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滑铁卢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6 03:33: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滑铁卢读后感1000字

  《滑铁卢》是一本由[英] 蒂姆·克莱顿(Tim Clayton)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滑铁卢》精选点评:

  ●内年头打大仗,基本就靠运气,军队规模越大沟通越困难,各种各样你想象不到的沟通难题,打仗就跟掷骰子一样,作为三军统帅你面对的将是铁幕一般的战争迷雾。 在这本书里,出了出色的文字描述,还采用了从各处搜罗到的从平凡士兵到双方统帅的书信日记等等等等各种详实的材料,真的宛如之身混乱残酷的拉锯战之中。 不过这么一本50万字的大部头,读起来委实是够受的。

  ●很详细的记录了滑铁卢战役。不仅仅是对有所了解这场战役的人,也包括完全不清楚这场战役对欧洲历史的意义的人。作者从多个角度,较为完整的展现了那场著名的战役。 五十一万多字,确实看得比较辛苦,尤其是我这种不是军迷的人。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时间轴非常清晰,通过大量的史实研究、反复综合考量,最后得出的这本书,很细致的记录了那改变欧洲命运的四天是如何错误百出却又刚好让欧洲各国联军取得胜利,让拿破仑这头雄狮跌下马来的。 我得承认,对于很多细节描写,我是笑着看完的,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对比现实中的各种状况,有一种无稽的法式幽默。

  ●万万没想到打败拿破仑的是烂泥(并不…细致又全景,真的很难得的好看又记实。不过到底是哪个豆瓣友邻标注了我才会看呢,以为是五毛结果不是?

  ●完整展现了滑铁卢之战的全部细节。两军在整军备战时,几乎已经注定了胜负。法军的参谋系统实在是不够格,比不上英、普军,甚至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凡事总有意外,法军在前两天,哪怕是在滑铁卢战场上,都有机会取胜,可惜都被浪费掉了,军令传达不畅,将领重大失误,苏尔特、奈伊、格鲁希、德隆,拿皇手下实在是无可用之将,捉襟见肘。另外仔细对比一下战场参战主要将领性格,也能发现,法军赢面较少。

  ●【柒书坊好书榜】2020008 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是痛苦的,没有趣味性的点缀,也没有一针见血的洞见,事无巨细,线索繁多,枯燥乏味。面对囊括了四天内所有的事的四十万字,我就像一个茫然的士兵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战场。但我也无法因此批评这本书,作者用各个方面详尽的史料竭力还原出了滑铁卢之战的全貌,不经深度加工提炼的历史可能原本就是如此复杂而乏味,我这种习惯于阅读事件-原因-意义式历史的人也许本就不是此书的目标读者,本书的阅读也让我思考之前习惯的历史学习是否存在某些问题。

  ●【柒书坊好书榜】滑铁卢之战不好写,因为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战争故事: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拿破仑已然迟暮,纵然依旧野心勃勃、精于谋划,但却已无气势决胜千里;只要不是英国人,自然也不会觉得威灵顿有多英明神武;至于布吕歇尔,他决定性的驰援也绝没有神兵天降的潇洒。这个故事没有传奇,只有真实战争的拉锯、血腥和不可预知。这部《滑铁卢》通过详实的细节,很好地还原了这场战争的真实状况。它的细致固然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定程度的煎熬,但这种煎熬也许是值得的——这场战争遍地狼藉、无甚光荣可言,但它却决定了当时欧洲的命运,甚至是现代世界的格局。它的第一个死者是一位随军小贩的妻子,而因它成名的小镇滑铁卢其实也不是战争真正爆发之地。细节的真实呈现了历史的荒唐,而这种荒唐将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历史与世界运作的方式。

  ●我说怎么读的这么慢,原来是个大部头,51.8万字。之后纠结了一下,觉得自己对历史的兴趣程度完全达不到完成这部大部头阅读的耐性,果断删除了。

  ●感觉一般

  ●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引用了大量新近史料,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不局限于英军,致力于阐述各国军队的角色,尽可能客观公正;不仅完整深入地描述了滑铁卢战役,更具有足够的细节,兼具各国著名将领与普通士兵和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掠影,向读者传达战争的真实感。

