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14 01:2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100字

  《当死亡化作生命》是一本由[美]约书亚•梅兹里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一):残酷的温情

  起初被这本书的封面和颜色吸引,以为是美丽的花朵,仔细一看,是心脏,也对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生命。 书中一条线讲述移植发展的历史,一条线诉说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无论在哪条线上,都有无数个医生坚定的身影伫立,他们经受过失败、经受过非议、经受过折磨人的不眠夜,但是勇气让他们坚持了下来,集体坚持的一小步却推动了社会进步的一大步,必须点赞。 我一定当不了合格的外科医生,无法恰当的打开和关上内疚的盒子,理性、担当、适时的忘却、适当的牢记,外科医生不易。全世界有无数人在等待着健康的器官救命,但是一个个完整的躯体死去,被埋葬,被火化,这是一种极度的浪费,但讲真,我为捐献者拍手,但目前还没有捐献器官的勇气,如果真能等到机械器官,3D打印器官,却又觉得失去了一个个悲情又温暖的故事,一切也都变得冷冰冰,器官只是器官,无法支撑起温情的人体。书中还有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趋势—异种移植,以后吃饭的时候可以多关注关注猪肝、猪腰什么的。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二):死亡的另一面

  

看完本书再看回封面,才发现图片是一颗心脏啊!这本书读得我很兴奋,作者用自己成熟的外科医师经历和患者的故事,再现移植的历史,让我对移植知之甚少也能看懂,有好几点感受。

1、对死亡的理解。以前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还有《死亡如此多情》,面对死亡、癌症、手术会恐惧,害怕与亲人分离,无法接受死亡,但是《把死亡化作生命》这本书真的让我理解到死后生命的延续(如果有器官移植),死亡不代表结束,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使命。

2、对器官捐献的理解。器官捐献这个词还是去年一位朋友和我说,他签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他的家人也签了,看到本书一半的时候我跑去和他说你那个决定真的很伟大!全世界人有一小部分人会同意死后器官捐献,也很少人知道到底要捐些什么,其实是只要是能用的器官基本都会被采集,眼角膜、心脏、肾腺、肝、一些骨骼、整个后背连到大腿的皮肤被获取,再被放到不同地方的不同人种的身体里,继续运作,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不能接受看到自己亲人那个样子,所以器官捐献者真的很伟大。

3、 从最简单的肾脏移植开始,到心脏,再到肝移植,从人体(尸体、活体)移植到异种移植(猩猩和猪),一些实验室在克隆出无α-gal表位的猪和通过基因编辑高产出的猪器官,未来或许异种移植会成为主流?读到异种移植的时候其实很纠结,如果以后移植的器官变得可以轻易获取,不用再等世界上某人的死亡来提供器官,甚至研制出越来越长寿命的器官,人们通过金钱就可以轻易更换一个更加年轻健康的器官,那么是否会有更大灾难?

4、最后回到作者,作者喜欢外科,喜欢移植,是因为可以解决问题,而不是长期管理、永远不会彻底消失的病症,在压力下保持平静。这与我之前看到很多原本从事医生但是转行(或者不赞同自己后代学医)的人截然不同,后者是看到癌症无尽的折磨与怎么都修复不好的疾病而停止脚步。移植先驱默里,在长达十几年失败的移植案例(死亡率很高)中度过,但他是虔诚的信徒,信仰是什么,maybe faith means not worrying.

5、抛开我们器官(其实我们都是组装人),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我觉得是勇气、超强的学习能力、平和的心(能在各种状态下保持)和自信。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三):移植外科医生:如果我放弃了,病人就没有希望了……

  

Reviewed by Rebecca Foster

在这本处女作回忆录中,一位外科医生回顾了器官移植的历史,回顾了他自己的医学教育和他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病人。

尽管这件事发生在十多年前,约书亚·梅兹里希仍然清楚地记得,他乘坐一架六座飞机——在一次暴风雨中,在半夜——去把一个死于摩托车事故的年轻人的器官取回来。天气非常恶劣,他不确定自己能否活到讲完这个故事。这一事件为他关于器官移植实践的广泛著作带来了戏剧性的开篇,证实了这确实是一项生死攸关的事业。

梅兹里希在新泽西州长大,现在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康奈尔医学院(Cornell medical school)任教以来,他一直在从事外科手术。

在《当死亡化作生命》一书中,他穿插了自己作为一名移植外科医生的故事,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手术背后的科学历史。对于梅兹里希来说,这段历史始于1894年,当时医科学生阿历西斯·卡雷尔为法国总统玛丽·富朗索瓦·萨迪·卡诺被无政府主义者捅死而痛心,他开始尝试重新连接血管,希望有一天类似伤害的受害者能够得到拯救。这本书穿越时间,把重点放在先进研究的生动场景上。20世纪40年代,荷兰医生威廉·柯尔夫发明了第一台透析机,英国生物学家彼得·迈达瓦推动了组织培养的研究,美国医生大卫·休谟将一个肾脏移植到病人的大腿上。

移植的历史——主要围绕肾脏、心脏和肝脏——一直是坎坷的。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一个又一个病人由于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术后感染或出血而失去了生命。第一例成功的肾脏移植是在1954年,那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之间的事。有一段时间,放疗和骨髓移植被用作移植病人的预处理(前者用来抑制免疫系统对异物的反应;后者在移植后增强免疫系统),但通常他们还是会死于感染。我们要感谢英国研究员Roy Calne,他从真菌孢子中开发出了环孢霉素。它提供了高度可靠的免疫抑制——防止病人的免疫系统攻击新的器官。

