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是一本由邹剑川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烟火》读后感(一):人间烟火,生命的一角
世人皆云仙子不食人间烟火,故能脱胎换骨。在《西游记》的末尾,一代吃货猪八戒居然在成仙后“脾胃一时就弱了”’,吃几个馒头也要“胃伤”。成仙倒是个减少开销的良方,因为出家人四大皆空钱包也空空。但是从不食人间烟火那一刻开始,人生的乐趣便损失了一大半。
我想象不出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就算不是面黄肌瘦,也得是面带病容。最起码也是个“到底意难平”。我很少饿,但是我永远会馋。
如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便是在吞口水,像是许三观一家人在被窝“吃大餐”一样。我随着作者游遍大江南北,那些深藏在街头巷尾的美食就在我的面前散发出香气,但却并不是触手可及的。如同有一只手触碰到了心底的痒处,却不肯搔上一搔。
我不敢在饿肚子的时候看下去,那如同是最残忍的酷刑。就算在吃饱之后,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仍然被四面八方渗出的馋意笼罩。饥饿是最容易治愈的,但是从饥饿之上衍生出的馋几乎是无药可救。那种感觉优雅而又暴力,能让人们不知不觉之间陷入饕餮的罪恶中。
这是一个吃货的觉悟。为了吃一顿像样的早餐,我不惜跨越半个城市。为了一瓶心仪的葡萄酒,我几乎踏破了家乐福的门槛。偏偏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作者所说,怀着十二万分的热情去朝圣,得到的却往往是深沉的叹息。而漫步于街头巷尾,却往往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惊喜。
这是吃货与吃货之间的共鸣。这也是只有吃货才能听懂的交流密码。而只停留在饱和饿之间的吃客们,吃什么都是一样的。他们最多可以评价出几句“好吃”“不好吃”而已。
所以我对很多明星参加的所谓“美食节目”不以为然。吃什么都是“入口即化”,你当人家大厨们呕心沥血的作品都是mm巧克力豆呐?
越来越多的人对滋味的观念开始淡薄,于是电烤箱电烤炉电饭锅之类的方便器具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工具是不能替代人间烟火的地位。要么为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柴会放在第一位呢?
没有柴,就没有烟火,也没有泛着淡淡木香的柴火饭。果木烤鸭之所以味道上佳,这完全是柴的功劳。所以荔枝木烤出的鸭子有着不同的吸引力,而把柴里放上甘蔗渣,则又是一种更复杂的滋味。那些百变的滋味被烈火颠覆重组,再附着于食物表面,最后才在我们的舌尖绽放出不一样的风姿。
所以人间烟火永远是我们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一角。就算科技日新月异,也没有什么能将它取代。
《人间烟火》读后感(二):人间乡愁最有味 —读《人间烟火》
人间乡愁最有味
—读《人间烟火》
毛臣
大多文人都嗜酒如命,诗仙李白早有前车之鉴。这喝酒自然少不了美味佳肴,文人爱吃会吃,似乎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定律。然而,能把吃的“味”讲透,讲出不一样的味道,很少,很难。
近日,读青年作家邹剑川的美食笔记《人间烟火》,让人彻头彻尾的坠入了人间乡愁的港湾。美食的作品不少,但是真正能让人一口气有欲望读下去的不多。在网络电子书大行其道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一本纸质的书,必然有足够说服自己的理由,放弃电脑、手机的睡前习惯,让一颗心夜晚在美食文字里徜徉。他的文字不高深,但接地气,食人间烟火,读来有趣有情有味,更有情怀。每一篇,都带着对过去人事风影的缅怀,以及对时代变迁美食不再的遗憾。
说到有趣,可从邹剑川的文字里信手拈来,《沙河西瓜》里说道少年偷瓜时,被瓜农“追捕”时候仍手抱西瓜,左右脚各盘一个西瓜踢足球一样逃跑,贪吃之态跃然之上。少年时偷瓜的画面,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那天真无邪有趣的样子,瞬间让回忆复苏。邹剑川“三瓜”杂耍式表演一度成为当年十里八乡的笑料,其外公数十年如一日的不厌其烦的讲述这一桥段,他已经讲了三十多年,邹剑川还希望他能讲三十年。而说到外婆菜,邹剑川已经10多年没有吃过了,他说外婆已离开十余年,大段的省略号后,沉默。一本美食书,用有趣的往事却调出了浓浓的乡愁。
说到有情,邹剑川在《一碗面的爱》里写道北漂潦倒的哥们吃泡面,风光时候曾把人民大会堂会议厅租了三天开会;幼时给妹妹做面条,赢得一脸崇拜,恋爱时如法炮制给女友做面条,又赢得一颗芳心;一碗面里都是人生经历与故事,长大后,邹剑川再给妹妹、前女友做面条吃,却已物是人非。妹妹说,当年实在是没什么可吃才觉得好吃,前女友说当年是因为喜欢你才觉得你做的什么都好吃。日子变了,可不变的情感还在邹剑川的心里久久不肯散去。犹如《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在吃马冬梅做的一碗面条时百感交集,热泪滚滚。