  ●此书内容非常详实,可以当做史料依据来用。这本书不仅能让人深刻理解当时的战争,更能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滑铁卢战役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属于法兰西的荣耀从此终结了。19世纪是属于英国的。

  《滑铁卢》读后感(一):真相还原的勇气和方法

  对拿破仑滑铁卢事件的还原,在这个充满传奇故事的今天,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大家已经沉迷在“精彩”的情节中。参战当事人的回忆,旁观目击者的记叙,以及社会各界纷纷的勾画。果真如此吗?作者从历史存封的书信和文件,抽丝剥茧,以及相互印证;尤其困难的是,对叙述史料的人物还原,从其背景的逻辑来推敲事后叙述的可信度。以一个庞杂的时间轴,将整个事件串起来。看似枯燥的片段,其实可以读出更耐人寻味的细节,历史才不会被错误的情节所误读。

  一些结论去除了模式化的外表,剔除了想当然的理解,才不至于在错误的理解轨道上狂奔。

  对许多还原的细节,我不想多说,应该在与当代一些有影响力结论比对后发表才有意义。或许,这就是本书的价值吧。

  《滑铁卢》读后感(二):滑铁卢失败,锅是谁的?

  看了一下前面的8篇书评,基本都充斥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杜会主义时代小学生作文的无病呻吟,不清楚为什么今天的人如此喜欢制造文字垃圾。

  本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滑铁卢战役中法国方面指挥参谋系统的描述。可惜段落太少。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90%的原因和他糟糕的参谋系统有关。比如战役当天法国用一个军进攻乌古蒙,被英国用2000人拖住了一天。主要原因就是法国用的地图非常老旧,地图里乌古蒙庄园比实际上小的多。

  参谋的另一个工作是维持统帅部和各军之间的通讯系统,这方面苏尔特做得也相当糟糕,一直到战斗结束法国统帅部都没搞清楚格鲁希军队的位置在哪儿。事实上前一天他们也没搞清楚戴尔隆的位置在哪儿,导致普鲁士军队顺利从利尼逃脱。像普鲁士和俄国这样的贵族国家,会选取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子弟进入参谋部,而法国参谋部的人员普遍素质低下。所以在这方面,作为统帅的拿破仑本人锅是最大的。

  其他人,苏尔特,内伊和格鲁希当然也有责任。不过程度较轻。拿格鲁希来说,他一整天的行军部署确实非常糟糕,但这和拿破仑拿走了几乎所有他的骑兵有关,也和安排给他的行军路线比地图上难走很多有关。

  内伊的过错主要在第一天,滑铁卢之战当天其实没多大错误。由于法国方面在下午一点就知道普鲁士来援助威灵顿的情况,所以内伊在下午四点组织的骑兵冲锋实属无奈之举。如果这次冲锋有足够的步兵支援的话是可以一举击穿英国防线的,然而法国两个军的步兵一个被拖在了乌古蒙,一个在中午的第一次进攻中折损了大部分。如果拿破仑此时动用近卫军也是可以取胜的,然而拿破仑本人注意力被刚到达的普鲁士军队吸引,否决了内伊向他要求近卫军的请求,和博罗季诺战役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决策失误。

  在下午普鲁士军队到来时,留给拿破仑的选择空间已经非常窄了,要么迅速孤注一掷击穿英军,要么停止进攻英军掉头对付普鲁士人。后者也是可行的,因为这时普鲁士军队来的还不是很多,法国人如果掉头以主力应对是比较容易把他们吃掉的。但拿破仑两个决定都不做,听任时间浪费,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一天都找不到位置的格鲁希身上,实属煞笔之举。

  所以说,任何时候把希望寄托在统帅个人身上都是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德国人完善了参谋制服的原因。作者本来可以在这方面写的更详细一些,但他却连双方各部队的番号都没有标明,显然这本书只是为了从上面8个写书评的愚蠢又装笔的人口袋里掏钱而已。

  《滑铁卢》读后感(三):浅析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必然性

  如果给拿破仑的平生事迹提取一个关键词,恐怕非“滑铁卢”三个字莫属。

  作为欧洲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拿破仑金戈铁马、纵横捭阖、气吞万里如虎,他是继承法国大革命的希望曙光,又是令反法盟军闻风丧胆的战场狂魔。

