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别看画 4》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胆小别看画 4》精选点评:
●这一个系列翻译的水平不齐 如果看过前三本 第四本相当于一个梳理 内容比较重复,不太有趣
●Hans Holbein《大使们》 勃克林《死之岛》
●精彩一如既往。这本更为综合,将之前著作所讲某些艺术作品系统串联起来,如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等历史为线索分析相关画作。 译者可能不是音乐爱好者,所以翻译时有两个错误: p51“维也纳【歌剧】《伊丽莎白》”,应该是【音乐剧musical】 p206-207注解2“断了弦的【琵琶】”,应该是【鲁特琴lute】 希望再版时出版社能修改吧~
●逻辑清楚,受益匪浅
●每次看农神食子都是考验...pdf图释排版真的反人类
●第四本是电视节目的文字稿,是基于前三本的衍生品,内容很多重合,但分类明确,看起来倒也不错,就当是看哈布斯堡王朝兴衰了
●很全面的一本书,对于画中人物历史,画家,以及画之间的联系都有陈述,清楚明白。而且作者的观点中肯,比较客观。做历史不能太偏激,因为过去是非难辨,偏激的观点很容易带来误读和误解,哪怕自己想法与众不同,也觉得应该加上“我认为…”,以表明以下是个人观点,你爱看不看…这本书都做到了,所以会读得比较舒服。而且作者尝试去感同身受,带领读者感同身受,不觉让人去思考历史的本质,也能感受历史人物的能量,他们的脆弱和英勇,本性和神性。所以我觉得,对历史和绘画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这个,入门级读物轻松易懂。
●完全可以当作欧洲皇室历史来看呢
●2019.4.9补评。埃尔格列柯的《托莱多风景》虽然是风景画,看着却非常恐怖和压抑;这个画家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和《莫里斯的殉教》也同样是黑暗的基调。这本书中有很多画都在前面的三本中出现过,但是这本书排版更系统,故事看起来就流畅和完整得多,反而比前三本看着体验更佳了。
●好看
《胆小别看画 4》读后感(一):命运与愤怒
几本里最喜欢这本,分章节介绍,选的画也都很适合所属章节的主题,最喜欢命运章节,将画串起来讲解,从中进一步说明西班牙和奥地利王朝的兴衰,个人命运在时代禁锢中的悲凉,小王子在生命开始的年纪里,却在画中看到了死亡与阴郁的气息,茜茜公主自由天性被王室的教条限制。喜欢书中关于弗兰兹·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还有婆婆苏菲的描写与刻画,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悲凉与无奈,写弗朗茨·约瑟夫为什么喜欢苏菲,“一定是在如同空中飞鸟般自由奔放的茜茜身上,看到了在自己身上无法实现的梦想吧。自己虽然已经决心做母亲的好儿子,忠实履行身为皇帝的义务,但希望身边能有一位追求自由的妻子,这梦想虽然是下意识的,却又如此真切...”
