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兴亡史》是一本由[英]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一):读完此书后,我重温了一把古罗马电影
古罗马帝国存在于西方,后来伸向东方,和我大汉帝国有的一拼。事实上,二者在历史上还是有交叉的。
其他不表,只说这个将军,就是个能征善战的主,太像几百年前的霍去病。
我只是想说,为了了解他,我专门找了有关古罗马帝国的电影去看。比如《角斗士》《百夫长》等等好莱坞大片。时隔那么久,电影还原历史和小说家文笔还原历史,竟然别无二致。太神奇了。太让人惊叹了。
小说家的想象力,真是可以以假乱真的。佩服。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二):看进去了还是很引人入胜的
之前一直翻译情感类小说较多,这还是正儿八经翻译的第一部历史小说。和爱情小说差别很大。其中有几点值得推荐。
首先,内容详实。故事从贝里萨利乌斯最近小时候的成长讲起。三岁看老,从伟大人物的童年就能窥见他与众不同的心智。故事曲折离奇,贯穿了主人翁的一生。
其次,故事用了大量篇幅讲述贝利萨里乌斯毕生的几大辉煌战役。其中斗智斗勇的描写即可媲美中国的三十六计。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看到深处,妙趣横生。喜欢看三国和水浒的推荐一读。
再次,故事中对人物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十分真实,入木三分。帝皇的俄奸我诈,背信弃义。身为臣子的贝利萨里乌斯的死忠,等等,看得人总有一股意难平。
最后书中的爱情也是千回百转。除了贝利萨里乌斯的用兵智慧,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待爱情的态度。爱一个人就付出所有,并矢志不渝。尽管妻子的出身不好,结婚后还出个轨,但他一直对其一往情深,这一点的确打动人心。书中对他外貌的描写也可看出这是个长相出众的男人。既有颜,又有才,身居高位,而且对爱忠贞不渝,综合所有这些,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言情迷,我甚至觉得他完全附和言情小说的男主形象。非常完美。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三):让人脑洞大开的历史小说
对于历史,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实在是基础没打好,上学时期背诵的几乎所有历史知识都还给老师了,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仅是做学问需要历史知识,就是作为一种常识你也应该了解,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大架构之下,视野和胸襟也开阔了,我一直以为即便是理科生,对中国的、世界的历史也应有所了解,这样阅读的底子才厚实。
因为我的问题,我一直想恶补历史知识,于是读了一些历史书,包括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也觉得应该从小看一些有格局的历史书,但古代的世界历史方面一直是我所不擅长的,尤其是里面的名字就能把我搞晕,这次尝试《罗马帝国兴亡史》,却意外发现此书是一本历史小说,相比于历史书来说,文学化的书写更有趣,因为有了故事的底色,阅读也少了障碍,同时因为历史的底色,小说的内容也平添了历史的厚重。
我一直不反对把历史文学化,甚至有点喜欢把历史故事搬上荧屏,但前提是得尊重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能出现可笑的错误,尤其是那么久远的关于罗马的历史,尽管我的历史知识比较匮乏,但读《罗马帝国兴亡史》却感觉作者功力之深,能敢于把罗马历史故事作为故事背景本身就需要写作的勇气,而把罗马的战争、人物和历史事件穿插进文学故事,尽量还原或者呈现给读者非同一般的文字感受,甚至是想象的空间,更需要功力,所以在选材和布局上,我对作者是由衷的敬佩,因为作者本身也是一名史学家,而把史学与文学结合如此之好,凭借的不仅仅是功力了。
战争,总是能成就一些英雄,古罗马帝国的“战场”更不例外,罗伯特•格雷夫斯在书中借用一名帝国奴隶的口吻,宏观而细致地刻画了贝利萨里乌斯将军的戎马和悲情一生,在描述功勋卓著的将军的同时,巧妙融入人物的刻画、古罗马帝国社会风貌的呈现、精神文化生活的描摹、战争布局的营构、人物命运的状写等等,呈现出史诗般的叙述。真正有质量的历史小说,是经得起史实的考量、文学的品读的。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四):用文学书写历史
