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一):散文,是生命的故事1
·小时候,拦着爸爸妈妈多陪伴;
长大后,盼着上帝天堂多停留。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父母是归途,父亲在,我们还有山路;父亲走了,我们只剩水路。”
长大后,才知道,父母在、父母健在、父母不在,只一字之差,但失之毫厘。
父亲老了,痴呆了,而我假装他回到了孩童时代,像个家长一样迁就着他的小情绪。
他希望我们趁着假期好好放松,不用担心他的情况,那我就假装在附近办事,顺便来看他。但其实,不是因为要办事才来看望他,而是要来看望他,才会选择到这来办事。
我们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们狭小的自尊,不愿意去戳破那层窗户纸,生怕纸破了,人就没了,生活也成了泡沫。
“我一直刻意闪避的字眼,这老妇人竟直截了当地道了出来。如此清晰如此残忍。”
但熟悉的亲戚,往往会送上最致命的伤害。眼泪夺眶而出,便仰起头让泪水慢慢滑下,等着清风来擦干,然后继续择菜,听着父亲开着的电视声音,继续维系着生活,让最后的时光流淌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但是张晓风却用她温暖的文字来浸润,她说:“我所挽留不住的,只能任由永恒取回。而我,我是那因为一度拥有贝壳而聆听了整个海潮音的小孩。”
诚然,我曾经拥有过似水年华,也终于失去,但是时间不会磨灭烙在心底的记忆,且以未来感恩生命的馈赠。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二):平凡的生活也可以被童话
粉红的书面,粉红的书名,在没有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它是否也是一本描写爱情的相遇和离别的书。散文我很少接触,它是深邃的,优美的,它是文艺的,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字,它是让我不敢碰触的。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以反射出如此大的气场,可以成为如此美的文字,可以延伸出如此强大的含义。
在她的文章中,总是会出现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可是,当那些事物在纸上出现时,它们似乎就变成了一则童话,变得那样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实了呢!微云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诗,一阕不规则的小令;雄伟的阿尔泰山于她,则如古代恐龙一列长长的背脊;而变幻的星光,则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 ...那些在生活中被我们遗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纸张上闪耀,就在张晓风的笔下重现了它的魅力。
张晓风的散文有一种诗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的话,就是茉莉的白。为什么是茉莉?因为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栀子那般浓郁,但却令人心旷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时却又有一丝哀伤之感。
此刻委地的尘泥,曾是昨日枝头喧闹的春意,两者之间,谁才是那花呢?
今朝为蝼蚁食剩的枯骨,曾是昔时舞妒杨柳的软腰,两相参照谁方是那绝世的美人呢?
你所爱的,和你所恶的,其实只是同一个对象,只不过,有一个名叫“时间”的家伙曾经走过而已。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穿行
初识张晓风,那是在很早以前的《读者》(之前叫《读者文摘》)杂志,摘登了不少张晓风的文章,这也是很多大陆读者读张晓风的共同途径。
作为有些阅历和经历的读者,看这个题目就很吸引人。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和离别。回想我们从小而大的历程,一些人到来,一些人离开,有的人留下了痕迹,有的人无影无踪。如同坐公交车,上上下下,有的乘客有点印象,有的乘客只是路人甲,很少有人能陪你到终点。
我关心的几个主要的内容依次用关键词表述为:惜物,古今,角度。
先说惜物。张晓风回忆了老一辈人特别是父亲的俭朴,知物力之艰,不敢丝毫奢费,一个竹子做的衣服架子,用了几十年。其实,我们现在也知道惜物,但就是贪图享受,不知适可而止,也不是惜福,正所谓“福不可享尽”。
再说古今。张晓风由一首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人物写起,让人感觉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比如《不朽的失眠》写“枫桥夜泊”作者张继,高考落榜,返乡不能衣锦,凄惨之状不可名。如此之境,半夜写下传世不朽诗,谁又能说考上大学就比落榜者更好。