另外还很喜欢伊凡雷帝杀子,也可能是前一段时间看一路书香最后一期节目也提到了这幅画,那双无限愧疚的眼神,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愤怒何在,就将这种愤怒推给了身边人。很喜欢这种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东西,在自己的思维与意识中产生联系的感觉,可能在此时是一眼而过,将来某一天再因为看到的另外的东西想起了这些,不断反复中一条线逐渐明晰,从而会形成自己的理解。
《胆小别看画 4》读后感(二):Vertigo, just short note
主题是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和人神共同保留的悲悯,最爱的一幅画,未收纳本书。翻阅时从《失落》开始,经过《愤怒》,《凌辱》,到《救赎》,最后才转到前几章稍微温和的《命运》,《咒缚》,《憎恶》,和《疯狂》,莫名的归类,是作者主观的简评吧。还年轻一些的时候,似乎更偏爱复杂的的画,最好画的背后高筑着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高更的画和他的自传体小说、以小说为原型画出的废弃之城、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政治背景的画,仿佛从线条的灰度、用墨的力度里可以看到画家的一生、主人公内心的死寂、历史中大人物小人物心有戚戚,画意的更深层次的延伸让你陷入画家的情绪中(这是和看肤浅的小说时完全不同的情绪陷入);或者安迪沃霍尔、毕加索,你是在理解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也深爱过马蒂斯,画布上体现的是真正的力量感,是太阳的色彩---他们都不在书里。进化的过程中,宗教主题的画总是带来眩晕;所谓新古典是不存在的;宫廷画家的用色和构图显得过于用力,而失意的画家离开宫廷终其一生都会郁郁寡欢于未得王室欢心,得失之间未尝不是命运的一种平衡之力。最后你发现也许还是人物风景画更能让你平静,主角们--人或其他微小的生命--在画笔下归于宁静,也是一种力量的美感。
《胆小别看画 4》读后感(三):笔记
作者不愧为德语学者,拥有丰富而专业的欧洲文化知识,对这些蕴含复杂历史背景的画作的解读确实令人受益匪浅。
前三章都是关于作者最拿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故事。该王朝近亲联姻的混乱程度简直堪比希腊神话,自取灭亡也是早晚的事。
在文学、民间形象中两级评价的玛丽皇后和茜茜公主,其实本质根本没有差别。都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笼中鸟。可能相对的,玛丽在和平时期日子过得更为随心所欲,伊丽莎白由于婆媳矛盾糟心了点,可是大部分时间都四处旅行逃避宫廷也算逍遥了吧。最后阶段玛丽没有选择逃到娘家而是挑起了末代王妃的责任与路易十六共进退,也算十分勇敢有担当了。而伊丽莎白在旅行途中遭遇目标为“随便谁,只要是个皇族就好”的刺杀,可能也不比老死在她始终排斥的宫廷中差。
原来哈布斯堡家族的典型特征是安式III类面容,包括玛丽也是一样,只是正常的宫廷画家不会表现得如此明显。(像委拉斯凯兹这样如此写实还如此得宠的,也是运气好遇到心大的了。)到了临刑前大卫的笔下,就没这么客气了。
一粒沙痛失长女那段又把我看泪奔了。还有什么比在关于孩子的婆媳战争中惨败更惨的事情呢?从此彻底心凉,心无旁骛地只关注自己的容貌身材旅行散心,也是放飞自我也是失去灵魂了。其实和别人不同,本并不是婚约目标的她,是可以拥有更自由更轻松的人生的,当时完全可以选择拒绝国王的求婚。然则到底才是15岁的小姑娘,或者说和年纪无关,有些错,只有经历过才明白,谁又能逃得掉。
另外特别喜欢失落之章的三幅画。
这幅画乍一看就想到盗梦空间里男主和老婆一起深陷其中的梦中家园。海边的房子,除了他们一家四口没有他人打扰,两口子日复一日地腻在一起毫不厌倦。再看介绍果然也有丈夫思念亡妻无法自拔的情节(灵感来源)和恋妹的哥哥纪念与妹妹共同生活的城市布鲁日这样的解释(画家本人)。于是整幅画就像梦境中一样,看似普通的房子,细看却有将被海水淹没之忧。空旷安静,没有一丝生的气息,可以想象身在其中会有巨大的孤独与落寞感。整体暗淡灰蒙,像努力想要抓住停留可下一步就将消散在雾中一般。真是好一场噩梦啊。
托莱多曾是西班牙的首都,随着迁都马德里,这座城市也就渐渐失去了活力。画家格列柯也是在马德里混不下去,辗转来到这里后爱上并定居于此,并在此取得成功,订单不断。然则在他内心深处,或许仍有不被国王赏识的失落感和不被当地人完全接纳的疏离感,通过这幅奇妙又压抑的风景画表现了出来吧。