“贝利萨里乌斯七岁时,他的寡母对他说是时候让他离开他一段时间了。”平淡无奇却又直接地告诉读者,这本书关于一个七岁就要离开家人,到另外一座城市开始自己的人生的故事,似乎如果没有了这一次的离开,整个故事就会缺少了一个开始,缺少一个铺垫。或许这是一种美妙的开始,直接吹起了作者要挥军直入的号角。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是一本披着历史传记外衣的文学作品。罗伯特格雷夫斯以一名奴隶的视角来转述贝利萨里乌斯将军戎马沙场以及无比悲壮的一生,用文学的笔法带读者走回去那个早已经远去,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的时代,展现给我们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场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多少增添了历史的情趣,却也同样会遇到将历史事件写成文学小说。无疑,这本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小说,故事框架与人物多处有迹可循,却也有不少作者想象的故事以及历史上不曾存在的人物。恰恰也是这些故事的想象和人物,给这本书以及读者一种独有的惊喜和阅读感受,在作者的想象力场中感受历史的恢宏以及感受最后一位执政官的殊荣。
战争是这本书中极为重要的场景,也是构成整本书最为重要的框架素材。对远离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书写战争是一种挑战,何况又将其中的种种写得细致清晰。罗伯特格雷夫斯多少做得很好,甚至连女主人的说的“她情绪低落,只会成为他的负担”都能够如此细腻,或许他在生活中可能会十字绣。战争如此的频繁,它给罗马帝国带来了荣耀,也摧毁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对于战争的胜负,我多少比贝利萨里乌斯要来得轻松一些。对我而言,享受作者的宏观视角的描写以及微观的细节,对于一个阅读历史小说而言,一种阅读感官的享受要比对情节的熟稔要来得更有趣。
或者我要将司马迁从地底下召唤出来,告诉他有一位如此的作家这样来写一位掌权者。也许司马迁会觉得这是一则非常不错的本纪,是可以和项羽的一生描述能够匹配的历史书写。当我们阅读《项羽本纪》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想起在西方,也有着一个戎马一生,却落下悲情的罗马人?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五):一部经典的罗马帝国兴亡史
这部《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是著名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格雷夫斯撰写的系列罗马帝国史中的一部。七十多年前问世,至今畅销不衰,堪称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探讨了在简明的古典时代和浪漫的中世纪传奇时代的人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他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亚瑟王和尤利乌斯•恺撒大帝。虽然亚瑟王所属的年代比尤利乌斯•恺撒早一些,但是亚瑟王的基督教信仰却将他归于尤利乌斯•恺撒的几个世纪后。这是一个很有趣、很奇怪的现象。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虚构有时候就是这种纠缠在一起,让人不知所措。毕竟真实的历史已经距离我们很长时间了,有些历史材料很难流传下来,即使都流传下来,古人的眼光和我们今人的眼光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关注和记录下来的材料也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在历史记载不足的地方加上一些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必要的。这样的文学的真实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样的合理的历史推理和虚构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这也许是历史小说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
在这部历史小说中,作者塑造了最后一个获得执政官殊荣以及最后一个在战场上斩获胜利的罗马人——贝利萨里乌斯。这部历史小说的内容是相当详实的。这本书从贝里萨利乌斯的小时候的成长讲起。心理学特别强调一个人的童年成长经历,这本书在这一方面是有所关注的。他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在学校里,他的学习劲头就令老师满意,他在很多运动项目上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技巧。这一切预示他成年后的傲人成就。可以说,传奇贯穿了贝利萨里乌斯的一生。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贝利萨里乌斯一生所经历的几次重大的战役。从这些战役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贝利萨里乌斯的智慧。这本书的叙述者是一个家仆,是安东尼娅——贝利萨里乌斯妻子的仆人。他是安东尼娅的亲信,是她的父亲留给她的,他忠诚地服侍了女主人五十多年。而贝利萨里乌斯对妻子感情之笃也是本书的一个看点,也是正因为这样的缘由,所以这本书所记的故事是叙述者亲耳听到或是亲眼看到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了。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六):西方的英雄