说到有味,位于大别山区的《罗田吊锅》,这种原生态的野味自然不同大酒店的山珍海味,它自然的土气里却包含人生百般滋味,闻所未闻。有一年去邹剑川工作所在地鄂州,初婚的他携妻子带我去江对岸的黄冈,吃野味,就是这罗田吊锅。冬夜寒冷,久不见面的朋友就着一口吊锅把酒言欢,畅叙人生种种,犹如当年作为单身屌丝的我们,在武汉虎泉卓刀泉一带,喝着小劲酒,吃着酸菜鱼火锅,全然忘记了生活的艰辛与人生的艰难。患难之时的朋友交情,就如这吊锅一般原生态的纯正,有味,接地气。
若干年后,我们虽已天各一方,各有家业,但因美食而串联起来的记忆,却如一杯老酒越来越香醇。苏轼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我说:人间乡愁最有味。
《人间烟火》作者:邹剑川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9-1ISBN:9787563943890
作者系湖北籍青年作家,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美容整形医疗行业CEO,娱乐经纪人、广告策划人,现代印象文化广告总监。
《人间烟火》读后感(三):人间乡愁最有味
人间乡愁最有味
—读《人间烟火》
毛臣
大多文人都嗜酒如命,诗仙李白早有前车之鉴。这喝酒自然少不了美味佳肴,文人爱吃会吃,似乎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定律。然而,能把吃的“味”讲透,讲出不一样的味道,很少,很难。
近日,读青年作家邹剑川的美食笔记《人间烟火》,让人彻头彻尾的坠入了人间乡愁的港湾。美食的作品不少,但是真正能让人一口气有欲望读下去的不多。在网络电子书大行其道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一本纸质的书,必然有足够说服自己的理由,放弃电脑、手机的睡前习惯,让一颗心夜晚在美食文字里徜徉。他的文字不高深,但接地气,食人间烟火,读来有趣有情有味,更有情怀。每一篇,都带着对过去人事风影的缅怀,以及对时代变迁美食不再的遗憾。
说到有趣,可从邹剑川的文字里信手拈来,《沙河西瓜》里说道少年偷瓜时,被瓜农“追捕”时候仍手抱西瓜,左右脚各盘一个西瓜踢足球一样逃跑,贪吃之态跃然之上。少年时偷瓜的画面,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那天真无邪有趣的样子,瞬间让回忆复苏。邹剑川“三瓜”杂耍式表演一度成为当年十里八乡的笑料,其外公数十年如一日的不厌其烦的讲述这一桥段,他已经讲了三十多年,邹剑川还希望他能讲三十年。而说到外婆菜,邹剑川已经10多年没有吃过了,他说外婆已离开十余年,大段的省略号后,沉默。一本美食书,用有趣的往事却调出了浓浓的乡愁。
说到有情,邹剑川在《一碗面的爱》里写道北漂潦倒的哥们吃泡面,风光时候曾把人民大会堂会议厅租了三天开会;幼时给妹妹做面条,赢得一脸崇拜,恋爱时如法炮制给女友做面条,又赢得一颗芳心;一碗面里都是人生经历与故事,长大后,邹剑川再给妹妹、前女友做面条吃,却已物是人非。妹妹说,当年实在是没什么可吃才觉得好吃,前女友说当年是因为喜欢你才觉得你做的什么都好吃。日子变了,可不变的情感还在邹剑川的心里久久不肯散去。犹如《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在吃马冬梅做的一碗面条时百感交集,热泪滚滚。
说到有味,位于大别山区的《罗田吊锅》,这种原生态的野味自然不同大酒店的山珍海味,它自然的土气里却包含人生百般滋味,闻所未闻。有一年去邹剑川工作所在地鄂州,初婚的他携妻子带我去江对岸的黄冈,吃野味,就是这罗田吊锅。冬夜寒冷,久不见面的朋友就着一口吊锅把酒言欢,畅叙人生种种,犹如当年作为单身屌丝的我们,在武汉虎泉卓刀泉一带,喝着小劲酒,吃着酸菜鱼火锅,全然忘记了生活的艰辛与人生的艰难。患难之时的朋友交情,就如这吊锅一般原生态的纯正,有味,接地气。
若干年后,我们虽已天各一方,各有家业,但因美食而串联起来的记忆,却如一杯老酒越来越香醇。苏轼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我说:人间乡愁最有味。
《人间烟火》作者:邹剑川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9-1ISBN:9787563943890
作者系湖北籍青年作家,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美容整形医疗行业CEO,娱乐经纪人、广告策划人,现代印象文化广告总监。
《人间烟火》读后感(四):一个人的美食传奇
一个人的美食传奇
暖胃暖心的烟火滋味
——读邹剑川的《人间烟火》
文/吕峰
自古以来,文人是爱吃的,也是会吃的,如果列举的话,可以列出一长窜的名字,其中不乏闪耀千古的名字,苏轼、倪瓒、李渔、袁枚、郑板桥等。雅人邹剑川也是一个将美食进行到底的痴人,他的《人间烟火》不仅是一本暖胃暖心的书,也是他一个人的美食传奇,能把你带入一个滋味无限的美食世界。
