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30 01:3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是一本由(德) 蒂尔·伦内伯格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读后感(一):一本科普读物

  

读这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自己的睡眠问题,以及经常感到的疲劳。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内部不多,但是阅读起来却并不舒服。很多翻译的书籍在我个人阅读时,都有类似的体验:我一直觉得可能和翻译有关(也可能和专业特有的表达方式有关)。2-3个小时的累计阅读时间,但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累计时间而不是持续时间,因为阅读的困难并没有让我可以很顺利的把这本书一次性看完。

接下来说一下,结合这本书的几个观点的个人认知与感觉:

1、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时间的早迟,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貌似日光对于睡眠有影响,所以根据个人感知和经验:每天多接触一些日光,除了睡觉前,否则不要去把房间灯光调暗。

3、生物钟尽量保持稳定,不要去随意地调整。

4、生物钟除了24小时以外,其实也要关注年的生物钟,一年四季对于个体是有影响的。

5、睡眠很重要,尽量睡足(貌似无法判断),不要让自己睡不足,对于免疫系统有影响。

最后补充一句,很多观点居然和中医的一些观点非常相似,这是我一边读一边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读后感(二):夜猫子又如何?

  

现代人经常觉得累,疲惫感总是说来就来。几天睡不好,或跨时区出差需要倒时差;生活伴侣,一个喜欢早点关灯睡觉,一个却喜欢刷微信到半夜12点,这些都让人睡不好觉。现代人平均每天8小时睡眠,而这段时间里包含许多要素,比如睡眠时长、入睡速度、睡眠深度,还有睡眠类型,比如你是夜猫子还是早起的鸟儿。

2019年3月,英国《每日邮报》就报道过一项关于青少年睡眠习惯的研究,结论是大多数习惯熬夜晚起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更聪明。这项样本为1000人的研究,似乎有些颠覆我们关于早睡养生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传统观点。

英国拉夫堡大学心理学家吉姆•霍恩曾说:“晚睡者偏外向和创造性,如诗人、艺术家和发明家,而早睡者推理能力较强,如会计和公务员等。”早在1976年,包括霍恩在内的几位心理学家就根据睡眠类型将人们分成“晨型人”和“夜型人”。晨型人习惯早睡早起,他们八九点就上床睡觉,早上四五点起来,迎着朝阳开始元气满满的一天。这样的人占总人口的24.7%,被称为“云雀型”;与之相反,夜型人喜欢熬夜然后睡懒觉,似乎是越夜越精神。他们占总人口的26.4%,被称为“猫头鹰型”。另外近50%的人则比较中庸,只是在晨型和夜型中有所倾向。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大学的医学心理学教授蒂尔·伦内伯格(Till Roenneberg)是当代时间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在《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一书中,用各种有趣的案例串联起一系列睡眠知识。在这本关于时间生物学的作品里,他分析了人体生物钟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着生活的幸福与否。

起得早就是勤劳吗?

无论哪种文化,关于起床的早晚,人们给出的道德判断几乎是一致的:早起的人勤劳,晚起的人懒惰。这从云雀和猫头鹰的比喻里就可见一斑。虽然以智慧著称的哲学家迷恋黄昏时分振翅的密涅瓦猫头鹰,但更多时候,这种相貌恐怖的鸟儿,按作者伦内伯格的话说,“指向喜好阴谋诡计的卑鄙之徒”。

但事实上,随着人类的生活模式从农耕生活转向工业和城市生活,原先的道德标准也在悄然改变。早起之所以在道德上占优,在作者看来,是因为农耕生活依赖阳光,只有早早起来去地里干活,才能给家人带来足够的食物,还能有富余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卖给谁呢?没准就是卖给那些晚起的懒人,赚他们的钱。“清晨的时光口中含金”“云雀是富有的”,类似的谚语有很多。而到了工业社会,不同工作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比如有些工厂需要三班倒,有些职业如送奶工,下半夜才开始工作。所以,晚起可能只是因为人家的工作开始得晚。

“传统观念一直隐含在早起和晚起这一对词语之中,但是这一对词语与人们常说的苹果和梨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早的反义词是晚。”所以,睡眠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是两个概念。云雀型的人可能睡眠时间很长,而夜猫子却每天只睡6小时。研究证明,那种认为起床晚的人睡眠时间也更长的观点只是文化偏见。我们习惯何时入睡,又会睡多久,除了受外界影响,比如工作要求你上夜班以外,主要受到人体生物钟的调控。

单细胞的海藻也有生物钟?

