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的半生缘》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休·丹西 / 萝玛拉·嘉瑞 / 休·博内威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一):romola真是演什么像什么 从没见过这么灵的演员
dan绝对是个该死的双鱼座。让我想到宫里发现了晕倒在殿前的人鱼公主 王子觉得她是他独一无二的那一个小小孤女。mirah她哥长得各种像金城武。可是我就是觉得gwendolen好 她怎么自私怎么爱慕虚荣我就是觉得她好 谁让她那么美。dan只是因为发现自己是个犹太人然后母亲打趣才“自以为”自己喜欢上mirah了吧 她究竟哪里好?会唱歌?
她愣住之后说 i hope you will be very happy.想起很久以前kyoko说的お幸せに。她的眼睛真的非常美。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二):生活是一场剧 每个人都将各得其所
喜欢这个结局 没有女主配男主的传统的套路 life results from own choice
人不能把天下的好事都占尽-比如女主
生活归零也许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比如女二
优良的绅士教育除了是获得名利地位的手段,更是寻找人生信仰的动力源泉-比如男主
待人冷酷无情必然也遭到冷酷无情的对待-比如唐顿老爹
如果把它看成一部爱情电影 那么有人扮演情圣 有人扮演薄情人
就像剧中丹尼尔的母亲所说的 It is a talent to love. But I lack.
只愿自己多积累一点爱的技能 爱己 爱人 爱这一出平凡而深邃的人生剧场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三):Gwendolen,为自己的遗憾买单
人生的选择,尤其是女人对于婚姻的选择,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晰。Gwendolen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说,自己不懂爱情,也不想去爱别人。稀里糊涂的就嫁给了一个道貌岸然的男人,从此改写自己的人生。结婚之后经历了不幸,却想要寻找帮助。谁知道,这时候已经晚了。她爱Daniel,可是在他面前他却失去了自信和风采,所以她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如果Gwendolen没有嫁给Daniel,那么我想她会把Daniel迷得不得了,最后在一起。可是最后,说什么都晚了,这是她的遗憾也是很多迷茫年轻女性的结局,失去了本应该自己最值得爱的人。失去了Daniel,是她的遗憾,也是我心里的一声叹息。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四):人生不是一场赌局
这是一部非常美,却也非常现实的电影。其实每个人都是丹尼尔,每个人都是关德林,每个人都是米拉。因为我们面临同样的选择。关德林认为人生就像是赌局,而自以为擅长赌术却最终输掉了自己。如果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坚定的信念跟随内心的声音,如果怕别人的风言风语,畏惧生活的磨难,人生很容易成为一场赌局,而筹码每个人都有,那就是你的幸福。很多时候我们的家人朋友也会成为我们做出判断的“干扰”,尤其对于尚未在经济和思想上独立的女人来说。米拉则是关德林的反面教材,她出生贫苦,险些遭父亲变卖,绝望到想用死来解决问题。然而在丹尼尔的帮助下,她最终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歌手,也以其勤奋,善良,独立,信念获得了丹尼尔的爱情。对米拉来说,人生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赌念。因为她每走一步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她并不在意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没有赌注,又何来赌局呢?
末了,I shall live out the life in me.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五):我想歪了
对于剧情就不多做评说了,Daniel的情感转变太突兀这点大多数人都达成共识了吧。我说两点让我想歪的地方——
一是Grandcourt和Lush的主仆关系。Lush的言行实在不像是个仆人,哪有仆人对主人的事情处处插手的,以Grandcourt的性格竟然能容忍真的很奇怪。我刚开始一度以为Lush是掌握了G的什么秘密所以这么有恃无恐(难道阿婆剧看多了?= =),后来发觉其实什么都没,真诡异。
二是Mirah她哥对Daniel的“关注”,一见面就热情如火,凝视啊“我一直在等你”什么的,再见面就坚持要送人家到马车,还在桥上看Dan划船……我真的真的以为他对Dan心生情愫了omg(腐剧看多了我承认|||)。没想到他就是一犹太复国主义上身的狂热分子,想要拉Dan入伙而已orz。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六):你说过的每句话我都铭记在心
Gwendolyn 虽然傲慢,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她并没有做错什么。
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她不是平庸的女子。
她有充足的资本来展现自己的优秀和卓越。
就像她看到Daniel的时候,一眼就看出了他不是一般的男子一样。
她会看人,仅从这一点来讲,她从头开始就不是个没有思想的尤物,
可惜结果竟是如此残忍,让人叹息。
对于Daniel选择同为犹太人的Mirah,我还是难以接受。
因为这样Gwendolyn 就太可怜了......