  回顾拿破仑的戎马一生,虽然他的骁勇善战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却也因滑铁卢的兵败而饱受诟病,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拿破仑在这场战役中彻底沦为阶下囚,仿若丧家之犬,最终在圣赫勒拿岛草草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至于拿破仑缘何兵败滑铁卢,总有史学研究者前仆后继去寻找各种理由,从政治、军队、策略,到天气、地缘、人事等诸多方面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小编作为金融从业者,今天就结合经济学知识,从较宏观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导致拿破仑兵败的相关因素。

  众所周知拿破仑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得到法兰西人民的拥戴,在发动雾月政变之后,他持续发挥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其雄才韬略陆续征战欧洲多国,建立起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

  但侵略扩张行为并未一刻消停,拿破仑的目标是实现欧洲的大一统,也就是这样的勃勃野心,氤氲了法国民众的不满情绪。

  克莱顿曾在其著作《滑铁卢》一书中记载“他们对这位年轻、英俊、杰出的共和国英雄的狂热逐渐转化为恐惧和仇恨,尽管他曾经维护了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一代人伴随着持续的征战成长起来,而拿破仑慢慢地开始代表四处屠戮与破坏:在他的战争中,约100万法国人死亡,当然敌人的伤亡更大。”

  在大炮与黄油之间,拿破仑果断选择了前者。

  著名的经济学权衡取舍原理中提到,“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当一个国家的支出更多地用于国防时,用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上就相应减少,拿破仑以牺牲国民的物质生活为代价来实现其政治抱负。

  面对这般取舍,我们还需进一步论证其是否做出了良好的决策。

  首先,在成本方面,法兰西在波旁王朝统治期间已经陷入了经济困局,路易十六时期仅应付财政债务的支出就占用了税务总收入的60%,同时为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借入了大量贷款,却未在该战争中获得明显好处,新账旧债共同施压,法国的经济其实在拿破仑称帝之前就已是强弩之末。

  拿破仑夺取政权后并未大力发展经济,而是一味实施扩张政策,这一举措无疑榨干了法国人民的最后一滴血汗。这里所耗费的成本不仅是庞大的军费支出,还有国民向心力。

  其次,在回报方面,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滑铁卢一战的敌对方为反法联盟,盟军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撒丁王国以及荷兰、比利时、德意志等多国组成,法国以寡敌众且兵力悬殊,纵使拿破仑凭借天纵奇才赢到最后,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法兰西的军力也将所剩无几了,穷兵黩武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因此拿破仑高成本低回报的决策不但不能称之为好的决策,反而加速激化了民族内部矛盾。

  18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为争夺全球贸易支配权而一直水火不相容,拿破仑为了对抗英国采用了封锁海岸线的政策,欲在通过阻断英欧贸易的手段来达到对英国的经济制裁。

  拿破仑显然低估了英国的实力,早在波旁王朝与邻国征战不休时,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已悄悄展开了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能力方面,法国其实与英国差了一大截。

  且英军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牢牢地控制着海上霸权,并且拥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就算被切断了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英国也完全可以通过各殖民地和海外国家进行贸易补给。

  让我们再来看看,自由贸易被阻断之后,法国失去了什么?

  因此拿破仑这一举措非但没有拖垮英国,反而让法国元气大伤,多种因素的叠加,为后期法兰西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当拿破仑还任职军官时期,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六为了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出售官职和爵位。

  这些职位通常价格很高,只有那些名门贵族或包税官才能买得起,包税官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他有权决定当地纳税人的征收税率,于是政治就转化成了一门生意,官员购买官职所花费的成本势必会通过税收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卖官鬻爵”的盛行,实际上违背了税收的“受益原则”,该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法国的税收制度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置法国广大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人民对于波旁家族的憎恨是根深蒂固的。

  拿破仑称帝后,虽在军政、教育、行政、立法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依然难以肃清“卖官鬻爵”的毒瘤。

  大部分军官来自乡绅阶层或贵族,通过浴血奋战脱颖而出的军官少之又少,导致拿破仑难以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十足的精良队伍,为后来的滑铁卢一役埋下隐患。

  拿破仑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拿破仑法典》对欧洲民主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被历史铭记。

  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为拿破仑非凡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种种因素表明拿破仑战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即使侥幸赢了这场滑铁卢之战,但在反法同盟的车轮战面前,终究有被拖垮的一天,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滑铁卢”。

