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滑铁卢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30 01:23: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滑铁卢读后感锦集

  《滑铁卢》是一本由[英]伯纳德·康沃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滑铁卢》读后感(一):用人之道

  整本书,细数了用人之道,人与人之间的行动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就像一个现实中的“模仿传音”游戏。

  没有了主力元帅的拿破仑无法取得胜利

  新的元帅摸不清拿破仑的意图,有时单单执行字面意思,有时又突破字面意思。信息的误差。

  盟军方面,英国主将带领的普鲁士军队、本身就存在着信任问题,同时又需要法国军队的信任,双重风险之下,胜利的风险自然而然。

  《滑铁卢》读后感(二):找不到书摘在哪里了

  第80页 夏洛特·沃尔迪小姐回忆了“军队准备战斗的喧嚣和混乱”: “军官们徒劳地寻找自己的仆人,仆人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主人。行李大车在装货,大炮被套上马车……破晓时,士兵们从城镇各个角落集合过来,跑步前进,背着背包,内装三天的口粮……一些官兵与妻子儿女道别,也许是永别。很多老兵粗犷的面颊被忧伤的泪水打湿。有一个可怜的士兵,就在我们窗户底下,频频回头向妻子告别,并又一次把他的婴孩搂入怀中;我看见他最后一次把孩子还给妻子的时候,匆匆用衣袖拂去一滴泪,拉了拉她的手,然后跑过去加入自己的连队。他所在的连队已经在王宫另一侧列队集合了。”

  《滑铁卢》读后感(三):鼓起勇气,再冲一次

  也许滑铁卢战役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即便拿破仑打赢了这一仗,依然会被实力远远强于他的敌人压制,最终一败涂地。但是,拿破仑确实受阻于此,战争又确实改变了欧洲的格局,这就赋予了滑铁卢战役足够重要的意义。历史总是伴随着期望与遗憾,回顾战争。如果跟随北方军团出征元帅的是达武和絮歇而不是奈伊和格鲁希;如果奈伊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按照皇帝的命令早一天夺下四臂村;如果埃尔隆不是疲于奔命,而是和皇帝一起合围普军;如果6月17日的晚上没有下雨;如果奈伊能够理智地组织起哪怕一次成功的多兵种协同进攻;如果拿破仑不是站在远处而是像威灵顿一样现场指挥。滑铁卢的战场都可能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进攻者的失败是悲壮的。法国给了拿破仑最后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在圣约翰山的山谷里永远的失去了。能回忆起的只有战场的鼓声和呼喊,“前进,我的孩子们!法兰西的将士,鼓起勇气,再冲一次!”

  《滑铁卢》读后感(四):鼓起勇气,再冲一次

  也许滑铁卢战役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即便拿破仑打赢了这一仗,依然会被实力远远强于他的敌人压制,最终一败涂地。但是,拿破仑确实受阻于此,战争又确实改变了欧洲的格局,这就赋予了滑铁卢战役足够重要的意义。历史总是伴随着期望与遗憾,回顾战争。如果跟随北方军团出征元帅的是达武和絮歇而不是奈伊和格鲁希;如果奈伊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按照皇帝的命令早一天夺下四臂村;如果埃尔隆不是疲于奔命,而是和皇帝一起合围普军;如果6月17日的晚上没有下雨;如果奈伊能够理智地组织起哪怕一次成功的多兵种协同进攻;如果拿破仑不是站在远处而是像威灵顿一样现场指挥。滑铁卢的战场都可能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进攻者的失败是悲壮的。法国给了拿破仑最后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在圣约翰山的山谷里永远的失去了。能回忆起的只有战场的鼓声和呼喊,“前进,我的孩子们!法兰西的将士,鼓起勇气,再冲一次!”

  《滑铁卢》读后感(五):鼓起勇气,再冲一次!

  也许滑铁卢战役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即便拿破仑打赢了这一仗,依然会被实力远远强于他的敌人压制,最终一败涂地。但是,拿破仑确实受阻于此,战争又确实改变了欧洲的格局,这就赋予了滑铁卢战役足够重要的意义。历史总是伴随着期望与遗憾,回顾战争。如果跟随北方军团出征元帅的是达武和絮歇而不是奈伊和格鲁希;如果奈伊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按照皇帝的命令早一天夺下四臂村;如果埃尔隆不是疲于奔命,而是和皇帝一起合围普军;如果6月17日的晚上没有下雨;如果奈伊能够理智地组织起哪怕一次成功的多兵种协同进攻;如果拿破仑不是站在远处而是像威灵顿一样现场指挥。滑铁卢的战场都可能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进攻者的失败是悲壮的。法国给了拿破仑最后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在圣约翰山的山谷里永远的失去了。能回忆起的只有战场的鼓声和呼喊,“前进,我的孩子们!法兰西的将士,鼓起勇气,再冲一次!”