而她本不应该得到这样的结局,
即使她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人。
Gwendolyn 最后对 Daniel 的信中所说的,
你说的每句话,我都铭记在心。
我想这是多么深情的一种眷恋,
这个男人一辈子留在了她的心里。
那要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会一辈子影响这位曾经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清秀佳人啊。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七):这别扭的剧情啊
这很显然只是丹尼尔同学变了心,或者他其实从头到尾就都只是想撩菜而已,你看当时关德琳劝他带她一起逃的时候他答应过么?
他愉快而高兴的接受了犹太人的身份,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选哪个犹太姑娘找个心安理得,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为我们的民族而战斗,说的多么好听。
关德琳的转变也有点奇怪,她是多么不可一世,她自己说,曾经以为这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我而存在,为满足我的欲望而存在,怎么突然你的欲望满足不到了,你就微笑着说你走吧, 别惦记我了,这算哪跟哪?
千方百计冒着也许是谋杀的罪名,看着丈夫在眼前死去,最后也没能得到你想要的丹尼尔,你就这么说声你走吧就算过去了?
还有空写信安慰(?)丹尼尔,这算啥?从天下唯我独尊到圣母玛利亚的转变不带那么快的吧?哪来那么简单的事啊……
其实最看不惯的还是婚后调情那几段,你不是怕那恶老头么?
那哪来那么大胆子光明正大调情?
最诡异的是最后一次和丹尼尔两人在家里客厅谈,那老头就坐在那里看着他们谈,左看看,右看看…………
他有那么大气度么?!他有那么大气度也不会这样了吧?!
嗯,好吧,我承认我就是发泄一下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Romola在这部里可比emma里好看多了啊,到底是年轻了7岁啊……虽然偶尔显得有点目光无神…………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八):关于两个年轻人的选择
象我爱很多BBC剧集一样,我很喜欢这部短剧,看剧中的人物们对爱情、生活、事业的选择,看命运的无常和无可掌控,就象看自己和周遭的别人……
一个年轻人究竟将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每种选择都会付出应有的代价~
丹尼尔跟关德琳是两个都在对未来追求、迷惘和选择的年轻人,两人互有交集,但交集只缘于一个英俊男子和一个美丽女子之间一见钟情的迷恋,再无其他,两人渐行渐远,命运很容易就将他们分开~
最终丹尼尔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不是他母亲为他设计的未来。丹尼尔真正爱的是米拉,从影片中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他跟米拉不仅有缘(包括跟犹太人有缘),而且他的爱跟他对未来生活和事业的选择一致~
关德琳经历了成长,丢弃了自私,相信那么一个出众、自信的年轻美丽女子,即使没有丹尼尔她后来的生活也依旧会精彩,得到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因为这部剧集,开始真正喜欢罗玛拉嘉瑞,她在这戏里真是美丽、灵气十足~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九):why don't you choose me
如果我是乔治.艾略特,我会怎么来安排结局呢?但我会希望关德林和丹尼尔在一起。即便两人在性情上有着诸多的不相似。艾略特设置的结局让我倍感惋惜,哀伤。最终最终丹尼尔还是选择了米拉。当丹尼尔告知关德林他要与米拉结婚时,我能深知关德林那刻低落的心情,然而她还是给了丹祝福。那时的她,身上耀眼的光环已经被打磨的柔和。曾经这个美貌年轻的女子,深得许多人的爱慕,如今却谦恭地向自己深爱的人祝福。也许这就是可悲的爱情,在对的时间里遇到错的人,在错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彼此擦肩而过。
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依旧体现着对女性深深的同情。关德林这样不凡的女子依旧是在命运中逆转。如果她出身更好些,如果她的家境能够满足她的骄横。是不是她便不会误嫁给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然而这些只能,并永远是如果。幸好最终,她逃脱了那个束缚她的枷锁,获得了自由。是的对她来说是一次重生,虽然她没有得到丹尼尔的爱。但是她开始改变,改变自己,去寻找认识新的自己。
虽然结局并不是合我的心意,但我也能明白艾略特这样安排的用意。丹尼尔,从小就不知自己的身世。一直缺乏自我的认同。当他得知自己是jew时,选择犹太女孩米拉也许是对自我的认识,与归属。
艾略特的小说总是会令我对爱情,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
Gwendolen:you know,all my life, I thought the world revolved around my hopes,my desires. Now I know the world goes on without me and my hopes, my desires mean nothing. Don't afraid, I mean to live.
