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是一本由廖信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一):想去台湾旅行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肯定有你喜欢的旅游路线。
看完之后,唯一让我佩服的就是偏远地区的小学校舍比政府办公楼漂亮。在这方面大陆还有一大段距离要追赶。
作者真的很爱家乡,从北到南,各个区县的特色都详细介绍。文青、民俗、历史、铁道迷各种旅游人群一网打尽。不但介绍热门的县市,还把一些冷门的景点放在你的眼前。还是用了当年流行的网路语言,拉近与大陆读者的距离。
把“池上便当的吃法”告诉铁道迷;“绕境路线”“送肉粽”这么珍贵的民俗完整的保留下来真的是功德一件,大陆没有的;玉里疗养院的悲情、云林沿海的穷差也是坦然放在大家的眼前。让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看、用心感受最真实的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二):笔记
基隆:老鹰 台北:台湾博物馆、博爱特区、诚品书店、台北101、袖珍博物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圆山饭店、美丽华汽车(情趣)旅馆、宁夏夜市(小吃)、台北故宫博物院、动物园 新北:猴硐(猫村)、十分(火车进街)、阴阳海(渐层式海岸线) 新竹:新埔广和宫(仙女壁画) 苗栗:龙腾断桥 台中: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9.21地震教育园区、镇澜宫绕境进香 彰化:南天宫(地狱)、军机公园、中山路第一市场(小吃)、摸乳巷、玻璃妈祖庙 云林:云林布袋戏馆 南投:日月潭、纸教堂(桃米村)、9.21震灾纪念公园、仁爱乡清境农场(羊) 台南:四草生态文化园(乘船游台江)、台湾历史博物馆、小吃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三):富有感情的一本书
读完了第四本廖信忠的书,深深地感觉到两岸太缺少他这样的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因为地理的隔离,历史的隔阂,大家不了解,有了很多的误解。因为不了解就会互相妖魔化。读廖信忠的书感觉到他是爱台湾的,也是爱大陆的。期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努力在两岸之间传递信息。期待有大陆人能扎根台湾,用台湾人喜欢的方式推介大陆。
书中的视角也很独特,不是普通的旅游书一样简单的介绍一些适合观光拍照的景点,穿插了一些历史时间,从古代,到近代的殖民时期,也有更近的民主运动。风景本来就应该和曾经经历过的岁月一同欣赏才有味道。全书像是身边一个热情的台湾人在给你娓娓道来他家乡的美丽景色,如果自由行带在身边一定很有收获。期待他的下一本书。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四):明年的约定
这本书很良心,从食、住、行、看等各方面对台湾的各个地方有比较深入的介绍,全书全彩页,包邮的服务做的也不错,书本很完整,对于我这种恋书式处女座来说很满意。
但是是否适合作为一本随身携带的旅游攻略呢?答案明显是不。一、因为书太大、太重,如果去台湾有想往大陆带物品的旅客背这个肯定是不妥的。 二、太具体,各地的景点全部都在里面,甚至还搭上了不少的背后的故事。个人觉得旅游还是要保留一点惊喜感的。 三、里面有一些风格类似的市,对于观光旅游者来说类似景点选一两个看比较实际,全部依照这个方向比较浪费时间,当然如果准备在台湾花半年行走的旅者,这本书倒是可以随身携带。
建议把这本书在去台之前当做大纲看,根据里面的描述选出自己想去的景点做功课。因为台湾旅游也有淡季和旺季,住宿这个大头会有变动,行的话大体方向上做了知道,细节上自己可以先看看公共交通工具。书上描写了很多风土人情和动人的故事,对于政事也没有避讳,彰显了台湾人媒体人的风范,不止这本书“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个作者也“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得很呐。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五):勉强算是个旅游参考
廖先生的书面向的读者都是大陆人,算是一个在信息不对称的地方,利用书本来输出一下台湾知识,比如之前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他的书总体而言,通俗易懂,价值不大。一方面网路如此发达,我们找到的信息远比他提供的多;另一方面,他提供的信息往往对我们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
这本书采用了“环台”的方式介绍了一下台湾的旅游景点,以及对应的历史和文化。倘若你按照这本书的介绍去景点旅游,你会大失所望。我于2019年中开始在台湾工作,空余时间走了台湾很多地方,期间参考比较多的就是这本书。看书中的描述,你会觉得此景点非常之美丽,壮美,甚至神秘,但是当你到了现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美好。台湾很多的人造景点,去了之后不会让你觉得有太多壮美。除了天然的山与海值得内陆人去感叹一下,其余的没有书中所称赞的那般。台湾的土地面积和地形,决定了它所拥有的有些自然风光在大陆也都可以看到,甚至比它还更加壮丽!