罗马曾经也是这个星球上非常强大的一个种族,古罗马与古代的中国军事实力可以一拼,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军事上的交锋。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这本书是《罗马帝国兴亡史》其中的一部。之前已经拜读过其他的几部感觉里边的故事都非常的吸引人,故事情节也特别的真实能够还原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刚拿到《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就打开了。这本书讲述的是在罗马帝国的末期最后一位获得执政官的贝利萨里乌斯一生的成长轨迹。从他年轻的时候他儿时的一些举动包括后来在战场上的一些经历。总体来说这本书写的非常的不错,尤其是它里边描写的几场经典的战役看完以后真的是让我热血沸腾。中国有一句话叫“马革裹尸”这或许是每一个将军的梦想,贝利萨里乌斯是幸运的他做到了。 年轻时候的贝利萨里乌斯就表现出其不凡的性格,首先他长得非常的帅气用相貌堂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且他的学习劲头特别的足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截然相反。而且他的身体素质也是非常的不错,在很多项的运动当中都表现的非常满意这也为他日后能做一个合格的将军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贝利萨里乌斯出生在拜占庭帝国首都的西北部,虽然他出生在贵族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但是他所处的地方并不太平经常会遭到蛮族人的侵略。当然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因为他当地经常会有流血事件的发生导致这里的民风比较彪悍人们尚武成风,受当地社会的影响贝利萨里乌斯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 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当被贝利萨投靠查士丁尼的时候正是查士丁尼弥留之际。虽然他凭借帅气的外表很容易就入伍到查士丁的麾下但是在前几年的时候他过得并不如意,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几年的沉淀贝利萨更加的成熟再加上其表现出来的优秀军事素养及才干,敏锐的政治直觉很快就展露了头角。尤其是在战斗中贝利萨表现的非常的英勇。而另一支以利贝拉里乌斯为首的主力部队却表现得非常的窝囊,经常不战而逃。这更显示出了贝利萨的勇敢,最后他成功的接替了贝拉里乌斯的职位。 尤其是之后拜庭不停遭遇惨败的时候,这就更显示出了贝利萨勇敢。随着一场场战争来临贝利萨的人生也达到了巅峰。如果故事就这么一直发展下去贝利萨会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将流传千古。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加他的内心也越来越膨胀,开始中饱私囊战争所得来的战利品用来收买手下的人心建立自己的私人部队,甚至开始顶撞皇上。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和皇上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在他年龄增大以后终于彻底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看到这感觉内心还是有点儿痛苦的,如此伟大的一个人物老了以后却落得一地鸡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七):原作經典,翻譯是渣....
Robert Graves 英國知名的歷史小說家,許多年前其作品仿羅馬皇帝克勞狄自傳而寫的《I,Claudius》被改編成電視劇,曾廣受好評。最近重慶出版社將之引進,編成了三部曲,因應銷售策略取了不太相關的“羅馬帝國興亡史”的系列名跟書名:《羅馬帝國-神的統治》、《最後的執政官》跟《列王之傳》。光看書名應該還是看不出所以然,總之,除了第二本是以查士丁尼時代的名將貝利薩流為主角外,其餘兩部說的都是克勞狄。而最近Total War:Attila出了貝利薩流的DLC,於是我就選了《最後的執政官》先來看起。
說真的,出版社願意引進這樣冷門的書是很感人,但是既然都已經花了錢,為什麼不能再多用點心呢?先說翻譯好了,這個譯者光是語句不通順,前言不對後語就算了,連個奧古斯都,查士丁尼的頭銜都可以譯成國王我也甘拜下風了,更別提裡面的幣值還出現“美分”、“便士”,搞得我不知道是作者亂搞還是譯者瞎翻了。更別提那種萬年出現的“玉米”,哥倫布之前你在舊大陸找出來給我瞧瞧啦(翻桌)。當然,會搞成這樣編輯也是難辭其咎。錯漏字這些就都不說了....