我们对生物钟的专门研究,还得从一位天文学家说起。

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让•德美朗在研究星空之余,对窗台上的含羞草产生了兴趣。他发现,这种有趣的植物,其娇弱叶片的开合每天都像时钟一样准:白天叶片舒展着,而随着夜幕降临,叶片就会悄然合上。这促使他思考人类的睡眠节奏是否和含羞草叶片的开合是一个道理?于是他做了个实验,把含羞草藏到黑暗的柜子里,却发现第二天早上,虽然含羞草“看不见”太阳,却还是按时舒展了叶片。德美朗毕竟是天文学家,他关于睡眠问题的思考并没有继续下去,但他是第一个发现昼夜明暗节律的人。

昼夜明暗节律在海藻身上,有着更丰富的表现。蒂尔·伦内伯格在书里讲了“多边舌甲藻”的例子。这是一种单细胞海藻,当它们上百万个地聚在海面上,就像在随波跳舞一样。这样的微生物舞蹈会持续一天,到了下午接近傍晚时分,它们会渐渐散去,纷纷游向海洋深处。多边舌甲藻们会落到海底或特定的“温跃层”,当它们再度待在一起,彼此碰撞,发出蓝绿色的幽光。

作者在他的生物钟研究里之所以关注这种海藻,是因为它会在夜晚的生化反应中发光。实验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这样一个简单不过的单细胞生物,体内的生物钟都不止一套。它们的群体定向行为受到地球重力和光照的双重影响,而这两种因素都由昼夜系统控制。白天,多边舌甲藻结伴游到海面,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和糖;到了晚上,它们顺着重力吸引往海底游去,那里有它们繁殖需要的养料,比如来自有机体尸体的氮、磷、硫等。对海藻来说,它们需要的生存资源彼此相隔很远,能量在海面,养料在海底,所以,通过体内生物钟的严密配合,海藻们既能在太阳升起时按时来到海面吸收能量,又在夜幕降临时回到海底待在丰富的养料里。

通过研究动植物对白天黑夜的感知,我们对复杂的人体生物钟有了更基础的认知。

伴侣是夜猫子怎么办?

在讲到生物钟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时,伦内伯格举了一个很常见的案例,伴侣的睡眠类型问题。比如丈夫喜欢晚睡,睡前还得开着台灯看书半小时,而妻子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早点上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入睡方式,困扰着长期生活的伴侣,有些人适应了,比如调整彼此的睡眠时间,或索性分房睡;有些人始终无法适应,弄得双方都身心疲惫。

在慕尼黑的一次时间类型调查中,作者发现男性的平均入睡时间晚于女性,而且在最晚值上,男性是21岁,女性是19岁。这或许解释了女性爱睡“美容觉”,男性喜欢熬夜的常识。不过,人们在判断自己和伴侣的时间类型时,会带入不少主观因素。比如,妻子往往认为丈夫的入睡时间和自己差不多,而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丈夫在妻子不在家时,都会更晚睡觉,这或许是因为丈夫们平时只是在适应妻子的睡觉习惯。

从研究数据中,伦内伯格还提出,虽然实际上在20到50岁的年龄段中,男女的时间类型差距在不断变小,到了50岁几乎就一样了。但丈夫和妻子在心理上,却会愈发觉得对方的时间类型和自己越来越不一样。作者提出了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许多现在60多岁的人,他们结婚的时代不太有婚前同居,所以不太有机会了解伴侣的时间类型。第二个解释是,许多年轻人在热恋时压根儿不考虑时间类型差异的问题,等开始过日子了,却发现彼此睡眠类型迥异。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的德语原版书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们如何滴答:内在时间对生活的重要性”。生物钟如此重要,它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从演化角度来说,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书的最后,作者以“突破黑夜的瓶颈”为题,讲了哺乳动物祖先的演化。比如小型啮齿动物,生物钟让它们白天躲在窝里,躲避被捕食的命运,夜里则出来觅食。同时,它们演化为恒温动物,适应了黑夜的寒冷。人类祖先也曾是如此,夜里偷摸摸出来觅食,睡眠也是零打碎敲的补个觉。但随着演化优势的不断凸显,我们又重新占领了白天,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猎、采集,进而从事主要的生产劳作。