个人觉得最值得参考的是书中对文化的叙述,比如中秋烤肉,炸寒单,庙宇,殖民历史与建筑,日据时期与民国历史等等。
各位将其作为了解风景台湾入门的参考小册子吧。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六):读万卷书or行万里路的杂谈
读这本书的同时,恰巧在阅读卢文龙的《街角的老北京》。同是两个本地人写的关于家乡的书籍。风格大相径庭。
当然,此处所述风格主要偏指语言风格。老北京一书里全文可是地道的京片子,读的顺溜的时候仿佛在看北方语言类节目台本。而本书里“台北人心目中的...”或“台湾人眼中的...”亦俯拾皆是。
老北京那本书里满满的北方人风格,大气、豪爽:咱溜达到哪儿给您说道到哪儿;这本关于台湾,则遵从了绝大多数关于某地的旅行、人文介绍类书籍的行文方式,分区域,对重点景点进行了本地化的较为客观的介绍。(当然此“客观”是对比其他台湾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习惯得来的总结)
曾经,我们都曾幼稚过,亦曾或多或少地对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人文抱有各式各样的偏见。一如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少时曾经对宝岛抱有太多的好感,而随着我们“所见所闻”的增长,这好感或许会减弱甚至转化为负面...然而这一切关乎个人的、主观的、念想实则不名一文。
现在的我每每阅读此类文章,脑海里总会想起曾经听过一个香港人说过的人生感悟“读万卷书倒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别人的观点。我不能总在路上,也不会时刻在阅读。也许于今日的我来说,评述这两者实在太难,但同为我们认知这世界的一部分,个中的精彩也许正如你到过北京,领略过胡同儿里京味儿十足的京片子之后再来读这两本书,即使读的同样是汉字,您也能品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情趣味儿。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七):良心的台湾旅游指南--私人读后感
这本书读完后,廖信忠目前在大陆出版的4本书都读了,觉得这个台湾作者比较接地气又不失骨气,对大陆比较了解,比较懂得大陆读者的口味,写的东西也还算客观且通俗易懂。在我还没去过台湾,台湾只是一个遥远又模糊的概念时,他的书让我对台湾的历史与社会有了最初的认识。
大三上学期在台湾交换了半年,深深觉得自己对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应该不同于一两周走马观花的观光客眼中的台湾。自然,半年的体验也不可能和土生土长台湾本地人一样。台湾人眼里的风景是怎样的?作者以城市为单元介绍了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台湾回来半年后这本书才出版,回来快两年才读这本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书里满满的都是回忆,那些我去过的地方吃过的美食,大部分作者都有提及,连清大和交大之间的清交小径都提到了我真是要哭了!看完才知道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地方没去!要是在去台湾之前就遇到这么一份翔实的指南该多好。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是它不蹭爆款,会给你推荐许多只有台湾本地人才知道的好去处,还伴有相应的背景介绍,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习俗、轶闻甚至灵异故事(围笑)。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在台湾混过一个学期的人,推荐这本良心的台湾旅行指南给去过or即将要去or暂时没机会去台湾的你们。
啊啊啊啊啊好想台湾好想再去一次!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八):这就是台湾
台湾,在些许年以前是一个敏感词,即便是现在,也是不能够谈论过多,或者是知之胜少所以无法谈论。更多时候,则是通过类似廖信忠《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样来了解这个区域,了解它的地理风情,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了解它的过往与当下,预测它的未来。这多少算是一种悲哀,也算是不幸中的一幸,至少能够管中窥豹,知其一斑。
廖信忠这本算作是台湾旅游指南的书籍中,介绍了区域的行,住,日常常态,历史往昔,特别摘要一些常见的景点,以及说一些地方的所有的习俗,算是一本能够简单了解台湾的书籍。通读一遍,是能够将宝岛的轮廓勾勒,至少对它的城市有所了解。我未曾抵达台湾,却能透过书中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看到了台湾的世俗,看到灯火通明的城市,也能感受到游人罕至的郊区。从小听着歌里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各种旅游杂志看到的台北101大厦,流连在外的各种小岛屿,这些都是曾经对台湾的印象。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越来越多的人谈起这个地方,知道了它历史的简短,知道了它并非自古以来属于谁,更知道原来它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地方,有着行走缓慢的人群,有着拥挤的街头,也有着各种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廖信忠没有谈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或许是生怕触及没有必要的麻烦,或许仅仅因为他不过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个地方叫做台湾。然而,台湾对于大陆而言,不应该仅仅是了解其地理风情,更应该了解其社会的本性。我们一直在说,两岸同根同源,甚至当年柏杨先生说的“丑陋的中国人”也都被两岸的部分人所接纳,时至今日,台湾人是否还接纳“丑陋”的标签,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的话,多少能够解决一下当下我们还能看到的丑陋。