湖北省自古以来就是美食汇聚之地,鄂菜是中国的传统名菜。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邹剑川对家乡的美食念念不忘,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忘为家乡的美食扬名,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北的美食,进而去享受它们的美妙滋味,如《襄阳大头菜》、《太和千张》、《罗田吊锅》等等。在这些包含浓浓乡情乡思的美文中,他向人们介绍了一些行将消逝的饮食习俗,不仅唤醒了老人心中深埋的记忆,也让年青人可以了解故乡的味道,如《腊日灌肠格外香》:“随州灌肠可红烧也可烧烤,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我小时候常喜欢在河滩生野火,烤灌肠。烤到皮焦油出,享受野外烧烤之乐,倾听河滩的百鸟鸣唱,百虫欢歌,那真是人世间最大的乐趣。”
苏轼曾言“人间有味是清欢”,邹剑川对植物的藤花果茎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闲暇时,泡上一杯清茶,品尝一盘春盘素菜,再啃上几个瓜果梨桃,心情是无比的舒坦。在《人间烟火》一书中,邹剑川用一种近乎精致的笔墨写下了一篇篇清新雅致的美文,让人品读之后,嘴腔里也有了挥之不去的清香滋味。如他在《红薯藤子》中写道的:“红薯藤子是一盘饱含春意与植物清新的菜,它来自天然的食材,它晶莹如玉,它新鲜爽口。它略麻,裹挟着微苦的汁液,它清脆,如果带点皮会有嚼劲。这是一道亲近自然的菜,也是一道让你肠胃和舌尖品尝到春天味道的菜。”
品读《人间烟火》,就是品读一位美食达人的独属食经,它让你明白,美食不仅仅能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更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也足以让你轻易就获得一份妙不可言的享受,美哉乐哉!
作者系江苏徐州作家。
《人间烟火》读后感(五):顾长安:九份烟火一份愁—读苏白新书《人间烟火》
顾长安:九份烟火一份愁—读苏白新书《人间烟火》
顾长安
认识苏先生,纯属偶然。
作为资深文青大妈,人前拿捏着一份矫情,会说,缘分啊!背后私下里撇撇嘴,说,其实是猿粪。不过就是某一天无意中发现身在了某一个新群中,然后总能看到一个有长长定语头衔配着恍惚是帅哥头像的人上蹿下跳,不,文人说是舌战群儒;俗气一点说是撕逼。
但仅仅是他那一串串的近期计划、从业简历、现时职位,已然闪瞎众人的钛合金狗眼。
是的,苏先生成功颠覆了霸道总裁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但用他的话说,是我们这些人无法接受一个活生生的霸道总裁就这样出现在身边,还不甩你的现实。
都说文如其人,其实这话并不准确。很多时候单看文字,你无法想象文字背后的那个人的真实模样。这话尤其特别适合苏先生。
就如没看他文字之前,我实在想象不到这样做人高调、言语犀利的人,写起男欢女爱来居然也有一份内敛的细腻柔情。
说远了,其实今天想说说苏先生的新书《人间烟火》。
惯常高逼格的书名,配着浅淡的底色,还没翻开,已然迷蒙了双眼。有一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的宁静致远的意境。
想起自己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养姑娘,一路堕落成满面尘灰烟火色的黄脸娃妈,不胜唏嘘。倘若日常饮食,也能有一份看人间烟火的淡定从容,世间又何来这许多的怨妇?但唐人有诗说“贫居往往无烟火”,所以那一份缭绕,合该是幸福的代名词。
虽然也做得出几样精致叫人称赞的美食,但我并不是一个吃货,从不挑剔饮食,保持日常身体所需即可。所以,美食对我向来没有什么吸引力。叫一个常年需要保持身材的人去翻看一本美食书籍,无异于让一个厌食症患者吞掉一个巨无霸汉堡,还是加长尺寸的那种。
但是,这本书还是成功的吸引了我。
大约彼此年纪接近,苏先生美食背后的沉淀的人情往事,尤其的能叫人共鸣。
很多美食,无关乎地域。等到你看到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哦,原来相隔千里之外的人们也在吃着。
豆蔻年华时曾经陪我一起早起吃汤包的那个人,早已经移情别恋;跟我说青菜不能叫做白菜的那个人,却如同我爱过的牛肉面一样长情陪伴。他的母亲曾坐在灯下细细的剥去红薯藤上的丝,就为了给我炒一盘爽口的小菜;看到家乡的徽菜,会突然鼻头酸涩,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动。。。。。。。
细细的看下去,在每一个食材里,似乎都能寻到自己岁月的倒影。熟悉的名字,一瞬间就想起深埋在记忆里的味道。也会感慨,怎么有人记忆这么好,吃过这许多的东西,记得那一道道的菜,写得出如此的活色生香?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中土到外邦,从吃到喝。。。。。。土也土的有趣,洋也洋的兴味,当是案头一本值得常常翻阅的书。
旷达的文字,真诚的情感,是属于男子特有的一种品评,却能给人一种别样的人生体会。当为人妇,洗手作羹汤,做的不是一顿饭,而是一日又一日宁静的岁月。那些闪过在眼前的香气,不是吞食瞬间的满足,而是唇齿后岁月留下的细微的感动和一份深情却不哀伤的乡愁。