内在时间配合着特定生存环境的需要。以后,当你再遇到一个夜猫子室友,或爱睡懒觉的伴侣,不妨抛下传统观念,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发现专属他们的那份才华。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读后感(三):我为什么会觉得累?因为看完全书

  

看到35%,我明白了为什么豆瓣评分只有6.9了……看过那么多不同领域科普书——面向大众出版的都属于科普书吧?是吧?这本是至今为止看得最云里雾里的……比看《醉步男》更糊里糊涂。

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每一章都写了小故事,并以此铺开讲述。感觉作者并没有系统地去讲述“生物钟”,常常在文章里加入“这个问题将在***这一章里详细阐释。”或“参看《****》”……

在关于“我们能不能够靠习惯去改变我们的生物钟?”这个问题,至少出现在三章里面,但多多少少提起后,作者便转到别处去。

现在费劲且浏览地看完全书,我一直以来也鄙视的“早睡早起身体好”的说法,总于有相对学术式的支持了。只是我对作者的个人生活作风抱莫大怀疑,在第18章 永远的曙光里,关于双胞胎兄弟和各自伴侣(已婚)的生物钟不同的意见:

你一定早就想到,改变情感重心也是一种办法。四个人可以交换伴侣,这样每一对夫妇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有足够的时间与伴侣在一起。但是这种办法对于乡村的邻居们来说一定是难以理解的。不过只要当事人能够幸福地生活,最终大家都会理解的。交换伴侣肯定也会使家里变得热闹一些。

啧啧啧……

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泰斗之一约根·阿绍夫教授,是巴伐利亚中部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和妻子希尔德有6个孩子,我和他们上同一所学校。尽管有年龄的差距,但是我和他们成了好朋友。 阿绍夫一家住在阿默尔湖附近的埃尔林,他们的房子在山脚下,非常漂亮,人们叫它“城堡”。阿默尔湖位于上巴伐利亚,离市区非常远,没有公共交通。所以,如果孩子们不断请求,阿绍夫夫妇就会允许他们的孩子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做客,有时甚至还会过夜。与一大群特别有趣的年轻人在一起让我觉得很快乐——所以我能在“城堡”里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另外,我和教授也相处得十分愉快,因此我对他从事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7岁时,一到假期,我就会去阿绍夫的研究所做助理,这份工作除了能满足我对科学的兴趣之外,还能使我与有魅力的人们在一起,并且挣点生活费,现在想想可真是理想状态啊! “城堡”的客人越来越多,父母的朋友们,孩子的朋友们,还有很多科学家——有些科学家是世界闻名的,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科学。我一直对科学感兴奋,埃尔林的氛围让我越来越痴迷——那是我向往的生活。

几百万年前,地球自转一圈只需要短短几小时。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断减慢,在未来,一天的长度将会大于24小时。

Modafinil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药物,服用之后即使睡觉时间很短也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注意:我们对睡眠的了解很少,我们不能断定睡眠时间少有什么长远的影响。就像疼痛感是一种警告一样,我们不应该忽略睡眠。

基因密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里。人类有46种染色体,其中23种来自母亲,23种来自父亲。每一种染色体都包含几千个基因。因为每一个后代都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染色体组成染色体对,因此每一种染色体都有两个。 如果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基因发生某种突变,那么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染色体可能会“拯救”这种突变带来的后果。在一些案例中,这种“拯救”使发生基因突变的动物没有呈现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这种突变基因被称为非显性或者“隐性”基因,未发生突变的基因被称为“显性”基因。在其他情况下,未突变的基因可能未能成功“拯救”突变基因,这种情况下,就无法辨认发生突变的基因是一个还是两个了。 不管出于何种情况,有机体都需要完整的(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基因,才能使身体机能正常运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身体机能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发生突变的是一个基因还是一对基因。只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有机体,其特定的行为能力要比一对基因发生突变的有机体弱。这种突变被称为“半显性”。如果一个受精卵拥有完全一样的基因,则被称为“纯合子”,如果存在与其他类型基因的混合,则被称为“杂合子”。