對其他兩本我也不期不待,雖然還是會含淚買。
撇開這些不談,Graves這本書其實還是經典之作,所以對於被譯成這樣才加倍痛心。作者使用了一種常見的歷史小說寫法:第一人稱回憶錄-貝利薩流老婆的奴隸的視角來描述故事。這種寫法比起日本跑派作家不乾不脆的喜歡自己切進故事裡,來的讓筆者感覺好多了。
扯遠。
總之,本書描寫了貝利薩流的一生,裡面角色刻劃生動,從查士丁尼的奸詐多疑,到西奧多拉的剛強多智,還有納爾西斯的權謀善變等,還可以從中看出那個時代的動盪跟處於時代激變潮流中的那種震盪:古典時代的終結。劇情、背景都兼顧到了,堪稱是歷史小說的典範。
確實,查士丁尼在位是個有趣的時代,有史家稱此人為“最後的羅馬皇帝”,但他其實不太配的上這個稱號,特別是“The Great”。先不提在“尼卡暴亂”中,如果不是他老婆西奧多拉力阻其逃亡,他早就淪為一個泛泛之輩。光是從未上過前線,就夠讓他愧對列祖列宗,雖然晚期羅馬帝國的廢柴皇帝也大多如此,可是一個要追求歷史地位的,這樣太難看了。其豐功偉業,征服的國家都是運氣好撿到一個傻傻愚忠的貝利薩流才賺來的,而他從未好好治理過這些故土,不過幾年功夫就成為明日黃花。大概只有聖索非亞大教堂跟“查士丁尼法典”加減可以說嘴。難怪之前我讀過的一本《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會批評他“才是讓羅馬文明真正從西歐--義大利消亡的禍首”,因為拜占庭軍在半島上的混戰,嚴重摧毀了當地原本由哥特人所保護的舊帝國文明,也驅逐了這些深深羅馬化的民族,導致倫巴底、法蘭克等這些跟羅馬幾乎扯不上太多關係的人入主,舊帝國也就真正的變成回憶了。
看本書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讀者可以評價作者筆下的貝利薩流,然後也可以去找普羅柯比寫的《戰史》跟《秘史》--這個都已經有中譯本可以選--看看又是怎樣的一個面貌。畢竟這真的是個有趣的時代,只是常常被忽略。
與大家共勉之。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八):问天下谁是英雄
说起英雄,在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来的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场面,就如同我最近刚刚在手机里看过的国产电影《辛弃疾1162》。影片中辛弃疾从率乡亲起义到投靠起义军,从一介书生到驰骋疆场的将军,那份心怀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影片最后他率领五十多骑突袭数万人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南归的悲壮场景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属于东方历史上的英雄传奇,那西方历史中又有哪些的人物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本《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分享一下一位罗马帝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生。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格雷夫斯所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系列《罗马帝国兴亡史》中的一部,为广大读者倾情讲述了东罗马帝国一代传奇将军贝利萨留的戎马和悲情一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
出生在5世纪的最后一年的贝利萨留,小时候就展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一面。他在野外智斗恶霸,在学校里独树一帜,在宴会上唇枪舌战,他的勇敢与智慧为大家所折服,就如同书中写到的那样,“他具备了当将军的六个最重要的天赋——耐心、勇气、创造力、控制自己部下的能力、综合使用不同进攻武器的能力,以及掌握实施致命一击时机的能力。”
英雄立马战四方