那炊烟起处,有等你归途的亲人,有陪你吃饭爱人,有路途里给你一段居家温情的陌生人,无论宽居或斗室,便都是人间最好的地方。
作者系晋江中文网签约作家,印象文化高级策划编辑,旅美作家,现居德克萨斯。
《人间烟火》读后感(六):《人间烟火》是一桌文化盛宴
《人间烟火》是一桌文化盛宴
文常州何人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印记,往往能折射出她的历史与文化,那些最为深厚的底蕴,永远扎根在老百姓餐桌上的鲜香里。常州有一个餐馆老板说过:会吃的人很多,会吃又会把吃写出来的人不多。邹剑川老师是一个会吃会写的“文人吃货”,他的《人间烟火》一百零二篇16万字的“味道”,以个性化性文化的华丽篇章,不仅见证了楚天及其中外饮食文化的此起彼伏,更是见证了新时代乡土美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鲜活地上演着属于这个地域独特气息的饮食生活。
传统美食,能够拨动人们心底那根柔软的心弦,让浮躁的味蕾在千年餐饮经典的浩瀚当中沉淀,《人间烟火》就是这样睿智地选择在挖掘古典美食文化,传承餐饮民俗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科学饮食和烹饪手法,创新并引领新潮流的味道。《人间烟火》每一个章节都是有故事的地域味道
细细品味《人间烟火》,那一句无心的话语、一段无目的的解说,或是一道带着精华味道的滋味,都能让我瞬间柔软,满心沉浸。让我执着的一种美食的味道,一种家乡的情结。
也是的,每个人,关于人间烟火最初的记忆,应该都是来自那样一个忙碌的身影,她站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端出来鲜香的味道,沉浸着期盼与浓情。她的名字叫“妈妈”,于是你觉得再也没有人比她更懂你的味蕾。《人间烟火》就是这样一本承载着众多吃货温暖与甜蜜的作品,将那些生活的片段珍藏在经典美肴的鲜香里,精彩细节都沉淀在人们记忆里的盒子里,每一次被翻开都会觉得心变得格外柔软。《人间烟火》会给你最亲切的拥抱,用最原汁原味、本乡本土的滋味唤醒你沉睡的爱!
爱是播种与收获,爱与被爱都是相辅相成的,倾心打造《人间烟火》邹剑川老师,一定能赢得了万千粉丝的爱与尊重。在“一个高血脂的瘦子”的引导下,我和千万个“我”,在那“舌尖乡愁”、“楚天食尚”、“江湖滋味”、“中华名吃”、“异域格调”的味道中,一定会“酒兴连绵”,让多少千个万有情人相识、相知、相爱!让多少温馨欢乐不断!!每时每刻,感觉鲜香在续写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域的民俗风情,而真正能够给予人们感动与力量的,正是《人间烟火》这些怦然打动心弦的“爱的味道”。
正因为这样,我将在以后的几天里,再一次细细品味《人间烟火》六章一百零二篇作品,这次要细品慢咽,品够原汁原味。
也正因为如此,我虽然不认识邹剑川老师,但我开始嫉妒他,是他的《人间烟火》,吓得我再不敢把写作了三分之二的那个《常州味道》写下去了!
作者系江苏常州作家
《人间烟火》读后感(七):食客和他的饮食笔记——读邹剑川的《人间烟火》
食客和他的饮食笔记
——读邹剑川的《人间烟火》
魈 鸣
邹剑川是一位作家,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很多年前,我就读过他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一些文章,或诗、或小说、或散文、或随笔,甚至还有一些什么都不是的长篇大论。常见他混迹于各大网络论坛,以“苏白”“现代印象”等名,发帖、板砖,当版主,很是热闹的一个人!可邹剑川又是一个十足的食客,这却是我在读了他的《人间烟火》之后,最近才知道的事情。
邹剑川过去虽然写过许多文学作品,然而,他正规出版的第一部书——《人间烟火》(北京代代读图书有限公司策划,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却是一部以自身美食体验来撰写美食的随笔集。说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食客,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因而,我更多的还是愿意将他的《人间烟火》一书,看作是一部饮食笔记。
事实上,在整部书中,任意挑出其中一篇文章,作者都在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置身于各种美食场合。不论是写老家随州的传统美味,诸如圣宫饭店的汤包、牛肉面,随州春卷、烧饼等,还是写外地的地方特色美食,诸如洛阳水席、阳朔啤酒鱼、新疆烤全羊等等,用一个时下记者常用于领导的专用词语,真可谓每一道食品、每一次聚餐,作者每每都在“亲自”。或许正是因为作者每每都“亲自”,所以行起文来,场景就写得异常地生动鲜活,美味就写得真实可信馋人,读起来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据说,为了一饱口福,作者曾先后行走了湖北40余个县市,全国300多个城市。想必,食客与行者,常常就是这样浑然在一体!
