可见我对制作奇怪的东西有多么热爱。我还自己用铜线、泡沫板、冰棍杆、毛线搞了个玩具出来,让朋友来我家玩。当然更多是无法形容的东西,比如把钢制的九节鞭拆了后,安在了个大圆盘上,我又把它吊了起来,还有各种奇怪造型的物件。当然,我好多行为现在想来很傻。比如反复拆马桶的水箱,还以为往白砂糖里灌水再冻上就能得到冰糖。可作为孩子,当时干这些蠢事还挺开心。也搞出过很不实用的工具,在姥姥家摘豌豆时,我非要整个剪了豆荚就能让其掉袋子里的玩意,结果贼麻烦。那个时期,虽然对工具有些痴迷,但没有学什么原理,更多是从生活中进行感知。比如在河里下饵捉泥鳅,会把啤酒瓶的上端切掉,将其倒扣在罐头瓶里,横放在河底,泥鳅就会游进去却出不来。我们就守株待兔,玩会儿水就可以捞鱼回家了,这种简单又实用的工具让我新奇。
受制于城市生活本身,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吧,家里光是必备产品就填的很满。床、衣柜、餐桌、沙发、电视、书桌、书柜……当然,后面那俩对我来说是必须有的。我想减掉自己不想要的,被全家反对,即便这是我的房子。我想,这就要尽可能的增加手作的实用性。比如书中葵女士的可以兼作锅盖的烧水壶,既有趣又有用。其实说这么多,我又不是艺术家,但不妨碍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让我的家里充满我的特色,就是我想要的。家不仅仅是居住,更是生活。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二):住家的艺术
日本建筑设计师、作家中村好文前后利用九年时间,走访建筑师、艺术家的私人住宅,记录所见所感在杂志上连载。这本《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是关于十二位小众艺术家住宅的连载文章集结成册。文风平易,文字易懂,书中附有大量图片,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理解。
一、艺术是相通的。 虽然十二位艺术家的领域各不相同,有雕刻家、画家、演奏家、织物设计师等等,他们看似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方法、工作思路,但是他们对艺术、对美的本质要求和精神追求却是相通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同样具有美感的“手作住宅”
二、家是人的外在。 每一只蜗牛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壳子,蜗牛背负着壳子生活,壳子给予蜗牛以归属和保护。每位艺术家的房子也是独一无二的专属手作住宅。金属造型师的住宅里有焊接机、金属锯,音乐演奏家的住宅里有音乐事务所、乐器练习室,织物设计师家有织坊、染坊,如果只是想把这本书拿来当作样板间照搬照抄,那可就进错门了。在装修、布置的过程中,将自己热爱的东西、执着的东西、甚至小小怪癖融入到房间里,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家呀。你的家里有什么就说明你的内在有什么。从这本书开始,在家里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空间吧,将你的热爱外显,也能提醒和鞭策自己在热爱的领域更上一层楼。
三、极简主义?没门。 在四五年前,我怀孕生娃,家里老人又来帮忙,两口之家变四口之家,再加上小朋友的养育过程需要添置大量装备。我的小家里面的东西突然爆炸式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发现了解决良策——极简主义。从那时开始,我读了很多有关极简,有关断舍离,有关收纳的书籍。这些书籍其实给了我三个方向,一是收纳,其实就是把家里的东西通过更优化的排列组合合理地放在家里,家里的东西不会减少;二是极简,就像《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那样,到处空空荡荡,只保留最必要的一小部分用品,将家里的物品保留在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三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凭借对物品的感觉判断物品是去是留。我感觉书中的十二位艺术家都是第三类型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他们的家里物品也许很杂,但是看起来摆放有规律而并不显乱。而且正如我第二点所说,家是他们的外在,这些物品,体现了居住者的热爱所在,所以那些铁钳、焊接面罩之类,不仅是工作必需,赖以生存的工具,就像金箍棒之于孙悟空,更是他们制胜人生的法宝。
看到这个铁皮柜我真的震惊了,怎么这么普通有这么自信,不是,这么有美感
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将家布置成充满爱物的专属小屋,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和精神的安抚。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三):家,是生活的肌理。
在夏末秋初的时节,读到这本书,如同炎热渐凉的天气感,心里自然是燥热之后的平静,以及对将秋收的一种期盼。
“家,是生活的肌理。”
这是我看这本书时,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种肌理,有的人让肌理越发的明显,而有的人,却逐渐让它消失,随之生活的痕迹,也仅仅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主要来自于,作者曾发表的杂志专栏的一个合集。单就这个栏目而言,其实并不算特别新颖的内容。但,文章的内容里,不得不说,有两个方面非常打动我,也因为这两个方面,让文章内容更加生动,耐读有味。
一是,文章选取的采访对象。一般杂志都非常愿意去采访有成就、有名气的人,带来的效应,大家都非常清楚。可作者专栏文章里,采访的人,大多都是不被大众耳熟能详的人,或者说,有一些采访者还正处于“奋斗”之中的,这样的人群,就如同介于平凡人和艺术家之间的一种人,他们没有离平凡的人,那么遥远的距离,阅读之中,亲切感自然就有了。