  《滑铁卢》读后感(六):滑铁卢

  2016年我读完的第一本拿战著作

  很难说清滑铁卢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参战的20万人,必然有20万种不同的心志,有的按照命令执行,有的惧怕死亡中途逃脱,有的只是捍卫自己的尊严。。。任何一种行为都无可厚非,因为那是战争,那是残酷的人间地狱

  所以书中引用大量人物(主要是英国)的笔记,来阐述一个个关键的时刻,这样的写作方式并不稀奇,战争的历史用这样的方式叙述,更让读者身临其境

  甲骨文的印刷精美不必多说,小本书籍捧在手中依然舒适,每章开篇的地图更方便阅读时的查阅,陆大鹏先生的翻译更让人得以顺利的阅读,这无疑是一部好书

  书是英国人写的,自然观点和立场以歌颂威灵顿公爵的果敢坚毅和英国军队的顽强为主,对拿破仑的描写稍显不足

  这样一场决定19世纪欧洲命运的大战,曾在我的梦境中无数次出现。如果我在战场想必也是阵亡者之一,但真的可以决定一切的又是什么?大概只是时间本身

  《滑铁卢》读后感(七):棋逢对手之战

  《滑铁卢》宣传片

  那一场著名的战役,让滑铁卢——这个普通的比利时小镇名留青史。自从1815年6月之后,这里便成了一个朝圣之地。历史跟拿破仑•波拿巴开了一次残酷的玩笑,让这位几乎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狠狠摔了一次跤,他倒下了,然后在大众的缅怀中不断“重生”。关于滑铁卢的小说、影视、传记、艺术创作从来都不缺少,然而再多也不嫌多,人们津津乐道这个故事,他的传奇是旁人无可企及的巅峰,他的陨落必定也带着历史的悲剧美感。

  《滑铁卢》读后感(八):读后感

  滑铁卢战役结果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言,本书《滑铁卢:四天、三只大军和三场战役的历史》由英国作家完成,对此次战役做了详实、细节的描写,对我们了解这场战役起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我自己看完此书,对滑铁卢战役有些体会,本人一直认为,读书应该读活,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现在随便谈谈。

  一、为什么法军在1815年6月15日之前,有一举拿下四臂村(此地对分割英普联军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能力和有力条件。其中一是军力有4万;二是具有突袭效果,威灵顿还没能判明拿破仑进攻反向;为什么拿破仑派出的元帅奈伊迟滞不前,错失良机?本身法军总兵力没有联军多,拿破仑原本战略计划就是分头消灭英、普东西两支军队。历史没有假设,拿破仑没能在有力条件下及时占领四臂村,而是浪费时间和人力将其拿下。说明再好的计划也必须有人完美的推动执行。

  二、1815年6月17日,奈伊元帅的部队在弗拉内村距十字路口以南不到3英里露营,但奈伊元帅没有命令军队去攻击在撤退的联军。

  三、普军参谋长格奈森瑙对英军不信任,为什么法军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分化联军?历史上,普鲁士的俾斯麦就是玩战略分化的高手。说明法军在打仗时,没能充分利用其它手段。

  四、布吕歇尔派普军第四军去支援威灵顿,但唯一的道路着火,耽搁了两个小时。说明:在任何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体现出预案和平时演练的重要性。可以了解一下墨菲定律。

  五、在滑铁卢战役中,法军精锐骑兵的冲锋是极大的浪费,既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可以想想,用骑兵去进攻高低是什么结果。同是,老近卫军是总预备队,在1815年6月18日晚投入战斗,是拿破仑的不得不的选择,他没有办法。但是总预备队投入的晚不晚?

  六、总体来说,拿破仑在战役中是失败了,但为什么没有后续力量,难道不说明一些问题吗?

  最后,要想详细的了解这场战役,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一些相关书籍,重点可以看看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历史。

  《滑铁卢》读后感(九):著译俱佳的精品,决定法国或欧洲命运的经典战役,读起来如身临其境

  作者把整个滑铁卢战役的过程、错综复杂的局势,瞬息多变的战况,讲述的条理清晰,读之如身临其境。作者从宏观的把握,细节的描述,到节奏的控制,就像一场多幕剧,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尽管已经知道战争的结局,但读起来依然扣人心弦。在每一章之前,作者都会配合本章的内容,提供相应的地图,给出双方的态势、兵力配置。同时也给出大量的插图,非常精美。