吃,对于许多人来说,仅仅因为喜欢吃,顶多只能算作是一个饕餮之徒。吃,喜欢吃,还得会吃,懂得吃。吃,能够吃出一个讲究来;吃,能够吃出一个说法来,这才是作为一个真正食客的关键所在。
诚然,邹剑川是会吃且懂得吃的。你看他吃一个汤包,也能说出那么多的道道来:“皮薄、肉厚、油多。既然叫汤包,那就是包子里的肉馅,全部都在高温下雾化成了汤汁。吃圣宫汤包,不要心急,一口吃下去,那必然烫着了舌头。在人头攒动时,你还得小心翼翼,慢慢地去咬。如果你放肆地去吃,没准,汤汁会喷射而出,烫着了自己,伤着了别人。所以吃汤包是个技术活,要慢条斯理,要温文尔雅。”懂得什么样的美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吃,既文明而又优雅。而优雅正是检验一个吃食者能否成为一个真正食客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作者在品尝美食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能品尝到其中所蕴含的意趣。你再看他在去蕲春天平山路上的一次吃食:“走错了路,天黑了,走过一座座起伏的山峰,忽然来到一个叫刘河的小镇,有河有桥有集市,再往前就是安徽了。在路边一家小餐馆,点了一个鱼头豆腐,大火锅煮了。鱼头很鲜,豆腐很乡野,那一餐吃得酣畅淋漓,结账不过二十元。我还加了火腿肠、菌子、金针菇、五花肉等配菜。吃完饭我就回去了。跟同事说起,同事默然良久,说你怕是神经有问题。我说,昔魏晋士人,遇雪访友,乘舟而下,至友人处,见霁雪纷飞,叩门不入而去。言,兴起而致,意尽而归。何等快意。”饮食意趣便油然而生,仿佛那一次出行,就只为那路边的一锅鱼头豆腐。
大凡能让人记住的美食,都是些让人能说出个来龙去脉的美食。这种来龙去脉说的多了,自然,最后就成为了这美食中的一味不可缺少的佐料。有了这味佐料,美食就吃得更有兴味!这佐料就是美食文化!诸如与美食有关的典故,与美食有关的传说等等。邹剑川的美食文章写得有趣,其实,许多都与他投入了大量与美食有关的文化佐料有关。这样的句子和段落,书中四处可见,这里就不一一再举例。
一个吃食者,尤其是一个男性吃食者,面对一道美食的出现,时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再樽上一杯醇厚的美酒。待酒足饭饱,再细细地品上一杯浓浓的香茶。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一套完整的美食品尝过程。我要说的是,作者邹剑川真的很聪明!他在写完众多美食体验之后,还特意加上了两章品酒与喝茶的内容,从而使整部书的内容显得更加的完整与饱满。——这便是邹剑川作为一个食客的细心与周到!
邹剑川是一个食客,但现在,远远还不是一个美食家。美食家不光懂吃、会吃,还得会做。我期待邹剑川的下一部美食书,能够写出自己调配美食、烹制美食以及美食分享等诸多体验。要是那样的话,邹剑川就会成为一个地道的美食家!
作者系湖北宜昌作家。
《人间烟火》读后感(八):《江湖剑客无情刀》---读邹剑川美食图书《人间烟火》
《江湖剑客无情刀》---读邹剑川美食图书《人间烟火》
赵国燕王/文
初识邹剑川先生是在王国军的作家群里面,最初他在我眼中的形象是:装逼大王,每天自称是多少个公司的策划总监,多少公司的总经理,多少公司的CEO。
他总到在群里征集无数件,他说四千部稿子,只过终审十几本,用他的话说:十五万,自费,闪电出。
当然,我也没有看到他有一本自费的书出来。
因为,对于写作者来说,少则一万,多则两三万的自费资金不是一般作者可以承受得起的,本来是为了写一本书,换几千块钱零花钱、买酒钱、买烟钱、生活费。如果要他们拿出一大笔钱来出一本卖不出去的书,简直比杀了他们更可怕。
在这一点上,邹先生可谓是良心出版商。
他也曾向我约稿多次,只是本人写稿慢,文笔不雅,总是难以达到他的要求,因此一直没有合作成功。
不过,他依旧给我封了印象文化公司的影视总监,负责培养IP作品,进行公司剧本的销售和审核工作。
在这一点上,他是大气而有才的,是作家圈的伯乐。
说到他,最重要的特质是霸气,他最以为为傲的是舌战群儒的历史,他曾经将无数文人骂得狗血临门,无地自容。
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身有一股侠气,文字似剑,直指人心,杀人魂魄于无影无踪。