尽管器官移植现在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工作,但梅兹里希惊讶地发现,在器官移植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在移植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程序之间,过去了几十年。他的目标是永远保持对器官捐献拯救生命可能性的好奇心,他通过对一个典型过程的描述向读者传达了这种敬畏之情。在前一章中,他带我们一步步地进行了肾脏移植。尽管很难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解剖学和医学术语都不太了解的话),但这仍然是一个享有特权的局内人对日常奇迹的观察。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集中在作者所知道的移植病人和器官捐赠者。器官要么来自尸体(循环或脑死亡后),要么来自活体捐赠者。活体肾脏的使用寿命几乎是尸体的两倍,但梅兹里希指出,重要的是要确保捐赠者知道他们在疼痛和恢复方面的情况,而不是以任何方式被强迫。无私的捐赠者可以参加一个全国性的配对器官交换计划——由美国国家肾脏登记组织组织的史上最长的将不匹配的捐赠者与合适的接受者联系起来的链,涉及34人!

这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米凯拉(Michaela),她是一位年轻的白人女性,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他是一名年轻的黑人,死于一场与帮派有关的枪击事件,醒来后想吃汉堡最喜欢的食物。(细胞记忆科学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我还对梅兹里奇的同事内特的故事很感兴趣。作为一名见习外科医生,内特自己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由梅兹里希完成——但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在等待重做移植手术时,他在医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希望的鼓舞人心的演讲,尽管他当时病得很重。

偶尔我会对历史材料失去兴趣,尤其是因为我最近已经读了桑迪普·乔哈尔的《心脏:一段历史》一书中有关心脏移植的发展。我还对梅兹里希偶尔表现出的兄弟会成员式的幽默感到愤怒(比如,当他在听图帕克·沙库尔(Tupac Shakur)的演讲并讲笑话时,把外科手术称为“有胆量的”)。总而言之,我发现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讲述了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章节。梅兹里希在不同的叙述线索之间游刃有余,历史材料和自传一样容易理解。

我向所有喜欢医学主题读物的人推荐这本书,尽管它可能对那些与器官捐献有私人联系的人最有意义。例如,我患有多囊肾病,这是一种进行性遗传疾病,经常导致肾功能衰竭。我大家庭中的许多成员都从肾脏移植中受益,有一天我可能需要一个捐赠的肾脏来拯救我的生命。能生活在有这种可能的时代,我是多么的感激。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四):死亡之礼,来自器官捐赠者,及实验动物们

  生命之礼,不仅来源于器官捐献者,也是来自于无数实验动物的生命付出——尽管我们难以得知实验动物的意志。

全世界的法律,都不允许杀人的行为,也不支持伤害人。

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并被合法保护。因为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平等地只有一次机会。

在本书,我也无数次感受到生命的光辉。患者与捐赠者之间的种种故事,令我眼里常含泪水。

同时,我更注意到,医生在能为患者做手术前,也许曾在无数实验动物身上做验证。这些动物生命的逝去,又可否称为生命之礼?

我曾暗自思量,为了人类生命的救治与延续,而牺牲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值不值得?书中提到的实验动物,不仅有鼠类、兔子、猫、狗、猪,甚至有灵长类的猴。

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呼吁,在对传染病的风险、复杂的知情同意(这点看起来有些奇怪,毕竟很难想象如何获得灵长类动物或猪的同意)和动物福利问题有更多讨论和理解之前,暂停临床异种移植。”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和人类太相似了,我们无法做到养一群灵长类动物,只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器官。”

人们终于意识到,如果总是索取“灵长”动物的生命来为实验服务,并不是那么合适。

即使动物实验并不会,也不可能停止,但人们意识到,应当尊重动物的生命。

有人说,「只有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只有保障好动物的安全,才能够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直白地说,如果实验的动物出现了问题,无疑影响实验的结果。

在丁香园APP的「动物与组织学」板块,除了讨论如何解剖实验动物,也关注动物本身。有一个讨论帖——「也为实验动物立碑——谈如何善待动物」,有发帖人表示,因为长期照顾实验动物,产生了感情,不忍下手,最后让师兄弟帮忙解剖。而发帖的大部分学生或医生提到,感恩动物为实验的奉献,并呼吁从业者善待实验动物。

在1959年,英国的动物学家William Russell 和微生物学家 Rex Burch 提出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这一系统理论,在于以最高效的动物实验,来保证有效的科学研究,降低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饼减轻给它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安。

事实上,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日常养护等条例和理论都在不断完善。国务院在1988年就批准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并于2017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尽管活着时的待遇被重视了,我内心依然忍不住为这些实验动物哀悼。再多的「保护」条例,也免不了实验结束后要对它们处死。

但没有它们的牺牲,移植技术不会有现今的发展,人类的伤病会失去一大救治的途径。每个人都有机会是受益者。我的家人在几年前就接受过一次移植手术。

我对实验动物的执着关注,来自于个人十分认同的观点——人与动物,都平等地具有活着的权利。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则有很多不容置喙的情况。

我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却可以从自己做起。

依然很庆幸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奶素)。两年前我开始吃素,起因确实是不想吃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命。家里人从反对到无奈支持。现在餐桌除了肉食,一定会有几个纯素菜。实际上,如果科学地搭配素食,对健康毫无损害,反而有益。

生活中,我也几乎不使用动物制品。衣服、鞋子、饰品等等,除去动物原料制成的(贝壳、珍珠、猪牛羊皮等),我依然有很多的选择空间。

这里绝非标榜自己,只是践行了个人的生命理念,同时我也从不试图“指责或阻止”身边人对肉食、对美的追求。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认知,但最根本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或者对动物。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巴黎夜玫瑰”(ID: Bali5289),有改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当死亡化作生命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