从君士坦丁堡少年训练学校毕业的贝利萨留加入军队,从此开启他的戎马生涯。从训练新兵到战场厮杀,他身先士卒,锐不可当。在达拉斯之战中,他成为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一支波斯军队的统帅,让他永载史册。接着,他带领大军南征北战,远征迦太基,征服汪达尔人……在为帝国取得一次次胜利,不断赢得丰硕战利品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荣誉推向了巅峰。他被查士丁尼大帝任命为执政官,并特意为他铸造了一枚勋章,为罗马人民所敬仰。
不许英雄见白头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愿望可能是每个英雄都怀揣的梦想,可是在贝利萨留的身上终究没有达成,忠于帝王、忠于人民的他却受到了掌权者的猜忌。当他散尽家财期望可以继续装备那些忠心耿耿效劳皇帝的士兵,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锒铛入狱。当他失去光明,沦为路边乞丐的时候,人民为之愤怒,皇帝为之胆寒,而我们唯有一声叹息。
作者借用一名帝国奴隶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罗马英雄的传奇,既有精彩激烈的战场厮杀,也有细腻温婉的情感描述,更有对那个时代政治局势、社会风貌及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描述。这是一部人物史,也是一部战争史、年代史,让人读来回味不已。
“他是罗马人民的荣耀,是罗马帝国的常胜将军,但给他造成伤害的是他自己的陛下”。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没有战死在沙场,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这可能是每一个悲情英雄不愿看到的结局,凯撒如此,贝利萨留亦是如此。可正是这样的不完美,造就了属于他们的不朽传奇,让后世为之动容不已。这是作品的魅力,更是英雄的魅力。
想了解这位英雄传奇的话,尽在这本《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中。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九):公元六世纪,那位罗马最后一任执政官的夫人
人们常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是个显眼地标。 又人有说,有人一出生就是在罗马——这证明罗马是个好地方。 罗马究竟是什么? 是国家?是地方?还是城市? 这些名谚俗语中的“罗马”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一个小城邦。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的大道。 所以。此“罗马”即指那个能通向那个四面八方的显赫城市。 公元五世纪前后,日耳曼族群势力日渐强大,开始威胁罗马的地位。日耳曼族群中的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一直想要“通往罗马”。他喊出了那句著名的 All Roads Lead to Boma 公元407年,在西罗马帝国皇帝以反叛罪处死了名将斯提里科后,阿拉里克终于“通”到了罗马城。又过了几十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于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之手。 从此,罗马帝国虽然以东罗马之名而行,但帝国已没有罗马城。直到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再续辉煌。 东罗马与西罗马一样,源出古罗马帝国。但它比后者存在的时间要久得多。 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 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中最辉煌一段的在公元六世纪,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当属名将、最后一任罗马执政官贝利萨留。 