他骂过的人,下次就见了他只能潜水了。怕他。他有一种无敌的气势,语言快,攻击力强,就像战场上的机关枪,将无数文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他的文字锐利,一刀杀一人。他是一名剑客,却佩带了一把无情刀。在论坛上,在天涯上,在湖北的各大网站,在各大QQ群,他像一位勇士,对于各种挑衅的文人还以恶斗。
无数文学新人被他的这种气势吓倒,拜倒在他脚下。
可是,他却从来没有出过一本书,只空有一身吹牛的本领。曾在几年前找印刷厂印了一本《随意》,一本一百五,倒也卖了几百本。
《人间烟火》是他的处男作,算上让我觉得惊艳的感觉。
他写《喝酒》:“我有饭局机会并不多,即便有也是叨陪之客,履行喝酒任务,逐一和在座之人把盏。能喝不能喝,并无多少讲究。整个单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县团级,一千多号职工。往省里、京里去大面上算一个单位的得有好几十万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多留着情面,包含热情,喝酒多为联络感情,互相认识,纯粹友谊,此等酒喝得随意、自然、亲切。”
文字多变,有力,真实,有意思。让我看到一个别样的邹剑川,不再是剑客,却是凡人。
他写《诗酒江湖》:“鲁迅以破船载酒江湖行自嘲,躲进小楼成一统最终还是要俯首甘为孺子牛。要吃草挤奶,更要一船好酒。冷峻如鲁迅也要酒培文兴,可见酒在文字文化中的分量。
至于高阳酒徒般的奇才古龙更是无酒不欢,无酒不文,甚至因酒而死。
一个人喝酒作诗,是清雅,是孤独,是**。两个人喝酒作文是共剪西窗时分的肝胆相照。中国的文化中荡漾着酒的精魂,中国是诗的国度,更加是酒的国度。
曹操以杜康解千古之忧,陶潜以村酒浇心中之块垒,王右军指间酒气奔洒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欧阳修颓然而醉沉吟出《醉翁亭记》文。
酒与诗酒与文,酒和文化结下不解之缘。酒本是水,其间有真味。文本是字,真意在其间。酒间有至诚至性,文中有旷达至美。酒气畅达,文气畅通。酒通人性,文抒胸臆。酒解万古之愁,文发千古之忧。”
这一篇是我最喜欢的,有古代侠客的气度,文字干净,有力,文笔优美得像个娘们。但是写到诗和酒,他又是如此的浪漫,写到因酒而死的古龙,极尽惋惜之情。
对于古龙,我也是有话要说的。作为一个不太知名的作家和编剧而言,我是将古龙当成大师来看待的,他爱女人,多情,却也无情。爱酒,也死在酒上,直到喝得吐血。
我是没有古大侠这种风度,偶尔喝醉只得呼呼大睡。
邹剑川的文字让我读到了诚意、大气、文雅,像位兄长一样为我们讲述那些关于食物、关于美食、关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关于湖北的美食历和文化。
他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这一点,我敬佩他。
我的新书《文人的茶道江湖》已然过了出版社的终审,但是十二万的书稿,还有十一万字要写,我现在就想,到时候,向邹剑川先生写上一篇二千字的代序,我想这份面子,他还是要给的罢。
同时也祝我的美食图书大卖。
邹剑川的这本《人间烟火》值得全天下爱好美食的业内人士、吃货们、文人、职场人士、学生一族、成功人士都来购买。祝它大卖个五万册吧,这样我们下一次可以策划更好的畅销书出来。
赵国燕王:武汉某著名建筑房产开发商营销经理,印象文化影视策划、影视编剧、策划编辑,作家、编剧,多部剧作在央视播出,多部图书签约出版。
《人间烟火》读后感(九):高血脂瘦子的舌尖写意 ——读邹剑川美食文集《人间烟火》
高血脂瘦子的舌尖写意 ——读邹剑川美食文集《人间烟火》
文马骅
资深吃货通常过不了体检这一关,这不,邹剑川就被查出了高血脂。
湖北籍作家邹剑川的美食文集《人间烟火》甫一上市,便在当当网当了一本回来。拆开包装,写意的封面;两天读完,写意的内容。两者高度统一。
读他的后记《一个高血脂的瘦子》,在莞尔之际,突然想到了清朝的袁枚。
袁枚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吃货,但晚年健康指标不佳。从他的诗集来看,他往往要服用大黄一类去火的药,明显是他平日吃得太多太好了,为食所伤。虽然袁枚也活了82岁,但当时的人认为,他若不是太会吃太讲究吃,而懂得节食,说不定能活到一百岁。
健康如此重要,连邹剑川都在后记中感慨:“我的余生,可能只能在纸上谈谈吃喝了”。
仅此一句,便把他在美食经历上拉起的仇恨瞬间秒杀,心生同情,但也心存质疑,这个资深吃货能做到吗?