最后说说角度。无需讳言,台湾和大陆尽管同根同源,毕竟隔绝近半个世纪,看问题的角度、深度都有所不同。比如《你为什么拿这一颗》一文,同样的价钱,当然要挑个大点的水果,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但张晓风就是挑了一个小的,水果摊主的问题就来了:你为什么拿这一颗?读者也急迫地想知道张晓风选择这一颗的理由。张晓风解释说适合自己的就是做好的,够自己解渴的椰子就是最好的。最后的结果是,摊主少收了一个香蕉的钱。这样的篇目,还有很多,尤其是值得处于急剧转型期中我们的深思。
抛砖出去,盼玉而来。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四):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张晓风
现在出书热,很多年轻的80、90后新人都有在出新书,有的甚至一年可以出两三本,内容大同小异,即便是一些稍微年长的人,所写内容也与此有很多类似,看过几本之后觉得挺失望,所以像张晓风这类的纯叙事抒情散文已经很难看到了,也极少有人会花心思去出版这种可能不会大卖的书籍。
我觉得80后对张晓风这个名字应该是熟悉的,她的散文进过教材,也有被当做过考试的素材,像《敬畏生命》和《不朽的失眠》。我几乎没怎么写过散文,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讲行散而神不散,所以在阅读张晓风的文字,非常能体会到她的这种功底,她通常都会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一个让你为之一赞的见解或答案。
看这本书,你会非常惊讶于她对于生活中细节的观察和思考,作者的文化底蕴很深,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诗词,无疑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明亮的色彩。她的拟人手法,一些动词的使用,时常让我不禁啪手称好,也正是这些简短的词汇让整片文章不会因为大篇幅的叙事而感到乏味。
她写过很多文集和戏剧集,并且身上有着属于台湾那个年代文化女性的一种特质,就像席慕蓉和龙应台,当然大陆也有,只是台湾和大陆的背景到底是有些许不同,所以你看这些人写出来的东西,那种差异感也很明显。
这本书里大部分记录的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但是于琐碎中融入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和感想,而且字里行间有一种古典的味道。书的背后有余光中和席慕蓉对于作者文字的评价,而余光中的评价,让我觉得更为贴切。
书中的四枚书签做的挺漂亮,第一次看凤凰含章出版的书,字体略小,其余尚可吧。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五):那青春中不朽的风
那青春中不朽的风
年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比如读书。
也只有在年轻时有那么多的时间与心情去慢慢地读各种各样的文字,然后遇到、发现喜欢的作家。而年轻时读过的文字多多少少都会成为自己成长的印迹。
其实已经记不起,究竟是在哪里读过了那些文字,但是再遇到时,你会发现,原来你对它的印象是那么深刻。比如这位叫做张晓风的女子的《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我喜欢〉〈妈妈的羽衣〉。这样的文字一见便会倾心,再读依然意味悠长,大抵是那文字道出的是自己心底的柔软,唤醒了自己沉睡的文字情结。
上面提到的文章都收在《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文集中,再次重读经典,不禁感慨,时光流逝,而美好的文字不朽,就像年华增长,而青春不朽。
只要爱读书,只要喜爱散文,我想少有人不知张晓风这位台湾女子的大名吧。她的文字情感细腻,温婉如春风,可是你又分明能读出许多文字中的风骨,这样的女子有思想有见地,有风格,就像是舒婷所描述的橡树一样,虽然向往爱情,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棵树。
晓风的文字落笔到实处,同学朋友家人路人,只要所见即有所思所想,恰正是滴水里见世界。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在写作路上不辍笔耕的人,这是一个于生活细微处认真生活的女子。当然她本身就是大学的讲师,家学背景深厚,工作与文字有关,她的文字源泉自然有不竭之理。
女人写文,往往会不自觉地流于狭窄,但是张晓风的文有豪气,有底气,这与她自己的强大的文学功底有关。当然她也是柔软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透露着对人性的悲悯与关怀。她的文字只消读者自己去细细地读去细细地品。
当然除了散文,她所涉猎的其他题材也非常广,戏剧,杂文,说她是才女丝毫不过。
只有一点,不知是不是台湾的文字习惯与大陆的不太一样的缘故,或者是她对于古典的研究所致,她的文字有时带着明显的古文味道,稍显艰涩了一些。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六):温暖每颗年轻而孤独的心
