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4 03:0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100字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是一本由[美]查尔斯·比尔德 / 玛丽·比尔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1757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精选点评:

  ●第七章 '平民主义与反动";第八章" 全国性政党的兴起";第九章 "农业帝国主义与力量均势";第十章 "年轻的共和国" / 的确从经济-阶级决定论角度提供了一些启发,却遮蔽了更深入讨论的可能。

  ●太大部头。能觉出是好书,翻译也好,但功力不够,目前只能粗读一遍。记下,今后有机会重新啃。

  ●读之未卒。很详细的美国通史,所运用之经济分析法也易于国人接受。

  ●书是好书,翻译不行

  ●新版的纸质较差

  ●上卷感想:这部书的内容编排真多的跟高中教科书非常像,毕竟比尔德是偏左的历史学家,整本书也能看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贯穿着经济解释。此外,我怀疑人教版的教课书编排是不是借鉴了这本书......

  ●进步主义学派代表作,以经济观解释历史。篇幅极大。

  ●文献丰富详实,而且各种吐槽看得很开心,皿煮脂油的黑历史很多,特别是那些拥有崇高精神的议员们和他们慷慨的自由主义的商人朋友们,不过相比较而言,中特帝的吃相要比这难看得多

  ●厚厚两大本,但当时对近代史的兴趣不浓,没有很仔细看。

  ●写的真好,翻译也好。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一):最好的美国通史

  既是通史,也用了年鉴式写法。找了好久美国历史,这是迄今发现最好的,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美国通史。可惜只写到30年代。

  文笔相当不错。关键在于,是早年的翻译,那是质量的保证。如果是现在的翻译,我敢负责任地说,那绝对是不能看的。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二):美国文明

  这本书的标题是文明的兴起。其实完全可以说是美国国家与民族的兴起。当然它与一般国家史的区别,只不过是对地理描述过少。但其他的我想也差不了太多。   此书内容十分丰富,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和人类目前为止最民主和文明的国度是如此产生,发展,扩大以及到现在帝国主义化的。本书从美洲大陆的发现直到二战前。在这几百年的时间内,一片原始的土地竟然成为了人类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其发展和特点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许又有人要持反对意见。不过我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模仿,但至少可以借鉴。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人类的一份子。   书中内容主要集中于人的活动,包含社会思想文明科学宗教等等。是颇值得一读的。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三):美国史的主线——形似分权,实则冲突

  我之前没有读过美国的历史,所以,初次接触一本美国史,感觉格外的兴奋。看了这么久,我认识到本书并非一部中规中矩的通史,它的侧重点并不在于静态的史实细节极其考据,也不在于分析政治发言权在高层的分配;相反,作者完全抛弃了各种对于细节的较真儿,将笔墨放在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美国的文明在崛起过程中,各种力量的角逐。在我理解,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突出“动态过程”,突出“冲突”。

  了解了这一点后,我也小小地总结了一下,其中最重要的感悟就是:读这么一部大部头,是需要一个主线的。

  既然著书者选择了用突出“冲突”的方式来诠释美国历史,那我也要找到冲突的根源、冲突的双方才行。而最大、最直观的冲突,就是比尔德花大篇幅为我们呈现的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如果光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是稀松平常的。但若要从“主线”的角度来理解,那就必须找到战争双方的不同、双方的历史渊源来。而这也就是读这本书的一个小窍门(仅仅对于像我这样的第一次阅读美国史的童鞋而言哈~~历史系的朋友们自然是学富五车嘻嘻~~)。

  对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双方政治力量、背景的对比,我暂时整理了一下,双方的这些差异,贯穿了整个美国史,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美国政治。(不足之处一定告诉我)

  一、在所辖区域方面:

  南方:所辖南北卡罗来纳、田纳西、弗吉尼亚、乔治亚、亚拉巴马等州;

  北方:所辖新英格兰诸州、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马里兰、俄亥俄等州;

  二、气候方面:

  南方:温暖、日照长、降雨量充沛;

  北方:相对较寒冷、日照时间较短、降雨量小;

  三、关于土地:

  南方:土地十分肥沃、平原多;

  北方:土壤相对要贫瘠的多、山地较多;

  四、所种植的作物:

  南方: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该区域非常适合种植棉花、烟草等作物;

  北方:因为气候原因,只能种一些玉米,不适合大面积种植作物,即至少不能依靠种植作物来获取利润,因为产出只能维持生活;

  五、经济模式:

  南方:典型的农业经济。该区域遍布大种植园,种植园主将棉花和烟草大量运向英国和欧洲大陆,以牟取暴利;

  北方:典型的工商业资本主义。该区域因为无法从农业上获利,故转而发展工商业。在工业革命之后,北方的工业发展益加突飞猛进;

  六、劳动力方面:

  南方:种植园主从非洲运入大量黑奴充当劳动力;

  北方:欧洲移民和白人雇工是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七、关税政策:

  南方:为了便于出口棉花盈利并且购进廉价的欧洲工业制成品,南部各州要求政府设置尽可能低的关税;

  北方:为了保护本地的工业,北部各州不遗余力地促使国会设置高额关税;

  八、货币政策:

  南方:南部各州的种植园主多为债务人,为了更容易地偿还债务,他们极力赞成国会将纸币发行权下放到各州,这样,紧随其后的通货膨胀就会让债务偿还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北方:北部的工业资本家更注重商业的秩序,他们极力避免任何形式的金融混乱。所以他们促使国会批准设置银行的法案,从而可以更加严格地控制通货,避免通货膨胀。

  九、对奴隶制的看法:

  南方:出于劳动力的考虑——支持

  北方:出于宗教、工业资本的发展方面的考虑——反对

  十、为之代言的党派:

  南方:是共和党的老巢。共和党,在建国之初时,被人称作“反联邦党人”,后来自称共和党。在杰克逊总统任内,改成“民主党”;

  北方:是辉格党的大本营。该党在建国之初叫做联邦党。

  十一、“国父”中的代表人物:

  南方:秉承托马斯·杰斐逊的理论;

  北方:坚持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体系;

  十二、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

  南方:强烈支持。认为这场风暴是民众权利的胜利;

  北方:非常鄙视,并且对此感到恐惧。北部的理论家大多认为这次事件是典型的”多数人的暴政“,其反响会对美国襁褓中的宪法产生恶劣影响。

  十三、对西进运动的看法:

  南方:由于西进运动会增加农业州的数量,以至于在国会中,代表农业集团的利益的议员会增加,故南方的大种植园主对西进运动持赞赏态度;

  北方:相反的,农业州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削弱北部工业集团在国会中说话的分量,故北方各州对西进一直抱持冷静、怀疑的态度。

  暂且搜罗整理了这些条,只是一个梗概而已。但是这已经能让人一目了然:在内战前夕,南北各州的经济政策、政治倾向是有多么的不同。说到政治,我一直不赞成抛开历史分析政治现象,因为那些脱离了历史语境的、硬套在某一现象上的政治学理论,我很怀疑那有多少生命力。这让我想起来关于美国政治的一个stereotype:米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云云~~~殊不知,再好的一件青花瓷,也有它曾为泥坯的时刻。美国当然也有它”水深火热“的那个时期,各派角力、战火不断,这些不同点自然有其渊源。这些差异,虽然在经历了大萧条、二战、冷战,但是它就像一道紧箍咒一样,一刻不停地影响着美国当今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米国,其实一直都在运动中(呃我又不小心马克思主义史观了呵呵)~~~想想也蛮有意思的。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四):罗荣渠 | 略谈查尔斯·比尔德和他的史学著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