邹剑川从16岁开始就在文字上关注吃吃喝喝了,《人间烟火》是他20年美食文章的结集。
美食文章最怕编写成攻略或食谱,读来索然无味。《人间烟火》百篇美食之文,全为作者“亲身经历、体验、品尝、思考和感受”的原创之作。读者跟着作者在大江南北经历一场场舌尖的“艳遇和惊喜”,在他的文字中体验到美食的情趣、高度和艺术,这与作者的写作态度密切相关。邹剑川认为“对食物的记忆和描写,我认为它是生活,也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同时他把视线聚焦到民间,“去当地百姓去的饭馆,寻访他们的家常食物”,这一下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代入感顿生。试想,他把高高在上的满汉全席写得再好,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
因此,邹剑川的《人间烟火》,就是他的人间烟火,是众多读者的人间烟火。
邹剑川的美食文章,总是循着情感和光阴的线索,和人情味和日子有关,这是建立在舌尖又高于舌尖的记忆。
他写年少时父亲捕捉青蛙作为家里的肉食时,这样写道:“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钱;那个时候就是有钱,市场上的东西也很少;那个时候,我和妹妹坐在家里想,今天有肉吃就好了”。有过同样窘境的读者,一瞬间被拉回那个真实年代,心中难免波澜泛起。
他回忆面条,“记得邻居是个河南人,常端着碗面条,蹲在门口,有滋有味地吃着,嘴巴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这是活生生的生活镜头里的细节,老电影的画面感就这样浸润你的眼睛,你在面条之外看到了比面条更重要的东西。
他叙述和夫人在阳朔吃啤酒鱼,这样说:“我们两个人吃了很久,说了很多话。那鱼里的酒意却没有品出来,那鱼的滋味也记不真切。我想,那个时候的爱太浓,情太切,所以完全忽略了美食的滋味。”这是应该出现在美食文章中的文字吗?是的,应该,它让美食溶进了万般佐料都做不到的滋味。
他说自己爱喝爱尔兰咖啡,“因为我喜欢叶芝这个人。喜欢他的句子,也就喜欢上他的国家。”他写在丽江酒吧看到跳舞的藏族女孩,不禁想起大学的女同学,“这个女同学让我心痛了很多年,是真正想起来心痛、叹息的那种。现在还有淡淡的痛楚,定期偶尔发作。”爱与遗憾,就这样流淌在作者要说的咖啡和酒的故事里,故事很动人。
在《人间烟火》里,这样逼近人心,贴近人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它使得本来“物”的描述变为“情”的延伸,人间烟火本来就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多的是世态人心,邹剑川两者都做到了。
曾经有一个时期,以先锋派文学为代表的西式汉语着实火了一把,诘屈聱牙的汉语最初确实给读者带来智力挑战的刺激,但随着时间的检验,那些历久弥香、有着中国传统文字之美的语言,才真正在读者心中扎下根基并为读者钟爱一生。
撇开书本的内容,即使从文字风格上,《人间烟火》也是一个极好的范本。作者邹剑川应该浸淫古典文学良久,得起真传,又运用于生活气息浓厚的现代汉语,仿佛是汪曾祺先生的弟子。
中国古典文学,文字洗练写意,寥寥数字便可表达万千气象。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兼有古典之美和现代生活的平实,极尽短句之奥妙,仿佛一把匕首,单刀直入,刀刀入心。
邹剑川也有这样一把匕首。
“每个人都有拿手菜,我的拿手菜就是泥蒿腊肉”;“我到洛阳时,当地的朋友推荐我吃大盘鸡 ”;“到了梁子湖,为的是吃鱼”……这是他的一系列文字的开篇,不矫情不造作,简约平淡之中,便把一个个悬念甩给了你。
他写小笼包,“圣宫汤包,其实就是天津汤包,俗称小笼包。皮薄、肉厚、油多。”
他写牛肉面的辣,“辣得你想流眼泪,辣得你嘴巴咽喉里像捅进了火钳子一般,但你就是和这辣椒较上了劲。偏要吃完!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他写一个人喝酒,“李白喝醉的时候看见了月亮,他说对影成三人。他醉了,盛唐也醉了。”
……
瞧,这就是邹剑川的文字。他没有故弄玄虚跩词汇跩形容,没有过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就是这样,口语化的文字,长短句的配合,写意文字的韵律、节奏就出来了,文字的美的就出来了,这是不张扬的显摆,没有实力的作者不敢这么做!
无论是给自己读,还是推荐给爱写作爱阅读的朋友,或者给上学的孩子一个好的范本,《人间烟火》都值得收藏。
希望高血脂的瘦子,可以继续美食之旅而没有血脂的负担,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作者:麻辣麻花,实名马骅,文字爱好者,安徽合肥业余撰稿人。
《人间烟火》读后感(十):高血脂瘦子的舌尖写意
高血脂瘦子的舌尖写意
——读邹剑川美食文集《人间烟火》
文马骅
资深吃货通常过不了体检这一关,这不,邹剑川就被查出了高血脂。
湖北籍作家邹剑川的美食文集《人间烟火》甫一上市,便在当当网当了一本回来。拆开包装,写意的封面;两天读完,写意的内容。两者高度统一。
读他的后记《一个高血脂的瘦子》,在莞尔之际,突然想到了清朝的袁枚。
袁枚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吃货,但晚年健康指标不佳。从他的诗集来看,他往往要服用大黄一类去火的药,明显是他平日吃得太多太好了,为食所伤。虽然袁枚也活了82岁,但当时的人认为,他若不是太会吃太讲究吃,而懂得节食,说不定能活到一百岁。
健康如此重要,连邹剑川都在后记中感慨:“我的余生,可能只能在纸上谈谈吃喝了”。
仅此一句,便把他在美食经历上拉起的仇恨瞬间秒杀,心生同情,但也心存质疑,这个资深吃货能做到吗?
