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勇气》是一本由[美]本·伯南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一):实至名归
从学术角度来说,不是教科书却胜似教科书。以启迪的角度为出发,这本书像是一个父亲在教自己的孩子,在危机降临时,怎样从容的应对,并手把手毫无保留的去指导,同时传授给孩子危机来临是莫慌张,充分相信自己有实力去应对,信任自己得战友。豆瓣这9.9分的高评实至名归。希望豆瓣多推荐好书,有意义的书,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二):为自己辩解
说去都是在为自己的一些决策辩解,套路主要是在位者或是功成名就者都是支持自己的观点,那些loser都是愚蠢无知,不能理解自己的伟大。而事实是,很多大佬并不支持他的决策和观点。另外就是马后炮,别人没有听取自己的建议,结果都是失败的一塌糊涂。只会看数据纸上谈兵,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味地给自己歌功颂德,而自己的决策失误却是一笔带过。
毫无意义!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三):连篇累牍
基本可以总结为:我之前就说过会有问题,可是没人听,很多决策事发时我都不在场,好几年前格林斯潘不听人劝反应迟钝才导致这样的情况,不过他是好人我很尊敬他,我做了很多事情,本宝宝很辛苦,要不是我你们都要完蛋,可把我牛逼坏了,可我不要你们的感谢,我很谦虚,我还在书记写了很多把你们绕晕的专业名词,以及进一步把你们绕晕的名词解释,好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厚,这样你们就觉得没花冤枉钱了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四):是非成败 难以判断
主要的内容还是讲金融危机期间任美联储主席的所作所为,以及之后的量化宽松
作为一个研究大萧条的学者,也算适逢其时
当然,救市的很多政策还是争议不断的
靠印钱来拯救经济,似乎成了各国央行的共识,然而,搭便车者等,还是会借机取利吧
金融业的高薪酬 也算诟病对象之一
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犹太人身份
白宫政治
之前也看过保尔森的纪录,可以一起看看,个人而言,更喜欢保尔森的纪录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五):好书,但不配9.8的评分
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但是不知道它何德何能担得起9.8的分数,通读下来全书就一个观点。金融危机就是靠美联储一个机构解决的,而作为美联储主席的我居功至伟。保尔森关键时刻不肯承担责任、希拉贝尔老是在横加阻挠要我们失信于天下、多德弗兰克屁事不干就知道对我们指手画脚、米什金就更不提了,都是你丫每次开会都去滑雪所以金融危机才越来越糟、还有里士满、达拉斯、圣路易斯那些鹰牌行长,竟敢对英明神武的我的提案投反对票?要知道,是我!我!伯南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我一手将美国经济拖出泥潭。不敢承担责任是因为美联储权力有限,不是我的锅,救华尔街不救老百姓也是我没没办法,央行又不是为老百姓开的。说白了,成功都是我的功劳,那些失误与错误要么是别人的锅,要么就是成功道路上必要且难免的牺牲。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六):合格的决策者
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主导者美联储(央行),决策时常陷入困境,既要协调同政府、投资者金融机构的关系,传递决策以影响市场,又要极力避免政治倾向,保持独立。在次贷危机及随后的经济危机中,救助方案面临“道德风险”,系统重要性机构的救助往往意味着鼓励不善的经营。准备金利率调整,债券收购决策往往同时面临通缩和通胀两方面的指责,同时不景气的经济和偏高的失业率加重了决策制定的政治风险。不过幸而大多数时候美联储及其决策者和合作者做了正确的抉择(至少结果不太坏)。 其实这本书读的不太愉悦,一来篇幅较长,考验耐力,二来频繁出现的经济和金融词汇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即使是书中有所解释,还是一头雾水。不过这也正符合我阅读的初衷,去开始学习财经方面的知识。哪怕一知半解,可其中蕴含的智慧确实高出市面各类成功学方法论的畅销书太多,或许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读那时那处做决策的那个人。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七):经济学的重温&政治学的窥视
教科书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伴相生,在很长的时间就单纯把它们当作调控手段的不同方式而已,没有仔细思考过二者的区别,甚至没有去想过在另一个政治体系下,这二者背后的机构其及决策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或许是因为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回忆录,收益于任教和从政的经历,伯南克的语言很通俗易懂。其实,看似复杂的情况和政策应对,往往最后都能用很简单的逻辑解释,只是在每一个当下能不能找到核心的逻辑和学理,并且坚持。
危机及应对危机的功过是非,由任一当事人表述出来,都是一家之言。自夸和贬人,对于政客来说或许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表述能力的问题。但是通过当事人的视角来看,这些遥远的名字也多了很多人性化的色彩。
书中提到中国的次数寥寥无几,第一个记忆点是中国是08年两房债券的最大买家。各种来来去去扩了又扩的外汇互换中,在各种世界级的会议,各种央行行长的交流和致意中,并没有rmyh和zxc的身影。对于这位或者太多其他人来说,这边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感觉区别也就那样吧……