很久没有读散文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散文。鸡汤喝的多了,总觉得油腻腻,而这本书却让孤独的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本书选入了张晓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写人记事的抒情哲理散文为主。是一本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文集。我们看到的是张晓风作品中空灵而又温暖人心的一面,本书文章写了自然的美丽和时间的残酷,写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牵挂,写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写了温暖,写了感恩,也写了领悟与释然。文中有剪不断的柔情爱意,也有无限的生之喜悦和死之苍凉。
看到张晓风这个名字,觉得有些陌生,可是翻开作品,却觉得像是在和一个故人在交流。文字如水,温婉却又力量,缓缓流入心扉。涤荡了这颗浮躁的心,温暖了年轻而孤独的我。难怪有人叫她国民知己,的确,她仿佛是每个读者的老朋友。
张晓风散文创作几乎伴随着她的成长,从少女到人妻的蜕变,从个人到家庭到家国的延伸,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感悟。如果说龙应台的《目送》聚焦于亲情,张小娴的小说关注于爱情,那么张晓风的散文可以说是写尽人间千种柔情与凌厉。写尽了生命中的温暖与凄寒,满足与遗憾,有感恩也有痛彻的领悟,生之喜悦与死之苍凉,在她的笔下都格外深刻而动人。
写爱情时笔下都是浓情蜜意,写亲情也同样朴素动人。
张晓风用她的方式为我们道出了一个女人朴素的爱情观,直到多年以后,我们每次看完仍忍不住点头称是。可以说,她是华语世界里最早的情感知己和闺蜜,用最简单的文字道出了我们心底共通的情绪。
这是一个匆忙的年代,也是一个人心浮躁的年代。太多太多的年轻人在这种焦灼中沉浮,年轻的心沉重而疲累,孤单又压抑,每一颗年轻的心都亟需慰藉。这种情感知己的暖心散文,这种体贴的温度正是每个年轻人需要和渴望的。读张晓风,正是在那些温暖的文字中,看自己复杂的心情被一语道破,让人们在前行的路上多了一点理解的陪伴和暖心的呵护。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七):“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打造别样生活
“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打造别样生活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买了两本,自己一本,给我妈妈也买了一本。这本书让人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享誉华人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和评论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家人到中国台湾。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和阳明大学。出版多部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被译成英、法等文字畅销全球。张晓风在散文创作方面,成绩尤为突出,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影响十分广泛。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情感细腻,读完令人动容。之后她不断创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在不断突破,在细腻饱满的感情之外,融入哲理,体现了家国情怀以及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察与思考。她曾以“可叵”“桑科”笔名撰写了许多观点独到而深刻的杂文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地毯的那一端》《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步下红毯之后》等、戏剧《武陵人》《和氏璧》等。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选入了张晓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写人记事的抒情哲理散文为主。是一本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文集。这本作品精选集包括《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刚好》《不朽的失眠》《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等,我们看到的是张晓风作品中空灵而又温暖人心的一面,本书文章写了自然的美丽和时间的残酷,写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牵挂,写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写了温暖,写了感恩,也写了领悟与释然。文中有剪不断的柔情爱意,也有无限的生之喜悦和死之苍凉。