邹剑川从16岁开始就在文字上关注吃吃喝喝了,《人间烟火》是他20年美食文章的结集。
美食文章最怕编写成攻略或食谱,读来索然无味。《人间烟火》百篇美食之文,全为作者“亲身经历、体验、品尝、思考和感受”的原创之作。读者跟着作者在大江南北经历一场场舌尖的“艳遇和惊喜”,在他的文字中体验到美食的情趣、高度和艺术,这与作者的写作态度密切相关。邹剑川认为“对食物的记忆和描写,我认为它是生活,也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同时他把视线聚焦到民间,“去当地百姓去的饭馆,寻访他们的家常食物”,这一下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代入感顿生。试想,他把高高在上的满汉全席写得再好,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
因此,邹剑川的《人间烟火》,就是他的人间烟火,是众多读者的人间烟火。
邹剑川的美食文章,总是循着情感和光阴的线索,和人情味和日子有关,这是建立在舌尖又高于舌尖的记忆。
他写年少时父亲捕捉青蛙作为家里的肉食时,这样写道:“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钱;那个时候就是有钱,市场上的东西也很少;那个时候,我和妹妹坐在家里想,今天有肉吃就好了”。有过同样窘境的读者,一瞬间被拉回那个真实年代,心中难免波澜泛起。
他回忆面条,“记得邻居是个河南人,常端着碗面条,蹲在门口,有滋有味地吃着,嘴巴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这是活生生的生活镜头里的细节,老电影的画面感就这样浸润你的眼睛,你在面条之外看到了比面条更重要的东西。
他叙述和夫人在阳朔吃啤酒鱼,这样说:“我们两个人吃了很久,说了很多话。那鱼里的酒意却没有品出来,那鱼的滋味也记不真切。我想,那个时候的爱太浓,情太切,所以完全忽略了美食的滋味。”这是应该出现在美食文章中的文字吗?是的,应该,它让美食溶进了万般佐料都做不到的滋味。
他说自己爱喝爱尔兰咖啡,“因为我喜欢叶芝这个人。喜欢他的句子,也就喜欢上他的国家。”他写在丽江酒吧看到跳舞的藏族女孩,不禁想起大学的女同学,“这个女同学让我心痛了很多年,是真正想起来心痛、叹息的那种。现在还有淡淡的痛楚,定期偶尔发作。”爱与遗憾,就这样流淌在作者要说的咖啡和酒的故事里,故事很动人。
在《人间烟火》里,这样逼近人心,贴近人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它使得本来“物”的描述变为“情”的延伸,人间烟火本来就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多的是世态人心,邹剑川两者都做到了。
曾经有一个时期,以先锋派文学为代表的西式汉语着实火了一把,诘屈聱牙的汉语最初确实给读者带来智力挑战的刺激,但随着时间的检验,那些历久弥香、有着中国传统文字之美的语言,才真正在读者心中扎下根基并为读者钟爱一生。
撇开书本的内容,即使从文字风格上,《人间烟火》也是一个极好的范本。作者邹剑川应该浸淫古典文学良久,得起真传,又运用于生活气息浓厚的现代汉语,仿佛是汪曾祺先生的弟子。
中国古典文学,文字洗练写意,寥寥数字便可表达万千气象。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兼有古典之美和现代生活的平实,极尽短句之奥妙,仿佛一把匕首,单刀直入,刀刀入心。
邹剑川也有这样一把匕首。
“每个人都有拿手菜,我的拿手菜就是泥蒿腊肉”;“我到洛阳时,当地的朋友推荐我吃大盘鸡 ”;“到了梁子湖,为的是吃鱼”……这是他的一系列文字的开篇,不矫情不造作,简约平淡之中,便把一个个悬念甩给了你。
他写小笼包,“圣宫汤包,其实就是天津汤包,俗称小笼包。皮薄、肉厚、油多。”
他写牛肉面的辣,“辣得你想流眼泪,辣得你嘴巴咽喉里像捅进了火钳子一般,但你就是和这辣椒较上了劲。偏要吃完!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他写一个人喝酒,“李白喝醉的时候看见了月亮,他说对影成三人。他醉了,盛唐也醉了。”
……
瞧,这就是邹剑川的文字。他没有故弄玄虚跩词汇跩形容,没有过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就是这样,口语化的文字,长短句的配合,写意文字的韵律、节奏就出来了,文字的美的就出来了,这是不张扬的显摆,没有实力的作者不敢这么做!
无论是给自己读,还是推荐给爱写作爱阅读的朋友,或者给上学的孩子一个好的范本,《人间烟火》都值得收藏。
希望高血脂的瘦子,可以继续美食之旅而没有血脂的负担,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作者:麻辣麻花,实名马骅,文字爱好者,安徽合肥业余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