最新的一种解释我们为什么打呵欠的假说是:我们的大脑在降温。

她的演讲材料中有一个展示各个星球自转时间的表格。 一天的长度(小时) 水星Mercury 1392.94 金星Venus 5771.25 地球Earth 23.93 火星Mars 24.62 木星Jupiter 9.92 土星Saturn 10.23 天王星Uranus 17.73 海王星Neptune 18.20 冥王星Pluto 151.50

遗憾的是,社会时间和太阳时间的差异很少有少于30分钟的,因为政治家才是决定本国公民属于哪个时区的人。在我开始深入研究社会时间和太阳时间之前,我从未意识到“午夜”(Midnight)这个词与其原始含义“夜晚的中间”的区别有多大。 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中国:中国的陆地横跨将近地球的1/6,却只实行一个时区。钟表显示22点的时候,中国西部的太阳时间还只有19点24。西部的人们在社会时间的早晨6点上班的时候,当地的太阳时间只有3点24。 有人对我说,中国西部的社会并没有按照北京时间来组织生活。例如,如果他们想在太阳时间的19点一起吃晚饭,那么他们会直接约定在22点见面。

印度有几百万人在菲律宾或者其他亚洲国家从事所谓的业务流程外包(BPO)产业的工作。根据最新的数据,在马尼拉有24万人在呼叫中心或者其他服务行业工作。如果一个伦敦的银行在另外一个国家建立了电话客服中心,那么该服务点必须在不列颠的工作时间内有人在岗,不列颠的9点至17点等于马尼拉的16点至24点,波士顿的9点至17点等于马尼拉的21点至凌晨5点。在马尼拉呼叫中心的职员们不仅需要通晓客户的语言,而且必须知道客户所在地的天气等信息,就像与客户在同一时区似的。

虽然氧气对生命体是极端重要的,但是氧分子对细胞的化学反应是极其危险的。当地球还是年轻星星的时候,大气层中没有氧气。 后来由于生命体的进化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大量出现,大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氧气含量大增,如今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约为21%。结果是,多数新陈代谢不能适应氧分子的生命体都灭绝了。 像许多其他分子一样,氧气由一对氧原子构成,以O2形式存在时并没有危害。如果化学反应与其中一个氧原子结合,那么另外一个氧原子就变成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极易发生反应,会引起其他分子不可控制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氧自由基会损害DNA分子。有机体的进化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进化出能够使氧自由基变得无害的方式。在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中存在很多不同的自由基捕捉器,或者被称为吲哚胺。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读后感(四):了解生物钟,你对别人和世界会更宽容

  

明明已经很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头脑却异常清醒,失眠的痛苦,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当“睡不着”成为一种“现代病”,解决它的前提是了解人体生物钟工作规律,真正理解睡眠机制。

人体生物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影响了一个人活着的全部状态。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能回答关于睡眠的大部分问题,帮助大家将关于生物钟的科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作者蒂尔·伦内伯格(Till Roenneberg)是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大学的医学心理学教授,时间生物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他说当开始研究生物钟后,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看似无形的人体生物钟其实对我们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是否幸福。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

作者: [德]蒂尔·伦内伯格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早起的人一定比晚起的人健康吗?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世界各地有很多类似的早起谚语。实际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起床时间的道德评判几乎是类似的:早起是好的,睡懒觉是不好的。

这种看法在农业社会里是有道理的,那时候人们的作息时间都非常相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水平依赖阳光,早起这种道德标准的确重要。

但是从工业社会开始,一周七天都按钟表时间工作的传统观念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习惯把24小时称作一个时间结构,并以午夜作为一个新循环的开始。然而,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时间结构。

