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讲义》是一本由钱新祖著作,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一):三言两语写透中国文化
钱先生对中西哲学和历史文化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本书并非纯粹西方视角的切入,而是结合东方的视角,很多比较性讲解,深入浅出,讲清楚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意义,推翻了西方哲学长期来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偏见。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日益衰落,年轻人逐渐遗忘传统,此书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二):中国思想史的另一种解读
在香港的时候就有关注郑吉雄、伍安祖先生主编的这套中国思想史研究丛书,这套丛书以“中国思想史”为研究范畴,已出版海内外重要汉学研究者的多种专著。其中三卷钱新祖集尤为值得一读,不仅仅是跟余英时先生之争,更能全面了解钱先生做学问、为人处世、与师友交谊的特色。希望尽快能看到其他两卷,不知道出版社有没有安排?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三):思想史的学术盛宴
这是一本很不同的思想史。近年来较好的中国思想史有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学说史》 。钱先生的这本著作与他们的有所不同。钱先生的经历和才学使得他能够轻松自如地出入于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殿堂,准确地抓住两者的精髓,并将之水乳交融地呈现给听众、读者。这是一本讲义,以点带面,读完就可以了解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体大而不芜,思精而不涩。好书。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四):独特解读
《中国思想史讲义》是钱新祖先生极具个人见解的思想史读本,与目前市场上出版的一般哲学史或思想史教科书不同。钱教授以其对中国哲学多年的研究为本,结合其对西方哲学的深度理解,批判性的解读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诸多问题。细细读来,能够品味到一位博采众长的思想家对于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独到见解。细细品读这样一部体系周全、讲解颇深、思虑独到、大气磅礴的哲思著作必将获益匪浅,大家所关注的“佛学”与“形而上”在此书中也有钱老师自己的解读。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五):对话式的思想史讲义
跳出自我的思维窠臼,重新看待熟悉的传统文化。这部不可多得的大作,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尤其值得参考。
钱新祖的思想史讲义带有启发性,它拥有一种更包容的框架,鼓励你去思考新的洞见,冥冥中与其对话。我尤其喜欢他说过:希望这门课不完全是我一个人在独白,至少有一部分是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的。我认为知识的传播跟说教、传道不同,教学可以、也应该是“对话式的(dialogical)”。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六):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最好著作
读过冯友兰、任继愈等人的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论述,总觉困惑的是那些基本材料怎么都一样地出现,而且几乎都一样的被讨论,如果说差别,就是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而已。在冯先生以来的中国古代思想论述的格局里,读书人其实获得的启发是非常少的,在任先生以后的大陆学者的同类著作,值得一读的更少。葛兆光的古代思想史还没有写完,但那可能更接近一部社会思想史。最近独到钱新祖的这部《中国思想史讲义》,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是一部真正有创见的书,几乎每个地方都流露着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独到的理解和见地,在众人毫无疑问的地方都能别开新面。这部著作因为是大学讲义,所以还没有非常全面地讨论中国古代思想的整个问题,但已经展开的部分是如此的富有新鲜的发现,真实让人欢喜。
与其读一本面面俱到但毫无见地的平庸之作,不如读一本简明扼要处处充满新见新知的著作。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七):大陆出版的最好的一部中国思想史:从思想本身来讲思想史
读书如何不被评论绑架,正如科研如何不被官员绑架一样重要。
中国思想史的理论构架一直附庸在政治史、社会史甚至学术史的框架和判断之下,不多说也罢。
大陆的学者葛兆光希望找到一种突破,但他把民间思维的碎片都视作思想史的材料,他辛苦捡起那过往千年的遍地鸡毛,自然也有吉光片羽。
但这都不是我理想的思想史。
西方学者对于思想史的理解,是思想本身,尤其是方法论、逻辑和几重与人类自身相关的认识。
钱新祖也许是第一个这样来讲述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状态的人。
因为他有语言的天赋,因此他能够从语言的转译发现思想的差异和理解思想的差异,这时一个丰富的事实建立起来了,那便是对中国思想的理解,可能在比较中找到更为接近的途径,从而发现更好的理解。
对古代的思想,乃至一切过去的思想,他人的思想都只能以理解的方式的出现,与那思想本身总是存在差异的。但理解可以呈现趋近的状态。
因此,钱新祖的这部思想史讲义,比一切关于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著述,都更能提供一种丰富的富有原创的、具有启发性的理解。
这种理解淘汰了附庸在近百年以来中国思想史上的非思想性罩衣。
在诸多细部问题上,钱新祖更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能提出可信的理解或者理解的途径。
在这一点上,钱新祖比胡适,比余英时,比当代诸贤,显得更为专业,更为深思。