在历史笔墨着眼于帝王将相时,《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独出蹊径,以执政官夫人身边的太监之口,“见证”了那一段历史,并给他的女主人安东尼娅纪录了完整的一生。于是,安东尼娅也成为我非典型读史的着眼点。 马车夫的女儿安东尼娅 安东尼娅出生于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其父是一名露天斗兽场的马车夫,名唤达摩克勒斯。 达摩克勒斯虽然是斗兽场中的马车夫,但家境应当不错。因为“我”这样的一名太监,前任主人租住的正是这位马车夫的房子,而且因为前任主人还不起房租,“我”才被抵给现任主人。 有房子出租,用得起太监之类的仆人,安东尼娅的童年,应该是无忧的。 然而,即使是马车夫,也有党争。斗兽场中也为“蓝”“绿”。马车夫在党争中自杀而亡,没有给妻儿留下什么遗产。 安东尼娅因为某一方大佬的某个带着预示性的梦,幸运地获得了父亲好友彼得的庇护。得以在戏院当演员谋生。 然而,这种“演员”其实类似于歌伎舞伎身份,她们常常出现在贵族宴会上助兴。 安东尼娅和她的闺蜜西奥多拉一起,周旋于男人间。 安东尼娅,她将要嫁给一位显贵 有个老巫师西洛斐尼坚,称安东尼娅,将要嫁给一位显贵,而且这位显贵,是“浊世中难得的好男儿”,而她的闺蜜,西奥多拉,命中要注定嫁给恶魔国王。 两个女孩,正在各种宴席上被各种男人揩油,且也在盘算如何利用男人的女孩,视这个巫师的话为溜须拍马的小把戏。 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西奥多拉果真嫁给了她的恩客之一,而这个恩客查士丁尼。居然正是史上有名的查士丁尼大帝; 而安东尼娅的姻缘,来得似乎晚一些。 她起先嫁给了一个结实富有的中年叙利亚商人。虽然在“我”眼里,这位商人,甚至不是比他寿命长的“我”的女主人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是,商人仍然认为安东尼娅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 这充分说明,安东尼娅在商人身上没有投注感情,只是施展了手段而已。 这位女主人的心,在年少时惊鸿一瞥的贝留萨利身上。 作者在讲述罗马历史的同时,插播了一条关于古中国丝绸的广告,两个神秘的修道士,万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桑叶与蚕,破解了丝绸的秘密,这与另一本历史书籍《丝》中的记叙不谋而合。 扯回来。安东尼娅凭这个天大的秘密与失散的前闺密、现王后西奥多拉重续前缘。 在古奥多拉的撮合下,在贝留萨利打败波斯人的胜利光环中,安东尼娅成为了贝利萨利的妻子。 安东尼娅的勇气与夫君相匹 在夺取轻马城的战斗中,随着夫君一同作战的安东尼娅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 贝利萨留出城与波斯人作战,这场战争异常残酷,贝利萨留的剑都用钝了,他用了一位伤兵的剑。这使得人们误会他已经战死在疆场。 留守在罗马城的安东尼娅不相信这个消息,她表现得极为坚韧,用视察驻守城墙的哨兵和检阅看守城门的卫兵来鼓舞士气,以及预防叛变后,她镇守在了弗拉米尼安大门处,直到丈夫满脸鲜血地从另一边进城。 安东尼娅的观察入微捣碎了哥特人的阴谋 罗马城的守卫并非易事,哥特人时时在想着破坏。 贝利萨留的部众前来报告,说是城里来了狼,在暗夜里发出红光。 安东尼娅在帝听说后,心生疑窦:如果来了狼,猎狗一定会叫唤,它们的鼻子很灵,能闻到一英里外的狼味。 她下令部众仔细搜查。 果然发现在沟渠边的砖墙上两个洞,守卫们掘开砖墙,发现了哥特人从沟渠里挖墙的印迹,所谓红光,只是他们丢弃的火把余光透出来了而已。 于是,缺口被封,哥特人的暗道被堵,阴谋攻城计划搁浅。 安东尼娅政治上的敏锐性 许是出于名利场周旋的经验,安东尼娅清楚,自己和贝利萨留的的地位与查士丁尼大帝密不可分。她以及夫君得到的信任很大和度上出于王后的维持。 在公元540年,贝利萨留攻陷东哥特都城拉韦纳之际,这位名将也使了一回诈,声称自己将政变,准备自立为帝,以此骗取敌人的信任。 当时贝利萨留如日中天,撇开查士丁尼是很有基础的。 安东尼娅曾经很隐晦地表示:你是不是已经做了理智的决定? 然而耿真忠心的贝得萨留表示,依然要做一个将军忠守誓言。 安东尼娅无法改变丈夫的心意,只好和他一起承受命运。 太阳底下无新事,战功赫赫的贝利萨遭到了皇帝的怀疑,被投监被审判。 王后闺蜜已死,安东尼娅只好和丈夫一同承受命运。 这位曾经轻浮算讲,而又勇敢聪慧的女子,陪同贝利萨留走到了最后。 她尊重热爱自己的丈夫。 在贝利萨留死后,安东尼娅,这位曾经的名利场中红人,变得非常安静,直到死去。
