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至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49.50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有至味》精选点评:
●终于逼着读完了,有些选集有重复,还不错
●我永远喜欢老爷子
●细细品味平淡生活,道理自现
●这么多食品中对其中所描写的紫土豆有一种莫名的向往。 以及对于后记中的“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确实,有时候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简单而美好的事情。
●图书馆翻完
●“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读罢顿觉生活如此美好
●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满满的热爱
●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很有趣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一):炒肉芽
汪老建议什么都尝尝,又说炒肉芽不建议尝试。
肉芽是腐肉生蛆……
看完我就做恶梦了。
梦里有个鱼尾巴的黑红大妖怪,把我捆绑起来。
旁边支起一口烧红的大锅,里面的东西咕咚咕咚冒着泡泡儿。
大妖怪一边拿勺子搅拌一边说这是肉芽酱,得用榄仁壳做的碳来烧,小火慢炖三个时辰,等下把我洗干净了,趁着春季第一场雨过后,蘸着酱生吃最有风味……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二):活着多好呀
世上有那么多简单且美好的事物,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眼睛。
我要学习老爷子,把自己做的好吃的、看到的好看的、遇到的可爱的人、值得记录的感悟都慢慢写下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琢磨,去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需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低位。”
“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某种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三):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
这一两年不知怎么就喜欢上了写“吃”的书,而偏偏这两年对吃好像越来越没有了冲动,难不成想从书里过嘴瘾?也许真到了味道全在记忆里的年纪了。
写吃的书,最近看了三本——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还有就是这本《人间有至味》。也许是所处的时代不同,也许是作者的背景不同,梁实秋和汪曾祺的书更像一杯清茶,读来更随和、清雅,是坐在茶馆里说吃;而陈晓卿的书则像是一碗汤,味道醇厚,还撒了点胡椒,偶尔就透着股子饭馆子里的喧嚣和俏皮。《雅舍谈吃》和《至味在人间》之前都写过笔记,今天就专门再聊聊这本《人间有至味》(两本书的名字我经常弄混)。
书开始的插图是作者自己的作品,有着和文字一样的风格,“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过,如果这些插图能够放在不同的章节就更好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从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中提取出素材,以吃为线索,辅为社会背景和情感,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场景。不过书中前几个章节就不太好看了,真心更像是菜谱,这样的文字连着读几篇就让人难免厌倦,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依法炮制,毕竟“吃”如果仅仅是吃也就无趣了。还有之后的几篇文章,从中楞是要找一些与文学的关联性,总不免有些多余了。
吃这个东西不仅与地域有关,与时代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言,食物也有其兴衰的过程。因此,读这本书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章,也有助于更好地品尝那个时代和生活的味道。另外,这书里也讲了一些有关吃的知识,很有意思。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四):既是美食,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除了极少一部分人,大多数人的都会情不自禁地沉迷于各种各样的美食。对于美食的定义虽然因人而异,但对于美食的喜爱、推崇则往往具有一种普遍性。春秋时代的告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所谓的“食、色,性也”,由此可见喜欢美食确实不值得惊讶,反而是一种人之常情。所以,在当代文坛巨匠汪曾祺这里,才会对他笔下的那些美食念念不忘!当然,此美食亦非彼美食。汪曾祺老先生自己就认为,“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虽然是一句自嘲味十足的话,却也的确是道出了某些真相——自己发自内心底喜欢的事情,才愿意自发地花时间费精力去琢磨!
当然,在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有至味》里,他所谓的“至味”也就是美食,并不是那些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而基本上是一些很普通的食材制作的“粗茶淡饭”。这样的“粗茶淡饭”,在那些所谓的“饕鬣之徒”看来,仿佛还真的是难以摆上桌面!但是且慢,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比如,豆腐算美食吗?仿佛不算,不然满大街就都是“人间至味”,一点也不稀罕了!而在汪曾祺老先生的笔下,从张家口那种“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钩走几十里路”的豆腐,到点得较嫩的南豆腐,以及再嫩一些的南豆腐,到比豆腐脑稍老一些的北京“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以及比豆腐脑更嫩的湖南的水豆腐,好一幅琳琅满目的豆腐大观园!豆腐天天见,却自有一种别致的风味在其中。单是看那些文字,不经意间就已经难免“垂涎三尺”,更不用说其他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味,豆腐是吗?当然,在一般人那里,豆腐不过就只是那块豆腐;而在汪曾祺老先生的笔下,确实足称美味!有一天,不如按图索骥,品味一番,也不算埋没了汪曾祺老先生把《豆腐》这一篇列为了他的《人间有至味》的第一篇!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大家,被称为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从《人间有至味》中所收集的38篇不同时期的经典“至味”名作,以及十二幅他自己的私房文人画来看,确实名副其实!他一生历尽沧桑,却能够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如此有趣、将荒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生活境界,确实是一般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使有愿意“照葫芦画瓢”的,似乎顶多是能够做到形似就已经很不错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未必。所谓“人间至味”的真正奥秘,汪曾祺老先生早已经非常无私地倾囊一空。比如,他说,“好的人生,就是吃遍八方美食、活得自在有趣”。如果说这似乎还有点儿难、很多人做到不易的话,那么,如同“写写字,画点画,做做菜,品品茶,再忙,也别忘了去生活”这样一种,总是可以做到的吧!虽然生活不过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再怎么也不出“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但能够从中真正品出真味、尝出滋味的,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多!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神仙,却不乏能够活出神仙般味道的人——比如汪曾祺老先生即是其中一个。
更何况,这本《人间有至味》也不全然只是单纯地在说美食、说“至味”呢!《口味》一篇其中有几句说得非常到位:“有些东西,自己尽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还有比如:“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说的是吃,其实所指却是比吃意义、内涵都更为深、更为广的其他!静下心来想一想,确实如此,只是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不及细细思量罢了。
道理讲多了,有时难免让人觉得烦。汪曾祺老先生在《人间有至味》一门心思地讲“吃”、说美食、品“至味”,却仿佛是在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一个人,“人生在世,吃咸点,看淡点,在平平常常的感受幸福的滋味”——这才是至关紧要的,其他不过都是浮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