对于所有在海边的人来说,由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的涨潮和退潮也是一个明显的时间结构。还有一种时间结构是月亮周期,两次满月之间的间隔是28.5天。最长的时间结构是一年,大约365.25天。

潮汐、天、月和年都是周期性的时间结构,这些结构都是影响地球生命的环境因素。

而且,早起的人和晚起的人各自的睡眠质量、持续时间和入睡时间点,是彼此独立的。现代生活中晚起的人并不是睡眠时间长,很大可能是睡得晚而已。

那么,结论也就不言自明了,再有人对着你说睡懒觉不好,你完全可以不用理会的。

学生那么早上课,睡眠能保证吗?

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孩子们早早上床睡觉,第二天上课才会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习惯,我们称之为“时间类型”(Chronotypen),人们通常都会用云雀(早睡早起)和猫头鹰(晚睡晚起)做比喻,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主要的两种时间类型。

时间随着年龄变化示意图

睡眠时间在不同的年龄段各有不同,新生儿的生活节律由喂奶的频率决定,通常其周期都短于24小时。在新出生的第一个月里,婴儿的活动周期逐渐延长,直到发展出完整的一天周期。一个人的生命是循环的,我们变老的时候,睡眠清醒的节律会变得像婴儿一样。

研究表明,时间类型也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尤其是青少年。

大多数在一生中都经历过两次这样的情况:毫无困难地整夜不睡,然后白天睡一整天。一次是我们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另外一次是我们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

过了30+的人,也会明显地感到体力不支,不能再像年轻人一样熬通宵了。

了解生物钟,你对别人和世界会更宽容

在睡眠这件事上,夫妻共用一张床,遇到的问题自然不会少,他爱睡前看电视,你却要百分百安静;他讨厌被吵醒,你必须要定闹钟。夫妻二人不同的时间习惯是典型的婚姻生活中的差异之一。

有调查指出,几乎每对夫妻都要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去适应伴侣的睡眠习惯。

在本书《伴侣计时》一章中,作者以布鲁诺和露易丝这对夫妇为案例,他们二人结婚28年了,他们两个人的睡眠习惯本来就不一样,现在他们觉得彼此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作者结合大量问卷调查,对男性和女性的时间类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比较。

人在青少年的时间类型较晚,在20岁左右他们的时间类型达到最晚值,女性大约在19岁,男性大约在21岁,因此男性平均时间类型比女性晚。

据此,作者调侃说,我们不仅能够发现青春的尽头,也能明白为什么男人会和比自己小的女人结婚,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吃早餐了!

调查中发现,准确地判断受访者的时间类型相对简单,受访者判断自己伴侣的时间类型则有较大差异。换句话说,两个人的时间类型本来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其中一个人的生活伴侣有着更早的时间类型,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较晚时间类型,这就是判断的差异性。

虽然年轻夫妇们的时间类型均不相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判断的自己和伴侣时间类型的差异在继续增加。

在故事的最后,布鲁诺和露易丝夫妻二人非常友好地互相让步了,有时候一起睡有时候分开睡。

当对生物钟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自己和他人,不仅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并且能够对别人的生活习惯保持宽容,像布鲁诺和露易丝二人一样相互理解并作出妥协。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普书

作者蒂尔·伦内伯格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不同物种生物钟的变化机制,考虑到那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读者,本书每一章内容都分为案例和理论两个部分。

案例部分由一个或若干个部分组成,篇幅或长或短,极富日常生活画面感。叙述方式简单易懂,和日常杂志中常见的文章类似,多数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外加一些描述性的资料,相关数据确保与既有科学研究相符。

在描述案例的过程中,作者会留些小问题,这些问题读者可以在阅读理论部分后自行解答。这样安排意在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未知的渴望。

理论部分,则详细阐述案例故事中包含的理论,基本能够回答读者们的大部分问题,帮助读者将生物钟的有关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种巧妙实用的写作体例,充分考虑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关注和诉求,目的就在解决读者面临的各种睡眠问题。

这是一本关于人体生物钟的最全讲解之书,无论是致力时间生物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仅仅想弄明白“为什么我的睡眠总存在问题”的普通人,这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