《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十):从富二代到阶下囚,罗马帝国最后的执政官——贝利萨留的一生
公元505年,弗拉维乌斯·贝利萨留出生在拜占庭帝国首都的西部偏北地方。作为一位贵族的后代,虽然家境优渥,但他出生的地方是当时蛮族人入侵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常年不断的异族冲突使得此地经济状况不如帝国其他地区富庶,却因战争频发而盛产武将和勇猛的士兵。先皇查士、现任皇帝查士丁尼都从行伍起家;名将利贝拉里乌斯布泽斯和库泽斯,勇猛作战的佛洛伦狄乌斯等,都出身于这个地方。
对于贝利萨留来说,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尚武的环境中度过的。特别是自从阿纳斯塔修斯执政末期,在新旧皇权更迭的动荡时期,拜占廷帝国北部领土小规模冲突频发,很可能贝利萨留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冲突。
少年时期的贝利萨留很可能也常听家乡同胞提起同样出身于色雷斯的豪杰们创立的功绩,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或许是在自己远大的理想的驱使下;或许是对当时担任帝国凯撒的查士丁尼慕名已久;又或仅仅是被家乡无休无止的动荡逼得迫不得已;总之,在他年纪还远未满18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奔赴君士坦丁堡。
贝利萨留去投靠查士丁尼的时候,正值先皇查士丁弥留之际。凭借着自己身材高大、英俊潇洒、举止得体的优势,贝利萨留很快就赢得了查士丁尼的青睐,很顺利地进去了他的麾下。
虽然在查士丁尼身边的头几年贝利萨留并未即刻展露头角,但他在日后所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和才干,敏锐的政治直觉,很可能得益于在查士丁尼身边几年时间的熏陶,他的努力和忠诚也得到冷眼旁观的查士丁尼欣赏。此时,这位日后拜占廷的名将还未满20岁。
从公元年佩萨门尼亚战役到公元年卡利尼库姆战役的这段时间是贝利萨留军事天才锋芒初露的阶段。在查士丁尼的授命下,年轻的贝利萨留参与了一系列主要针对波斯帝国的战斗。
公元526年至527年,拜占廷对波斯属国佩萨门尼亚展开进攻。贝利萨留虽然年纪轻轻,但在战斗中的表现却十分出色,而另外一支以利贝拉里乌斯为首的主力部队则不战而逃。因此查士丁尼在战后将利贝拉里乌斯撤职,升任贝利萨留。
在升任美索不达米亚军士长官后不久,由于波斯战事吃紧,公元528年,查士丁尼命令贝利萨留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撒努里斯沙漠附近建立明杜欧要塞,直接威胁波斯要塞尼西比斯。波斯皇帝卡瓦德派儿子薛西斯带领一支万人的军队前来阻止,双方在尼西比斯城展开大战。
这一战以拜占廷军队的惨败收场。波斯人将要塞毁坏后带走了所有的俘虏。战后查士丁尼立刻调整了帝国东部的军力部署,其中就包括将贝利萨留提升为东部将军并派遣有经验的老将赫莫杰尼斯协助他。
之后,这二人合力,于公元530年夏天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达拉战役中,依靠使用不同兵种的合力作战及巧妙的布阵大败波斯人,以报尼西比斯战役之耻,但随即又在公元531年卡利尼库姆战役中遭到挫败。这次战败让查士丁尼对贝利萨留相当失望,他将贝利萨留撤职,召回君士坦丁堡。
贝利撒留军事生涯的高峰从公元532年初镇压尼卡暴动起拉开序幕,直到公元540年他将俘虏的哥特国王维提吉斯(带回君士坦丁堡为止,包括他征服汪达尔王国和第一次意大利战争。
汪达尔战争和意大利战争无论是对查士丁尼或整个拜占廷帝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贝利撒留本人更因此获得极大利益,他在此期间也逐渐从一名“忠臣”向“重臣”转变。