  这种无休止的扩张已严重阻碍了当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终究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战略方向错了,越努力只能将自身置于越危险的境地。

  现在看来,“滑铁卢”不仅仅是失败、落魄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更加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另一个时代的到来,而通往未来的必定是一个更加和平、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参考书籍:

  蒂姆·克莱顿——《滑铁卢》

  曼昆——《经济学原理》

  《滑铁卢》读后感(四):一个不是军迷,不熟悉欧洲历史的女人读滑铁卢想到的庆幸

  我读《滑铁卢》,第一是想在12岁的儿子读之前先了解这本书;第二是想了解这场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战役;第三,想了解拿破仑,毕竟是这一场战役,让这个武力值超高的男人陨落的。

  我对欧洲历史的了解其实很少。

  对于欧洲,我有印象的是文艺复兴,是各国艺术,是旅游胜地。

  对于历史,作为中国人,对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都是刻骨铭心的。

  对于滑铁卢战役,我只熟悉“滑铁卢”这三个字在中文中的象征和引申含义——意味着重大的失误和失败。

  拿着这本由畅销书作者蒂姆·克莱顿(Tim Clayton)所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滑铁卢》,厚厚的,51.8万字,我其实是有点头大的,我不知道我会用多长时间才能把这些文字读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来达到我期望的目的。

  作者蒂姆·克莱顿显然是考虑到我这样的知之甚少的读者受众的,所以很清晰的在序言中就做了这场战役的前期铺叙:1815 年 6 月 15 — 18 日,法军和反法联军在布鲁塞尔附近进行了 3 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斗。这四天,决定了欧洲的命运,至此拿破仑的“百日王朝”陨落,皇帝从此退出政治舞台,而在欧洲多国联军维持下,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重登法兰西王座,不过复辟的波旁王朝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欢迎。一头雄狮的倒下,换来英国后来持续百年的称雄……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备战、入侵尼德兰和滑铁卢之战。

  备战部分交代了1815年2月26日由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开始的“百日王朝”这段历史。对比于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八的统治,显然皇帝拿破仑更受到国民的拥戴,所以当惊慌失措的英国特派员两天后向最近的港口发出警告时,皇帝已经在戛纳附近的海岸登陆,并且受到了当地市长的接待和安顿,这支共计1026人的远征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向巴黎进军,所到之处皆受到人民的欢迎,大量的士兵和队伍加入了皇帝的军队编制,不到一个月时间,由一千人的军队迅速演变成了21万人的欧洲最强军队。

  这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才能完成的壮举,他的对面,是人数大大多于他的各国联军,他的对手是之前从未和他正面对战过却也从未战败过的威灵顿。

  6月以前,法军和各国联军均在进行各自的战前准备,调集兵力,进行编制和磨合整顿,然而,显然时间是不够的。

  在《滑铁卢》的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和紧张的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时代欧洲人的习惯,部队持续供应的酒水,没有停止过的舞会社交,以及与各个部队同进出的家属以及商人等等。

  不懂军事,也不太了解历史的我,对于紧张备战中还存在大量的这样生活状态,是目瞪口呆的,看多了现代的战争介绍,我以为战争就应该都是各自紧张,军纪严明的,居然这个时期的战争是这样的,感觉浮夸又无稽。

  回到书里,习惯集中兵力重拳出击的拿破仑,决定悄悄入侵尼德兰,这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关于普军和法军的大篇幅细节描写,包括队形,战备,军事安排都有,很详细,但是无疑拿破仑和普军双方都未曾做好十足的准备。

  拿破仑熟悉的高级将领都不在,而这导致了后面的失败,这是历史上至始至终的用人失误;除了用人失误,还有通讯问题,习惯了现代化通讯沟通的我们,再看那个邮政服务尚属新鲜事物的时代,“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那个时代的战争真的很艰苦啊!

  而普军这边,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普军还存在一个相互支撑和信赖的问题,国与国之间各国联军是否能够完全信任?在战场上,不熟悉的联军们是否能够面对生死不撤退,同时打好配合?