ir hugo : She was the love of my life,the love of your life isn't always the one you marry. I would have done anything for her, anything.
《丹尼尔的半生缘》观后感(十):受难者的迷死力
小时候喜欢看这种戏,文艺、抒情、仁慈,现在半集就被酸得栽好几个跟斗,矫情、自恋,英国琼瑶。网上有讨论各种“pua式关系”,《丹尼尔》这种粗判是“受难者的倒pua”,一般发生在锦衣玉食的贵族,也就是吃饱了没事、正常的美女不足以吸引的那种人。
影史上“受难pua”经典有铁叔和梅姑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长堤上、大海边,年轻梅姑疯狂的一眼回眸既断绝了富贵风流的铁叔一生。《丹尼尔》米拉投水前的绝望凝眸与此如出一辙(ps我这个阴险的大人在这里不由多想)。
这是我们毒辣的现代人的困境,我那么爱的Hugh Dancy这里看来逻辑满头包,你那么圣父,你对米拉的供养关系却是事实。米拉疯了才会面对到手的高帅富还接受一个同工种有才华的穷画家的爱,打败美貌贵妇、一脚从贱民登天,这就是“受难pua”的力量。
我看不到格兰克真正的恶,除了他有个前妻,以及嘴唇又软又红还要演残酷的白瑞德,总之在丹尼尔的视角里,上流社会的宠儿、美貌才华样样出众的Romola Garai在显然很受宠的婚姻里痛不欲生,而丹尼尔的到来既为她生命中唯一的星,最后被两选弃一也要为认识了他而深感恩惠,仿佛被上帝开了光。
, 如果这部戏是比谁更会呻吟、哭泣,Romola Garai赢了,这个在the Hour里金发碧眼、丰胸长腿、聪明高效、英剧里难得一见的古典美人,那一通傻哭吓坏我了,我估计丹尼尔也是被她的丰盛情感以及身体吓退了,调调情,象所有风流公子一样充当骑士、买还首饰也就罢了,情感宣泄到没边儿这种事交给别人可不行。
Hugh Bonneville出现在这里很合适,英剧也不能都是《黑镜》、《皮囊》、《故园风雨后》,甜如蜜糖的《唐顿》和《丹尼尔》也是要的。
这部戏的本质是少年的身份认同,以自说自话的方式。不知有否人知道,英国历史上几乎开杀犹太人的先河,就是那个“长腿爱德华”、英格兰的本土君王。而丹尼尔这个犹太人本人的英国人“觉醒”之后就可以作犹太人的真实圣父、带领他们奔向东方追寻内心的麦加。当然,在乔治·爱略特的时代、在英国欧洲,能以自省的方式为犹太人张目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其实,迷恋的本质深不见底,朱丽叶特·比诺什为了一个死刑犯把丈夫和一切都搭上了(《雪地里的情人》),死亡的魅力大于一切。《法国中尉的女人》声名狼藉,而查尔斯和富裕平安的未婚妻在一起只有微微的生理勃动,而再会被全世界抛弃的莎拉,那次性爱却如惊涛巨浪。丹尼尔会因富贵美貌的关德林以他为救星而窃喜,而黑衣米拉没水前的死亡眼神,才“爱如潮水”将他吞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