依靠这两次战争,贝利萨留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在灭亡汪达尔王国时,他缴获了整个王宫的宝藏作为战利品;紧接着在平叛利比亚过程中,他又率军对叛军的大营进行了抢劫;还有在意大利战争中,他还缴获了数量庞大的财富。
凭借战争和抢劫得来的钱财,贝利萨留给自己装备了7000名全副武装的私人卫队。这样的做法,却也是查士丁尼最不愿意看见的。这样一支由骑兵组成的,毫无逊色于皇帝禁卫军的私人武装,对当时查士丁尼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除此之外,贝利萨留在对待查士丁尼的态度也变得略显强硬。与轻松获胜的汪达尔战争不同,意大利战争可谓艰苦卓绝。公元前537年,贝利萨留与哥特人在罗马城展开了一年之久的攻防战争。因为遭到了哥特人的大规模围攻,贝利萨留不得以向查士丁尼写信求援。虽然说是求援,语气之间却显得十分的不客气——“直至现在,我们所获得的一切,不管这事因为好运或是勇气,都已经到了极致,但今后我们希望还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希望你能够派来足够的士兵和武器,以便让我们能够以对等的力量和敌人进行战斗。”不仅如此,他还在信的末尾指出,如果贝利萨留在此牺牲的话,对皇帝的名望而言,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他用强硬的态度向查士丁尼求援,还和由宫廷派出的总管争吵不休。不仅如此,贝利萨留还不受军令,在没有查士丁尼的知情和允许之下,私自与哥特人签订和平协议。虽然这种公开违抗皇命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贝利萨留仍然坚持己见。他的声望在人民民众中达到了顶峰,甚至有威胁到查士丁尼的可能。
虽然贝利萨留从始至终都没有实质性的公开叛变,但是在客观上,他一直扮演着一位皇权挑战者的角色。
到了晚年,贝利萨留彻底失去了被皇帝任命前往战场的资格。不仅如此,在那时,拜占廷宫廷内部发生了一起由马尔塞努斯、塞尔吉乌斯和其他一些元老们密谋杀死查士丁尼的政治阴谋。谋逆者在被抓住后遭到严刑拷打,他们说出的共犯牵连到贝利萨留的两名家臣。
公元562年12月5日,皇帝举行了一个听证会,邀请了最尊贵的元老尤西齐欧斯,并当庭宣读了对贝利萨留免职的决定。贝利萨留怀着愤怒而非恐惧出现在审判现场。在为皇帝服务年后,皇帝宣判了他的罪行,而这不公正的判决因为主教在场的缘故获得了授权和认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贝利萨留被撤去了一切职务与特权,软禁在君士坦堡家中。
公元564年7月19日,贝利萨留被判无罪释放,查士丁尼也恢复了他的名誉和职位。但此时贝利萨留早已心灰意冷,郁郁寡欢。仅仅过了八个月,他便在家中病逝。他死后,大部分财产和从哥特人以及汪达尔人手中夺得的战利品全部落入了皇帝的口袋。这一位罗马帝国最后的执政官最终得此凄凉结局,与他生前获得的巨大荣耀全然不相符,令后人唏嘘不已。
这让我们不仅想起了中国清朝时期的名将——年羹尧。这位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与隆科多并称为雍正左膀右臂的年大将军。
却因为身份地位的日渐抬高,志得意满,过分骄纵,对皇上毫无尊敬之意。1725年3月15日,因为天上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逮着这样的机会,朝中大臣肯定想趁此机会对皇帝表示恭贺,年羹尧也不例外,连忙向雍正呈上贺表。
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紧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看到年羹尧失宠之后,大臣们纷纷倒戈,竟开列了年羹尧九十二条罪状。
就这样,这位清朝时期的常胜将军被赐狱中自裁。他的遭遇就和罗马帝国的贝拉萨留一样,曾经是人民心中的荣耀,是国家的顶梁柱,唯一对他们造成伤害的,竟是自己的陛下。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