  从书的第二个部分开始,作者通过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从1815年6月15日凌晨2点30分开始到6月19日早晨,用了60个章节来详细的多角度评估滑铁卢战役这一传奇,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同时致力于阐述各方观点,从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以及英国人的角度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图,由此尽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国军队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记述。

  我喜欢这样的记述方式,详细又尽可能的真实,对于历史,我们都知道,是由胜利方谱写的,所以,除了真的亲临现场——当然这个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后来的人是鲜少能够知道历史的真实样貌的,所以历史上对于滑铁卢这场战役才存在着那么多数不过来的版本。很幸运,我想了解滑铁卢的时候,拿到的这本版本,就给了我这种真实和详实的踏实感,多方的角色记述,冷静克制的评说,就算不小心带了点个人情感,也相对于关于这场战役的其他人的回忆式的追述版更有可信度。

  战争是残酷的,滑铁卢战役持续的4天时间里,那些遭遇了战役的军士们,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在行军中遭遇的挫折,暴雨,泥泞,饥饿,劫掠……

  我承认我有时会对着书中的描写场面笑起来,脑海里浮现出这些画面:

  普军各国的奇装异服——头上装饰的羽毛(战场上也不能去掉的装饰?这是多夸张的累赘呀!);

  田野中的行军途中(军人走在高高的黑麦地里,帽子上的黄色羽毛,像田野里盛开的一朵朵小雏菊……);

  法军开战了而威灵顿还和几乎大部分高级军官们在参加名媛的舞会(社交多重要呀!以至于有军官穿着舞会礼服赶去了战场);

  通讯不力(不论是威灵顿还是拿破仑,都存在自己做了战略部署,却迟迟不能被下属接收到,错失了太多战机……)

  一片混乱(仆人找不到了,补给找不到了,行军路上被逃难的百姓和逃跑的士兵们扔掉的马车堵住了,甚至军火后备都找不到了……)

  我不懂军事,也不是军迷,可是军贵神速,战场瞬息万变这些基本的是了解的,几十万人的战争,历史的原因当然存在,可是这么仓促的战役,当主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时,谁的援军先到,谁就获胜,威灵顿的盟军遵守了承诺率先赶到,而拿破仑的主帅居然对于身边不远持续了那么久的炮火声充耳不闻,一意孤行的继续追击不见踪影的普军以至于延误了战机最终导致拿破仑战败。想起岳飞那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随机应变呀,在什么时候都是用得上的,死脑筋最终葬送的是整个拿破仑王朝。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劫掠,当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时候,是他们的习惯使然。拿破仑时代征战时洗劫了各国艺术品齐聚卢浮宫,在战争中的军士们习惯性的洗劫所有作为他们的酬劳,“像蝗虫”一样,所到之处,片甲不留。而拿破仑战败后,卢浮宫也归还了部分藏品给各国,这就是一个循环,战争的实际本质,就是倚强凌弱,落后就要挨打。

  反观现在的中国,不主战,也不怕战!这就是国家的强大,这更是民族的强大!

  看完《滑铁卢》我用时半个月,作为2020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历史,战争,是我不曾涉足的,却也让人反思和庆幸。读史鉴今,我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更庆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2020年的新闻里,美伊形势应该要算一个大头,儿子放寒假了,每天都对手机新闻里推送的美伊形势新闻特别关注,我们讨论战争的同时他也开始期待这本厚厚的《滑铁卢》。

  虽然是本厚部头,却也值得一读哦!不妨作为2020年的一个阅读书目,了解这场决定欧洲命运四天的战役,推荐这本《滑铁卢》!

  《滑铁卢》读后感(五):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必然性

  如果给拿破仑的平生事迹提取一个关键词,恐怕非“滑铁卢”三个字莫属。

  作为欧洲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拿破仑金戈铁马、纵横捭阖、气吞万里如虎,他是继承法国大革命的希望曙光,又是令反法盟军闻风丧胆的战场狂魔。

  回顾拿破仑的戎马一生,虽然他的骁勇善战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却也因滑铁卢的兵败而饱受诟病,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拿破仑在这场战役中彻底沦为阶下囚,仿若丧家之犬,最终在圣赫勒拿岛草草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至于拿破仑缘何兵败滑铁卢,总有史学研究者前仆后继去寻找各种理由,从政治、军队、策略,到天气、地缘、人事等诸多方面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小编作为金融从业者,今天就结合经济学知识,从较宏观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导致拿破仑兵败的相关因素。