《胆小别看画 4》读后感(四):《胆小别看画系列》人性的暗影
每一幅名画背后,都有一个秘密的故事。
当我们伫立在这些传世名画的面前,也许会惊叹画家高超的技巧、高雅的色调和画中人传神的表情。
但在画家用毕生功力凝固在画布上的,除了人物、光影、色彩,还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和漫长历史,甚至包含着画家复杂的隐喻和心思,还有那充满了可以隐藏的象征符号等。
而这些奥秘,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和感性,实在是难以参透。
日本学者中野京子,凭借着在历史和艺术方面的广博学识,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那些名画背后的故事和相关的历史,简练的语言,引人入胜。
在读完她的《王朝物语》后,我又入了一套《胆小别看画》,日文原书名叫《恐怖绘画》。
其实大部分的作品并没有任何恐怖的画面,但是作者将每幅绘画作品层层剥开,让那个时代的文化、相关人物等复杂的历史真相展露出来,而其中人性暗影的一面,不得不让我们“ 细思极恐”。
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德·戈雅,便给后世留下了一幅“ 细思极恐”的作品:《The Third of May 1808》又译作1808年5月3日的马德里枪决。
1814年,油画,266cm x 345cm 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漆黑的夜晚,只有一处灯火通明,从一列士兵的脚下射灯投射出来的光,照射在即将死去的人身上。
那是1808年的5月2日,马德里爆发了对拿破仑侵略大军的起义。不过起义的人大部分是一般的庶民,手上的武器也只是石头和小刀之类的,所以起义没多久就被镇压了下来。 但是从那天的晚上到5月3日的清晨,拿破仑大军便开始无差别抓捕平民并残忍屠杀。不管是碰巧只在现场的人,还是下班路过的人,没有审讯,直接被当成起义者抓走。
想象一下,有一天当我们走在路上,突然被当成起义者抓走时,大概会慌张到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求救,也不知道该如何替自己洗脱罪名吧。
当一个人的身份只能由强权定义,无法自辨时,便如砧板上的鱼肉一样,不免让人“细思极恐 ”。
除了无差别抓捕,戈雅更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在画中描绘尽致——全副武装的士兵与赤手空拳的平民。
执行死刑的士兵们,整齐划一的张开双脚,扎实地踩在地上,左手托枪,如机器般做着机械化的动作,重点是他们没有脸,戈雅刻意的将他们的脸部隐去,意在表现为如杀人机器般冷漠无情。
与之相比,那些被处决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表情和动作,有的人大睁着眼抿着嘴,有的双手捂脸不想直视这血淋淋的杀人,更连死去的人,都有脸部的描写。
戈雅在画中对平民人物的表情刻画,也没有把他们塑造成起义的英雄那般神圣,他们的表情只透露着事实真相——法军的无差别抓捕。被抓捕的人,不是真正的起义者,更不是英雄,他们只是普通的鞋匠、石工、卖水的、牧羊人、男仆、木匠等平民。
所以他们有着对即将死去的害怕,有着对这种屠杀的愤恨,还有对自由的向往和生命的留恋。
在这幅画中,两组人物鲜明的视觉对比,巧妙的刻画出“ 枪、全副的军服、无脸的机器” 与 “单薄的肉体、手无寸铁、鲜明个性的人”之间的不对等。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让后人不禁深思,军人与人民到底是什么关系?
“ 细思极恐”
一幅画却包含了那么多引后人深思的故事,如果不了解历史,如果不去解读,那这幅画就只是一幅画而已。
更令人惊叹的是,1808年戈雅已经62岁了,他当时仅是将所发生的事用眼睛记录下来,直到6年后才完成了这幅画作。
中野京子的语言真的很简练有趣,是一种让人抱着八卦的心态去了解西方的艺术和历史,她的解读作品,可为窥探艺术史的一个入门台阶,值得一读。
另外《胆小别看画》这个系列共有5本,由于是在《从“恐怖绘画”中解读人性》的节目剧本基础上,重新编辑而来,所以每本书之间的内容略有重复。
如果对那个节目感兴趣,可以搜《NHK知之乐世界探究》的2010年2月至3月间的播出。