另外,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时候,居然因为律师起草文件的疏忽不得不大幅提高收购价格。暗流汹涌,利益角逐,由此可知。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八):学者的勇气
伯南克更像一位学者,未能达到大师的高度,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用更为艺术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伯南克在进入美联储之前,做学问多于做市场,这就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市场了解远远不够, 在管理美联储和制定货币政策时采取的方法偏于理论。 伯南克反复强调“清晰明确的沟通",道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中怎么认识沟通就是门学问,甚至是艺术,涉及到如何看待不同人或人群的行为以及处理其中的关系。从伯南克的表述上,他所谓的沟通,其实也就是让市场去从美联储的会议纪要中去猜,从他的讲话中去猜,实际操作和初衷也是背道而驰,注定了最后的沟通失败。即使出了这本书,其实读者和他最后说的调研受众一样,始终只是一小撮人。二是对市场未能怀着敬畏之心。美联储主席可谓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但这个权势是来自市场的,也就是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必须对给予我们权势人足够的敬畏。如果市场不买账,你可以选择和市场去对抗,这样就是伯南克在书中强调的“行动的勇气”,这也是我最为欣赏,也是吸引我读本书的原因。但你的对抗不能建立在看不起市场反应(书中用到“惯性力量”这个词)的基础上,而是要弄清楚市场反应的基础上去对抗,也既是不卑不亢的对抗。
伯南克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仍然值得赞赏。相比伯南克,格林斯潘更像是一位大师。致敬。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九):Too Big To Fail
作为学者型官员,伯南克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社会层面的政策影响,而非政治或政党的利益。这可能是美联储作为央行这一特定机构所扮演的特定角色所决定的。故,伯南克在卸任的时候曾说不管谁是继任者都将继续他的货币政策。正因如此,在一个大危机的背景下,伯南克和其领导下的美联储极易受到政治的攻击。历史在不断的重复昨天:危机之中的民意容易受到政治的裹挟,政客把普通大众的不幸归因于少数群体(如占领华尔街行动中的2%)的过错,而使得剩余的98%遭受不幸,而一些监管部门(如美联储)正是那些精英的帮凶。当然,能有这种思想也是情有可原。作为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那些大投行和利益集团得到了救助,而普通老板姓却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只得频频破产。对此,伯南克给出的解释是如果这些机构一旦破产的话将会影响整个实体经济,其所在的领域将要推到重来。如AIG至于保险业。伯南克用于判断政府应该救助哪些机构而让市场规律来决定其他机构命运的标准是公司体谅一定要大,即所谓的“too big to fail”。但,这一设定的一大缺陷是没有从根本上对这些机构设限。给市场的信息是“只要你够大,够重要,那么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美国政府和纳税人会为你的错误买单。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多大的角色等一直是一个讨论的话题。我想,这也算是整个美国政治左右摇摆的一大辅证吧。
《行动的勇气》读后感(十):金融危机前后的动荡美联储
伯南克从入职美联储理事到离职美联储在布鲁金斯学会创作本书的个人片段回忆录。重温了一下2008金融危机的关键里程碑事件以及国会、财政部、美联储,各金融监管机构,华尔街大佬的交互过程,读过《大而不倒》的第三者独立角度,读过《大空头》对监管当局嘲讽的反面角度,读过时任财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的财政部当事人角度,再读美联储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当局的角度,还是各有特色,互相补充验证。
伯南克是在格林斯潘阴影下上任的,即使有扎实深厚的经济学家背景以及研究大萧条权威的资历,想在平安盛世看齐或超越格林斯潘皆无可能。但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危机和欧洲金融危机,甚至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过程中,基于资产购买的援助计划为核心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功不可没。
伯南克的答卷从自述的角度来看,相当出色。当然过程中的沟通、协调,观点的分歧、碰撞,政治利益的肮脏与交换,充斥其中,谁也不能免俗。无论官员的任免,职责的划分,救助方案的审核,都充斥着党派和利益的冲突与妥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与交互,决策过程和依据的开放、透明与沟通,对市场、民众情绪的引导与回应,无不体现出勇气与智慧。
把问题简化的单向职责以及利益纠葛的曲解与误读,明枪暗箭中美联储踟蹰前行,故事精彩纷呈。是了解美联储运作机制与制约在2008-2014的极佳素材,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