  除了常规的军事因素,打仗比的是谁失误少。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方面可谓一误再误:四臂村战役奈伊未能及时攻占四臂村,从而彻底分割英荷与普鲁士联军是第一误,利尼战役埃尔隆未能从侧翼攻击普军,形成侧击之势,从而击败普军是第二误,威灵顿从四壁村撤军时奈伊(包括拿破仑)未能及时追击英荷军是三误,圣约翰山战役奈伊指挥不当,格鲁希未能隔离、阻挡普军,及时增援滑铁卢战场是四误(此外,拿破仑对战局的把握也有失水准)。有此四误,拿破仑焉能不败。

  滑铁卢战役是一场名留青史的战例,是欧洲政治局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掩卷之后,不由对拿破仑的失败感到惋惜,对威灵顿的坚毅感到赞佩,对不吕歇尔的顽强感到钦敬。

  关于滑铁卢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讨论已有很多,作为外行,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有几点感慨:

  1.将星凋零。当时,拿破仑的元帅还有20人,其中4人忠于路易十八,4人投奔联军,有2人(包括贝尔蒂埃)不肯出山。在剩下的元帅中,达武作为陆军大臣,留守巴黎,絮歇被任命为阿尔卑斯军团总司令,马塞纳卧病在床,三人均未随拿破仑参战。

  2.用人不当。右翼选用格鲁希是一个错误,实际上在任命格鲁希之前,达武就曾极力反对,但拿破仑坚持己见,事后证明格鲁希确非独当一面的帅才。奈伊在滑铁卢战役中也一反常态,从勇士中的勇士、厌战、效忠路易十八,到再次回到拿破仑身边,参加此役,奈伊已经不是原先的奈伊了。如果让达武指挥右翼军团,絮歇指挥左翼军团,滑铁卢是否会有另外一种结果,也未可知。

  以上看法纯属一知半解的个人浅见,不足与外人道也。

  陆大鹏的翻译可谓译著质量的保证,为本书增色不少。翻译质量绝对一流(全书仅发现一处文字错位的编辑错误),增加的译注以及对原书的纠错,也大有益于读者的阅读和正确理解。

  《滑铁卢》读后感(十):讲述一场战役是可能的-甲骨文读书笔记四

  

描写滑铁卢战役的书很多,如何才能写出不同,这本书也许给出了答案。书的题目很精确地把本书的特点概括出来,即通过四天里法英普三支大军发生的三场战斗全面描画了滑铁卢之战。 本书先从战略层面描述了拿破仑皇帝和威灵顿公爵的目标和任务,即皇帝需要在英普两军间实现各个击破,而公爵面临的任务无疑就是牢牢抵挡住欧洲最强陆军的冲击,直到与普军汇合。 从战役层面来说,6月15日两军接触战争爆发,16日拿破仑首先打击更弱的普军,并赢得了第一天利尼战役的胜利,但担负攻击英军任务的奈伊元帅却错失了占领四臂村,从而彻底打断英普两军联系枢纽的机会。普军虽然被击败但并未像拿破仑希望的那样远离英军,而威灵顿虽然在四臂村战役中守住了枢纽,但为了防止被分割包围,也主动后撤到预设的防御战场---当地人叫圣约翰山,现在也是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滑铁卢。 尽管没能在第一天实现目标,但拿破仑还是有机会实现战略目的,如果能在战术上彻底击溃英军的话。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穿插着对拿破仑时代陆军战术层面知识的介绍,简单来说,陆军步兵的横队、纵队、骑兵、炮兵之间存在着类似石头剪刀布的关系。横队是一道展开的散兵线,优点是能全面发挥火力,炮击难以杀伤,而弱点是无法抵挡侧后方的攻击,尤其是骑兵的攻击。纵队并非是一线长蛇阵,其实更应该叫矩阵,优点是难以被骑兵突破,并且攻击时更能保持士气,但被炮击时更加脆弱,并且面对横队时有着火力上的巨大落差。不过在滑铁卢战场上,决定战术层面输赢的除了各自阵型和兵种的使用外,天气、勇气、运气这些也都都是影响战局的因素。泥泞的地面让号称拿破仑美丽女儿们的大炮杀伤力减弱,威灵顿引以为傲的细细的红线以勇气抵挡住了法国纵队的冲击,但法国最后也有一举突破英军阵地的机会,如果拿破仑将近卫军更早的投入进来的话。最终,战略局面决定了战术层面结果,布吕歇尔的普军杀到了法军侧翼,滑铁卢的战局尘埃就此落定。 除了清晰的战略战役战术脉络以外,这本书还从各个参与者的角度对战役进行了不同侧写,让读者在拥有上帝视角的同时,也仿佛能身临战争现场感受每个细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推翻了书里引用威灵顿公爵的那个判断:“讲述一场战役的故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滑铁卢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