这不过是一本了解地理风情的书籍,不能要求过多,再要求过多就是读者的吹毛求疵了。我甚是感谢廖信忠的这本书所带来的美景美文,对于那些没有能够了解的遗憾,只能够透过其他的途径来获取。而我,只能说,看到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并不代表看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一个正在运转的社会。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九):这就是台湾
台湾,在些许年以前是一个敏感词,即便是现在,也是不能够谈论过多,或者是知之胜少所以无法谈论。更多时候,则是通过类似廖信忠《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样来了解这个区域,了解它的地理风情,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了解它的过往与当下,预测它的未来。这多少算是一种悲哀,也算是不幸中的一幸,至少能够管中窥豹,知其一斑。
廖信忠这本算作是台湾旅游指南的书籍中,介绍了区域的行,住,日常常态,历史往昔,特别摘要一些常见的景点,以及说一些地方的所有的习俗,算是一本能够简单了解台湾的书籍。通读一遍,是能够将宝岛的轮廓勾勒,至少对它的城市有所了解。我未曾抵达台湾,却能透过书中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看到了台湾的世俗,看到灯火通明的城市,也能感受到游人罕至的郊区。从小听着歌里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各种旅游杂志看到的台北101大厦,流连在外的各种小岛屿,这些都是曾经对台湾的印象。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越来越多的人谈起这个地方,知道了它历史的简短,知道了它并非自古以来属于谁,更知道原来它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地方,有着行走缓慢的人群,有着拥挤的街头,也有着各种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廖信忠没有谈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或许是生怕触及没有必要的麻烦,或许仅仅因为他不过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个地方叫做台湾。然而,台湾对于大陆而言,不应该仅仅是了解其地理风情,更应该了解其社会的本性。我们一直在说,两岸同根同源,甚至当年柏杨先生说的“丑陋的中国人”也都被两岸的部分人所接纳,时至今日,台湾人是否还接纳“丑陋”的标签,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的话,多少能够解决一下当下我们还能看到的丑陋。
这不过是一本了解地理风情的书籍,不能要求过多,再要求过多就是读者的吹毛求疵了。我甚是感谢廖信忠的这本书所带来的美景美文,对于那些没有能够了解的遗憾,只能够透过其他的途径来获取。而我,只能说,看到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并不代表看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一个正在运转的社会。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读后感(十):帮你把台湾玩绝了
这是我看过最酣畅淋漓的旅游手册,就像聊天一般如数家珍的聊这里有好吃的,那里有好玩的,还有各种风俗、文化、历史故事。轻松阅读的同时,勾起了许多探奇的冲动。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要源自于我真的很喜欢台湾,相信如果对台湾没有兴趣的话,那再怎么说也没用。但如果一提及台湾你只是想到日月潭和阿里山的话,也许也可以看看这本书,日月潭和阿里山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壮丽,但台湾一定会让你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作者的阅历,不光是那些有名的经典景点,更多的是把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都搜罗在内。虽然已经去台湾玩过十几次,有一大半的内容都很熟悉,但还是有近百条的体验想去尝试下。
也是作为对已经两年不能去的台湾一种思念,把这些新长草的地方记录下来,一来为未来计划,二来还可以画饼充饥。
其实原本我也有一些计划,诸如月光海音乐会、玉山登顶,作者并没有提及,但作者给了我更多的信息,为我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台湾历史人文的方式和途径。
最喜欢的也许是作者游玩的喜好很对我胃口。作者介绍的很多地方感觉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就像从镇澜宫跟着妈祖绕境进香,对于我来说最大诱惑也许是可以吃遍西海岸的特色小吃。
而且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八卦,就比如在台湾说“夜总会”可是有特殊含义的,还有永远不会平行的中山路和中正路的梗等等,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
当然,并不能说作者介绍的一定好玩,毕竟也是基于他自己的喜好。也许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也会有踩雷或者失望,也许这才是旅行的意义,一切都是未知的。
作为一个喜欢台湾的人来说。我想要的也许就像作者说的那句话,“现在外伞顶洲逐渐在缩小中,如果你真的连这地方都去过,那简直就是把台湾给玩绝了。”期待在有生之年能把台湾玩绝了。
202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