有一篇文章《不朽的失眠》让笔者朋友感慨,写得出神入化,的确凸显大家风范。语言细腻而不张扬,给人一种柔畅、涓涓细流之美感。在不经意间,我们就会受到感染与熏陶。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他把张继那个久远的故事再次诗情画意般演绎了一遍,这个意境确实很凄凉,很伤心,很难过。但是,张晓风却用细腻的文笔、美丽的线条、勾勒出一张人生美好的画卷,且这张画卷非常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陶。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八):种种有情事
生于战时,8岁随父迁居台湾的张晓风老师,享誉华人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读她的散文,可说是享受起一些心灵的典雅与从容来了。
这一定缘于其是一名优秀的古典文学学者,古文功底了得的缘故,她的散文,在词藻之间总多见古典文词与诗句,兼之善用短语营造出一种节奏韵律之美,字里行间跳跃着一股灵动之气,又带着种种深沉的情感,多数篇幅还恰到好处地短小精悍,因而深受读者的喜爱与推崇当在情理之中。看腰封上说张晓风老师是“迄今入选教材最多的女性作家”之宣传语,就是人们喜爱她文字的最好明证了。
这众多“人们”当中,我就是其中之一了。
读《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这本书,看当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发现,尽是张老师日常生活起居中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这些生活里的平常情事,在张老师笔端下化成文字,却焕发出如星辰般温柔闪亮的光华,携着款款深情,迈着典雅之步向你我走来……
一篇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不朽的失眠》。这次高考没考好的考生,当你读过张晓风老师这篇文字,告诉你一千多年前写下不朽诗篇《枫桥夜泊》的张继——一位在人生大考中没有考好的落榜生,他深怀落泊折返途中,夜宿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客船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斯情斯景,使张继诗情涌现——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诞生了,一代名家诞生了。这于张继而言,是落榜成就了他不朽的生命存在,因为这首诗,我们都记住了他。所以啊,我们在人生不停的大考当中,纵使失败了也不必灰心。相信上帝关上了我们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千多年前的张继就是最好的证明啊!张老师以她的一颗悲悯之心,以一篇典雅小文传递出对暂时失意人的安抚慰藉,此情此心,令失落者心灵得到了多少安慰啊!张老师这样一种关怀众生苦乐的慈悲情怀焉能不使人感动乎?
整本书主要就是一些写人状物记事的抒情性哲理散文,有对家人亲朋的描摹,有对自然万物的描绘,有对小事的叙述,有对时间、生命的一些思考、领悟……通通这些文字,浸透着张老师对这个人世间、对这世间上的人一份深深的关怀与爱护,这样的文字,总会让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动。
于这本书里,张老师如此温婉地与我们说着种种有情事……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九):举重若轻的人生之茶
张晓风的文字清丽、素淡,读起来全无压力,就像是生活中遇到一位温暖的朋友,她就坐在你对面,顺手泡了一壶清香的功夫茶,一边小酌,一面聊天。而那一壶茶与她的文字一般,料如她笔下所描写的“陈茶”——“可以封入细致的瓷罐里,年复一年,不减其芬芳,只增其酽美。”
这本《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于别离》,集结了张晓风跨度较长时间段所创作的散文,虽然主题多元,但讲的都是淡淡的人生旅途中的遭逢小事,读来手不释卷。
她写人生,看似不沉重,实则举重若轻。她在书的开篇写时光匆匆,用了调侃的标题“有个叫时间的家伙来过”,带了一丝俏皮与亲昵,让人想起前几年大红大紫的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开场,虽然主题有些伤感,但在黑色的幕布之后却隐藏了一颗仍能够自嘲的幽默之心。她写自己的经历,写到陪“迂”了的老父亲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愁,与已然日渐颓败的肉体与精神,让这次回乡之旅变得格外沉甸甸。那些唤起的有关时光的回忆,跨过山水,融合亲情,写透人间的悲伤,却没有痛苦流涕的场面。有关生离死别,或因为战争,或因为衰老,终不能幸免,最终,张晓风找到了面对别离的方式,用同样沉淀了时光的诗词歌赋,来怀念自己深爱却已远离的老父。对于时光,张晓风多少是洒脱的:“原来,世事是可以在一回首之间成风成烟的,原来一切都可以在笑谈间作梦痕看的,那么,这世间还有什么不能宽心、不能放怀的呢?”