二是,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不那么“杂志”感,甚至觉得,偶尔还有点随性。而且作者的切入点也非常妙,他并非从一个大而全的屋子平面图去逐个讲解(这部分内容,文章有,但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作者大多从较为细微的角度进入,来和你分享这家主人和他的屋。比如,作者曾参加屋主的展览,从对他的作品感受切入;从房屋最大的一个特点切入,让屋主讲讲特点的由来;屋主的喜好,以及屋主收藏的物品切入,去感受这些物品在屋里的状态,等等。
当作者讲述完这个家里突出或特色的地方之后,再配上一些屋里空间和细节的照片之时,自然,家的肌理,也渐渐浮现,完完全全的展现于我们眼前。
“我明白了,这座房子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标本盒。”
“工作的热意洋溢在空气里。”
“住宅的好坏,不是由设计主题、样式、精细程度等建筑意义上的优劣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品质(也可以称之为屋主的生活逻辑、精神气质)。”
不同屋主,不同生活的肌理,没有好坏和高低,只有各式各样的美与好。
打完这段文字后,我起身,开始思索,家里的东西要怎么调整一下了。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读后感(四):生活的艺术,来源于我们的内心
壹艺术家,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这类人群在普通人的眼中,还是挺神秘的。
在中国,一般我们提起艺术家,都会想起帝都。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的艺术家。特别是798艺术区,去帝都玩耍的文艺青年,很多都会选择去那里溜达,感受下浓厚的文化气息。
那么艺术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普通人对此了解很少,毕竟搞艺术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小圈子。即使我们有所了解,大多也只是来自零星的报道和道听途说。
今天我们来推荐一本书--《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这本书主要讲述东洋著名建筑师中村好文,拜访艺术创作者宅邸的文集。
中村好文在书中走访了14位艺术家的住宅,以建筑师的眼光,发掘潜藏在建筑中的人性温度和独特灵感。
作者中村好文,东洋建筑设计师,作家。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村上春树的家、木艺家三谷龙二的家(获第一届吉冈奖)、伊丹十三纪念馆等。
他的主要随笔著作有《走进建筑师的家》《走进世界最美的家》《去山里盖座小屋吧》《住宅读本》等。
在这本书中,中村好文拜访的艺术家,都是一些有自己独特优点的自由人。这些人有自己擅长的手艺和匠心,在小众圈子里很受欢迎。他们热爱艺术也热爱生活,打造出有自身特色的“手作私宅”。
作者中村好文的这些文章,之前是发表在杂志专栏里,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现在将这些文章,收录成册。
中村好文写文章的逻辑,也很有意思。大致方向是,在某某地方,住着某艺术家,做着某类作品,他的生活情形如何。
这样的写作顺序,就要比那些上来就要赞美这个艺术家有多大成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不仅如此,还会让读者对艺术家的私宅,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写作方式,更像是我们去好友那里闲聊一样。因为作者中村好文,本身就是建筑师,所以他认识这些艺术家朋友,也不感到奇怪。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共同语言。
那么我们也可以试着学习作者的写法,简单介绍下这本书的内容。
全文总共写了12位艺术家,目录上用不同的插画来代表他们。整体来看,艺术家都非常有特点。这样的标记方式,可以让我们很快地记住这个艺术家,主要是做什么工作。
每个艺术家的章节处,都画着房子的外观图和平面图。在介绍私宅的文章中,除了娓娓道来的文字,作者也采用了大量的照片,来对艺术家的私宅进行描述。
我想,作者喜欢跟这些人聊天。因为我们能够看出来,作者对于这些艺术家的生活场所和工作室,都非常感兴趣。甚至于很多时候,作者都会要求艺术家们,现场进行手工作业。
这种场景,用文字表达出来,也是让人感到欣慰。我们能够感受到,几个好友,围坐在一起,聊天聊地,聊聊生活聊聊自己。这日子,岂不快哉?
每一个艺术家章节后面,都附有后记。因为当时在杂志发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作者后续跟这些艺术家们的联系,都写在了后记中。
人是个感性的动物,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朋友记挂着你,给你写信,给你寄礼物,那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看到这些艺术家的私宅,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向往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朋友们的意见也是不同,有人说只存在理想之中,有人说有阳光有书有悠闲时光。
你看,大家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栖身之所是“房子”,容纳起生活才成为“家”。在当下,我们总是希望跑得更快一些。每个人压力都特别大,天天都在焦虑,总担心自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美好事物,还是非常向往的。这些艺术家们,他们就过着我们想要的那种生活。
他们更像是一个手艺人,把家和工作室合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也和工作混在一起。或许,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更加热爱他的艺术。
看着照片中,生活艺术家的私宅,远离喧嚣,回归自然。我们会感叹,好喜欢这种风格。其实,向往的生活,只需要一个理想的家。
你想成为什么样,你的家就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现在,你要不要问问自己的心呢?
我是杰克小镇,有两个娃的超级奶爸。总结分享育儿感悟,当个有趣的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