这部书应该是大陆出版的最好的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八):透过中国思想史了解自我
不得不说,“国学”这样的一种概念着实让人们重温了一下古人所学的知识。也不得不说,这样的概念化的学习以及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也让一些国学的经典遭到了侮辱。即便是在正统的学校,面对古人的智慧,也有些乏力,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辩证思维的指引下,古人的智慧又在错综复杂的概念中变了模样,走了形状。有些时候,我们阅读现代人书写的国史或者思想史,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且不说是全盘否定或者说是部分肯定或者部分否定,都让我们不能真实的面对那些过往的人攥写的思想智慧文字,也不能让我们真正地来面对我们这个国家以及我们本身。
应该怎么来理解中国的思想?我们常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拥有着久远的文明以及曾经遥遥领先其他区域的美德及智慧。我们谈论四大发明的时候总是有着一股骄傲感,但是又在面对满清的落败的时候感觉需要颠覆过往,以至于在文革的时候干脆就把孔子拉出来鞭尸,即便现在,古人的智慧被引用于各种领域,不是为了了解它们,而是为了消费它们。并不是那些“仁义礼智信”有多么的难懂,而是我们似乎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理解它们。与那些难懂的古文以及青铜器上的怪物相比,尼采叔本华更加显得流行和时尚。然而,如前文所说,我们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来了解我们本身。
怎么做到?钱新祖先生在《中国思想史讲义》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与答案。这是一本讲课的讲义,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思想内容,从商周的初始亦到新儒家(部分讲义并没有收录其中)。并且在这本书中,钱先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在面对西方的观点来看待中国思想的时候,我们需要警惕,就如同我们用东方思维来面对西方思想的时候同样需要谨慎一般;当代人站在当下的视角来解读古人的思想的时候,不能够陷入先入为主的认知圈子。这似乎是一种显而易见却又常常犯错的东西,就如同黑格尔所说中国缺乏宗教精神,中国人并不真正拥有精神文化。显然,无论站在民族主义亦或者是常识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极其错误的。但是这样的观点直到今天都还流行并且被引用,或许是未能够真正进入这个思想内部吧。
中国的思想史可以从商周的青铜器说起,传统哲学的人文主义强调的“天人合一”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商周王朝的走向,即便周朝的“理性主义抬头”把巫师派系的“萨满”商朝推翻,却没有摆脱这样的观点,“天”的概念始终缠绕在这片土地之上。而到了百家的时候,中国的思想基本成为了另一种模样,关系性的人文主义走向了更远,从“礼、仁”到“心、情、性”,与之同时墨家,道家学派的争鸣,《周易》的“生生”观念都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框架。而面对佛家思想的进入与华化,新儒的形成,让中国古代思想进一步发展。遗憾的或许是宋明理学在这本讲义中并没有收入。
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的演变以及形成,要理解我们这个国家以及所谓国民精神状态,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条线索,可以透过钱先生的指引一点一点触碰到最深入的部分。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九):当中国思想遇到后现代思潮
钱新祖这个名字,我们并不熟悉,曾经听说过余英时撰写过评论,两人因此不睦。不过,耳闻也就仅止于此,并无太多的了解。最近出版的《中国思想史讲义》中,倒是在附录中有钱新祖的行述,这对于了解他的学术与研究,无不裨益。
钱新祖生于抗战,南通、上海的家族财产,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四九年后,举家迁往台湾,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来赴美国继续深造,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读硕士,毕业后跟随哥伦比亚大学的狄百瑞读博士,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焦竑与万明新儒家思想的重构》,这成为他学术研究的起点,当然这个起点并不顺利。他毕业后,曾经在德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等多所大学任教,他戏称自己为游牧民族。
这部《中国思想史讲义》,开始于钱新祖为夫人撰写的讲义,后来随着他在各个大学教授中国思想史而有不断的增订和补充。据他的学生回忆,他是按照讲义,一字一句讲授课程内容的。虽然,这样看起来不免刻板,但是也可以看出这部讲义是非常的严谨。
回过头来看这部中国思想史讲义,在书的第一部分,他回顾了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历程,对于冯友兰和李泽厚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论进行了评析,认为两者都是将中国思想史加以简化,缺乏细致分析的能力。他推崇的是牟宗三与唐君毅对中国思想史进行的哲学梳理,认为这个进入中国思想史的正途所在。从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主张,其实更加贴合港台新儒家观念史的研究思路,对于政治社会史的研究,显得有些疏离。
本书应该包含三个主要的研究议题,第一部分是先秦思想,第二部分是汉传佛教,第三部分是宋明理学。不过,从这部讲义来看,第三部分内容显然是不够充分的,不过据学生回忆,他很少讲到第三部分,而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恰恰是宋明理学的议题,因此他对于这部分的内容了然于胸,所以就没有撰写相关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这部讲义并不是中国思想史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一部不完整的思想史讲义。