同样因为这份豁达,张晓风写失意的时候透露着一层诗意,如“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那个不朽的失眠。”在《不朽的失眠》一章,那些人生中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瞬间,如随眷出席的同学会,被取消的日程,或者临终前坚持换席的曾子,打喷嚏的邻居……最终,那些平凡的瞬间,幻化成了浪漫的诗,那是生活的另一面,是月落乌啼,是夜半钟声,是失眠的夜,却哀而不伤。
文如其名,张晓风的文字,同样如风般轻盈却有力。在《晓风过处》部分,张晓风将笔触转向风光与情感世界,她说:“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在月光、小溪、葱郁树木的映衬下,她陪伴我们一起涂完了《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而她的文字温润、传统、细密、简朴,让人读得心生欢喜。而到了书的最后一部分,主题则更为诗与远方,张晓风的古文底蕴足以让其旁征博引,同时让人觉得远近相宜,恰如其分。
张晓风的文,每一篇若是静下心来,都能读出其中的风韵,就像品茶,愈来愈有味,她的文字看似简短而随性,却涵着一股意蕴,那不仅是诗与远方,更是生命中的光。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十):散文中的情怀
曾听闻台湾的书是贵的,这本散文集《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还真不贵呢,才29.8。作者张晓风是台湾人,但是读了她的书才知道,她其实在8岁前是住在大陆的,还在南京读过小学。一个多么认真的女子,她记得南京那个小学的校长,记得她在升旗仪式上温和的笑容,当知道她也到了台湾并且在某个学校工作的时候,她便有了去见她的冲动。有事找她吗?没有,甚至为什么要见她,都说不出理由。可是,就是想见她嘛,想在事隔多年后再看到她。在大门口门卫阻住了她,不让她进入,要问她入内的原故,她果真是答不出来,只是说想某某某,那可是二十多年前的短暂的小学时期的校长,因为8岁之后她就去了台湾,顶多也就读两三年吧,可是她记得她的亲切,记得她的笑颜,在自己也教书育人十多年后,一时兴起去见了那个启蒙的校长,一起回忆了童年的时光。光阴背后的脸,藏着许多时光。时间一直在我们身边匆匆经过,带走一些东西,也留下一些东西。一锅米饭过了几天会变味变坏,给它改变的是时间。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酒,十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酒就变成了佳酿,叫“女儿红”,时间就像一个魔术师,它怎么对待你,要看你自己的态度。
作者张晓风原来出生在浙江金华,原来她也曾生长在江浙一带哦,不知道她的父母,有没有在地窖里给她埋下一坛好米酒。成年后的她如此优雅知性,散文的成就这样的高,都有多篇散文入选教科书,真是很难得了。
高考将过哦,张晓风有一篇散文叫作《不朽的失眠》,写给没考好的考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的是落第的张继,他落榜于考场,坐船返程,正是满心失意忧愁的离人哦,张继离过苏州,飘泊的船上他无眠对看江枫渔火,寒山寺的钟声飘到客船上,离人张继的愁绪落入纸下,感谢他的落第哦,感谢他的愁绪,感谢寒山寺的钟声温暖了张继,感谢他那个不朽的失眠之夜,最要感谢的是那首诗,意境何其优美,读来多么心动。
人生里偶然相遇,然后匆匆离去的故事。这是散文集《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怀。有些时光走了也就走了,好像了无痕迹,可是当阔别多年的同桌一个电话打来,满满的少年时光就都回来了,记忆里有许多珍藏,留给我们相聚的时候开启。
张晓风的散文是一只淡淡的笔,把来自生活的感悟、成长及时间的故事还有她自己的情怀,都落入纸上带给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珍惜这人世间的尘缘,珍惜自己渐远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