  众所周知拿破仑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得到法兰西人民的拥戴,在发动雾月政变之后,他持续发挥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其雄才韬略陆续征战欧洲多国,建立起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

  但侵略扩张行为并未一刻消停,拿破仑的目标是实现欧洲的大一统,也就是这样的勃勃野心,氤氲了法国民众的不满情绪。

  克莱顿曾在其著作《滑铁卢》一书中记载“他们对这位年轻、英俊、杰出的共和国英雄的狂热逐渐转化为恐惧和仇恨,尽管他曾经维护了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一代人伴随着持续的征战成长起来,而拿破仑慢慢地开始代表四处屠戮与破坏:在他的战争中,约100万法国人死亡,当然敌人的伤亡更大。”

  在大炮与黄油之间,拿破仑果断选择了前者。

  著名的经济学权衡取舍原理中提到,“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当一个国家的支出更多地用于国防时,用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上就相应减少,拿破仑以牺牲国民的物质生活为代价来实现其政治抱负。

  面对这般取舍,我们还需进一步论证其是否做出了良好的决策。

  首先,在成本方面,法兰西在波旁王朝统治期间已经陷入了经济困局,路易十六时期仅应付财政债务的支出就占用了税务总收入的60%,同时为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借入了大量贷款,却未在该战争中获得明显好处,新账旧债共同施压,法国的经济其实在拿破仑称帝之前就已是强弩之末。

  拿破仑夺取政权后并未大力发展经济,而是一味实施扩张政策,这一举措无疑榨干了法国人民的最后一滴血汗。这里所耗费的成本不仅是庞大的军费支出,还有国民向心力。

  其次,在回报方面,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滑铁卢一战的敌对方为反法联盟,盟军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撒丁王国以及荷兰、比利时、德意志等多国组成,法国以寡敌众且兵力悬殊,纵使拿破仑凭借天纵奇才赢到最后,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法兰西的军力也将所剩无几了,穷兵黩武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因此拿破仑高成本低回报的决策不但不能称之为好的决策,反而加速激化了民族内部矛盾。

  18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为争夺全球贸易支配权而一直水火不相容,拿破仑为了对抗英国采用了封锁海岸线的政策,欲在通过阻断英欧贸易的手段来达到对英国的经济制裁。

  拿破仑显然低估了英国的实力,早在波旁王朝与邻国征战不休时,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已悄悄展开了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能力方面,法国其实与英国差了一大截。

  且英军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牢牢地控制着海上霸权,并且拥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就算被切断了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英国也完全可以通过各殖民地和海外国家进行贸易补给。

  让我们再来看看,自由贸易被阻断之后,法国失去了什么?

  因此拿破仑这一举措非但没有拖垮英国,反而让法国元气大伤,多种因素的叠加,为后期法兰西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当拿破仑还任职军官时期,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六为了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出售官职和爵位。

  这些职位通常价格很高,只有那些名门贵族或包税官才能买得起,包税官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他有权决定当地纳税人的征收税率,于是政治就转化成了一门生意,官员购买官职所花费的成本势必会通过税收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卖官鬻爵”的盛行,实际上违背了税收的“受益原则”,该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法国的税收制度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置法国广大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人民对于波旁家族的憎恨是根深蒂固的。

  拿破仑称帝后,虽在军政、教育、行政、立法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依然难以肃清“卖官鬻爵”的毒瘤。

  大部分军官来自乡绅阶层或贵族,通过浴血奋战脱颖而出的军官少之又少,导致拿破仑难以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十足的精良队伍,为后来的滑铁卢一役埋下隐患。

  拿破仑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拿破仑法典》对欧洲民主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被历史铭记。

  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为拿破仑非凡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种种因素表明拿破仑战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即使侥幸赢了这场滑铁卢之战,但在反法同盟的车轮战面前,终究有被拖垮的一天,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滑铁卢”。

  这种无休止的扩张已严重阻碍了当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终究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战略方向错了,越努力只能将自身置于越危险的境地。

  现在看来,“滑铁卢”不仅仅是失败、落魄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更加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另一个时代的到来,而通往未来的必定是一个更加和平、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参考书籍:

  蒂姆·克莱顿——《滑铁卢》

  曼昆——《经济学原理》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滑铁卢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