这部讲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钱新祖将后现代哲学纳入到中国思想的诠释中来。比如,他在庄子一章中,曾经借助对庄子三篇文章的分析,来构建他对于庄子的理解。在他看来,庄子文本形成之后,就无所谓庄子和后学思想的差异,有的只是文本思想的诠释。将作者与文本不加以区分,而统视为文本,显然是后现代思想诠释的特征。因此,他反对实证主义的研究,而是将自己的研究看做是从文本内部寻找思想线索。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通过中文和外文文献的比勘,来获得思想理解。我们前面介绍了他在美国跟随多位汉学家研读学位,因此,他的写作风格也受到了美国汉学的影响,在讲义中,不断出现对关键概念采取中英文比勘的写作方式。特别是在对《肇论》的研究中,不仅涉及到美国汉学,而且还参考了大量日本汉学的研究成果。
钱新祖这部《中国思想史讲义》,由此看起来并不好读,至少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更是如此,这部书带有太多的哲学观念分析和西方汉学研究综述,所以很难说这部书是一本合适阅读的教材,反而更像是钱新祖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撰写的札记。
最后,稍微谈一下,余英时与钱新祖之争。钱新祖在发表了《焦竑与晚明新儒家的构建》一书后,余英时撰写了毁灭性的批评,认为作者在阅读传统文献的能力不够,用后现代哲学诠释中国思想是缺乏根基的。由于,余英时当时已经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又在美国重要的大学任教,所以,这个评论对钱新祖的学术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余英时的评析,其实是站在实证史学的角度,对于后现代思潮的批判。后现代史学思潮,在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影响到汉语学术界,因此这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而钱新祖在九六年就已经去世了。
我们如何看待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思想的交流,钱新祖的研究著作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发。
《中国思想史讲义》读后感(十):由思想史想到的
由思想史想到的
——评《中国思想史讲义》/By Rene-summer
哲学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好奇开始哲学思考的。西方崇尚人文主义,认为人和天是对立关系,那中国又是什么样的呢?钱新祖先生指出,中国哲学没有亚里士多德所谓的prime mover的概念,中国的宗教也没有创世纪神话。这些都源于中西方思想模态上关键的差异,所以钱新祖先生在《中国思想讲义》中以此为例子来对比中西方哲学的不同。
《中国思想讲义》是一本讲义,由钱祖新先生的四位学生,根据钱先生的遗稿整理出版的,其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出自钱先生手笔。钱先生是当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钱先生学识渊博,他对中西方哲学及历史文化均有深入研究,尤其是擅长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讲义》就是一本关于思想史方面的书籍,其中更是钱先生思想世界。
基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主义现象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也造就了西方人士对中国人的一些看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情操。钱先生以韦伯的书为例,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虽然赞赏过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但也把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跟缺乏宗教情操画等号。其实这就是自以为是、自我作中心的毛病,这也是我们经常会犯的毛病,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语言所处的时空性,这也是钱先生在讲课中经常运用哲思的办法去看待问题。
我们常常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多少辉煌和荣耀,我们也常常以此引以自豪,但在《中国思想讲义》中,钱先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五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是祖先的文化传统,而不是我们创造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直是在传承,传统的形成极其复杂,也是经历不断的演化而形成,就像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也不是贯穿历史的长河,也有程颐所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惊动四座的时候。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唯有不夸大、不归咎,要客观评价。
在传统文化中,老子和庄子认为终极存在之道是一种先于语言而存在我默,也认为终极存在的道是不可道、不可说的。这就与佛家的观点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佛家认为即道且说。释迦牟尼是佛学的创始人,他用自身经历证实了“四圣谛”,但随着释迦的逝去,佛教也因为内部因素四分五裂,进而分化成为“六家七宗”。
思想史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钱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不仅仅是思想史,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做人的标准,这些都是钱先生思想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